16.1《赤壁赋》课件(共5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课件(共5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5 20:2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走近苏东坡
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200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
人物评论、文学评论,随笔、杂感、读后感,或者整体评价,或者就人物的某一点进行分析。
写苏轼:
《穷则独善其身》、《冷月祭诗魂》、《苏子的出世与入世》、《苏轼与佛教》、《一蓑风雨任平生》、《苏轼:心胸如海》
余秋雨: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晨雨初听》
《学问秋雨》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北》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苏轼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
辛弃疾
苏辛(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北宋四大家
三苏
欧阳修
黄庭坚
苏黄(诗歌)
欧苏(散文)
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问余平生功业,
身如不系之舟。
心似已灰之木,
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乌台诗案
坎坷的一生 漂泊的一生
旷达的一生 自足的一生
第二课时
上天降灾于我,仿佛是为了在我眼前把亲情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让我看清楚它的无比珍贵,并通过我向人们传达。如果说本书还有一点价值,这也许是其中之一。
第二课时
  我相信,在苦难中,一个人能够更深地体悟人生的某些真相,而这也许是本书的另一个价值。我从来不是超然的哲人,相反,永远是带着血肉之躯承受和思考苦难的。置身于一个具体的苦难中,我身上的人性的弱点也一定会暴露出来,盲目、恐惧、软弱、自私等等其实是凡俗之人的苦难的组成部分,我对此毫不避讳。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苦难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周国平)
人生中的黄州是艰苦的,但黄州突围之后苏东坡的文章却光照千古。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处世精神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词和文章的优美华丽,更基于他总是以平常心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正直与耿介,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大体说来,我们得到一个印象,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
第三课时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 侯 论 苏 轼》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雷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千古奇才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坎坷的一生 漂泊的一生
旷达的一生 自足的一生
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斥低劣小人”。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倒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
—方方《喜欢苏东坡》
一: 在黄州,躬耕东坡,竹杖芒鞋,营造雪堂。生活地像陶渊明,在自己的东坡庄园过着神仙般的隐逸生活。
二:工程与赈灾:杭州太守时:疏浚运河;设立的公立医院(安乐坊);解决居民的饮水问题;修筑西湖苏堤;开仓赈济灾民。
三.瑜珈与炼丹:寻求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宁静,虽身处不幸,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曾天真的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羽化而登仙。”
四.在海南与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随遇而安,自己表示要常做岭南人,自己说:“心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五.临死,东坡对侍立在旁的儿子说到:“慎勿哭泣,以怛化(垂死的老人和病人)。”死的时候“谈笑而化”。他自己都快死了,还在想着那些活着的人,可见其人品之高。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语,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东坡其词
赤壁赋 苏轼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尊(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
zhào
niǎo


qiǎo
liáo
zhú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iè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大赋(汉)
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 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
发展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字句整饬。。
律赋(唐)
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
打破声律字句限制,如散文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
《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运用自如。
赋文特点:句式长短参差、整散相间。既有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又注重句式整齐、声律和谐,体现了诗歌的特质和情韵。
对偶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整散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第一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句子来描写赤壁的秋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这些句子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描绘出秋江的凉爽和澄静,
也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
的内心写照。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形象地写出月亮似乎对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游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无限愉悦。
拟人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经过月亮银辉的浸染,浩瀚无边,浑然一片。
游人的心境也随之开阔、舒畅、无拘无束。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
乐: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水状茫茫无际而雍容舒展,月色浓华可人而与水相照。水若无际,月若无际。
不辨何处是水,何处是月,只觉得置身于一片无挂无碍的“空明”之中。万千毛孔,俱为舒展;百端俗虑,一齐抛撇。于是才引发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这是散文自《庄子》以后久违了的精神逍遥游的再现。
夜游赤壁: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
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第一段
词中的"美人"指什么 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段:
作者饮酒放歌,客人吹箫
作者的感情可有变化?
兴尽悲来、乐极生悲。
悲从何而来?
箫声幽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政治失意: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第三段
本段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愀然,即忧愁悲怆。
客因何而悲?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一悲英雄不在
——寄蜉蝣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二悲人生短暂渺小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三悲理想现实矛盾
有人说“客”其实亦是苏轼自己,你是如何思考的?
——苏轼借客人之口表达自己被贬谪黄州,政治失意、生活遇到挫折时的苦闷、迷惘。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面对客人的回答,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
苏轼以江水明月作比,从变和不变的角度阐述。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远存在的。用不着去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暂。
第四段
怎样才能乐观地生活?
不取: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
取: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第四段
第五段
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
客喜而笑——感情一扫悲观变得开朗乐观。
前后两“乐”相同吗?
第一阶段的乐偏重于感官的愉悦,美景使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忧而获得暂时的陶醉。
最后阶段的乐,是达观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面对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比前一种乐更持久、更稳定、更深刻。
《赤壁赋》感情线索:乐——悲——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