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一)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多边形的面积”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
一、说教材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说教学重、难点
2、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面积转化问题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平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等。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讨论,使他们快乐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复习导入,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2)在探究过程中,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五、说教法、学法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一)复习
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2、观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二)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
(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方格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六、
2、转换法:
教师启发:“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同学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
3、归纳:
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
1、基本练习。
2、变式练习,应用深化。
3、发展练习 。
七、
八、全课总结。
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九、板书设计:
抓住公式推导的重点设计板书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