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20 11:1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港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
命题范围必修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一.基础知识应用(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屏(bǐng)息   孝悌(dì) 长篙(gāo) 创(chuàng)伤 水门汀(tīng)
B.遒劲(jìng)  青苔(tái) 弄(nònɡ)堂 拗(ào)口 同仇敌忾(kài)
C.嘈杂(cáo) 莅(lì)临 租赁(lìn) 浸渍(zì) 桀骜(ào)锋利
D.谄媚(xiàn)   遒劲(jìng) 横亘(gèn) 解剖 (pōu) 转弯抹角(mò)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婆娑 嫦娥 黯然神伤 偏袒扼腕 天纶叙乐
B. 文采 噩梦 启承转合 屏息以待 涕泗交流
C. 纽扣 云霄 不假思索 绿草如茵 平心而论
D. 间牒 翌年 以逸代劳 面面俱到 英雄辈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曾经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国际政治人物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B.我国航天员翟志刚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这一举世无双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越好。
D.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李白在饱受权贵的打击和排斥后,被放出京,他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挥洒自如,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
B.目前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尚不牢固,一些不确定因素还可能带新的冲击,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C.卫生筷并不卫生,多为黑作坊经过简单浸泡漂白后即投放市场的产品,近日银川市警方和工商等部门上下其手,摧毁了多个制脏窝点。
D.项羽被困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危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的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
B.窗口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C虽然大家都懂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 ,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
D.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的福建客家土楼民宅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
B.司马迁,字子长,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论语》全书共分20篇,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记载了孔子的言行,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其思想核心是“仁”。
D.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雾》《雨》《电》和“爱情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几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二、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
饿死肿瘤 青 云
最近,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分别发现了能够饿死肿瘤的药物。美国科学家合成了可饿死肿瘤的新药阿瓦斯丁,而英国科学家发现天然中草药半支莲的提炼物也可以用饿死肿瘤。
阿瓦斯丁是一种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成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通过抑制能够刺激新血管形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使肿瘤组织无法获得所需的血液、氧和其他养分而最终“饿死”,达到抗癌功效。2004年2月6日,阿瓦斯丁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这是美国批准上市的第一种采用“饿死肿瘤”技术的抗癌新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马克·麦克莱伦在一份声明中称,阿瓦斯丁获得批准是多年研究开发工作的结晶,它和其他一些抗癌新药展示了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给癌症患者带的新希望。临床测试证明,阿瓦斯丁可用治疗结直肠癌晚期的患者,令其生存率增加50%,平均寿命延长5个月。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的报告统计,结直肠癌在世界最常发现的癌症中位居第三,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多见的癌症。新病例数达94.5万。美国批准阿瓦斯丁主要依据于一个超过900名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该临床研究的数据证明了阿瓦斯丁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继续生活20.3个月,比单纯化疗的患者获得了多达5个月的生存期。《纽约时报》的记者评论说,若一种新抗癌药能延长患者寿命两三个月便等于成功,阿瓦斯丁能延长患者5个月的寿命,已超出期望值。不少临床试验也发现,该药物会导致高血压等副作用,极少数情况下还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结肠穿孔。阿瓦斯丁已显示对乳腺癌效果不佳,研究人员正研究它对胰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肾癌的效果。目前,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共同研发出近10种类似药理的药物,阿瓦斯丁被视为样板而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中草药半支莲的提炼物可以用对付癌组织。半支莲是一种类似薄荷的唇型科植物,在传统中药方面用治疗肿瘤。专家发现,半支莲的提炼物制成的一种药可以破坏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研究人员说,这种药比一般的常用抗癌药好,因为,一般的药物对健康细胞和癌细胞同样起作用。
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的麦高恩教授希望可以在不久的将在癌症病人身上使用这种新开发的药物。到目前为止,有关的实验都在实验室中进行,专家在实验室中所使用的是自人体的乳腺癌和肺癌组织。研究发现,半支莲提炼物主要针对癌症组织的血管,使癌症组织因为得不到氧气和养分供应而坏死。参加研究的达奇博士说,他们开发的新药物有独特的选择性,只对付为癌组织提供血液的血管,并不危害到那些连接到正常组织的血管。
达奇博士说,传统药物除了对付癌组织外也对健康细胞构成影响,因此有不少副作用;她认为,新药物不会令病人出现从前那么多的不良反应。研究小组希望可以得到更多资金,以便在未数年内在病人身上进行试验。负责研究工作的麦高恩教授说,在病人身上做试验之前,他们仍然有不少工作需要做,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是令人感到兴奋的。
(选自《百科知识》)
8.下列对“‘饿死肿瘤’技术”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饿死肿瘤”技术就是通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成的抗体药物,抑制癌症肿瘤组织新血管的形成,使肿瘤无法获得养分而最终饿死的技术。
B.“饿死肿瘤”技术就是通过药物破坏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使癌组织因得不到氧气和养分供应而坏死的技术。
C.“饿死肿瘤”技术就是通过药物抑制癌症肿瘤制造血管的能力,或破坏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使癌组织因得不到氧气和养分供应而减慢或停止扩散的技术。
D.“饿死肿瘤”技术就是通过药物刺激新血管的形成,使肿瘤无法获得所需的血液、氧和其他养分而最终坏死的技术。
9.下列对“阿瓦斯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根据饿死肿瘤的技术研制的抗癌药物已有近10种,但真正批准上市的很少,阿瓦斯丁被视为样板而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B.阿瓦斯丁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展示了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给癌症患者带的新希望,因而成为美国批准上市的第一种采用“饿死肿瘤”技术的抗癌新药。
C.临床试验表明,阿瓦斯丁可用于治疗结直肠癌晚期患者,使其生存率增加50%,平均寿命延长5个月,大大超过了期望值。
D.阿瓦斯丁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可能导致高血压等副作用,极少数情况下还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结肠穿孔,对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肾癌治疗效果不佳。
10.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同为饿死肿瘤的抗癌新药。阿瓦斯丁与半支莲的提炼物制成的药物药理也不完全相同:阿瓦斯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废去癌症肿瘤制造血管的能力,使肿瘤组织无法获得所需的血液、氧和其他养分而最终“饿死”;半支莲提炼物制成的药物则通过破坏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达到“饿死肿瘤”的功效。
B.用半支莲的提炼物制成的抗癌新药,最大的优点是有独特的选择性,只对付为癌组织提供血液的血管,并不危害到那些连接到正常组织的血管,因而不会令病人出现从前那么多的不良反应。
C.目前利用半支莲的提炼物制成的抗癌药物用于人体试验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在不久的将,就一定能用于临床实践。
D.到目前为止,有关半支莲提炼物的抗癌实验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专家在实验室中所使用的也仅限于自人体的乳腺癌和肺癌组织。尽管如此,研究前景仍然是令人兴奋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9分)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特起一军,是为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旋诏署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学启等将湘、淮人,号北路军。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鸿章亲督军援,贼大奔。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七年,西捻平,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国家旧制,相权在枢府。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然中外系望,声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为重。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思以西国新法导中国以求自强,先急兵备,尤加意育才。初,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岁百二十人。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乃未及终学而中辍。初在上海奏设外国学馆,及莅天津,奏设武备海陆军,又各立学堂,是为中国讲求兵学之始。尝议制造轮船,疏言:“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于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孑身入京,卒定和约十二款。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并奉诏行新政,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时以诙笑解纷难。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于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
(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注】 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旋诏署江苏巡抚        署:代理、暂代
B.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 将:将军
C.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 期:期望、希望
D.视鸿章皆丈人行也 视:对待、看待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李鸿章“经世之学”的一项是(   )
①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 ②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③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 ④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 ⑤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 ⑥视鸿章皆丈人行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治元年,李鸿章带领衣着简陋的军队而被外国人讥笑,他并不在意,大挫敌军,使湘、淮军威名远扬,也令外国人惊叹。
B.清朝旧制是宰相的职权往往在枢府,李鸿章以总督身份兼宰相之职,这其实不是真宰相,而是因为他有名望而被人谣传的。
C.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两宫太后逃跑了,让李鸿章独自一人到京城斡旋,李鸿章不辱使命,与他们签订了和约。
D.李鸿章有丈人行,一生不曾言退,最后因劳累过度呕血而死;与他一起共事的外国人都很敬服他,听到他去世都吊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1分)
四、(23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7分)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香。
⑴这首小诗中作者突出了白梅的哪些主要特征?(3分)
?
⑵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2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
(2)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4) 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5)惨象,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6)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17分)
一片赤心在丹青 韩小蕙
①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倚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
②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抗战时期在昆明,敌机轰炸,全校师生都上山去躲避,只有吴冠中苦苦恳求图书馆管理员,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那独自对话经典的自在滋味,一辈子都在他心头畅快地荡漾着。上世纪60年代,一次南下广东写生回京,吴冠中将他画的一包画立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在旁边以手相扶。站了三天三夜,下火车时腿、脚都肿了,可是他心里高兴,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上世纪70年代,吴冠中的岳母在贵阳病危,他好不容易请下假,携妻前往探视。途经阳朔时,他太想画桂林了,遂中途下车,盘桓一天。谁知天雨不停,他叫夫人打伞遮住画板,俩人则淋在雨中,任雨丝打湿衣衫。后刮起大风,画架实在支不住了,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竟哭了起!我理解,当时他浑身的血液已被艺术的激情点燃,陷入了“不能画,毋宁死”的冲动中,这种欲罢不能,连他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了。
③吴冠中一辈子不停地追求创新,这是他血液中固有的基因,他说:“不能创新,我的生命就停止了。”“我绝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去,给后人新的启发。”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只能往前走,停下不好活,后退更没余地。”有关风格的问题,他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④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知凡几,专题的吴冠中个展也有过数次。但意义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180多幅作品,全部是吴先生的无偿捐赠之作,囊括了这位为艺术辛勤了一生的绘画大师所有的重要作品。换句话说,吴冠中把他一辈子的耕耘成果,悉数奉献给了社会。吴冠中说:“作品是艺术品,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不属于个人。”“艺术是珍贵的,了不起的,一定要把艺术留下,留给将人们再认识。”在他的晚年,吴冠中开始捐出自己的画作,大批量捐献给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而在此前的捐献,已包括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还有国内的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重要场所,更为赈济水灾、救助残疾人等公益事业捐献过多幅作品,前后捐出的共有300幅。
⑥吴先生早就告诉家人:“搞艺术不赚钱,爸爸如果单为了供养你们就不搞画了。房产、现金,可以留给你们,但爸爸的画是社会公产,应该还给社会。”
⑦凡是跟吴冠中接触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他的血液里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叫做“不安宁粒子”。他当了一辈子美术教师,从第一天做助教开始,直到耄耋之年的最后一次登台,其特色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一上讲台就激动,越讲越兴奋,就像陷在恋爱中,不能自拔。多少年养成的习惯一直持续了一辈子,他作画,往往早餐后即开始,一直画到下午、傍晚、深夜,其间不间歇,不休息,也不吃饭喝水,何时画完何时才回到“人间烟火”。艺术是他永远的新娘,初恋的狂热一直持续到黄昏恋,始终恋不够。
⑧91个春秋飞度,吴冠中早就做成了国际知名的大画家,他已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举办个展数十次,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头衔。但他认为,做成“家”不是目的,做成“大家”也不是人生理想。他说:“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吴冠中也不是一个耽于昨天的人。他甚至说过:“明年怎么样?顺其自然。”这意思是说,艺海无涯,长征无尽头,个人只管一心一意地探索下去,其他都无须计较——是非曲直,功劳功绩,由别人去说吧。
(节选自《一片赤心在丹青:追念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
17.下面是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在谈到吴冠中与绘画的关系时说“绘画是他生命里的基因”,是在揭示绘画在吴冠中一生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绘画,就不会有吴冠中。
B.吴冠中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到”,是在强调画家的风格是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创作实践就会形成相应的风格,画家只管做好自己就行,不必计较成败得失,功过是非由别人去评价。
C.吴冠中晚年举办的捐赠作品展,囊括了他为艺术辛勤一生的所有作品,他将自己一辈子的耕耘成果全部奉献给了社会。
D.吴冠中热爱艺术,为艺术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认为艺术不能沾染上金钱的气息,不能和金钱有任何关系,所以他捐出的画作不会带任何利益。
E.本文多处引用吴冠中的话,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这样的写法能够更真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比单纯的记叙和纯粹的评议更令人信服。
18.本文第二段记述了吴冠中视绘画为身家性命的三件事,请分别概括。(6分)

19.结合全文,请分析吴冠中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6分)

六、语言运用题(11分)
20.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3分)
党中央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已经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果断地作出的我们的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党的依靠力量的科学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21.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9个字)(3分)
  本报讯,离国庆黄金周还有20多天的时间,记者从铁路部门了解到,“十一”期间的火车票即将开始预售,如果准备“十一”出游,应该尽早做好出游计划。
铁路部门介绍,目前,火车票互联网、电话订票预售期为20天(含当日),代售点和车站部分售票窗口预售期为18天(含当日)。也就是说,10月1日的车票最早可以在9月12日起执行火车票全国通签通退政策,所以乘火车出游的市民可以直接选择订购往返火车票。
22 . .根据文化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所传出信息的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5分)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于3月19日发出通知。23日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通知》的内容。《通知》要求,从今年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据介绍,今年元旦,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同时推出免费开放的消息被报道之后,北京等地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宣布各种免费措施。故宫博物院自3月1日起允许全国中小学生集体在每周二免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在3月1日起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上海72家博物馆、纪念馆也在拟定措施,向学生免费敞开大门。
答: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青年兴趣广泛,他热爱科学,喜欢文学,还爱好音乐和美术。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些事情上,可收效甚微。他不清楚是自己低能,还是成才之路太艰难。于是去请教一位很有声望的长者。为了给这个青年一个生动的解释,这位长者拿出一个放大镜一张纸,放在阳光下面,纸上出现了一个耀眼的光斑,不一会儿纸就燃烧起了。青年人茅塞顿开,欣然离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1-7题C C A B C B A
3.A(A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用在此处正确B 项“举世无双”,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应改为“举世瞩目”。C项“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D项“古稀”指人七十岁,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稀”。最小的82岁,应用“耄耋”,或者改为“已过古稀之年”。)
4.B (A.挥洒自如:比喻写文章、画画运笔不拘束 。B 等闲视之:当平常的人或平常的事情看待。多用于否定句。正确。C.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贬义词 D.如履薄冰,强调主观心态的小心谨慎,不指客观情况的危急。)
二、8【答案】 C 9.【答案】 D 10.【答案】 C
三、11.【答案】 B(将:率领。) 12.【答案】 C(②是说朝廷给李鸿章的优待、荣誉;④是李鸿章批评士大夫目光短浅;⑥是说和李鸿章打交道的外国人对他很尊敬。)
13.【答案】 B(不是真正专职的宰相。“而是因为他有名望而被人谣传的”也错误。)
14.【答案】 
(1)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结交邻国的大事。(关键词:“经画”、“皆”、“大计”、“所”字结构。)
(2)即使想保住和平的局面,守护疆土,也不是没有工具(武器)就能办到的。(关键词:“即”“保”“而”,“非”表否定判断。)
15.【答案】:
⑴耐寒,清高,报春(答对一点给一分,答对三点给3分)
⑵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的坚毅;1分 。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高洁守志1分托物言志,1分 。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2分
16.名句默写。答案略
17. B E.
18. ①为研究制订经典画作而不顾个人安危。②爱惜画作胜于自己的身体。③面对梦寐以求的创作素材而不能如愿作画的悲伤。
19. ①热爱绘画艺术,视艺术为生命。 ②一生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 ③淡泊名利,不计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毕生心血奉献给社会。④工作有激情,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工作热情和旺盛的斗志。
20.论断丰富(了)理论。
21.“十一”火车票本周起售 (或:国庆火车票即将预售)
22.答案:示例全国公共文化设施5月1日起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
23.写作提示:放大镜因为能将阳光集中于一点而导致纸燃烧起。所以,可立意:⑴学习要“专注”,“专心”;⑵“学业”要有专攻,才能取得成就;⑶“兴趣广泛”与“学有所专”的关系
附参考译文:
李鸿章,字少荃,是安徽合肥人,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他跟着曾国藩游学,追求治世的学问。同治元年,朝廷命令李鸿章招募淮勇七千人,特别编成一支军队,就是淮军。外国人看见淮军衣着简陋,就笑话他们。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打仗,不只是着装美观。等我试一试,你们再笑不迟。”不久,朝廷下诏让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美国人华尔招募洋兵几千人,号称南路军;学启等人率领由湘人、淮人组成的军队,号称北路军。四月,贼人(太平军)打败南路军,华尔舍弃青浦逃到松江。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驻扎在新桥,李鸿章亲自率军队支援,太平军被打跑。外国军队看见湘军、淮军作战,都很惊讶叹服。同治七年,平定西捻军,(李鸿章)入朝觐见,被特赐在紫禁城内骑马。
按照国家旧有的制度,相权在枢府。李鸿章和曾国藩担任宰相,都是凭总督的身份兼任的,不是真当宰相。可是他们在朝廷内外的声望远远高出政府,朝廷也依靠他们,以他们为重。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结交邻国的大事。考虑用西方的新方法引导中国走自强之路,先是加强兵备,更注意培养人才。一开始,和曾国藩一道上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学习,每年一百二十人。期望二十年后学成归国,为国家出力,可是这些幼童没有学完,计划中途便停止了。当初在上海设立外国学馆,等到了天津,上奏朝廷设立武备海陆军学堂,这是中国讲求治兵之学的开始。(李鸿章)曾经想着制造轮船,上疏说:“西方人专门依靠船坚炮利,横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说攘夷,本就是不实际的。即使想保住和平的局面,守护疆土,也不是没有工具(武器)就能办到的。士大夫们局限于书本,苟且现状,于是都说要停止造轮船。我认为国家各种费用都可以省,惟有训练军队、巩固边防、练习枪炮、制造战舰的费用万万不可省。要省掉这些费用,国家不能立足,最终也没有自强的一天。”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太后逃跑。下诏让李鸿章入朝,担任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曾说过“这一去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我只好勉为其难”的话。李鸿章孤身一人入京,最后签订了和约十二款。李鸿章又奏请善后各项事宜。开通市场,施粥散米,京城内外秩序井然。又奉诏施行新政,积劳成疾,吐血而死,享年七十九岁。得知此事,两宫震惊,深切哀悼,下旨厚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号文忠。
李鸿章身材高,胡须少,秉性宽宏博大,常常在诙谐谈笑中解决纷争。等到签订和约时,那些外国使臣多是年轻人,都把他看成长辈。听说李鸿章去世了,都赶吊唁,说:“李公所定的盟约我们不敢违背。”李鸿章从年轻到老,没有一天说过要引退,签订马关条约后回,议论的人不少,有人劝他退隐。李鸿章说:“对于国家,绝对不能有任何轻视的意思,如今局势颓败,我请求引退,国家还能依靠谁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