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方法
四、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过程
*
一、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贯穿始终的。
*
1、教材地位
本章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关系面积的计算是本单元第一节课,是学生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运用会为学生后面的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利用数方格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并了解了它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积。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学生在表述从操作到转化,推导的过程中会有些困难。
*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
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
四、教具和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可活动的长方形框架
学具:平行四边形、剪刀、三角板或直尺
*
五、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设疑,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三)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四)小组汇报,概括;布置作业
*
(一)结合生活设疑,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
(二)组织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1)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助小朋友想办法。
让学生拿出学习卡片(当做这两块花坛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比较两个图形各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研究。)
*
(2)交流汇报,总结方法。
方法一:用数方格的方法(每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
平行四边形 底 高 面积
长方形 长 宽 面积
你发现了什么?
6m
6m
4m
4m
24㎡
24㎡
*
高
底
高
底
方法二:剪、拼法(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或梯形,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与另一个长方形比较,发现它们完全重合,这就说明两块地的面积是一样大的
*
剪
移、拼
画
*
画
剪
移、旋转
拼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
(四)小组汇报,概括 ;布置作业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作业:
必做题 习题册P45 1-10题
选做题 习题册P45 11-13题
*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用字母表示: S=axh 或 S=a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