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6 09:3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中国历史上部分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西周
春秋
战国

魏晋
南北朝






1912年
1978年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北宋的改革
张居正改革
改革开放
三大改造
土地改革
1840年
1949年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现代民族复兴
民国的改革
清末新政
戊戌变法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改革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齐国——邹忌改革
韩国——申不害变法
赵国——赵武灵王变革
燕国——燕昭王改革
变法风潮
邹忌改革
燕昭王改革
赵武灵王变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一、春秋战国——商鞅变法
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
1、背景
①经济:
②政治:
③思想文化: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
政治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组织
建立县制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稳定社会秩序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2、内容:
一、春秋战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许多制度为后世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意义:
(1)对秦国
(2)对后世
商鞅变法发展小农经济,增强国力,沉重打击旧贵族,同时壮大军事力量,稳定统治秩序,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措施 内容 影响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整 顿 吏 治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通婚
汉语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3、实质:
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
4、影响:
①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阶级矛盾
②推动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缩小了南北差距。
③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④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⑤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思考: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
政治腐败,
财政困难,
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严重外患
积贫
积弱
富国
强兵
变法指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局限:强兵的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2.评价: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1
2
3
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3.失败的原因:
①变法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③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④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内容:
一条鞭法 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政府统一征收征收白银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一条鞭法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
政治
经济
军事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影响古代王朝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重点精讲》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二、清政府(地主阶级)——清末新政三、民国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④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一)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思想的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袁世凯的出卖
脱离群众,缺乏改革基础
2.失败的原因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一
材料二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材料三
材料四
庚子之变后,《辛丑条约》签订,列强在华争夺加剧,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二)清末新政—地主阶级
1.背景
2.措施
⑴政:减冗衙,修刑律。⑵经:重工商,振农业
⑶军:改军制,扩新军。⑷文: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积极: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也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
3.影响
(二)清末新政—地主阶级
局限:未触及清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结论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刻转变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正确探索
“左”倾错误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成就
(一)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
2
3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001加入世贸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
3.开放:
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③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时间 1978.12
内容 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拨乱反正
意义 伟大转折,新时期
改革开放
2012
中共十八大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
十八届三
中全会
2017
中共十九大
2019
十九届四中全会
(三)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1.历程
(1)农村
(2)对外开放
(3)城市经济体制
(4)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三)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2.成就
3.意义
改革的特点:
必要性、艰巨性、多样性
改革的实质:
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小结: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 万左右,比原先减少 30 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 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课堂练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9分)
参考答案
(1)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2)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但是,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
参考答案
(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国家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感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