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练习题-海水中的化学(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 练习题-海水中的化学(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8-05 23:3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教版练习题-海水中的化学
一、单选题
1.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相等
B.把t2℃时等质量A、B两物质的溶液降低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A溶液
C.当A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A物质
D.t2℃时,将9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A物质的溶液的质量是150g
2.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铁溶液的混合物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点表示的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B.N点表示的溶液pH=7
C.P点和N点表示的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相同
D.从M点到N点溶液质量增加30g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丙>甲
D.甲固体中混有丙固体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将5g甲物质放入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10
B.4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C.6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水中,都恰好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甲、乙、丙的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
D.将6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至4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关系为:甲=乙
5.实验室里硝酸银常装在棕色瓶中,是因为硝酸银见光易分解。其分解的产物不可能是(  )
A.N2 B.NO C.NO2 D.NH3
6.下列有关物质用途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稀硫酸清除钢铁表面的铁锈 B.用碳酸氢钠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
C.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用硫酸铜和熟石灰制波尔多液
7.我们的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B.溶洞的形成
C.从沙里淘出黄金
D.用木材做原料,通过加工制成桌椅
8.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X、Y的饱和溶液,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NaOH和NH4NO3固体,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所示,结合图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溶解度曲线为a曲线
B.降温可使X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C.X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t3℃时的X和Y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两者的溶剂质量X>Y
9.进行粗盐提纯实验并将制得的精盐配制20%的氯化钠谘液50g,部分操作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A.过滤 B.称固体
C.量取水 D.写标签
10.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b都属于易溶物质
B.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升高温度能使饱和的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11.下列有关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碳酸钙中少量的氯化钠 先加水,再烘干
B 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 用燃着的小木条,观察现象
C 除去KNO3溶液中的少量Ba(NO3)2 加入适量的Na2SO4溶液,过滤
D 检验NaOH溶液中是否含有Na2CO3 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12.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石墨质软,可用作电池电极
B.氮气难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C.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二、填空题
13.图为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KNO3的溶解度______NaCl的溶解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t2℃时,将KNO3和NaCl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各自配成饱和溶液,______的溶液更浓。
(3)已知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80℃时,KNO3的溶解度为169g。在20℃时,向盛有200g水的烧杯中加入80g KNO3,充分溶解,得到该温度时KNO3的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若使烧杯内物质缓慢升温至80℃,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4)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若要提纯KNO3,可以采用______的方法。(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1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35℃时,将40g甲固体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并降温到25℃,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g。
(2)要使35℃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
(3)现有操作步骤:A溶解;B 过滤;C 降温结晶;D 加热浓缩。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4)若将35℃时甲的饱和的溶液降温到变成25℃,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_。(填字母序号)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15.构建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梳理知识,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图是碳的单质和化合物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图。
(1)请写出图中标号为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
(2)根据图中三组物质间的关系(CO和CO2、CO2和H 2CO3、CO2和CaCO3),你对物质变化的一种认识是_____。
16.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为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 为________。
(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_______(填“a”、“b”或“c”)相似。
(3)在t2℃时,将50g的a物质,加入到50g的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_______g。
三、实验题
17.水泥的成分中含有碳酸盐,同学为了验证水泥中的碳酸盐,设计了下列方案,帮助他完成实验方案。
(1)验证水泥中含有碳酸盐,请在括号内填写用到的药品。_____
(2)根据上述方案及下图所提供的仪器,同学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B中观察到现象的原因:水泥中的碳酸盐与反应1所加试剂反应产生气体,使装置内①_____________,压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又因为产生的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反应,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3)根据验证方案,利用所选取的仪器把装置图补充完整。_____
18.白糖和食盐是家庭厨房常见的物质,白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白糖熔点较低150℃,当温度达到500℃白糖变黑,生成了碳;食盐熔点801℃,沸点1411℃,一般不宜发生分解.
结合题给材料请你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白糖和实验
方法 实验过程 现象与结论
物理方法 ________ ________
化学方法 ________ ________
四、推断题
19.如图所示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 “→”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已知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G是最轻的气体,B、C、D、E、F都是氧化物。请回答:
(1)G的化学式为______,E与F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写出物质B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
(2)C、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明用六块A~F分别对应铁、二氧化碳、硫酸、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钡的积木,搭成如图所示形状,相互接触的木块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已知D常用于中和酸性土壤,E的物质类别与其他5种不同,B与C反应可以生成F,请完成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为_____,E的名称为________.
(2)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C与D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_____).
(4)写出F物质的一条用途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1.某纯碱产品中含有氯化钠杂质。为测定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在20℃时,称取该样品26.5g,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图。求:
(1)生成CO2的质量__________。
(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
(3)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2.某化学兴趣小组取34 g过氧化氢溶液放入烧杯中,实验操作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g。
(2)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由图可知,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选项中没有明确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关系,所以t1℃时,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的关系无法确定,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把t2℃时等质量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A溶液,选项中没有明确两种物质的溶液的状态,所以不能确定两种无的溶液降温后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A的溶解度收温度影响较大,则当A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物质,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t2℃时,A的溶解度为50g,t2℃时将9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够溶解50gA物质,得到A物质的溶液的质量=100g+50g=150g,选项正确,
故选D。
2.B
【分析】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铁溶液的混合物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反应,当盐酸完全消耗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
【详解】A、 M点表示加入的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铁还没有参与反应,所以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铁两种,故选项错误;
B、 N点表示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恰好与氯化铁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铁沉淀,此时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氯化钠,溶液显中性,即pH=7,故选项正确;
C、N点表示的氯化铁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P点表示氯化铁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后,又增加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两部分中氯化钠的量是一定的,所以P点表示的溶液比N点表示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故选项错误;
D、从M点到N点是增加了30g,但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溶液应增加少于30g,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学会分析图像,判断产物,属于一道溶液综合性的题目。
3.C
【详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丙两种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B正确;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将为到t1℃,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故C错误;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甲中混有少量丙时,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故D正确。故选C。
4.C
【详解】A、20℃时,甲溶解度5g,将5g甲物质放入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5g× =2.5g,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5g:50g=1:20,A错误。
B、由图可知,4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B错误。
C、60℃时,溶解度甲>乙>丙,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水中,都恰好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丙>乙>甲,所得甲、乙、丙的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C正确。
D、60℃时,溶解度甲>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乙,甲、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溶剂质量乙>甲,分别降温至40℃甲乙溶解度都减小溶质结晶析出还是饱和溶液,此时溶解度相同,溶剂质量大的溶质质量大,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关系为:乙>甲,D错误。
故选:C。
5.D
【详解】硝酸银由银、氮、氧三种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硝酸银分解后不能生成含有氢元素的物质,即硝酸银见光分解后,其分解的产物不可能是氨气,故选D。
6.C
【详解】A、硫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能用于清除铁锈,故A说法正确;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故B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故C说法错误;
D、制作波尔多液的原料是硫酸铜和熟石灰,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7.B
【详解】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溶洞的形成是二氧化碳、水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从沙里淘出黄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用木柴作原料,通过加工制成桌椅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D
【详解】A、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由图一现象可知,X是b曲线,Y是a曲线,故选项错误;
B、X是b曲线,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可使X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不会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C、X是b曲线,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X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降温可使X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D、在t3℃时Y的溶解度大于X,t3℃时的X和Y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两者的溶剂质量X>Y,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B
【详解】A、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不正确;
B、称量固体左盘放药品,右盘放砝码,粗盐放在滤纸上称量,正确;
C、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不正确;
D、写标签要写出溶液的质量分数20%,不需要写溶液质量50g,不正确。
故选B。
10.D
【详解】A.20t℃时a、b两物质溶解度大于10克,则都属于易溶物质,正确;
B、在t℃时,a、b两物质溶解度相同,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C、a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升高温度能使饱和的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正确;
D、比较两物质溶解度大小时,必须指明温度,错误。故选D。
11.D
【详解】A、除去碳酸钙中少量的氯化钠,先加水溶解,再过滤后烘干,故错误;
B、由于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燃着的小木条均熄灭,无法鉴别 ,故错误;
C、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经过滤可除去硫酸钡,但硝酸钠相当于引入了新的杂质,故错误;
D、加入过量的氯化钡,若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有碳酸钠存在,故正确。
故选D
【点睛】除杂的原则:1、不能破坏原物质,2、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2.C
【详解】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池电极,不符合题意;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不符合题意;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作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1)等于
(2)KNO3
(3) 饱和 280
(4)降温结晶
【分析】(1)
由图可知,t1℃时,KNO3的溶解度等于NaCl的溶解度;
(2)
t2℃时,硝酸钾溶解度大于氯化钠溶解度,将KNO3和NaCl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各自配成饱和溶液,KNO3的溶液更浓。
(3)
已知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80℃时,KNO3的溶解度为169g。在20℃时,向盛有200g水的烧杯中加入80g KNO3,充分溶解,最多溶解硝酸钾31.6×2=63.2g<80g,故得到该温度时KNO3的饱和溶液;若使烧杯内物质缓慢升温至80℃,80g硝酸钾全部溶解,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0g+80g=280g;
(4)
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若要提纯KNO3,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14. 130 加入丙物质(或蒸发溶剂) ADCB B
【详解】(1)35℃时,甲的溶解度我40g,将40g甲固体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饱和溶液,降温到25℃,甲的溶解度为30g,有40g-30g=10g固体析出,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00+40g-10g=130g。
(2)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要使35℃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蒸发溶剂,或添加溶质;
(3)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先溶解混合固体,加热浓缩溶液,降温温度,甲物质固体析出,然后过滤得到甲的晶体;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A→D→C→B;
(4)甲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若将35℃时甲的饱和的溶液降温到变成25℃,有部分溶质析出,但溶剂质量不变,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故选:B。
15. 分解反应 物质通过一定条件可相互转化
【详解】(1)由图可知,反应⑥是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反应。(2)由图可知,这三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相互转化,故填物质通过一定条件可相互转化。
16. cba c 75
【详解】(1)由图可知,当温度为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 为:cba;
(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c相似;
(3)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将50g的a物质,加入到50g的水中,只能溶解25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25g+50g=75g。
17. 稀盐酸 气体量增多 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 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固体
【详解】(1)证明碳酸盐,就是设法检验出某盐中含有CO32-。通常的检验方法是,使用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具体方法是,先取少量的待检物于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振荡,若有气泡生成,并且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盐中含有CO32-,是一种碳酸盐。所以验证水泥中含有碳酸盐,括号内填用到的药品是盐酸;
(2) 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实验过程中B中观察到现象的原因:水泥中的碳酸盐与反应1所加试剂反应产生气体,使装置内气体量增多,压强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又因为产生的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固体,所以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3)水泥块放入锥形瓶中,气体要导出,需要带塞子的导管(胶皮管、直玻璃管),利用所选取的仪器把装置如图: 。
18. 分别加水溶解,品尝 有咸味的是食盐,有甜味的是白糖 配成溶液,分别滴入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的是食盐,无明显现象的是白糖
【详解】物理方法:
食盐和白糖:利用物理性质中的味道,有咸味的是食盐,有甜味的是白糖,所以品尝味道就可以区分白糖和食盐;
化学方法:
食盐的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可以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白糖不能;故分别取两种物质少许,加水溶解,然后向两种溶液中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食盐,无明显现象的是白糖。
19.(1) H2 化合反应 灭火(合理即可)
(2)(合理即可)
【分析】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可推出A为盐酸,G是最轻的气体,可推出G为氢气,B、C、D、E、F都是氧化物,D能与A反应,可推出D为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等,A能转化为B,B能与C相互转化,C能与D反应,可推出B为二氧化碳,C为一氧化碳,G能与F相互转化,可推出F为水,F能与E反应,E能与A反应,可推出E为氧化钙,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详解】(1)由分析可知,G为氢气,化学式为:H2;
E与F发生反应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物质B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
(2)C、D发生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 Ca(OH)2 铁 BaCl2+Na2CO3═BaCO3↓+2NaCl Ca(OH)2+H2SO4═CaSO4+2H2O 复分解反应 人工降雨等
【分析】D常用于中和酸性土壤,说明D是氢氧化钙,铁属于单质,二氧化碳、硫酸、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钡等物质都是化合物,因此E是铁;铁不能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钡等物质反应,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因此C是硫酸;碳酸钠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B是碳酸钠;氯化钡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因此A是氯化钡,则F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代入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1)D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化学式是Ca(OH)2;E的名称为铁。
(2)A是氯化钡,B是碳酸钠,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3)C是硫酸,D是氢氧化钙,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Ca(OH)2+H2SO4═CaSO4+2H2O,两种物质交换成分,属于复分解反应。
(4)F是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固体可以用作人工降雨,可以制取碳酸饮料等。
21.(1)8.8g(2)80%(3)17.5%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2.5g-163.7g=8.8g,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 = 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8.8g
x=21.2g y =23.4g
则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80%
(3)完全反应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7.5%
答:(1)生成CO2的质量8.8g。
(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80%。
(3)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7.5%
22.(1)0.8g(2)1.7g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氧气质量为34g+2g-35.2g=0.8g,故填:0.8g。
(2)解:设过氧化氢质量为x。

答:过氧化氢质量1.7g。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