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历史上的日本和中国有何联系?
时间 事件
唐
元末明初
清末
民国
1972年
派遣唐使来中国,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
倭寇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中日建交
汉朝
课本P52 “相关史事”+图片“倭王印”
第11课 古代日本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记住单元题和课题之间的关系常考选择题)
倭王印
古代日本
盛甲武士
预习课文,根据下面时间轴的时间节点概括发生的事件
1-2世纪 5世纪 646年(7世纪中期) 12世纪末 1868年
出现了100多个小国
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
大化改新
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自学提纲
德川幕府
1.大和兴起
实现统一
2.大化改新
走向封建
古代日本
思维导图
(1)兴起:
(2)统一:
1-2世纪,100多个小国,与中国有来往
(1)背景:
(2)时间、人物:
(3)内容:
(4)意义:
3.武士崛起
幕府统治
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
国际+国内
646年 孝德天皇
政治上+经济上
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背景:
(2)标志:
(3)特点:
(4)武士道:
中央对地方丧失控制能力;庄园形成;武士和武士集团出现
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幕府与天皇并存,天皇大权旁落,幕府把持大权
效忠对象是他的主公,不是国家。
古代日本
6世纪前的日本: 世纪, 政权基本实现统一
大化改新
幕府统治
时间: 年
人物: 。
特点:仿效 的典章制度
内容:
政治上,建立以 为中心的 制度;地方设 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 ,成为 、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 (班田收授法),不能 ,也不能 ;统一 。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士出现的原因: 和 盛行,建立庄园,庄园“ ”,为保护庄园,组成了 和 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镰仓幕府:12世纪晚期, 获得“ ”称号,建立镰仓幕府,拥有独立的 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 时期
幕府特点: 与 并存, 大权旁落,国家大权掌握在 手中,形成了 ,武士效忠的对象是_________
本课小结
日本文字是根据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造的,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刻。
课后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日文是怎样产生、成熟的。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天皇名存实亡、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课后活动
2.想一想,在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的天皇处于什么地位?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汉书·地理志》
(1)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汉朝时,日本与中国有“通使”关系。
(3)唐朝时中日之间有交往。
大和兴起 实现统一
译文:在乐浪海中,有一群人被称为“倭人”,他们分成上百个国家,每年都会来晋见献宝,这是中国史籍中关于日本的最早记载。
1.从以上材料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最后是哪个政权在什么时候实现了统一?
倭王印
大和政权 5世纪。
3.阅读课本P52,谈谈大和政权是怎样统治全国的(社会结构)?
王室
贵 族
私有领地
部民制
地位近似奴隶
最高统治者称“大王”
大和兴起 实现统一
3.阅读课本回答:大和政权是怎样统治全国的(社会结构)?
私有领地
生产组织形式—部
土地私有制
性质:奴隶制国家
材料1: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2: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1,分析6—7世纪的大和国的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
大化改新 走向封建
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根本原因)
2.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寻找新的出路,于是,一场改变日本命运的改革开始酝酿。这场改革的名称是什么?从材料2中分析这场改革受哪个国家的影响?
大化改新(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中国(唐朝)
大化改新的背景
(1)国内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根本原因)+宫廷政变,孝德天皇继位,年号大化。
(2)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催化因素)
名称 人物 时间 内容 性质 影响
大
化
改
新
孝
德
天
皇
7世纪中期
大化改新 走向封建
3.阅读课本,填空
名称 人物 时间 内容 性质 影响
大
化
改
新
孝
德
天
皇
7世纪中期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经济上:①公地公民制: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②班田收授法: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③统一赋税;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学习唐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学习唐朝均田制)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政府的综合实力(学习唐朝租庸调制)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封建性质的改革
“汉化”
大化改新 走向封建
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等官职。官职的任免权都在中央,废除官职终身世袭制,实行中央集权。
-----《改新之诏》
废除贵族对土地和农民的私有,转为国有。国家按人口对六岁以上的公民分配土地,农民获得了渴望的土地。
获得土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
-----《改新之诏》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改新之诏》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①公地公民制: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③班田收授法: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②统一赋税;
大化改新 走向封建
4.以下材料分别体现了大化改新的哪一内容?
大化改新前 大化改新后
政治
经济
皇权旁落,豪强贵族权倾朝野。贵族之间征战不休。
天皇制中央集权
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
土地国有,征收赋税,发展迅速。
新
大化改新 走向封建
在日本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变革,一是“大化改新”,谓之“唐化”;二是“明治维新”,谓之“欧化”;三是“战后民主改革”,可以称之为“民主化”。“唐化”是对中国唐朝文化的吸收,“欧化”是与西方文化冲突、融合,而“民主化”无疑是“欧化”的深入,是日本的现代化。 ——李冬君
启示:要积极学习他国的长处和先进文化;
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
6.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大化改新 走向封建
5.从上面这则材料可见,日本民族具有怎样的特征?给我们以哪些启示?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723年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
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
封建庄园形成,“不输不入”
为保护庄园,出现武士和武士团
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目的),组成一种血缘关系
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性质),成员称为“武士”。
武士集中在一地区最强大豪强贵族旗下,组成武士团。
武士团双面性:武士集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击败
幕府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
武士崛起 幕府统治
武士崛起 幕府统治
观看视频,概括幕府统治的特点和影响
特征:
①幕府与天皇朝廷________;
②天皇________,实际上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③ 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影响:
武士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_____。武士效忠的对象是他的______。
幕府将军
武士道
主公
并存
大权旁落
1.观察右图政治体制示意图,它体现了( )
A.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B.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C.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D.古罗马的行政架构
2.七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下列各项与日本社会当时的改革有关的有( )
①大和统一日本本土 ②实行中央集权 ③改革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④土地属于国家 ⑤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日本社会的发展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当堂练习
C
A
3.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A.《汉谟拉比法典》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