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6 00:02:20

文档简介

广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潮分为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容卷前、考生务必用煦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熙;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一、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研究指出,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字“册”(图1),像一捆竹木简编在一起的形状,有时加“示”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在已出土的甲骨中至少有20片出现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过的痕迹,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
A.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B.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
C.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系统 D.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
2.下图所示为人们根据《周礼》等文献中“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等记载所绘制的示意图。该图显示出,井田制
A、与郡县制相配合 B.对农民剥削较少
C.以宗法制为根基 D.具有理想化色彩
3.西周时期,“献捷”是奉周王之命对夷狄进行的讨伐之事,在获胜归来后向周天 子献俘的仪式。“献捷”在春秋时期依然盛行,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提升 B.政治制度中出现了新的变化
C.礼乐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 D.周王丧失了对诸侯的影响力
4.春秋时期,因贵族之间政治斗争导致的逃离本国远走异乡的“出奔”成为普遍现象。春秋前期出奔者多为王室和公室成员,基本是因为“庶孽之乱";中期,因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这表明
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B.等级界限日益模糊
C.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D.权力中心逐渐下移
5.下图漫画是《“孔子”照“镜子”》,四只镜子分别是全球化、权利、自由和资本主义。下列分析最符合漫画主旨的是
A.儒学压制人性,速背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B.儒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符全球化溯流
C.儒学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可以相容相通D、儒学主张“有序”,可用来促进世界的和平
6.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蠢、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A.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D.儒学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7.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促进土地私分。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类似,荀子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必然性和合理性,提倡“分田而耕”。这在当时有助于
A.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 B.阻碍社会阶层的流动
C.强化奴隶主贵族统治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8.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
A.表明宗法礼乐制度已瓦解 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9.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音,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
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10.下图是“秦铜诏铁权”,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由此可知,此物件可用于研究
①秦灭六国的史实 ②柒朝郡县制的设置
③秦代衡器的标准 ④秦朝的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上计”是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重要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治安情况、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图1),上报国君, 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儿去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
A.中央加强地方财政的控制 B.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优发.
C.作为官员升降赏罚的凭据 D.与察举、征辟制互相印证
12图7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枇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 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 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
13..东汉和帝时废除察举制的旧规——州郡举荐一律为两人.改为“不满二十万口二岁举孝廉一人,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等;顺帝时由三公府对郡国孝廉者进行分科考武.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A.选官方式相对客观 B.阶层流动相对活跃
C.察举不实现象突出 D.意图维护制度公平
14.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 B.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拓宽士族入仕的途径 D.增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15.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施
A . 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 B.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6.前秦宰相王猛曾对苻坚留有遗言:“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王猛去世后,苻坚对群臣说:“今奉命于天,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茭夷逋秽,四方略定,为(唯〉东南一隅未宾王化。”据此可知,该时期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促成华夏认同
C.正统观念影响政治走向 D.南北民族矛盾逐步缓和
第二部分非透 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2011年开始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工作,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以“一统的考古,一流的保护,一流的展示”为目标,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进行。2012—2013年,实施墓园的考古发掘;2014—2015年,进行主墓发掘;20l6—2017 年,进行海昏侯刘贺墓主棺内棺、五号衬葬墓主棺的实验室考古工作;启动青铜器、玉器、金器、漆木器、简牍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2018年,进行墓圆2号墓的发掘。到2019年,共勘探约4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Ⅰ万余件(套)。
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简裘(部分)
——摘编自杨军《地下奢华: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
(1)根据材料,概括海昏侯墓考古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汉武帝元鼎六年,桑弘羊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代行大农令事,“尽管天下盐铁”。此后20 余年间,他先后在财政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桑弘羊从重使用价值的角度出发,认为治国必须守重,守重的目标就是要加强重物匀积累与增值。印比,官营工商业的首选目标是围家对粮食、盐、铁、酒等物品的产销实行干预尚控制。具体方案为:“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就地冶铸。在朝廷设立均输令,各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管理均输事宜。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实行均输、平准之后,“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郡)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桑弘羊认为,“统一则民不二,币由上则下不疑也”。汉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悉禁郡国毋铸钱,入其铜三官”。这种新铸的钱后世称为五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
——摘编自王萍等《中国古代国家干预主义的全面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桑弘羊财经改革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指出西汉桑弘羊财经改革的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财经改革。(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雅典城外阿波罗神庙墙上,铭刘着古希腊哲人的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体育就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雅典在公元前8世纪形成奴隶制城邦,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推进社会发展。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国、亚里士多德的体育思想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人类生活。
古希腊体育思想
——摘编自谭华、刘春燕主编《体育史》等
材料二
孔子在“六艺”教育中,重视体育活动教化作用。"射”“御”及“乐”中的“舞”都是通过一定规范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礼”,即通过体育的形式培养学生尊重理法的习惯和精神。孔子体育思想是为理念服务的,这种理念是以“礼”为外壳,“仁”为内核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体育历史长河中,孔子体育思想起到了各家诸子都无法比拟的后世影响力。后世儒家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使之更为成熟与完人们遵循孔子的体育思想,积极从事实用性体育运动,强身健体。
——摘编自王烈《基于“六艺”教育下孔子体育思想的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的体育思想,并简析其兴盛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雅典相比,我国古代体育思想展现出的特质,并简析孔子体育思想的意义。(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面是(部分)历史学家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色认识。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级历史科期末考试答案
一、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满分 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D C B D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D D C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满分 52分。17题 12分,18题 14分,19题 12分,
20题 12分。
17.【答案】(14分)
(1)特点:(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采用全新的考古理念;有计划地/阶段持
续进行;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并行;考古成果丰硕。(2分一个点,6分)
(2)论证: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和木牍”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可以论证汉代的思想文化
治理;出土的“整套乐器”成为西汉继承礼乐文化的实证史料;出土的“五铢钱”
和“黄金”印证了汉代货币的形制,是研究中国货币发展演变的珍贵文物;海昏
侯墓出土文物上“昌邑”“海昏侯家钱五仟”等文字可以实证汉代采用了郡县与分封
并行制;富有“异域风格的文物”的考古发现,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中西文化
交流提供了实证资料。(2分一个点,8分)
【解析】
(1)据材料“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可知国家和地方政府
高度重视与支持;据材料“一流的考古,一流的保护,一流的展示”可知采用全新的考
古理念;据材料“2012—2013年,实施墓园的考古发掘;2014—2015年,进行主墓发
掘;2016—2017年,进行海昏侯刘贺墓主棺内棺、五号袝葬墓主棺的实验室考古工作”
可知有计划地持续进行;据材料“启动青铜器、玉器、金器、漆木器、简牍的文物保护
和修复工作”可知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并行;据材料“到2019年,共勘探约400万平方
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套)”可知考古成果丰硕。
(2)从表2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简表中相关文物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两汉的统治相关知
识分析,据材料“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可知海
昏侯墓出土的“竹简和木牍”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可以论证汉代的思想文化治理;据
材料“包括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笙和三十六尊伎乐木俑”可知出土的“整
套乐器”成为西汉实行礼乐制度的实证史料;据材料“约200万枚五铢钱,用木质封泥匣
封缄”可知出土的“五铢钱”和“黄金”印证了汉代货币的形制,是研究中国货币发展演变
的珍贵文物;据材料“海昏侯家钱五仟”可知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上“昌邑”“海昏侯家钱五
仟”等文字可以实证汉代采用了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据材料“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
缠丝玛瑙,水晶及琉璃”可知富有“异域风格的文物”的考古发现,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
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实证资料。
18.【答案】(12分)
(1)背景: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加深;
第 1页
{#{QQABIQSaQUogggAgABgBAARghCEAQFUgi CEgACQkAGECCCAgGQxABAAIEMIAAIAAyiARFNABAA==}}##}}
地方势力强大,威胁国家统一;匈奴政权威胁西汉统治;“无为而治”/黄老思想
已不符合时代要求,汉武帝需要为其“积极有为”奠定物质基础。(5分,任意三
点即可)
(2)特点:实行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1分)
评价:加强了中央集权,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2分)打
击了富商大贾的囤积居奇,有利于市场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矛盾的缓和。(2分)
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实施重农抑商为主要目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
的平衡发展。(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结合所学可知其背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汉武帝时
期,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加深;地方势力强大,
威胁国家统一;匈奴政权威胁西汉统治;“无为而治”已不符合时代要求,汉武帝需要为
其“积极有为”奠定物质基础。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实行干预与控制”可知实行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第二小
问评价,据材料“在朝廷设立均输令,各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管理均输事宜”、“悉禁郡
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
销之,输入其铜三官”等内容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
地方豪强势力;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囤积居奇,有利于市场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矛盾的缓
和;同时还应该清楚,桑弘羊作为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改革以增加财政收
入、实施重农抑商为主要目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19.【答案】(14分)
(1)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平等的体育意识;适度有规律的体育教育思想;体育优先
思想(3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人文主义思想萌发;民主政治高度繁荣;奴隶制经济发展;思想家的努力。(3
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特质:凸显体育教育的实用性;体育活动的教化作用/注重自省内修,与“仁”学教育融
为一体,与美学教育相辅相成,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4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在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的
重要代表/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思想的灿烂光辉:促进了中国古代体育活动
的开展;为后世体育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借鉴。(4分,任答3点,言之成
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思想,结合材料一“要不懈地提高身体素质”“体育……要终其一生”得出终身体
育思想;结合材料一表格“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严格地受到音乐与体育的教育”
得出平等的体育意识;结合材料一“体育训练应该十分小心”“提倡进行简单而朴素的身
体锻炼”得出适度有规律的体育教育思想;结合材料一“让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预先应
把儿童交给体育教师”得出体育优先思想。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一“人啊,认识你
自己”并结合古希腊人文主义传统相关史实,得出人文主义思想萌发;结合材料一“梭
伦改革推进社会发展”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有关内容,得出民主政治高度繁荣,奴隶制
经济发展;结合材料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体育思想”得出思想家的努
力。
第 2页
{#{QQABIQaSQUogggAgABgBAARghCEAQFUgi CEgACQkAGECCCAgGQxABAAIEMIAAIAAyiARFNABAA==}}##}}
(2)第一小问特质,结合材料二“通过体育的形式培养学生尊重理法”得出凸显体育教育的
实用性;结合材料二“为理念服务的……以‘礼’为外壳,‘仁’为内核的思想”得出注重自省内
修,与“仁”学教育融为一体,与美学教育相辅相成,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第二小问
意义,结合材料二“到了各家诸子都无法比拟的后世影响力”得出在中国古代体育思想
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结合材料二“在
继承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使之更为成熟与完善”得出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思
想的灿烂光辉,为后世体育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20.【答案】
示例一:
认识:孝文帝改革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2分)
阐述:孝文帝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通过经济方面的改革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
展;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方面缓
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4分)
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
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
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严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
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4分)
综上所述,孝文帝改革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是功大于过,孝文帝所推行的改
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孝
文帝改革。(2分)
示例二:
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民族融合成为历史潮流。公元5
世纪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城,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加强了北方民族
间的融合。(2分,背景)
为了吸收汉族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北魏孝文帝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实施了迁
都洛阳、易服裝、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措施。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
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3个措施,6分)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推动了中华
民族的发展。(2分)
(答案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就表格内容可知,赵翼认为北魏孝文帝“一味学习汉族制度礼仪,以文治国”,却“丢弃了鲜卑
族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以致于“国势由盛而衰”,可知赵翼对此持
否定态度;据吕思勉“其(北魏孝文帝改革)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说明其
对此持肯定态度;据钱穆“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
说明其对此即肯定其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据白寿彝“通过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
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可知其对此持
肯定态度。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做出如下认识:孝文帝改革既有积极的一
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结合所学,其积极方面主要有:首先通过经济方面的改革北方社会经
济有了明显发展;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
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魏孝文帝
第 3页
{#{QQABIQSaQUogggAgABgBAARghCEAQFUgi CEgACQkAGECCCAgGQxABAAIEMIAAIAAyiARFNABAA==}}##}}
改革一方面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
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孝文帝推行的不
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
贵族迅速腐化,严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
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最后,还要做一个小结,以呼应该认识:孝文帝改革有积极和
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是功大于过,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孝文帝改革。
第 4页
{#{QQABIQaSQUogggAgABgBAARghCEAQFUgi CEgACQkAGECCCAgGQxABAAIEMIAAIAAyiARF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