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夜缒而出 (在夜里)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秦王必说见臣 日以尽矣
B.今日往而不反者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图穷而匕首见 卒惶急无以击轲
D.秦兵旦暮渡易水 持千金之资币物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①认将进来 “将”:助词,无义 ②我自有伴当烫酒 “伴当”:仆役
B.①但有衣服 “但有”:只要有 ②将出一两银子 “将”:拿出
C.①团团寻了一日 “团团”:到处 ②彤云密布 “彤云”:浓云
D.①神明庇祐 “庇祐”:保佑 ②搠倒差拨 “搠倒”:推倒
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⑤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⑧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客观的历史,是以往人类社会活动演变发展的进程;经过历史学家思考、记载下来的,便是书写的历史,即历史著作。人类社会生活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进,人类对于自身历史的认识能力也由简单到复杂,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逐步发展。其体现,便是观察历史由单一视角而发展到多重视角,所得的结果,是由比较朴素、简略的历史记载,逐步发展为复杂、丰富的记载。
人类远古的祖先实行“结绳记事”,就是最早的历史记录。到了殷商时代甲骨文上记载的事件,就已有明确的年、月、日要素。由此发展,就是编年史。以《左传》为代表的编年史以“时间维度”观察历史,以年、月、日为线索,叙述春秋列国的政治事件、会盟攻伐,以及各诸侯国的政权更迭、盛衰变化等。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了先秦史学的成就,并且加以大大发展。《史记》著史体系气魄宏伟,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相配合而成,承载了丰富生动的内容,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从史家的历史观察力来分析,则是由以往单一的视角,发展为多维视角,构成了宏阔的视野,主要包括三项:时间维度、人物活动维度、典章制度和社会情状维度。由此表明从先秦史学的初具规模,到汉武帝时期《史记》这部成熟巨著的出现,是由于史家历史观察力产生巨大飞跃而实现的。《史记》的五体结构是外在的形式,而其实质内涵,则是史家深邃的哲理思考:首先,历史的演变,是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展开的,以年、月、日的先后,将一件件相关的史事组织起来。其次,凸显了历史的创造主体是“人”,是在各个不同的社会领域发挥了作用,而又各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演了复杂曲折的活剧。再次,制度的沿革和社会生活,也是客观历史演进的重要内涵,与事件、人物活动相结合,构成社会进程的全貌。
司马迁历史观察力的高明,确实令人叹服。多维视角从哲理思考上紧紧把握住人类历史演进的三大要素,五体结构的著史体系则是其外在形式,由此来展现历史丰富生动的内容。由于《史记》在著史格局上的巨大成功,从史学发展的实践上看,历代正史的编纂者绝无例外地以之为楷模,从《汉书》到《清史稿》,历经2000年均奉为圭臬。
再从历史编纂思想、编纂方法的得失言之,自东汉初的大史学家班彪父子,到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都做过精当的评论,予以高度赞扬。班氏父子主要赞誉司马迁善叙事理,才华过人,史德高尚。班彪云:“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班固谓:“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至唐代刘知几以后,评论者更加重视的,是司马迁创造的著史格局气魄雄伟,容量广阔,足以展现社会历史的丰富内容。清代赵翼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正因为司马迁在哲理思维上能发现构成历史演进的时间、人物、社会生活(制度沿革是社会生活中的要件)三大要素,所以才能达到如赵翼所言“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并且以著史之“极则”来表达《史记》在构建史学体系上的最高典范意义。上述精到的评论,都深刻地揭示出司马迁在观察历史和表现历史上所具有的伟大创造力。
(摘编自陈其泰《司马迁的多维历史视野》)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观的历史不可能与历史著作完全一致,但两者都会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逐渐复杂。
B.《左传》和甲骨文都是编年体史书,以年、月、日为线索,叙述春秋各诸侯国的历史。
C.《史记》采用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相配合的史书体例来记载历史。
D.司马迁通过多维视角来观察历史,紧紧把握人类历史演进的三大要素,创作了《史记》。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论述了历史和史书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出观察历史的多重视角的话题。
B.文章简要梳理了先秦时期的史学成就,以凸显司马迁在史学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C.文章重点从《史记》的著史体系和影响力两个方面来论证司马迁的多维历史视野。
D.文章列举诸多文人学者对司马迁的评价,充分证明了司马迁对历史的伟大创造力。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维度、人物活动维度、典章制度和社会情状维度是司马迁观察历史的三大维度。
B.“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演进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史记》记事以“人”为中心。
C.《史记》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史书的范本,后代史书的编撰者都奉《史记》为圭臬。
D.司马迁获得后代学者的高度赞誉,从班彪父子到赵翼都称赞他才华过人,品格高尚。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丧
江岸
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的老家。屈指算来,他已经整整五年没有回故乡黄泥湾了。爹虽然老了,但没有老到犯糊涂的份儿上。就这几个手指头,他掰得过来。
爹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给宝儿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怎么跟他说呢?”
“就说我不行了,要见他最后一面。”
王魁的几个姐姐分别叫王凤、王琴、王芳,爹叫了她们半辈子王凤、王琴、王芳。王魁有大号,可爹偏不叫,他都三十多岁的人了,爹还宝儿宝儿地喊他。王魁出生的时候,爹已经四十七岁了,娘四十五。这么大年龄结出个老秋瓜,怎么不是个宝儿呢?
王魁跟流星似的从广州赶回来。一进院子,他就丢了行李,长嚎一声,“爹啊”,救火似的往爹的卧室冲。
按照女儿们事先的安排,王魁进来以后,爹只能缓缓地睁开眼睛,气若游丝地哼几声,然后在女儿们的搀扶下慢慢坐起来,和王魁拉呱儿……可是爹憋不住。爹双手一撑,竟然呼啦一下直起腰,一把抱住王魁,大声地说:“宝儿,宝儿,俺的宝儿……”
这个戏至此彻底演砸了!
王魁从爹的卧室走出来的时候,脸色比锅底还黑。王琴递给他一杯茶,他劈手接过来,掼了个粉碎;王芳递给他一块馍,他也摔在她脚边。
王凤黑了脸,喝道:“王魁,你疯了吗?”
王魁吼道:“我就是疯了。你们知道吗?我们厂现在正是生产旺季,忙得吃饭放屁的工夫都没有。老板死活不批假,我是赌气辞职回来的。”
王芳嘀咕:“不就是打个工吗?以后再找活儿,还能找不到?”
王魁一下子蹦到王芳面前,手指着她的鼻尖,说:“我在这个厂干了十三年,从小工到主管,我容易吗?小工拼死拼活干一个月,才三千元,主管一个月一万多,你知道吗?你去给我找个主管的活儿试试!”
王芳吓哭了,躲到了王凤身后。
王琴气恼地:“爹五年没见你,能不想你吗?”
王魁说:“想我,看看照片行不行,打打电话行不行,把他送去广州一趟行不行,非得让我回来?我哪个月不给他汇钱?他缺吃缺喝缺穿了?”
王凤想说些什么,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她们鱼贯走进屋,走进爹的卧室,围坐在爹的床边。显然,院子里发生的一切,爹尽收耳底。爹浑浊的眼泪像雨天屋檐滴水似的落下来。王凤给爹擦眼泪,爹的眼泪没擦干,她自己的眼泪反倒流了出来。
吃晚饭的时候,王魁说:“我已经给老板打电话了,想收回辞职报告。老板同意了,让我尽快赶回去上班。”顿了顿,王魁又说,“明天一早,我就走。”
爹一口饭含在嘴里,不嚼了,呆呆地看王魁,嚼得半碎的饭粒一点一点从嘴角掉出来。
三个姐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低下了头,默默吃饭。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王魁就背着行李,要离家远行。王魁向爹辞行,院内院外,却没有爹的影子。姐姐们簇拥着他,把他送出村庄。
回到家,天大亮了。王芳清扫爹的卧室时发现,爹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打开的烟盒,背面歪歪扭扭写了一行字:宝儿,爹对不起你,今后不再拖累你了。王芳还发现,爹的床上,堆着一摞红彤彤的百元钞票,钞票下面,也是几个打开的烟盒。她把烟盒抽出来,只见每个烟盒的背面,都写着一行行日期和几百、上千不等的金额。
王芳凄厉地喊:“大姐,二姐!”
王凤和王琴应声而入,接过烟盒一看,都慌了神儿。王凤哽咽着说:“快,快,给王魁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过老家的情节,主要是说明王魁在外打工很久没有回家了,侧面表现王魁的爹对儿子的强烈思念之情。
B.王魁回到家,他父亲一下子就坐了起来,“撑”“呼啦”“抱”这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王魁父亲见到儿子时的激动心情,这也让装病的事被戳穿。
C.王凤在行事风格上符合家里老大的特点,她批评了发脾气的弟弟,也明白弟弟在外打工的难处,看到爹的留言就赶紧要妹妹们打电话告诉王魁。
D.小说通过一个老父亲因思念儿子而装病骗儿子回家的故事表现了对当前农村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注,也表现了年轻人与父辈思想观念的冲突。
10.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王魁的形象特征。
11.小说设计王魁的爹留言出走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四、材料作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热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事物。它反映时代特征、社会风尚、民族心态等。
近几年的热词有:追梦人、健康中国、精准扶贫、绿水青山、我太难了,佛系。
从上述热词中选2-3个,在班会上,面向本班(统称“光华中学”高19班)同学作一个发言,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要求:选好热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如需要写自己的名字,一律用李华”代替);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D
4.D
5.D
6.B 7.D 8.A
9.D 10.①孝顺却不知道该怎样孝顺。王魁听到父亲病重的消息辞职回家说明他是孝顺的,但是因为工作忙,五年里只往家寄钱而没有回家,忽略了父亲对自己的思念,说明他不知道如何孝顺年迈的老人。②脾气暴躁。知道父亲是骗自己的,就黑了脸,对姐姐们乱发脾气。③能干、对工作负责。作为一个打工者,十三年间从小工升到主管,时刻惦记着厂里的生产,说明他是一个能干、对工作负责的人。 11.①结尾出人意料,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给读者心灵以震撼,王魁千里探父,没想到父亲是装病;王魁再离家,父亲却“离去”。②烘托人物形象。王魁父亲“离去”时留下了道歉字条和王魁寄回家的钱,说明他不愿给儿子添麻烦,使王魁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③揭示小说主题。父亲留下钱“离去”,这一情节能引起人们对行孝方式的思考。
12.例文:
我们是少年追梦人,便不惧压力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为“我们是少年追梦人,便不惧压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我们生逢这个充满了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每天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似蝼蚁般忙忙碌碌奔波不已,不知道下一站要去往何地。
也许在座的同学有人选择了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佛系”态度,平和淡然地看待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的压力,你们不想攻破难关,更不执着于改变,选择安逸,与生活和解,看似少了焦虑,却也缺失了青年人该有的生机和活力。虽然你们自称为“佛系”,自诩为隐士般高人,看破红尘,自得其乐。殊不知人生若无压力便没有了生活的动力,没有高远的目标理想,得过且过,如和尚撞钟般机械无聊。我们正值青春年少,大好的光阴岂可在无欲无求中虚度?风华正茂的年纪岂能在茫然麻木中蹉跎?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应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主宰人生!亲爱的光华中学的同学们,让我们在高考路上一往无前,拼搏到底!做义无反顾的追梦人。
近在眼前,身在其间的高考之路,沟沟坎坎磕磕绊绊,磨砺确实不少,套用网络热词便是“我们太难了”。困难真的不少,也难以克服、了断。但我们是中国少年,是新世纪的追梦人,受过梁启超先生的激励启发:“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我们都看过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冠军刘媛媛的演讲视频。尤其是她的《寒门贵子》一文一度掀起了讨论热潮。其实刘媛媛一开始并不被导师们看好,但她毫不气馁,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荣获总冠军。她说"作"就是不安现状的瞎折腾,觉得每天都重复的生活很没有意思。她还说每次听到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时候,就觉得很可惜,这个世界那么大,那么精彩,你什么都还没看到过的时候却甘心呆在一个格子里面,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没有任何的风险,也不会被别人嘲笑,但是一个一辈子都安分守己不敢"作"的人,他从来也不曾拥有一个精彩丰富的人生。
她在困境中鼓励自己的一段话是:"刘媛媛,你在这个城市里面真的是一无所依,你有的只是你自己,你什么都没有,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单枪匹马在这个社会上杀出一条路来。"
她的演讲结束语是这样的: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点人间疾苦,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刘媛媛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我们:不要屈服于命运,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让所有的压力都变成前行的动力!
在这个互联网+的新世纪里,马云、马化腾、任正非、雷军等行业大亨既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创业压力,又看到了无限的商机,他们没有丝毫畏惧,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再攀高峰。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时光正好!请一直努力下去,不要一遇压力,便成佛系。压力即动力,让我们在追梦的路上,无畏无惧,义无反顾,与逆境死磕到底!
高考路漫漫,有来路,无退路;留退路,是绝路!还有100天,让我们铆足精神奋勇向六月,相信自己,付出便有收获!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