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诫 子 书
第1课时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______
______借箭——有借无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些词语、歇后语和诗句都与历史上哪个人有关?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于刘备称帝后任蜀国丞相。刘禅继位,封他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谥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这一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八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北伐前他放心不下朝廷,写下了呕心沥血的 《出师表》;北伐中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言辞谆谆的《诫子书》。一般认为《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知人论世
知识链接
书
“书”,即书信,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起来,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诵读课文
听《诫子书》范读,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自由朗读《诫子书》,将课文读通读顺。
朗读节奏示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疏通文意
一、重点词语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达到远大目标。
增长。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疏通文意
一、重点词语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日子,岁月。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疏通文意
二、一词多义
名词,操守、品行。
行
夫君子之行
三人行
动词,走。
疏通文意
二、一词多义
动词,学习。
学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问、学业。
疏通文意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的目标。
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词类活用
疏通文意
四、古今异义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环境、心情)安静。
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疏通文意
四、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疏通文意
五、理解文意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疏通文意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课文研读
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对后代寄予的志存高远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