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6 12:1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一项是( )
①廊腰缦回 ②朝歌夜弦 ③四海一 ④兴利除弊
⑤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⑥可怜焦土 ⑦辇来于秦
A.①②/⑤⑥⑦/③/④ B.①⑦/②⑤⑥/③/④
C.①②⑦/③/④/⑤⑥ D.①②⑦/③/④⑤⑥
2.下列古文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国四公子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B.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C.陶朱公:就是春秋时吴国的范蠡,吴亡后,他到陶居住,自称陶朱公,他因善做生意而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D.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3.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C.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熟悉了朦胧烟火中的阿房宫,深谙于诗赋中的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
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始皇)三十五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历史学家班固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阿房宫因此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直到2002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筹建并成立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开始翻开阿房宫过去时生存状态的一页。
秦阿房宫遗址为秦都咸阳的上林苑遗址故地。为确定“阿城”就是现在的前殿遗址,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对古文献进行了一番“知识考古”:《水经注·河水》载“池水北经镐京东,秦阿房宫西”。李毓芳认为,这里的“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
彪池位于现在的沣镐村西,距王寺村西南二里有余。虽历经沧桑,但是彪池低洼的地势现在仍能看清;彪池水向北流,恰恰经过一东西向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的西面,而该处夯土台基就是现认阿房宫前殿遗址。
据当地群众反映,在1949年以后还看到过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同样,在台基东部亦存在上述遗迹。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秦汉都城考古学家李毓芳分析判定,群众反映的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因现在的前殿夯土台基南部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南墙遗迹,这样一来,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之中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阿城”情况是一致的。
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遗址已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试掘和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至此阿房宫前殿遗址中有无宫殿建筑成为关键。
根据勘探和试掘的资料,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遗址东部长400米、宽426米和西部长70米、宽426米的遗址面被现代村庄覆盖。为了了解台基底部结构,考古队还对台基夯土进行了穿透性的钻探,发现夯土台基底部基本为平面,只是夯土台基西南部和台基东部边缘原来地势稍高一些。其土层堆积一般是耕土层、扰土层,然后是夯土台基夯土,汉代、或汉代至宋代的堆积。
阿房宫前殿的轮廓非常重要,但人们更关心其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宏建筑组群,具有成败攸关的信心指示。但是在排除法下,考古学家们一次次地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他们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也就是说,阿房宫前殿可以说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
有专家对文献中阿房宫的建筑时间进行了一番计算,发现阿房宫的修建时间前后最多为4年。这从当时的生产、运输工具和规划设计的工作量来看,4年里能把阿房宫前殿的巨大夯土台基建成已实属不易。
现在能说阿房宫不存在吗?对于记者的提问,李毓芳认为下结论为时尚早,“要搞清阿房宫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
(有删改)
6.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考古学家认为《水经注·河水》中记载的“池水”,就是西周已有的“彪池”。彪池位于沣镐村西,虽历经沧桑,但现在仍能看清其低洼的地势,水向北流恰恰经过现被认为是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夯土台基的西面。
B.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这说明阿房宫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C.李毓芳分析判定,当地群众反映的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的这一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
D.虽然阿房宫前殿的轮廓非常重要,但人们更关心其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于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宏建筑组群,尤为关键。
7.有人说“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宫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请结合全文阐述他们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
8.李毓芳指出“要搞清阿房宫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你是如何理解“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加以阐述。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安石:无私交才显王道
王安石(1021~1086年)
个性名片: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奈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人物简介: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唐宋八大家之心为民力主改革,可惜天未亮,他起得太早。
著名的包公包青天难得立身处世一回,借着牡丹花开,风雅地置办了酒宴,请来同事小聚。作为主家,包公周全地一一请酒。平日里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碍于情面,勉力喝了几杯。轮到王安石时,包公嘴皮子都磨破了,一张黑脸都急白了,执拗的王安石仍岿然不动。最后,暴脾气的包公没脾气了,只得放弃。
此时的王安石,已至中年,并在官场浸泡二十余载,依然做不到官场上那种客套又俗套的应酬——酒肉吃进肚里,朋友挂在嘴上。他的人生信条简单得可怕,你走天桥,我走地下道,无私交才是王道。
碰王安石钉子的,不独有实力派的包公,还有权力派的仁宗。
按照帝国的规定,凡进士高第者,为官一任即三年后,便可回京述职,留在皇帝身边。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提拔方式,有宋一代,一直被视为仕途发达的最佳捷径,他人没有条件也想创造条件地上,王安石却一再矫情地拒绝,拿仁宗签发的入京圣旨当白纸。一来二去,连钦差都习惯了他的躲猫猫,直接把圣旨送到家门这一次,王安石竟然极富想象力地躲进了茅房。钦差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只好把圣旨放到桌上就走。得知消息的王安石从茅房里跳出来,抓起圣旨一路狂奔,硬生生将圣旨还了回去。
情商如此低下,又如此不识抬举,王安石的前途,本该一片漆黑,仲手不见五指。但1069年,政坛却变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他像一颗大彗星,拖着长而明亮的大尾巴呼啸而来,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权倾朝野,政界为之变色。
没办法,他情商低自有低的活法,让别人无话可说。
当年,20岁的他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开封,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第二年,科举应试之日,王安石的锦绣文章,被主考官一眼就相中为状元卷子。他用甩开他人若干条街的才华,让人望尘莫及。
随后25年里,他从县令一级级地干到太守。其间,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而且,在此期间,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全部大获成功。他靠真才实学挣得的官声与民望,让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点赞。
最绝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坏官,无非这两条,可他一条都不沾。
他终生不纳妾,这在风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几乎绝无仅有。他正经得连自己的夫人都觉得无趣,于是夫人亲自出面,为他物色了一个美貌女子。结果,他不仅退还了女子,还帮女子家还清了债务。
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每次发官饷,总是拎了装钱的袋子回家,然后直接交给夫人。据说,他的宰相俸禄几乎已经变成了公款,任凭亲友甚至同事花费。而且,官居宰相高位那么些年,从未用此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过私利。
如今,翻看官方修订的《宋史》,我们会赫然发现:王安石变法的最重要的支持者、参与者、助手、学生和继承人等,几乎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只有他这位高举变法大旗的首倡者安然无恙——他活得如此低调又本分,人品和文品一样无可挑剔,即便是他最强劲的政敌,也很难找出他的破绽。至于变法的完败,真是怨不得他,悲剧在于,天还没亮,而他起得太早了——超前,注定了他是孤独的伟大者。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个性名片”中介绍王安石“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表明在当时王安石变法孤立无助,注定失败;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
B.包公难得置办酒席宴请同僚,连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都勉力喝了几杯;王安石却是执拗不喝,表现出王安石的目中无人和固执己见。
C.由于不满宋仁宗的统治,不愿意留在皇帝身边,王安石一再拒绝入京任职的圣旨,不识抬举的王安石前途一片漆黑。
D.在地方任职的25年里,王安石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这不仅使他赢得了官声与民望,而且也为他后来推行新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10.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王安石能“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做弓把,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千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交待“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用“景”来形容一个车匠的店铺,表达出作者对戴车匠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B.这篇小说哀而不伤,仔细读来有一抹落寞的味道。戴车匠的儿子喜欢“洋老鼠”,对父亲的技艺并没多大兴趣,“螺蛳弓”最终被“洋老鼠”打败。
C.连戴车匠自己都隐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当一个人对自己所传承的经典技艺失去信心时,那这门技艺的没落趋势也就难以挽回。
D.戴车匠店里的板壁上有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表明戴车匠酷爱文学。
1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文本叙事,相较于第一人称,其充分调动了叙事语气的功能,采用有限叙述视角,有着更为便捷的观察和访问的机会。
B.叙述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模糊,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
C.开篇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与结尾形成了呼应,点明了传统手工艺之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因为“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D.作者将回忆中的人事、回忆中的生活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极,将现实生活浓缩成一两句的感慨作为结构的另一极,一显一隐,在两极共构中抒发一种淡淡的忧思。
14.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小说中车匠的人物形象?
15.汪曾祺曾经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要花招……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小说《戴车匠》怎样体现出汪曾祺的创作观?请简要分析。
五、材料作文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美国一位活了101岁的老奶奶,叫“摩西奶奶”,76岁开始绘画,80岁举办画展,轰动美国,享誉全球。摩西奶奶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这三个人说的话,你认为哪一句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判断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C
6.B 7.①夯土台基底部基本为平面,其土层堆积一般是耕土层、扰土层,然后是夯土台基夯土,汉代、或汉代至宋代的堆积。②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③阿房宫前殿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 8.①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证明,阿房宫有可能不存在。②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不能作为阿房宫真实存在的依据。③人们更关心阿房宫前殿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于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宏建筑组群,尤为关键。④前殷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宫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
9.D 10.①通过鲜明对照,高度评价王安石,低调又本分,文品与人品无可挑剔。②赞美王安石卓尔不群,对其变法失败深表理解与无奈。③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11.①皇帝支持。神宗主张改革,信任王安石,使其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权倾朝野。②文品卓著。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③政绩斐然。25年里,王安石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全部大获成功。④人品可贵。他不贪色不爱财,为人低调又本分。
12.D 13.A 14.①戴车匠是一个生活志趣清雅,疼爱孩子的父亲形象;②也是一个工作专注勤奋、车床技艺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和行业生存忧患意识的传统手工艺人形象。 15.①情节生活化、真实化。小说叙事归结为“回忆”,不以虚构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②人物性格质朴自然。小说写戴车匠,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呈现人物本真的性格特点。③语言抒情化。使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戴车匠的工作状态、爱孩子的品性和童心。④叙事风格舒缓,营造了一种对传统技艺流逝的淡淡忧伤。
16.例文:
出名不必趁早
现如今,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成了许多青年人的座右铭,于是也造就了各种选秀节目。不少青年人削尖了脑袋想要挤进去,其目的可想而知,是为了出名。在他们的眼中,出名就是一切,出了名就会有更多的风光。的确,一般而言,名人即财富,名人即有更多的机遇和自我实现的可能。然而,急切于成名,本身就是浮躁,过早到来的名誉,也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天分。
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仲永天资聪慧,无师自通,写得一手好文章。其父母见其才华横溢,带着他到各家写诗和对联,村里人都称他为“神童”。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他没有进行任何学习,才华也渐渐被埋没,最终和普通人没有两样。倘若仲永那时候没有成名,而是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学堂上学,估计中国历史上又要增加一位伟大的诗人了!这是他的悲哀,也是过早出名的悲哀。
再说说现在吧,某些通过商业性极强的选秀节目出名的年轻人,我实在是不敢恭维。其学历暂且不说,先谈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哗众取宠,常常故意在舞台上摔倒以提升自己的人气,他们那些做作的表现,不是浮躁是什么!灿烂的外表永远充实不了空虚的内心,他们就算在舞台上再风光又如何!自己的表现最终还是会招人厌恶。
名人并不是人人都能当的,若是人人都当了名人,那还分什么名人和粉丝,所有人聚在一起我们都是名人,我们都是粉丝,这有什么意义!我们需要正视名人,不少粉丝盲目崇拜自己的偶像,他们怎样做,自己也怎样做。因此,名人是要求具有高素质的,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典范!所以,当我们想出名时,不妨想想:我们具有做明星的能力吗?我们能够在复杂的娱乐圈里“出淤泥而不染”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不好意思,您还是乖乖回去念书吧,别再想这些明星梦了。毕竟,年轻人有很多方面都还不懂,需要学习从而不断完善。不少人从学生时代就步入了娱乐圈,学业也随之荒芜,实在很可惜。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充实的内心比灿烂的外表更为重要,待我们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再出名也不迟,何必去争那个“早”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