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城市与乡村(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地理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城市与乡村(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8 09:50: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地理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城市与乡村部分(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2023·福建·高考真题)人们去一个一个地方越频繁那么活动地点出现数量越多频率越高活力就越高。可以用活力指数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活力度,其中活动类型是否多样,活动场所是否丰富,及出入场所频繁程度,三者都能影响活力指数。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判断甲工作日限定的是哪类功能区( )
A.文化创意 B.娱乐购物 C.办公教育 D.高端住房
2.乙是青少年,判断青少年活力度较稳定的原因( )
A.停留时间短 B.通勤频率高
C.活动类型多样 D.活动地点和目的较单一
3.地铁修建会带动沿线区域发展,某处活力程度较高,但受地铁影响较低,其可能原因是沿线地区( )
A.流通频繁 B.人口增长缓慢 C.人口容量大 D.人口密度小
【答案】1.B 2.D 3.D
【解析】1.由图可知,甲在18:00--20:00活力最高,18:00为下班以后,故该区可能为娱乐购物场所,B正确;文化创意、办公教育应在上班时间活力较高,AC错误;高端住房属于少数消费群体,数量少,人员出入频繁低,活力指数不高,D错误。故选B。
2.青少年在社交方面较少,主要场所为学校,在学校停留时间长,常住学校,通勤率低,生活活动单一活力较稳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流通频繁,对交通运输需求较大,地铁对其影响大,A错误;人口容量大、人口增长速度与地铁影响高低关系不大,BC错误;人口密度小,说明人口流量小,人口数量少,地铁对其影响较低,D正确。故选D。
【点睛】活力是一个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表现形态,是诸多要素的叠加、融合、集成,其中最为关键的指标包括产业、人口、消费、生态、人文、创新等方面的活力。
(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
A.A B.B C.C D.D
5.右图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
【答案】4.D 5.C
【解析】4.该村落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A、B图中聚居地比较集中,不具备散村聚落结构特点,A错误;C图中有较多水稻田,该村落以桑基鱼塘为主,并未大面积种植水稻,C错误;D图聚居地较分散,且符合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D正确。故选D。
5.该村落地处滨水低地,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因此水闸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而不是抵御外敌、蓄水发电、美化环境,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岭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势过低的区域排水不畅,多洪涝灾害。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
7.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答案】6.A 7.C
【解析】6.由四幅图明显可以看出该县级城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主要沿河流地带的河谷延伸,所以说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A正确;图中没有信息支持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受环境保护、开发成本、防灾安全的影响,BCD错误。故答案A。
7.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A错误;特大城市周边才会出现卫星城市,该城市为县级城市,所以周边不可能发展卫星城镇,B错误;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所以说城市可能以更新改造利用为主,C正确;工业用地一般分布在城区周边地区,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城市三大功能区一般是指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形态呈集中团块和沿街道线形分布,特点是标志性商业街大商场,交通便利,高密度,高人流量;居住区位于商业区外围或工业区周边,是城市的主体区域形态,呈现组团状分布,特点是背景性,中等密度,配套齐全,住宅成片,高低分化;工业区位于城市外围,形态呈片区,园区式分布,特征是低密度,高物流量。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9.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答案】8.D 9.B
【解析】8.由图可知,阶段I向阶段II发展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于远郊,流动更为频繁。综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读图可知,阶段Ⅲ相较于阶段I,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居住功能并未弱化,D错误。故选B。
【点睛】“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服务配套,达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匹配,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互融发展。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
11.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12.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答案】10.C 11.C 12.C
【解析】10.由材料可知,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因此影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分布位置,C正确,风向、 地形、河流对其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11.南岸煤炭开采时间长,环境污染更严重,A错误;城区煤炭资源枯竭不利于南岸城市发展,B错误;读图可知,北岸为丘陵,受地形限制,发展空间狭小,C正确;作为工业基地,资源分布会影响城市布局,但不会成为影响城市发展重心的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故选C。
12.抚顺市城市形态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由图可知东侧为水库,不适宜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A错误;抚顺南部为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区,环境污染较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抚顺北部海拔高,发展条件不好,不宜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D错误。抚顺市西侧临近沈阳市,空间距离较近,可以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C正确,故选C。
【点睛】抚顺市,素有"煤都"之称,位于辽宁省东部,东与吉林省接壤,西距省会沈阳市45公里,北与铁岭毗邻,南与本溪相望。抚顺是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具成长竞争力城市。
(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由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加持的智慧交通“大脑”正助力重庆市交通管理部门打通城市交通“肠梗阻”。图示意重庆市城区局部街景。完成下面小题。
13.架设在高楼层的高空人行天桥数量和分布是重庆智慧交通“大脑”掌握的重要信息。重庆城区高空人行天桥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起伏大 B.高层建筑多 C.河网密度大 D.地面车流多
14.支撑重庆智慧交通“大脑”运行的关键数据包括( )
①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数据
②居民出行时空动态数据
③不同路段的即时车流量和人流量
④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为缓解重庆市交通堵点压力,下列应用智慧交通“大脑”可实时做到的是( )
A.分析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预测交通出行人数
B.分析居民出行的习惯和频率,优化居民出行方式
C.分析过江通道的数量和交通量,给出车辆通行建议
D.分析多层立交桥的通行出错率,合理布置交通指示牌
【答案】13.A 14.A 15.C
【解析】13.重庆为山城,地势起伏大,线路落差大,高空人行天桥多,可以完善的行人交通系统,改善市民及游客的出行环境,减少人车争道,A正确;大城市高层建筑都比较多,并不是重庆城市所特有的的特点,B错误;河网密度大、地面车流多可以修建立交桥,与高空人行天桥多无关,CD错误。故答案选A。
14.支撑这个智慧大脑运行的,有3类关键数据。一类是公交、地铁、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等静态数据,一类是人们的出行分布动态数据;还有一类是实时的流量数据,即不同路段、交叉口、枢纽点在不同时间的车流或人流通行情况,①②③正确;物流车辆在城市交通车辆中占比较小,获取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相关数据对研究城市交通意义不大,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答案选A。
15.出行人数与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无关,A错误;居民出行的习惯和频率不能用智慧交通“大脑”实时做到,B错误;利用智慧交通“大脑”可实时得到过江通道的数量和交通量,实时的给出车辆通行建议,可以减轻交通拥堵,C正确;多层立交桥的通行出错率,合理布置交通指示牌,可以减少通行的出错率,并不能做到实时缓解交通堵点压力,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坡地较多,有“山城”之称。总的地势是东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
(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产村景”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图示意该模式中“产、村、景”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16.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 )
A.人口规模 B.基础设施 C.生产水平 D.资源禀赋
17.“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 )
A.乡村旅游开发 B.生态环境建设 C.农副产品加工 D.电子商务推广
18.该模式的特色在于( )
A.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
B.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C.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
D.协调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衡发展
【答案】16.D 17.A 18.C
【解析】16.据材料,“产村景”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依托乡村的资源禀赋,以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实现乡村振兴。由此可知,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禀赋,D正确,人口规模、基础设施、生产水平不是其发展的基础,ABC错误。故选D。
17.读图可知,“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乡村营造乡土景观、提供空间资源,协调乡村产业结构,提供特色景观资源,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故“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乡村旅游开发,实现“产、村、景”各要素融合,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A正确;生态环境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只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BC错误;电子商务推广仅仅是一种宣传手段及农产品等销售模式的增加,D错误。故选A。
18.该模式的特色在于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C正确;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属于传统的发展模式特征,AB错误;该发展模式强调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不完全是均衡发展,D错误。故选C。
【点睛】“产—景—村”融合是以农业、农村及农民为基本依托,通过新技术、新平台及新模式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强调由乡村产业、乡村景观等若干乡村空间基本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作用的生产生活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乡村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综合题
19.(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小微绿地是斑块状散布在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小微绿地的探索和实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功能区 小微绿地行点
商业区 多位于商业街区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门前空地,透视性好,花卉类植物造景与小雕塑结合,设置休息座椅、移动货亭等服务设施。
居住区 利用社区闲置、零散空地,因地制宜、种植便于养护的乡土植物建有游乐、健身、社区文化展示等设施,可作为社区议事场所。
工业区 在工业园区干道两侧或企业入口街角,选择除尘降噪效果好的乔、灌、草等植物多元增绿,并利用数字媒体墙等进行工业文化展示。
结合实例,论述不同区域尺度合理利用小微绿地对拓展城市空间的意义。
【答案】不同城市依据自身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小微绿地,改善了城市局地环境,拓展了城市绿色生态空闻,拓宽了居民日常生活、休憩空间,为城市发展带来高效、便捷、可持续的新优势。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分区对零散空地进行合理规划可以增加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的绿地使用空间,更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各功能分区的空间利用形式。
【分析】本题以小微绿地为材料,涉及合理利用小微绿地对拓展城市空间的意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小微绿地主要多位于商业街区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门前空地、社区闲置、零散空地、工业园区干道两侧或企业入口街角等,;通过材料“延河两岸通过街头建绿、立体增绿等方式,扩大了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以及“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多种类型的小徵绿地,改善城市局地小气候”可知,小微绿地扩大了城市绿地面积,改善了城市小气候和生态环境;通过材料“通过见缝插绿、留白增绿等途径,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游憩场所,传承历史文脉,创造优关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可知,小微绿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活条件;通过材料“以体育文化为主题建设社区绿色开效空间,形成15分钟休闲生活圈,打造城市徵名片”可知,小微绿地有利于打造城市名片,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从而利于带动旅游业发展。
20.(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
【答案】(1)方言区交错分布,相对集中;粤语、闽语和客家语分布范围广;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和西部地区,闽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沿海和西南沿海(雷州半岛),客家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
(2)客家语区多位于欠发达地区(山区和相对偏远地区);省会和经济发达地区为粤语区,客家语区许多中心城镇因交流的需要,多通行粤语,成为粤语岛。
【分析】本题以广东方言分布相关的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方言分布描述、方言分布差异成因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广东省的各种方言区分布不均,交错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图中显示,广东省各种方言中,粤语、闽语和客家语分布范围广,其中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珠江三角洲附近)和中西部地区,闽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沿海(主要是潮汕地区)和西南沿海(雷州半岛),客家语分布面积大,相对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
(2)图中显示,相对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这些地区多为山区和相对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多较低,为了发展经济,需要与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合作,而省会和经济发达地区为粤语区,因此客家语区许多中心城镇在与粤语区人们交流频繁,多通行粤语,从而在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
【点睛】
21.(2023·山西·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下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技术,新建利用茶树新芽嫩叶生产红碎茶的工厂,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交通和电力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
(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
(2)分析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主要销售范围。
(3)分析生产集中化对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的有利影响。
(4)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泰北山地地势起伏大,适合大叶种茶树的生长;泰北山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酸茶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
(2)酸茶主要销往泰北山区,红碎茶主要销往曼谷及周边地区。原因:泰北山地民族有吃酸茶习俗,因此酸茶主要销往泰北山区;曼谷经济相对较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红碎茶主要销往曼谷及周边地区。
(3)可以促进茶叶的种植生产规范化,保证茶叶原料的质量;有利于茶产品的生产的规范性,从而提升茶叶品质,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有利于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4)优化监管服务体系,促进茶文化繁荣发展;丰富茶文化内涵,深化茶旅全要素融合;依托数字技术,加强茶文化国际传播。
【分析】本题以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工业区位、工业发展的影响、工业发展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泰北山地地势起伏大,适合大叶种茶树的生长,腌制酸茶的原料丰富;泰北山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而酸茶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利于身体健康。
(2)酸茶主要销往泰北山区,红碎茶主要销往曼谷及周边地区。原因:泰北山地民族有吃酸茶习俗,对酸茶的需求量大,因此酸茶主要销往泰北山区;而红碎茶是利用茶树新芽嫩叶生产的茶叶,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联系紧密,再加上曼谷在泰国经济相对较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因此红碎茶主要销往曼谷及周边地区。
(3)生产集中化使种植茶叶的茶农更趋于大订单,批量化趋势,可以促进茶叶的种植生产规范化,保证茶叶原料的质量;生产集中化可以统一茶叶质量,统一茶叶口感,有利于茶产品的生产的规范性,从而提升茶叶品质,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生产集中化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有利于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4)优化监管服务体系,促进茶文化繁荣发展。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协同合作,组织民众广泛参与,尊重文化传播规律,充分考虑茶类非遗发展时空特征,兼顾各地区茶类非遗持续发展,优化茶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政策;可以发掘传统的茶技、茶史、茶俗、茶具、茶祭、茶歌、茶人、茶故事等茶文化资源,并对其加以科学保护与利用,丰富茶文化内涵,深化茶旅全要素融合;在茶文化营销方面,要与时俱进,利用社交媒体、视频直播等新兴的传播手段,联合新媒体平台,依托数字技术,加强茶文化国际传播。
【点睛】
22.(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甘肃省平凉市养牛历史悠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当地将迁入新居农户腾退的窑洞改造成牛舍,专门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窑洞养牛(下图)不仅实现了废弃窑洞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户增收,而且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某地理研学小组为设计与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计划开展调研活动。
简述该小组需要调查的内容。
【答案】平凉的养牛地域文化;窑洞养牛区位优势;窑洞的数量及面积规模;窑洞和红牛的所有权;村民对开发旅游的意愿;预估客源地、预估消费水平;当地交通、供电、供水、网络等基础设施状况;政府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
【分析】本题以甘肃省平凉市养牛产业为背景,创设“窑洞养牛"的研学情境,涉及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点,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旅游地理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甘肃省平凉市养牛历史悠久,早期就曾是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养牛主要是作为耕地使用,现代耕地更多采用机械,其作为动力的作用降低,作为牲畜饲养的功能上升,故首先要了解养牛文化。发展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还要分析窑洞养牛区位优势;窑洞养牛产业受到窑洞的数量及面积规模的限制,这也是发展旅游要了解的基础信息;旅游开发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因此还要调研村民的对开发旅游的意愿;旅游业发展直接受市场决定其效益,所以要预估客源地、预估消费水平;能接纳游客规模受基础设施限制,因此要调研当地交通、供电、供水、网络等基础设施状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故还要调研政府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地理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城市与乡村部分(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2023·福建·高考真题)人们去一个一个地方越频繁那么活动地点出现数量越多频率越高活力就越高。可以用活力指数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活力度,其中活动类型是否多样,活动场所是否丰富,及出入场所频繁程度,三者都能影响活力指数。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判断甲工作日限定的是哪类功能区( )
A.文化创意 B.娱乐购物 C.办公教育 D.高端住房
2.乙是青少年,判断青少年活力度较稳定的原因( )
A.停留时间短 B.通勤频率高
C.活动类型多样 D.活动地点和目的较单一
3.地铁修建会带动沿线区域发展,某处活力程度较高,但受地铁影响较低,其可能原因是沿线地区( )
A.流通频繁 B.人口增长缓慢 C.人口容量大 D.人口密度小
(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
A.A B.B C.C D.D
5.右图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
7.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9.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
11.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12.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由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加持的智慧交通“大脑”正助力重庆市交通管理部门打通城市交通“肠梗阻”。图示意重庆市城区局部街景。完成下面小题。
13.架设在高楼层的高空人行天桥数量和分布是重庆智慧交通“大脑”掌握的重要信息。重庆城区高空人行天桥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起伏大 B.高层建筑多 C.河网密度大 D.地面车流多
14.支撑重庆智慧交通“大脑”运行的关键数据包括( )
①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数据
②居民出行时空动态数据
③不同路段的即时车流量和人流量
④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为缓解重庆市交通堵点压力,下列应用智慧交通“大脑”可实时做到的是( )
A.分析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预测交通出行人数
B.分析居民出行的习惯和频率,优化居民出行方式
C.分析过江通道的数量和交通量,给出车辆通行建议
D.分析多层立交桥的通行出错率,合理布置交通指示牌
(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产村景”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图示意该模式中“产、村、景”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16.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 )
A.人口规模 B.基础设施 C.生产水平 D.资源禀赋
17.“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 )
A.乡村旅游开发 B.生态环境建设 C.农副产品加工 D.电子商务推广
18.该模式的特色在于( )
A.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
B.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C.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
D.协调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衡发展
二、综合题
19.(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小微绿地是斑块状散布在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小微绿地的探索和实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功能区 小微绿地行点
商业区 多位于商业街区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门前空地,透视性好,花卉类植物造景与小雕塑结合,设置休息座椅、移动货亭等服务设施。
居住区 利用社区闲置、零散空地,因地制宜、种植便于养护的乡土植物建有游乐、健身、社区文化展示等设施,可作为社区议事场所。
工业区 在工业园区干道两侧或企业入口街角,选择除尘降噪效果好的乔、灌、草等植物多元增绿,并利用数字媒体墙等进行工业文化展示。
结合实例,论述不同区域尺度合理利用小微绿地对拓展城市空间的意义。
20.(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
21.(2023·山西·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下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技术,新建利用茶树新芽嫩叶生产红碎茶的工厂,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交通和电力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
(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
(2)分析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主要销售范围。
(3)分析生产集中化对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的有利影响。
(4)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22.(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甘肃省平凉市养牛历史悠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当地将迁入新居农户腾退的窑洞改造成牛舍,专门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窑洞养牛(下图)不仅实现了废弃窑洞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户增收,而且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某地理研学小组为设计与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计划开展调研活动。
简述该小组需要调查的内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