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阅读单元引言,提炼历史信息
信息一 :
中华文明起源早 ;
信息二 :
中华文明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国家的形成,直到秦汉时期建立了一套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具有的多元一体、
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主要
特点;
信息三 :
[ 了解-课程标准 ]
第 三 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了解秦朝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认识秦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上的地位意义;
2.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是暴政而非制度。
【重点】秦朝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难点】全面理解秦亡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时空定位】
第 三 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秦朝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秦朝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秦朝政治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第 三 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目录:
1
秦朝之兴
——大一统原因探讨
3
秦朝之亡
——暴政之下的反抗
2
秦朝之治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秦朝之兴 —— 大一统原因探讨
基础知识整合:
(一)秦统一的原因
【学思之窗】(P14)
材料一: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则不然。始与谋国开伯业者,卫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明张燧《千百年眼》卷四
一、秦朝之兴 —— 大一统原因探讨
基础知识整合:
(一)秦统一的原因
材料四:今师徒(行军)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一季),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非攻》
材料五:秦始皇帝者……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材料六:“九州”之中,雍州的土地最宜农耕,是中国农业生产发展最早、物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渭河流域、黄土高原,气候温暖,土质肥沃,适宜耕作。
关中平原是一个大盆地,东临黄河,四面有高山环峙。东面只有一个函谷关可通。
——马平安《大秦帝国启示录》
一、秦朝之兴 —— 大一统原因探讨
基础知识整合:
(一)秦统一的原因
(经济)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1)客观条件:
(2)主观条件:
(政治)
③秦国占渭水平原和川西平原,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④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⑤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地理)
(变法)
(领导力)
一、秦朝之兴 —— 大一统原因探讨
基础知识整合:
(二)秦统一的历程
约前230年~ 前221年
前223年灭楚
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主要策略: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二、秦朝之治 —— 巩固统一的措施
基础知识整合:
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 思想 法律 军事
措施
意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一
文字
法家思想
制定秦律
奠定了中国两
千多年封建社
会政治制度的
基本格局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思想控制
南方
北方
有利于稳定边疆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二、秦朝之治 —— 巩固统一的措施
重点问题阐释:
(一)皇帝制度
1. 称号的由来?
2. 含义及特征: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权力的不可转移
地位的不可僭越
基本特征
核心(实质)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即:君主专制,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3. 如何认识?
①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②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材料1:(秦始皇):“朕为始皇帝。后世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2: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则是“天子独以印称
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材料3:“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秦朝之治 —— 巩固统一的措施
重点问题阐释:
(二)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教材P15内容,概括秦中央机构设置概况、主要内容。分析其基本特点?有何影响?
1.机构设置:
2.有何特点?
②职、权、位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③臣议君决,采取朝议制度;
④充分体现出“家天下”(国家同治)的特点。
推行“三公九卿制”
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3.有何影响?
①分工严密,各司其职 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②“三公”之间相互牵制 保证了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③实行朝议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九卿: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皇室专设,皇家私家服务)、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
“三公”
军务
多为虚职
百官之首,
掌握全国政务,
有一定的决策权和审议权
同副宰相
执掌奏章
下达诏令
负责监察
二、秦朝之治 —— 巩固统一的措施
重点问题阐释:
(三)郡县制(地方官制)
1.机构设置和职能。
全国36郡;
2.有何特点?
但“皇权不下县”
郡
(地方最高
行政机构)
守(最高长官)
丞(行政、刑狱)
尉(军事、治安)
令、长(行政长官)
丞(行政、刑狱)
尉(军事、治安)
县
(地方郡的
下属机构)
乡 里
(地方基层
行政机构)
乡(三老、有秩、
啬夫、游徼等)
里(里正等)
①郡县官吏实行任免制,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实行俸禄制,权力不世袭;
③地方长官权力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④地方完全隶属、并服从于中央;
⑤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材料:(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二、秦朝之治 —— 巩固统一的措施
重点问题阐释:
(三)郡县制(地方官制)
3.有什么影响?
(2)中央集权取代地方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1)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 有效控制,
(3)用官员的任免制代替了世卿世禄制度,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血缘政治;
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又一大进步。
材料1:柳宗元《封建论》中
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
下之端自秦始。”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
二、秦朝之治 —— 巩固统一的措施
重点问题阐释:
项目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来源
权力动作
权力机构
收入来源
官吏选拔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VS
简单地说,贵族政治是依靠血缘关系形成的一种传统习惯上的权威;
官僚政治则是强调职位的权威。
世卿世禄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
切事情
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
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与主动性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构
庞大臃肿
自己的领地
俸禄
世袭
皇帝任免,由察举制、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二、秦朝之治 —— 巩固统一的措施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
相同点
(1)性质:
(2)目的:
(3)作用: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不同点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划分原则
传承制度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历史影响
以血缘为基础
(封位)世袭
以地域为基础
(郡县)直属中央,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
(官员)皇帝任免
(封国)相对独立
开始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割据势力。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纳入国家的政治体制之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作用。
二、秦朝之治 —— 巩固统一的措施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
考法提示:
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与分封制的最大不同),不得世袭,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是官僚制度取代贵族制度的典型体现。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在于加强了中央集权。
易混提示:
郡县制并不是对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而是对它的否定;分封制易造成分裂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在个别地区出现,秦统一后,有能力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二、秦朝之治 —— 巩固统一的措施
重点问题阐释:
(四)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殿最制是秦国制定的一套用来选拔和考察官员的制度。
殿最制主要内容:
秦帝国考核官员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并将结果承保皇帝;一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官吏考核实行“殿”“最”制,“最”者受奖赏,“殿”者受惩罚。
殿最制之前朝代的官员不是“选”出来的,而是世袭的。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西周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度;战国是按军功授予爵位。
二、秦朝之治 —— 巩固统一的措施
重点问题阐释:
知识拓展 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秦朝开创并被历朝历代所沿袭。它由皇帝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三部分组成,其中皇帝制度是核心。
专制主义(君主专制):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形式。
二、秦朝之治 —— 巩固统一的措施
重点问题阐释:
秦得以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的原因(基础、条件等):
经济基础:
政治条件:
阶级基础:
理论基础:
历史教训:
地理因素:
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模式;
个体小农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分散性、封闭性的政治需要。
宗法分封制崩溃;
封建制度的确立和统一国家的形成的需要;
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
分封制后期出现的混乱局面和周的软弱无力;
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中国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
二、秦朝之治 —— 巩固统一的措施
重点问题阐释:
积极作用: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
2.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经济)
3. 中央集权下的封建政府行政效率提高,可以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如秦的灵渠。(政治)
4.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深远影响)
消极作用:
1. 皇帝的专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决策失误 ,容易导致暴政,激化阶级矛盾,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
2. 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3.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
三、秦朝之亡 —— 暴政之下的反抗
基础知识整合:
三、秦朝之亡 —— 暴政之下的反抗
基础知识整合:
1. 表现:
①穷奢极欲:
②刑法严苛:
③思想专制:
“焚书坑儒”
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兴师动众、征发繁重
人民摇手触禁
④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
变本加厉,加重人民负担
2. 影响:
百姓不堪重负
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
(军功制度停转、权力争夺)
1
爆发农民大起义
铁桎
束颈的铁钳
(一)秦的暴政
三、秦朝之亡 —— 暴政之下的反抗
基础知识整合:
【学思之窗】(P18)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占领陈后,“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史记·项羽本纪》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1)说明六国中,楚国对秦国最为痛恨,楚人反秦意识最为激烈。
(2)陈胜、吴广是故楚国人,手下也多是楚人,用这个“张楚”名称,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支持,有增强起义军凝聚力的作用。
“张楚”张大楚国之意。
(二)农民起义
三、秦朝之亡 —— 暴政之下的反抗
基础知识整合:
(三)楚汉之争
公元前206—前202年
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
第 三 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 三 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后思考题:如何评价秦始皇:功大于过 VS 过大于功
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 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 李贽《藏书》
第 三 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历史人物评说的几点基本原则
3. 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
1.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史实;
2. 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功: (1)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统一,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总评:功大于过。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
过:
焚书坑儒、严刑酷法、大兴土木与徭役,激化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