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古代辉煌)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近代衰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振兴)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19课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何为“两弹一星”“两弹”:原子弹、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2、新中国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 材料1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10月3日,英国进行了第一次核爆炸。1984年和1985年初,报纸刊登着两则新闻:“一批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就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核威胁。
材料2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 ,准备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材料3:“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请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为什么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何为“两弹一星”“两弹”:原子弹、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2、新中国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邓稼先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邓稼先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两弹元勋-邓稼先(1924-1986年)
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
邓稼先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甘当无名英雄,默默奋斗了数十年。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最后因受核辐射严重伤害、全身大出血而病逝,年仅61岁。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的遗言是:“死而无憾”。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一家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 ·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美国海军部次长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A.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0年)B.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4年)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6年)导弹技术卫星技术 “东方红一号”重量173公斤,比苏联(83.6公斤)、美国(8.2公斤)、法国(38公斤)、日本(9.4公斤)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总和还要重。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方式、星上温控系统也都超过了其它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对于中国发展核事业有人说:
中国是热爱和平的,而原子弹、氢弹等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研制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祖辈父辈不会那么贫穷。分组讨论、各抒己见:他的说法对吗?
搞原子弹、氢弹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何为“两弹一星”2、新中国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3、研制两弹一星的意义
①军事上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②政治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世界和平。
③经济上有利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亚湾核电站
每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其中七成电力供应香港,三成电力供应广东电网。 秦山核电站
到2009年总发电量已超过340亿千瓦 我国的核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1992年中国正式启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至2002年,“神舟” 号飞船先后四次成功进行无人飞行试验。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飞入太空并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 “神舟”六号载着聂海胜、费俊龙成功升空并安全返回。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实现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首次发射重量仅40千克的伴飞小卫星 。载人航天技术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14圈,在太空飞行21小时18分。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挥动中国国旗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2011年11月,“神州八号”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 。2012年6月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图为本次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 的合影。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成功。 一靠邓小平:邓小平提供了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靠袁隆平:袁隆平提供了技术,他研制的杂交水稻增产明显,产量大增。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
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杂交水稻大大提高粮食产量,
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中国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2004年荣获世界粮食奖 2001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机房里,矗立着一个红黄两色相间的大机柜。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达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三、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 银河—I
1983年12月诞生
每秒运算一亿次以上 银河—Ⅱ
1992年诞生
运算速度为每秒十亿次 银河—Ⅲ
1997年通过国家鉴定,
运算速度为每秒百亿次
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生物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面对功绩和荣誉,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应睐,想到的是集体和他人,甚至没有在科研报告中署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年,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研究评选有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我国众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则,因此,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我国承担的工作区域,位于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由于该区域的遗传大小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因此简称为“1%项目”。这一项目已于2001年提前两年完成。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开辟…的时代
(世界第一)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生物
技术
大大提高…
有助于解决…杂交水稻南优二号1973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加人类基因工程研究20世纪末居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1983计算机技术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号”1993世界第五,进入航天时代“东方红一号” 卫星1970航天
技术
加强了…打破…,提高…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10导弹、
原子弹世界第三个“神舟”系列载人飞船2003--
2008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4地位、意义成就时间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新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保证;
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科技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认识问题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加强了中外交流;
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促进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认识问题课堂练习1、2001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是
A.袁隆平 B.邓稼先 C.杨利伟 D.钱学森2、“两弹一星”是指
A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3、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实施“星火计划”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立4、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世界第一的科技成就是
A .研制出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B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D .原子弹爆炸成功5、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
A.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B.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C.第八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D.第九个发射卫星的国家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其最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获得了真正独立 B. 中国政府的重视
C. 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D. 有利的国际环境 7、我国第一颗原子弱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8、建国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世界和平 B 发展核能源,缓和电力供求矛盾
C 打破美苏核垄断
D 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环境9、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 .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
B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 .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D .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