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
一、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这种矛盾心情 , 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阅读提示: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请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并说说它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总领全文,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四、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完成1---9题。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独处(chǔ)的妙处(chù)
B.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 倩影(qiàn) 皱缬(xié) 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 羞涩(sè) 宛然(wǎn) 踱着步(dù)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④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A.⑤③②①④ B. ①④③②⑤
C. ①④②③⑤ D.⑤②③①④
5.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6..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7.下列对《荷塘月色》一文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写了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感受。
B.文章以“我”的游踪为线索,先写力图摆脱哀愁而去观荷塘、赏月色,而后写被美景吸引,产生淡淡的喜悦,最后写回到现实,哀愁依旧难以排遣。
C.文章情景交融,借描绘荷塘月色的朦胧美景,寄托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D.文章先侧重写“月色下的荷塘”,继而写“荷塘上的月色”,营造出一片素雅、朦胧、静谧的意境。
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B.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C.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
D.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的与外商 签定了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新协议。
9.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虽然最终结果只是平局,但国安足球队的目的地达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捍卫了榜首的荣誉。
B、中东局势依然动荡,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C、近日,我国利用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实现了关键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析工作,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D、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盈利,一味地让利,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消费者得到实惠也是暂时的。
(二)课外阅读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10.第③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语“根植”与“移植”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4分)
答:
11.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6分)
答:
12.作者在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的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永恒的人生命题”?(4分)
答:
答案
1.B(A颤chàn C梵婀玲fàn D踱duó) 2.C (乍看:刚一看去,初看) 3.D(前三句都是通感) 4.A 5.B 6.C 7. B(文章以“我”的游踪为线索,对寻找宁静,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8.A 9.C 10.不能互换。“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优美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移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
11.(1)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2)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3)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
12.(1)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2)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