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06 13:57:29

文档简介

福州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生物答案
选择题(共50分,每题2.5分)
CDBCC CABBA DBDAD CDBCA
非选择题(共50分,无标注的每空1分)
21(13分)
1)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2分,写出2点给1分,写出3点给2分) J
2)波动 高温、干旱(2分,全对给分)
捕食、种间竞争、寄生(2分,写出2点给1分)
3)密度增加会促进发育 密度增加会抑制发育
4)先增大后降低。密度较低时,增大密度会提高雌雄交尾概率,提高繁殖能力。而密度太高会降低有效产卵面积,增大生殖干扰,从而降低繁殖能力。(3分)
22.(12分)
1)第二 三天捕获的鼠类总数
2)在无放牧时是莫氏田鼠,在中度和高度放牧条件下是达乌尔黄鼠(2分)
3)①变窄(2分) 变宽(2分)
②放牧后,莫氏田鼠的生态位与绵羊重合较多,在与绵羊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被淘汰;达乌尔黄鼠生态位的宽度扩大,增加了获取资源的机会,减少与绵羊的竞争,从而获得了生存空间。(3分)
4)正
23.(11分)
1)直接 蓄水防洪,调节气候,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净化水源等。(2分,写出1点给1分)
2)水体叶绿素a含量 随着水体污染程度增加,寡毛纲丰度提高,腹足纲丰度下降。(2分)
寡毛纲
3)水底有机污染物分解过程消耗大量氧气;水华遮蔽水面阻碍水面与空气的气体交换;水华遮蔽水面使水底光照强度降低,水底植物数量减少,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任写两点)(2分)
4)种植的水草要适应太湖当地气候;饲养的牲畜数量不能超过太湖地区的环境容纳量;避免水草过度繁殖,影响当地其他水生植物;根据生态位的不同,合理搭配不同水草;尽量选择当地水草品种。(任写两点)(2分)
24.(14分)
1)生物富集 高于 动物的营养级高于植物,体内的镉含量高于植物。(2分)
2)小白菜。与棉花相比,小白菜吸收的镉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更加便于收割。(2分)
3)抵抗力
4)
①土壤中镉的添加剂量,种植的籽粒苋数量(土壤质量,种植天数,培养环境)(2分)
②密旋链霉菌能够提高籽粒苋SOD活性从而增强植株对镉毒害的抵抗能力,能促进植株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SOD活性和植株干重都增加,说明密旋链霉菌能够提高植株对镉毒害的抵抗能力,能促进植株的生长。)(2分)
②土壤 预期对照组土壤的镉含量高于实验组。(2分)
(或:籽粒苋植株 预期对照组籽粒苋植株中的镉含量低于实验组。)福州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生物试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75分钟)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20小题 ,每题 2.5分 ,共计50分 )
1. 大约在公元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直到公元1860年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的性别比例既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
B.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85万头左右
C.资源对绵羊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随种群密度增大而增大
D.绵羊数量在1830年前呈J型增长,1830年后呈S型增长
2.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对种群密度的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对趋光性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
B.调查长白山的东北豹数量可借助红外触发相机
C.对活动范围广的土壤小动物可用取样器取样
D.调查福建福州地区的人口密度可用样方法
3.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2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对实验过程或实验结果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上放盖玻片后滴加样品
B. 试管Ⅰ内种群的值与试管Ⅱ不相同
C. 长时间静置后为减少误差应震荡样品
D.试管Ⅰ内的种群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资料: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卷叶螟主要分布在稻株中、上部,褐飞虱主要分布在稻株下部,两种害虫均具备较强的飞行能力。
阅读资料完成4-5两题。
4.在水稻的生长周期中,害虫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在水稻生长不同时期都是增长型
B.水稻的生长状态为害虫传递了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C.水稻生长后期害虫增多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和迁入率增加
D.水稻生长的各个时期害虫防治的力度都相同
5.对稻田中卷叶螟、褐飞虱和拟水狼蛛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种类 卷叶螟 褐飞虱 拟水狼蛛
卷叶螟 0.35 0.02 0.05
褐飞虱 0.48 1.48
拟水狼蛛 0.67
(注:灰色区域数值代表生态位宽度,其他数值代表生态位重叠程度)
A.褐飞虱活动的空间、占据的资源少于卷叶螟
B. 褐飞虱与卷叶螟都以水稻为食,竞争强度较大
C.拟水狼蛛多分布在稻株中下部,与褐飞虱的活动空间重叠
D. 拟水狼蛛捕食褐飞虱的概率小于捕食卷叶螟的概率
6. 一般认为池塘养鱼始于商代未年,《诗经·大雅·灵台》记载“王在灵沼,於初鱼跃”,这是关于池塘养鱼的最早记录。下列有关池塘渔业养殖的说法,错误的是
A.捕捞时用大网眼渔网有利于捕捞后鱼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
B.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可用于确定捕捞的最佳时间点
C.河蟹与生活在中下层的青鱼共同饲养可提高空间利用率
D.投放饵料、给鱼塘供氧能提高池塘中鱼类的环境容纳量
7. 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不能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灌溉因素对小蚂蚁出现率的影响大于大蚂蚁这一因素
C.实验中影响小蚂蚁活动的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D.不灌溉和大蚂蚁的存在都会减少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8. 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实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实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的自变量包括时间、牧草种类和物种丰富度
B.两种牧草中对菌根依赖程度较高的是优质牧草A
C.接种后牧草B减少是因为菌根抑制牧草B生长
D.在菌根真菌的帮助下植物能直接吸收土壤中的有机物
9.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少的物种,2003年对青海省境内普氏原羚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7个种群,累计602只。为抵抗沙漠化,在草原上设置围栏限制牲畜取食,这些围栏将部分普氏原羚的栖息地囊括在内。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普氏原羚数量稀少,分布不均,不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围栏内优势牧草大量繁殖,生产者生物量与多样性都会增加
C.围栏导致普氏原羚生境碎片化,会降低种群的基因多样性
D.降低高度能减少围栏对普氏原羚的伤害,有助于普氏原羚的迁徙
10. 某淡水湖滨人工湿地的浅水区种植了香蒲、水竹、水葱和芦苇等植物,既美化了沿湖景观,又改善了湖泊水质,调节了气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浅水区的各种植物“错落有致”,提高了对光能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B.浅水区与深水区的水生植物的差异构成了湿地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人工湿地的动植物活动因气候而呈现出的无规律变化称为群落的季节性
D.美化沿湖景观和改善湖泊水质只体现了人工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1. 对某地不同演替阶段典型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调查,部分基本信息如表所示。
样地名称 绿灌丛样地 木荷林样地 栲树林样地
演替阶段 前期 中后期 顶级
群落顶层高度(m) 5-7 12-20 15-25
生物量(kg/hm2) 158 316.2 246 049.8 158 395.2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表格中的演替历程只会发生在次生演替中
B.演替过程群落生物量不断增加后趋于稳定
C.演替过程中灌木消失,乔木逐渐占据优势
D.演替后期林下阳生植物减少阴生植物增多
12.有人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不同群落中的生物总是表现出对群落所处环境的适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流通不畅的热带雨林,植物多靠风传粉
B.海南地区大多植物的芽外没有越冬所需的鳞片
C.生活在草原的动物多尚于攀爬,在树上做窝
D.草原植物的叶片宽大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
13. 给我国生态和经济都带来巨大的损失外来入侵物种凤眼蓝(俗称水葫芦)起源于巴西,是漂浮生恶性杂草,有无性和有性两种繁殖形式。防治凤眼蓝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三类。水葫芦象甲食性单一,主要以水葫芦为食。1996年,研究者通过投放1000只水葫芦象甲来治理某水域的凤眼蓝,成果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有性生殖是凤眼蓝快速繁殖的原因
B.挺水植物多的水域不易受凤眼蓝危害
C. 投放水葫芦象甲属于生物防治,见效快
D. 水葫芦象甲不易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
14. 两种生物间发生的,只对一方有利的关系,称为偏利共生。在树干表面常能观察到地衣,地衣由藻类和真菌组成,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给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乔木和地衣的种间关系属于偏利共生
B.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分开后依然能生存
C.地衣依附树干只获得了更多的阳光
D.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是原始合作关系
15.我国是水稻种植和消费大国,水稻的生产过程既能固碳,也会产生碳足迹。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可以指一定时间内稻田碳库的碳净增加量。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与微生物呼吸作用量呈正相关
B.水稻碳足迹等于水稻种植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C.化肥生产过程会产生碳足迹而施肥过程不会
D.水稻秸秆还田能够增加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
16. 生态学的研究常涉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以下概念只能属于生态系统范畴的是
A.年龄结构 B.物种丰富度 C.物质循环 D.出生率与死亡率
17.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正其行,通其风”——CO2浓度影响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速度
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物理信息影响动物活动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光照增强促进植物开花
18. 科研人员对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进行研究,其中第二、三、四营养级能量分配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t/(km2·a))。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营养级 被捕食量 海产品捕捞量 流向碎屑量 呼吸量 系统总能量
二 356.6 2.06 1508 2910 4777
三 22.89 1.249 153.8 178.7 356.6
四 1.206 0.288 8.923 12.47 22.89
A.流向碎屑的能量被分解者同化后也可能流向消费者
B.能量在第二、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介于10-20%之间
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殖、发育繁殖的能量等于1867 t/(km2·a)
D.第四营养级大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19. 澳大利亚大火过后,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极易引起森林大火,只有考拉能分解树叶产生的毒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考拉能分解桉树的毒素,占据独特的生态位
B.大火提高土壤的无机物含量,促进了物质循环
C.桉树密度增加会提高森林火灾概率,不属于负反馈
D.桉树产生油脂易引起大火是其生存策略之一
20. 延庆区的野鸭湖是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较高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减少人为干扰能够提高野鸭湖生态的稳定性
B.稳态是指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种类及数量恒定不变
C.灭绝野鸭湖的鸟类天敌有利于增强其稳定性
D.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与抗干扰能力呈负相关
二、 解答题 (本题共计 4小题 ,共计50分 )
21. 马世俊院士是我国生态学研究的奠基人,为解决我国千百年来不能根治的蝗灾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世俊研究影响东亚飞蝗种群增长的因素,为治理蝗灾提供了依据。统计1 6 6 3一 1 9 6 2年间的东亚飞蝗发生强度与气温、干湿指数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图中R/S表示干湿指数,指数越大则湿度越大。回答以下问题。
1)种群密度在理想条件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呈________型增长。
2)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呈不规则的_____________状态。从温度和干湿程度来看,东亚飞蝗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易大爆发。能抑制东亚飞蝗种群密度增长的种间关系有(写出3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昆虫的体重在有些情况下 ,可以作为衡量虫体发育状态的指标。为研究密度和温度对东亚飞蝗的发育速度的影响,检测不同条件下成虫的平均体重(mg),结果如表所示。
温度(℃) 密度
10头 150头
25 1228.7 1323.0
30 1230.6 1397.1
35 1220.7 960.0
40 1140.2 864.6
实验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密度变化对东亚飞蝗发育状态的影响是:低温时_____
_____________,高温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种群密度通过影响雌雄交尾概率、有效产卵面积、生殖干扰等因素来影响东亚飞蝗的繁殖能力。预测当种群密度增加时,东亚飞蝗的繁殖能力会如何变化,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过度放牧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放牧会导致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在不同的强度的放牧条件下,绵羊和其他草原食草动物的生态位也会发生改变。
回答以下问题。
1)鼠类是草原上的优势食草动物之一,鼠类吃草时处于_________营养级。采用捕净法调查鼠类的密度,在单位面积内(1 hm2),均匀布置足够数量的捕鼠夹,每隔一段时间检查,将捕获的鼠取走,连续三天,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种群密度。
2)研究放牧强度对草原鼠类的密度和优势物种的影响,结果如下表
放牧强度 鼠密度(只/hm2) 达乌尔黄鼠比例(%) 莫氏田鼠比例(%)
无放牧(NG) 86.93 1.2 96.2
中度放牧(MG) 3.73 100 0
高度放牧(HG) 7.07 94.3 0
由表可知,不同条件下鼠类的优势物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蝗虫也是危害草原的食草动物,检测不同放牧强度下3种食草动物的食物比例(%),结果如下。
(注:NG、MG、HG分别代表无放牧、中度放牧、高度放牧,在无放牧条件下草原上亚洲小车蝗数量较少,不进行检测)
①生态位宽度是指一个种群在一个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食物等资源的总和。由表可知放牧强度增大, 绵羊的生态位宽度______,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生态位宽度_______。
②试从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程度角度解释,放牧后莫氏田鼠绝迹,而达乌尔黄鼠在鼠群中的比例显著上升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度放牧后草原植被的组成发生改变,使小型食草动物数量增多,后者反过来又进一步改变草原植被的组成,加剧植被退化进程,形成___________反馈。
23.“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是王昌龄描绘太湖风光的诗句。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水源。上世纪70年代起太湖就开始网围养殖,随着90年代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流域工农业污染,太湖水质日益恶化。2008年起国家加大了对太湖治理的力度。对近40年内太湖水体的叶绿素a含量(虚线图)和底栖动物不同类群丰度(柱形图)监测结果如图所示。底栖动物是水生态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寡毛纲,如水丝蚓,耐污能力强,腹足纲喜欢干净水质,且对含氧量较为敏感。
1)太湖的美丽风光可以为诗歌创作提供灵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价值。太湖还具有(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
2)图中直接反应水华程度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水体污染程度与底栖动物中寡毛纲和腹足纲丰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2021年占优势地位的底栖动物是____________(寡毛纲、腹足纲、其他类群)。
3)2007年,太湖中腹足纲几乎灭绝,这与水体中含氧量下降有关。水体污染会导致水底含氧量下降,原因有(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草-畜”生态经济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行措施,即在水中种植水生植物,用水生植物制作牲畜饲料。从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来看,如果用“水-草-畜”生态经济模式来治理太湖需要考虑(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镉(Cd)是土壤中最具毒性的污染物之一,土壤镉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通过盆栽实验,对利用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进行了研究。 将棉花和小白菜分别种植在镉添加量为0、1、5、10(mg/kg)的土壤中,一段时间后检测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镉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1)由于______________作用,植物体内的镉浓度________(高于、低于)土壤环境镉浓度。镉可通过食物链最终危害人体,与植物性食物相比,摄入被镉污染的动物性食物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镉污染修复植物在土壤中种植一段时间后会被收割,再集中处理。判断棉花与小白菜中更适合作为镉修复植物的是哪一种,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2+进入植物体内,会诱导活性氧的产生。植物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可以清除活性氧,抵抗镉对植物的毒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壤镉浓度的升高,植物体内的SOD活性也随之增强,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稳定性。
(4)籽粒苋是一种具有镉污染修复作用的植物。密旋链霉菌是一种营腐生生活的放线菌。为研究密旋链霉菌-籽粒苋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进行了相关实验,部分结果如表所示。
分组 籽粒苋植株干重 (g/株) 籽粒苋SOD活性 (U·g-1·min-1)
对照组(不加密旋链霉菌) 15.10 2.50
实验组(加密旋链霉菌) 22.52 2.80
①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变量处理上应该保持一致的有(写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测密旋链霉菌能够提高籽粒苋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验证上述推测,还应该检测对照组与实验组___________中的镉含量。预期会出现何种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