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市高新区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B.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丰富了当时及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D.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涸(gù) 坍塌(tān) 枯树(kū) 慷慨无私(kǎi)
B.流淌(tǎng) 应征(yīng) 浇灌(guàn) 刨根问底(páo)
C.鲜嫩(nèn) 缝隙(xī) 湿润(rùn) 沉默寡言(guǎ)
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毫无遮拦(zhē)
4.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春天到了,普罗旺斯地区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B.林伟光这个“沙漠地上的创业青年”在庙庙湖这片沙漠地上一待就是四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万顷良田。
C.贵州一个4岁的男孩被父母丢在幼儿园6天,他的冷血父母竟然刨根问底,相互推脱责任。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政和县,身为县委书记的廖俊波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拈轻怕重,而是带头扑下身子,工作在一线。
二、基础知识综合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拷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xì,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干涸 坍 塌 缝xì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加点的“生气”的意思是 ,“东倒西歪”的意思是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6.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指的是哪些事?
7.“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这句话对表现牧羊人有什么作用?
8.“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阅读下面绿色生态发展的一些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 布菲的老人。
(摘自语文统编教材七上《植树的牧羊人》一文)
【材料二】
巫山,走绿色发展之路
巫山脆李:巫山脆李有关负责人介绍,巫山脆李预计产量8万吨,预计产值则将突破6亿元。近年来,他们已成功注册巫山脆李、巫山纽荷尔、巫山魔芋、巫山庙党四个地理标志商标。逐步形成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中低山区域发展脆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的高、中、低林业产业带布局。
巫山红叶:巫山的山山岭岭,到处可见红叶坡、红叶谷和红叶岭……巫山红叶品种多、色彩艳、周期长,品种达200余种,以黄栌、乌桕、枫树为主;形状有手掌形、五星形、羽毛形、针形等20多类;色彩以火红居多,还有酒红、铁红、玫瑰红等20多种颜色。每年11月上旬起,红叶逐渐变红,一直持续到12月底。
目前,巫山县红叶景观林已达10万多亩,“三峡红叶”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巫山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依托三峡库周生态林建设工程,目前已着力引进红叶品种54个,加强红叶等生态景观林保护和补植,进一步打造全国知名红叶之乡。
巫山森林公园: 众所周知,巫山有一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那就是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的巫山小三峡风景区,它也是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由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三段峡谷组成,这三段峡谷全长60公里,林木翠竹20000多亩。
事实上,巫山的森林公园并不止小三峡一处。梨子坪市级森林公园、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峡谷、大昌湿地公园和森林人家、葱坪湿地公园……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巫山境内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面积达161.84万亩。
据巫山县林业局2015年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巫山县当时拥有林地322.66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72.8%,森林蓄积总量5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林业总产值达8.5亿元。而现在,这项统计的数值正在逐步攀升。
(摘自华龙网-重庆晨报,记者张旭,选文有删改)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摘自“百度”网)
【材料四】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捐赠给国家。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摘自“百度”网)
9.细读以上材料,选出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材料一中,“我”从1920年开始,每年都去看这位植树的老人,一直坚持到1945年,从而可以看出“我”对植树老人的敬佩之情。
B.材料二介绍了巫山红叶景观林的情况,目前巫山红叶景观林有10万多亩,红叶树有200多个品种,有20多种颜色,引进品种54个,持续红的时间近两个月,并在不断保护和补植,以进一步打造全国知名红叶之乡。
C.材料二说巫山在2015年就拥有林地322.66万亩,森林蓄积总量5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林业总产值达8.5亿元;拥有小三峡森林公园、梨子坪森林公园、大昌湿地公园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公园面积达161.84万亩。
D.材料四介绍了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杨善洲从担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开始就一直坚持义务植树造林,干了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
10.请从材料二中具体分析巫山县发展生态文明旅游的优势有哪些?
1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三关于发展的主要理念。
12.结合《植树的牧羊人》全文,说说我们应该学习材料一中的艾力泽 布菲老人和材料四中的杨善洲这两人的哪些意识或品质?
1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生活实际,就巫山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几点合理建议。(至少两条)
四、综合性学习
14.综合性学习。
班级要开展“趣话‘叶’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积累知识]请写出两个含“叶”的成语。
答:
(2)[才艺展示]根据“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的意境描绘一个画面。
答:
(3)[探究感悟]古人咏叶常以“木叶”替代“树叶”,以此来传达更加沉郁的情感,如屈原《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意是:秋风裘袅,洞庭湖水生波澜啊叶飘落),请你试着从以下角度辨析下面两组词语,体会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
词语 角度 树叶 木叶
颜色 ( ) ( )
触感 ( ) ( )
疏密 ( ) ( )
(4)[实践运用]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有些诗人会给意象着色,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种对比色,请谈谈这种对比色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
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13.植树的牧羊人-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答案】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C项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其他各句修辞方法分别为:A项比喻,B项夸张,D项比喻。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市高新区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B.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丰富了当时及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D.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答案】B
【详解】A.缺少主语,删除“随着”或“让”。
C.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也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
D.动宾搭配不当,删除“的好成绩”。
故选B。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涸(gù) 坍塌(tān) 枯树(kū) 慷慨无私(kǎi)
B.流淌(tǎng) 应征(yīng) 浇灌(guàn) 刨根问底(páo)
C.鲜嫩(nèn) 缝隙(xī) 湿润(rùn) 沉默寡言(guǎ)
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毫无遮拦(zhē)
【答案】D
【详解】A、干涸(gù)——干涸(hé);B、应征(yīng)——应征(yìng);C、缝隙(xī)——缝隙(xì);D项正确。
4.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春天到了,普罗旺斯地区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B.林伟光这个“沙漠地上的创业青年”在庙庙湖这片沙漠地上一待就是四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万顷良田。
C.贵州一个4岁的男孩被父母丢在幼儿园6天,他的冷血父母竟然刨根问底,相互推脱责任。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政和县,身为县委书记的廖俊波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拈轻怕重,而是带头扑下身子,工作在一线。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A项,生机勃勃: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句中形容春天的普罗旺斯富有生命力,使用正确。B项,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句中形容原来的沙漠地带不长庄稼,使用正确。C项,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不符合语境,此处可用“不闻不问”。D项,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使用正确。
二、基础知识综合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拷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xì,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干涸 坍 塌 缝xì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加点的“生气”的意思是 ,“东倒西歪”的意思是 。
【答案】 (1)hé tān 隙 (2)拷焦 烤焦 (3)活力生命力 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详解】(1)注意“涸”“坍”字不要读半边。
(2)要结合语境,据义定形。“烤焦”指加热过头,被加热的物体碳化。因此应用“火”字旁的“烤”。
(3)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词。生气,既有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的意思,也指活力、生命力、生机。结合语境“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理解,这里指“活力、生命力”。东倒西歪:①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②形容物体杂乱地歪斜或倒下的样子。“风吹得人东倒西歪”意思是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6.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指的是哪些事?
7.“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这句话对表现牧羊人有什么作用?
8.“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答案】6.将荒漠变为绿洲;重建废弃的村子,增加了人口,为村子注入活力;为人们带来幸福舒适健康的生活;30多年始终如一、默默的为大家做好植树这一件事。 7.示例一: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写人们健康的状态、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表现了人们生活的幸福舒适,赞美了老人坚持植树造林的伟大和老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惊叹和敬佩之情。
示例二:运用对比,通过“又开始”一词,将此地过去的荒芜与现在的生机勃勃、人们的幸福舒适作对比,体现老人为这里带来的巨大改变,突出了老人坚持植树造林的伟大和老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惊叹和敬佩之情。 8.运用比喻,将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树的挺拔和生机,表达了对植树老人的敬佩和赞美。
【解析】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可得:将荒漠变为绿洲。根据“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可得:为人们带来幸福舒适健康的生活。根据“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可得:重建废弃的村子,增加了人口,为村子注入活力。
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这句话描写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状态,人们身体健康,快乐幸福。这些都是老人坚持植树造林,使昔日的荒地变成了绿洲造成的。所以这句话是对老人的侧面描写,通过人们的快乐幸福的生活状态,突出了老人三十年如一日坚持植树这一壮举给当地带来的变化,从而表现了老人这一壮举的伟大和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惊叹和敬佩之情。当地过去一片荒芜,人烟稀少,而现在生机勃勃,人们生活安定幸福,昔日与现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当中,突出了老人的行为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老人三十年如一日坚持植树这一壮举给当地带来的变化,从而表现了老人这一壮举的伟大和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惊叹和敬佩之情。
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这句话把这些白桦树比作是笔直站立的少年,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棵棵鲜嫩”突出了白桦树的勃勃生杨。“挺拔”突出了树的挺拔身姿。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这些树是老人亲手栽下,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绿色生态发展的一些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 布菲的老人。
(摘自语文统编教材七上《植树的牧羊人》一文)
【材料二】
巫山,走绿色发展之路
巫山脆李:巫山脆李有关负责人介绍,巫山脆李预计产量8万吨,预计产值则将突破6亿元。近年来,他们已成功注册巫山脆李、巫山纽荷尔、巫山魔芋、巫山庙党四个地理标志商标。逐步形成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中低山区域发展脆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的高、中、低林业产业带布局。
巫山红叶:巫山的山山岭岭,到处可见红叶坡、红叶谷和红叶岭……巫山红叶品种多、色彩艳、周期长,品种达200余种,以黄栌、乌桕、枫树为主;形状有手掌形、五星形、羽毛形、针形等20多类;色彩以火红居多,还有酒红、铁红、玫瑰红等20多种颜色。每年11月上旬起,红叶逐渐变红,一直持续到12月底。
目前,巫山县红叶景观林已达10万多亩,“三峡红叶”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巫山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依托三峡库周生态林建设工程,目前已着力引进红叶品种54个,加强红叶等生态景观林保护和补植,进一步打造全国知名红叶之乡。
巫山森林公园: 众所周知,巫山有一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那就是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的巫山小三峡风景区,它也是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由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三段峡谷组成,这三段峡谷全长60公里,林木翠竹20000多亩。
事实上,巫山的森林公园并不止小三峡一处。梨子坪市级森林公园、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峡谷、大昌湿地公园和森林人家、葱坪湿地公园……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巫山境内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面积达161.84万亩。
据巫山县林业局2015年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巫山县当时拥有林地322.66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72.8%,森林蓄积总量5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林业总产值达8.5亿元。而现在,这项统计的数值正在逐步攀升。
(摘自华龙网-重庆晨报,记者张旭,选文有删改)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摘自“百度”网)
【材料四】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捐赠给国家。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摘自“百度”网)
9.细读以上材料,选出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材料一中,“我”从1920年开始,每年都去看这位植树的老人,一直坚持到1945年,从而可以看出“我”对植树老人的敬佩之情。
B.材料二介绍了巫山红叶景观林的情况,目前巫山红叶景观林有10万多亩,红叶树有200多个品种,有20多种颜色,引进品种54个,持续红的时间近两个月,并在不断保护和补植,以进一步打造全国知名红叶之乡。
C.材料二说巫山在2015年就拥有林地322.66万亩,森林蓄积总量5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林业总产值达8.5亿元;拥有小三峡森林公园、梨子坪森林公园、大昌湿地公园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公园面积达161.84万亩。
D.材料四介绍了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杨善洲从担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开始就一直坚持义务植树造林,干了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
10.请从材料二中具体分析巫山县发展生态文明旅游的优势有哪些?
1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三关于发展的主要理念。
12.结合《植树的牧羊人》全文,说说我们应该学习材料一中的艾力泽 布菲老人和材料四中的杨善洲这两人的哪些意识或品质?
1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生活实际,就巫山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几点合理建议。(至少两条)
【答案】9.B 10.A.巫山红叶是一张靓丽的名片,红叶面积广、品种全、颜色多、周期长,能有效促进全县旅游事业发展。B.巫山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多而广,达161.84万亩;且层级高,有国家五A级风景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市级森林公园等,森林蓄积总量大,森林覆盖率高,很适合发展生态文明旅游。 11.材料三同时体现“生态文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这三个发展理念的要义。 12.A.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环保意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品质;B.应该学习他们默默无闻、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C.应该学习他们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自己力量的精神品质;D.应该学习他们执着坚守、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答对两点) 13.A.加强植树造林,进一步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林业总产值;B.进一步发展农林产业,如低山地区的脆李、纽荷尔、柑橘等,高山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以及发展魔芋、党参等农产品和中药材产品;C.树立环保意识,做好垃圾分类,加强森林保护、河流清漂、垃圾合理处理等环保工作;D.进一步打造红叶旅游、森林公园旅游、天然自然景观及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如黄岩景区旅游、神女景区旅游、当阳大峡谷旅游、大溪文化旅游、大昌古镇旅游等。(答对两点)
【解析】9.A.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中的“几乎”一词可知,“我”并不是每年都去看这位植树的老人;本项“每年都去看这位植树的老人”表述有误;
C.根据【材料二】第七段“据巫山县林业局2015年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巫山县当时拥有林地322.66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72.8%,森林蓄积总量5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林业总产值达8.5亿元”可知,在巫山县林业局2015年的一份数据统计中并未体现本项所说的“拥有小三峡森林公园、梨子坪森林公园、大昌湿地公园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公园面积达161.84万亩(第六段)”;
D.根据【材料四】“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可知,杨善洲是在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才开始义务植树造林;而并非是在“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时开始义务植树造林;
故选B。
10.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巫山红叶:巫山的山山岭岭,到处可见红叶坡、红叶谷和红叶岭……巫山红叶品种多、色彩艳、周期长,品种达200余种”,第三段“‘三峡红叶’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可知,巫山红叶是一张靓丽的名片,红叶面积广、品种全、颜色多、周期长,能有效促进全县旅游事业发展;
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巫山森林公园:众所周知,巫山有一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那就是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的巫山小三峡风景区,它也是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第六段“巫山境内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面积达161.84万亩”,第七段“据巫山县林业局2015年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巫山县当时拥有林地322.66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72.8%,森林蓄积总量5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可知,巫山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多而广,达161.84万亩;且层级高,有国家五A级风景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市级森林公园等,森林蓄积总量大,森林覆盖率高,很适合发展生态文明旅游。据此概括巫山县发展生态文明旅游的优势即可。
1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材料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体现的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
【材料三】“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体现的发展理念是“节约资源”“环境保护”。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联系《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联系【材料四】“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可知,艾力泽 布菲老人和杨善洲都具有环保意识,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为了将家园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我们应学习他们绿化荒山、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品质;
联系《植树的牧羊人》原文“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联系【材料四】“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可知,我们应该向艾力泽 布菲老人和材杨善洲学习他们那执着坚守、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联系【材料一】第三段“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植树的牧羊人》原文“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材料四】“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捐赠给国家”可知,艾力泽 布菲老人和杨善洲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只为家园建设得更加舒适美好,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学习他们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自己力量的精神品质。
13.本题考查建议。注意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对巫山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合理建议。
根据【材料二】第七段“据巫山县林业局2015年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巫山县当时拥有林地322.66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72.8%,森林蓄积总量5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林业总产值达8.5亿元。而现在,这项统计的数值正在逐步攀升”可提建议为:加强植树造林,进一步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林业总产值;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近年来,他们已成功注册巫山脆李、巫山纽荷尔、巫山魔芋、巫山庙党四个地理标志商标。逐步形成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中低山区域发展脆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的高、中、低林业产业带布局”可提建议为:进一步发展农林产业,如低山地区的脆李、纽荷尔、柑橘等,高山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以及发展魔芋、党参(庙党)等农产品和中药材产品;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巫山县红叶景观林已达10万多亩,‘三峡红叶’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第六段“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巫山境内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面积达161.84万亩”可提建议为:进一步打造红叶旅游、森林公园旅游、天然自然景观及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
根据【材料三】“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可提建议为:树立环保意识,做好垃圾分类,加强森林保护、河流清漂、垃圾合理处理等环保工作。
四、综合性学习
14.综合性学习。
班级要开展“趣话‘叶’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积累知识]请写出两个含“叶”的成语。
答:
(2)[才艺展示]根据“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的意境描绘一个画面。
答:
(3)[探究感悟]古人咏叶常以“木叶”替代“树叶”,以此来传达更加沉郁的情感,如屈原《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意是:秋风裘袅,洞庭湖水生波澜啊叶飘落),请你试着从以下角度辨析下面两组词语,体会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
词语 角度 树叶 木叶
颜色 ( ) ( )
触感 ( ) ( )
疏密 ( ) ( )
(4)[实践运用]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有些诗人会给意象着色,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种对比色,请谈谈这种对比色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
答:
【答案】 (示例)叶落归根 叶公好龙 [才艺展示]雄鸡报晓,残月未落,诗人行于崎岖的山路,看见槲叶飘落,因天未大亮,道旁的白色枳花似乎照亮了驿墙。 绿(或“红”) 黄(或“褐”) 柔软(或“湿润”) 硬(或“脆”,或“干燥”) 绵密 疏朗 [实践运用]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绿叶’’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付诸帮助、默默奉献的人。
【详解】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了成语的积累,我们平日要多观察识记好的成语,用于自己的写作或者口语中,所选成语符合题意即可。(2)此题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语言创造能力,这题并不是翻译文言文句子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注意语言的优美生动,而且不脱离诗句原意。(3)此题考查了对木叶、树叶两词语的理解,要注意在具体的语境下进行分析,体会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4)此题考查了写作手法的运用,衬托是语文学科中的表现手法的一种,可分为正衬与反衬。甲事物因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此处的红绿两色在一起,就是起衬托的作用。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该题可联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来思考,“绿叶”比喻那些默默奉献的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