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章节 沪粤版《声现象》 课时规划 4课时 时间安排
单元主题 追寻声现象
单元大概念 声(波)传播的路径
课程标准 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3.4: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建议(活动建议)
内容结构
思想方法结构 声音的产生(转换法) 声音的传播(理想实验法) 声音的特性(控制变量法) 声音的利用与防止(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物理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但本单元所讲的声现象,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所以本章内容以弦乐器演奏的乐曲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学习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等,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指导,多做示范,逐步让学生掌握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物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息息相关的。
单元教学目标 评价标准
(物理观念)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
2、通过制作弦乐器,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实验探究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结合生活实际,能举例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了解声音的广泛应用。了解噪声的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引导学生关注科技的进步。
(科学态度与责任)
1.整堂课学生积极性,学生学习灵活性,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学生通过制作弦乐器,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探究,了解到了声音的特性。并通过弹奏体验,知道了音调高低的变化,响度的变化,以及不同管弦乐的音色不同。活动中能相互交流和配合,有效体现小组合作,根据实践体验,理解准确,描述准确,积极发言。
3.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和对生活的实例的理解,正确理解声音的广泛应用,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例证正确,描述准确,发言积极。
单元学习规划 大情境 大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能力上在不断上升。在我们所熟知的音乐形式中,许多弦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许多的听众,赢得世人的欢迎。为什么不同的弦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 能否通过所学知识自制一个弦乐器?
问题分解(项目拆分)问题链 子问题1:我们是如何听到优美的乐曲的
子问题2:用琵琶和二胡弹奏的《二泉映月》有什么不同?
子问题3:人们如何利用和控制声音?
具体教学过程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探究活动一:弦乐器弹奏的乐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产生原因) 引导:1、让学生感知人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 3、观察比较二胡不发声时和拨动琴弦时发生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探究活动二:弦乐器弹奏的乐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的资料片段,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师生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问: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能传播声音呢? 师生共同设计方案: 1、把正在响的闹钟的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3、一同学轻敲桌的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听进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探究活动三:弦乐器演奏的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声音的传播方式) 投影展示用类比得出结论:声音以波的形式来传播。 探究活动四:是否我们一弹奏乐器,就能听见演奏的声音(声速)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音调) 创设情境:让学生听小号声和大提琴声,谈谈自己的感受,有什么区别? 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千差万别的,小号的声音激昂挺拔,大提琴的声音稳重舒展,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或者浑厚或者清脆,这些声音为什么会有不同?我们又应该怎样去描述声音的特性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声音的一个特性—音调。 探究活动一:按照课本要求完成“”钢尺伸出桌面振动”这一活动。(要求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辨别钢尺发声的高低变化。) 生:活动并展示:钢尺伸出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沉;钢尺伸出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尖锐 师:在物理学中,用音调来表示声音的高低。那么。音调的高低用什么去衡量呢? 频率:表示声音振动越慢的物理量,即声源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得出结论:声源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源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探究活动二:观察不同音调的波形 乐器能够演奏出不同的音阶,正是由于振动频率不同。二胡,琵琶是我国特有的弦乐器,他们为什么能演奏不同音调的乐曲呢? 探究活动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 1.做出猜想:弦的长短,粗细,松紧 2.设计实验: 提问:(1)音调与多个因素有关,应该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 (2)你需要哪些器材?实验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3)怎样得出结论? (4)你知道管乐器是怎样改变音调的?请举例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响度与音色) 探究活动一: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琴弦。引导学生观察琴弦振动的情况。 学生体验:用直尺伸出桌面相同的长度,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比较振动幅度与声音的大小的关系。 师生交流:弄清影响响度的因素。 探究活动二:请两位同学用琵琶和二胡演奏c调的“1”和“3”,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让学生辨别乐器。 其他同学认真听,并通过听辨别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 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思考1:“闻其声而知其人”为什么? 思考2:音色由什么决定? 学生交流,最后得出结论。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情景问题导引 情景1:音乐大厅,观众们正在欣赏悦耳动听的音乐会,如此的情境中,对庭中顶板侧板有何要求?(声音的吸收与反射) 情景2:除人们听到的声音外,有无听不到的声音呢?只要二胡与琵琶的弦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吗?(超声与次声) 情景3:所有声音都如二胡,琵琶演奏的《二泉映月》动听吗?《二泉映月》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动听的乐音吗?(乐音,噪声) 情景4:正在上课的小明如何防止窗外《二泉映月》歌声的干扰(如何控制噪声?) 情景5:我们人类是如何听见《二泉映月》的?(耳朵的构造、双耳效应)
最终任务——自制弦乐器 小组自制弦乐器并进行展示,学生从美观型、稳定性、功能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打分
单元作业与检测 在这里, 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美妙之声”——《声现象》的作业,本单元作业说明如下: 1.本单元作业分为课时作业+主题实践作业; 2.课时作业包括课堂生成作业和课后巩固作业。(课堂生成作业:老师引导学生完成,边讲边练) 希望同学们通过完成分课时作业,实现自己的一个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不断实现, 最终在求学之路上成就自己的梦想!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巩固作业 1.端午节期间,郑杰随父母去爬山,他向者远处的山星大喊一声,约1.6s后听到回声,他们距 山崖大约____m(声速按 340 m/s 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以____的形式传播。 2.在月球上漫步的航天员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各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A. 月球上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B.月球上是真空,不能传声 C.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D.月球上航天员的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3.小王在实验室探究有关声现象的问题,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只要物休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 D.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主题实践作业 自制真空铃小实验 (一)器材准备 100mL 注射器(可从药店或医院买到,也可用实验室里配备的甘油注射器)、小电子手表(有闹铃)、细线、橡皮帽等 (二)制作过程 1. 设置小电子表使电子表的闹铃发声,将电子表轻轻放入注射器的圆筒内,仍可听到其发声 2.插入活塞将小电子表轻轻推到注射器底部尽可能排尽里面的空气。听到声音减弱。 3.用橡皮帽套紧针头插孔进行密封,用力拉活寒至圆筒顶部。这一过程中声音将逐渐减小直至消失。 4.去掉橡皮帽,又可重新听到闹铃声。 (三)活动意图 因当时没有这一实验的相关器材,这一实验既不能做又不能看而只能讲,效果不好,使这一简单的知识点也成了教学中的难点。为了增加学生体验,突破教学难点,使这一实验真正开展起水,甚至由演示实验变成分组实验,进行了上述改进。器材简单易得,来自日常生活,实验操作容易,便于分组进行,实验效果明显,有助学生理解。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课后巩固作业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用超声波,声音很小,人类听不见但大象们能听清 B.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实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 C.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情悄话〞 的顿率狗狗是无法感知的 D. 因为大象和狗的 “发声频率” 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 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轻声细话” 主要说明声音的响度小 主题实践作业 乐音和乐器 周末参观琴行,了解乐器的分类及常见一些乐器的发声方式,奶何改变它们的音调和响呢?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写一份调研报告。 【第三节 声的利用】 课后巩固作业 1、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用声呐探测海底的地貌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2、曹操依山傍水扎下营赛,诸葛亮引数十艘草船赶往营营附近,水了一出草船借箭。借走之后,还命令军士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已知喊出后3秒钟听到回声,此时空气为 15 摄氏度。那么请问此时已经距离曹营多远? A.510m B.680m C.1020m D. 1360m 3、科学工作者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3s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己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掃的速度为 1530m/s,则海底该处距海面的深度为_____这种方法____(选填“能” 或“不能”)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主题实践作业 舞动的烛焰 (一)实验目的:声音传递能量。 (二)实验器材:矿泉水瓶,蜡烛,气球,熏香,音响。 (三)实验原理:声具有能量,也可以传递能量。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传递声的过程就 是传逆振动的过程,有振动就有能量,利用振动就是利用能量。实验通过模拟鼓而振动, 观察能量的传递,是否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四)实验过程 1.将矿泉水瓶切切割,套上气球。 2.瓶口对准点燃的蜡烛,敲击绷长的瓶底气球,可观察到火焰在舞动。 3.当力量较大时,蜡烛熄灭。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课后巩固作业 1、为控制烟花爆竹的危害,2022 年春节为迎接冬奥会,枣庄市公布了烟花爆竹禁放管理条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禁止燃放烟花爆价是防止噪声产生 B.燃放中,个别鞭炮的的度超过 120 分贝。对人的听力造成危害 C.燃放中,用双手捂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燃放后烟雾飘散,说明烟雾不会污染环境 2、放学回家后小明复习功课,可是邻居家装修的锯声不绝于耳,使小明无法正常学习,为了避免干扰,下列做法不怡当或无效的是() A. 立即把门窗关上 B.找棉花把耳朵堵上 C.把厚窗帘拉上 D.放歌曲消除锯声的影响 3、为了减少教室周围环境的噪声对上课学生的干扰,下列措施中,有效合理和可行的是() A.老师讲话的声音小一些 B. 学校为每个学生免费佩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C.在教室的周围植树或建隔声板 D.在教室里多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主题实践作业 调查报告 我们学校位于北外环与青檀路交界路口,南面又紧邻高架路,往水车辆较多,噪音较大。为了诚小对教室内上课学习的影响,可采取哪些有效合理的措施,将噪声的干扰降到最低呢?请写出你的方案并简单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