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狼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甚远( ) 并驱如故( )
积薪其中( ) 苫蔽成丘( )( )
奔倚其下( ) 眈眈相向( )
少时( )目似瞑( )意暇甚( )
意将隧入( ) 乃悟前狼假寐( )
狼亦黠矣( )
2.解释加点的字
(1)缀行甚远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屠乃奔倚其下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5)意将遂入以攻其后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选出与“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意义相同的两项(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B.一狼径去 去:过去
C.屠暴起 暴:突然
D.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屠乃奔倚其下 乃悟前狼假寐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而顷刻两毙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屠惧,投以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A.狼不敢前
B.一狼洞其中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屠自后断其股
7.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一犬/坐于前
B.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9.狼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凶猛、狡猾的动物,常出现在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完成下面的题目。
(1)汉语中有许多关于狼的成语,如“狼狈为奸”“狼吞虎咽”“如狼似虎”“狼子野心”等,关于狼的成语在感彩上有什么相似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在读到“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时,认为“狼亦黠”“禽兽之变诈”只是文学家蒲松龄的评价。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两只狼的举动,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请你帮助小明写出这样的结论。
(3)你从下述材料中学到了什么?
【材料一】据动物学家介绍,狼是最团结的动物,当狼群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定会群起而攻之;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你不会发现哪只狼在其他狼受伤时独自逃走。
【材料二】据统计,狼群十次狩猎中只有一次是成功的,它们对此的反应不是无精打采、放弃努力或者自认败北。九次未果的狩猎不会让它们气馁,因为它们知道还有第十次,或者第十一次,甚至第十二次,胜利总会属于它们。
阅读理解
阅读《狼》,回答问题
10.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悟前狼假寐 家祭无忘告乃翁
B.其一犬坐于前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一狼径去 太丘舍去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3.填空。
本文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作者通过写屠户“遇狼→_______→御狼→_______”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了屠户___________的特点。
1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战胜。
15.文中倒数第二段对屠户杀狼情节的描述,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16.狼很狡猾,可终究被消灭了,这是为什么?屠夫又给了你哪些启示?
(二)对比阅读
【甲】一屠晚归……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7.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19.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甲文体现出人物的机智和勇敢,乙文却没有体现这一点。
20.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蒲松龄《狼》(略)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目似瞑( )
(2)将啮其喉( )
(3)信不诬哉( )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
22.用“/”给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再就枕将寐 犬又如前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亦与犬相安/其一犬坐于前
D.乃杀而取其革/乃伪睡以俟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2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26.两文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
1.zhuì qǖ xīn shàn bì yī dān shǎo míng xiá suì mèi xiá
2.(1)紧跟 (2)旧,原来 (3)跑过去倚靠 (4)一会儿 (5)想要,打算
(6)多少
3.BD 4.B 5.B 6.C 7.C
8.(1)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2)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3)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4)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5)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9、(1)有关狼的成语大都是贬义词,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对狼的排斥。
(2)示例:两只狼的举动,既显示出它们的聪明智慧,也体现出它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3)示例:学会了团结、耐心、不放弃(坚持)等。
10、D 11.D 12.狼也狡猾啊,但顷刻之间两只狼都被击毙,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3.惧狼 杀狼 机智勇敢 14.D
15.动作描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动词),写出了屠户的机警果断,能抓住时机,奋起反击,出奇制胜。(意近即可)
16.像狼这样的恶势力,最终一定会被正义所消灭,因为邪不胜正;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恶势力),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17.B
18.(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2)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19.D
20.示例: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21、(1)闭上眼睛 (2)咬 (3)确实、的确 (4)遗留、留下、招致
22、再就枕将寐 /犬又如前
23.D
24、(1)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
25、示例:阴险、狡猾、奸诈、狠毒。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的狼子野心、秉性不改。
26.示例:狼之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不能被狼的表象蒙蔽;人们对像狼这样的人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能心存幻想;要奋起斗争,除恶务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