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行星地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地理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行星地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8 10:31: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地理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行星地球部分(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图a中,符合图b示意时刻所释放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 )
A.CO2量减少 B.空气温度降低
C.大气越稀薄 D.人类干扰越小
(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图为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为北京时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最可能在钓鱼岛见到日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①中的洋流( )
A.使所经海面及附近地区气温偏高 B.扰动海水导致渔业资源种类少
C.促使厦门至高雄的轮船航速加快 D.降低台湾岛西侧沿海空气湿度
(2023·福建·高考真题)局部强降雨后,在某些角度,光通过水汽的折射,形成彩虹奇观。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我国华南地区彩虹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是( )
A.锋面活跃 B.太阳辐射强 C.对流运动频繁 D.地形复杂
6.暑假某日,小明同学来到武夷山游玩,降雨过后,看见了彩虹,则小明看见彩虹时最可能的时间与朝向是( )
A.7:00~8:30面朝太阳
B.10:00~11:30面朝太阳
C.13:00~14:30背对太阳
D.16:00~17:30背对太阳
7.我国北方夏季彩虹出现频率高于南方的可能原因是( )
A.降雨较多 B.太阳高度角大 C.白昼时间长 D.可见度较高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下图1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2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 )
①土地②太阳辐射③劳动力④电网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定日镜工作期间,镜面朝向(图2所示)的水平和垂直转动方向分别是( )
A.顺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B.顺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C.逆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D.逆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如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气象台站 经度 纬度 1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1月偏离天数/天 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7月偏离天数/天
珲春 130.35°E 42.86°N 约14时00分 20.8 约14时40分 19.6
辽源 125.15°E 42.90°N 约13时20分 14.4 约13时50分 17.2
10.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约( )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00分钟 C.2小时40分钟 D.3小时20分钟
11.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
A.降水多 B.受海洋影响强 C.风力强 D.受山地影响强
12.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 )
A.雨雪天气 B.温带气旋 C.晴朗天气 D.冷锋过境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一天内电力网络的供电量应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下图为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一周每日不同时刻,平均发电量按来源划分的统计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原子能发电量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C.拓宽电能进口渠道 D.调节燃气火力发电
14.当太阳能发电量在7日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为( )
A.7日1-2时左右 B.7日7-8时左右 C.8日3-4时左右 D.8日8-9时左右
(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某校开展“时空智能,因融至慧”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活动。结合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学们展示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网页截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
①太阳活动②四季变化③降水总量④物候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据图推断( )
A.甲地种冬小麦正值梅雨时节 B.可以通过遥感监测乙地涝灾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比乙地大 D.昼长周年变化甲地小于乙地
(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左图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右图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观测当日( )
A.甲地昼长夜短 B.乙地昼短夜长
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18.甲地位于乙地(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图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杆影指向( )
A.生肖虎 B.生肖虎与兔之间 C.生肖兔 D.生肖兔与龙之间
20.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为(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B.天敌数量 C.太阳辐射 D.食物数量
22.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3.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某中学地理社团组织成员开展月相观测。2021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八,有同学用肉眼在湛蓝的天空中观测到了日、月同天景象,并作记录。同时,部分同学还从网上查到,位于(0°,105°W)的地点可观测到月球正在地平线落下。完成下面小题。
24.同学记录的日、月位置和月相正确的是( )
A.① B. ② C. ③ D. ④
25.此时,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经度最接近的分别是( )
A.15°W、165°E B.105°W、75°E C.165°E、15°W D.75°E、105°W
二、综合题
26.(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下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
(1)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处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并说明理由。
(2)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请作出合理解释。
(3)根据材料,简述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地理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行星地球部分(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图a中,符合图b示意时刻所释放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 )
A.CO2量减少 B.空气温度降低
C.大气越稀薄 D.人类干扰越小
【答案】1.A 2.C
【解析】1.由图b可知,此时长沙位于晨线西侧,处于夜半球,而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夜半球处于背对太阳状态,近地面无法接收到太阳辐射,因此近地面太阳辐射接近于零,CD错误;此时长沙位于晨线附近,随着海拔的升高,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区域逐渐增加,太阳辐射应呈现增加的趋势,B错误,A正确。故选A。
2.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太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吸收、散射、反射。白昼期间气球逐渐上升的过程中,海拔逐渐升高,大气变稀薄,空气中的尘埃分子减少,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变弱,故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C正确;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与CO2量减少、空气温度降低、人类干扰减小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海拔、日照长短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天气状况相同的条件下,同一地点、同一时刻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越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单位面积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多,太阳辐射也就越强。
(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图为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为北京时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最可能在钓鱼岛见到日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①中的洋流( )
A.使所经海面及附近地区气温偏高 B.扰动海水导致渔业资源种类少
C.促使厦门至高雄的轮船航速加快 D.降低台湾岛西侧沿海空气湿度
【答案】3.B 4.A
【解析】3.钓鱼岛位于123°E,其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不大。图①为6月8日08:00,钓鱼岛昼长夜短,6点前就已日出,A错误;图②为7月8日05:00,钓鱼岛昼长夜短,6点前日出,05:00可能在钓鱼岛见到日出,B正确;图③为9月4日05:00,接近秋分日,钓鱼岛昼长略长于12小时,应与略早于6点日出,05:00距离6:00相差1小时,此时还未日出,C错误;图④为4月8日08:00,钓鱼岛昼长夜短,6点前就已日出,D错误。故选B。
4.①中的洋流为台湾暖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正确,D错误;扰动海水有利于海底营养物质上泛,渔业资源种类应较多,B错误;高雄位于台湾西南部,该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厦门至高雄的轮船逆洋流航行,航速减慢,C错误。故选A。
【点睛】洋流对沿岸气候产生影响,表现在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023·福建·高考真题)局部强降雨后,在某些角度,光通过水汽的折射,形成彩虹奇观。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我国华南地区彩虹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是( )
A.锋面活跃 B.太阳辐射强 C.对流运动频繁 D.地形复杂
6.暑假某日,小明同学来到武夷山游玩,降雨过后,看见了彩虹,则小明看见彩虹时最可能的时间与朝向是( )
A.7:00~8:30面朝太阳
B.10:00~11:30面朝太阳
C.13:00~14:30背对太阳
D.16:00~17:30背对太阳
7.我国北方夏季彩虹出现频率高于南方的可能原因是( )
A.降雨较多 B.太阳高度角大 C.白昼时间长 D.可见度较高
【答案】5.C 6.D 7.C
【解析】5.由材料可知,彩虹是在局部性强降雨后形成的,锋面雨降雨强度小,涉及范围大,A错误;彩虹的形成与太阳辐射强度关系不大,B错误;大气对流运动频繁,易形成局部地区的强降雨,易形成彩虹,C正确;地形复杂不一定会形成局部性强降雨,D错误。故选C。
6.由图可知,要观测到彩虹必须背对太阳,AB错误;由图可知,13:00~14:30,武夷山太阳高度角大于42°,不能形成彩虹,C错误;16:00~17:30太阳高度角较小,可能会形成彩虹,D正确。故选D。
7.北方降雨少于南方,A错误;北方太阳高度角小于南方,B错误;夏季北方昼长较南方长,昼长时间长,出现彩虹的频率高,C正确;南方北方的能见度差异小,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组成的,当照射到水滴上时会出现第一次折射,由于这7种颜色光的波长不同,它们的偏向角度也会不同,这时太阳光就会分解为7种单色光;折射后的单色光到达水滴的背面后,会按照反射规律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单色光将回到入射水滴的这一面,这时将发生第二次折射,并仍然以单色光的形式射出水滴。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下图1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2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 )
①土地②太阳辐射③劳动力④电网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定日镜工作期间,镜面朝向(图2所示)的水平和垂直转动方向分别是( )
A.顺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B.顺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C.逆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D.逆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答案】8.A 9.B
【解析】8.与浙江相比,青海地广人稀,多荒漠戈壁,可用作为光热发电的土地广,①正确;与浙江相比,青海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多晴天,太阳辐射强,②正确;与浙江相比,新疆劳动力少,③错误;青海电网分布稀疏,不利于电力输出,③④错误。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9.定日镜随太阳方位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太阳在一天之中方位的变化是顺时针的,所以定日镜面的水平转动方向也为顺时针的,CD错误;定日镜为了获取更强的太阳辐射,镜面始终应和太阳光线垂直,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先增大,后减小,要保证镜面始终和太阳光线垂直,镜面在垂直方向上与地面的夹角先减小,后增大,所以在垂直于地面的剖面图上看,镜面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应为:先为顺时针,后为逆时针,B正确,A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由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移动的,阳光的照射角度也时刻都在变化,定日镜则通过反射镜的旋转对太阳进行跟踪,使阳光经过反射后能以一定的方向出射,这样就能实现太阳能的大量聚集,改变太阳辐射能流密度低的缺点。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如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气象台站 经度 纬度 1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1月偏离天数/天 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7月偏离天数/天
珲春 130.35°E 42.86°N 约14时00分 20.8 约14时40分 19.6
辽源 125.15°E 42.90°N 约13时20分 14.4 约13时50分 17.2
10.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约( )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00分钟 C.2小时40分钟 D.3小时20分钟
11.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
A.降水多 B.受海洋影响强 C.风力强 D.受山地影响强
12.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 )
A.雨雪天气 B.温带气旋 C.晴朗天气 D.冷锋过境
【答案】10.D 11.B 12.C
【解析】10.根据珲春的经度可知,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早约40分钟,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11时20分。7月该地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约为14时40分,滞后当地正午约3小时20分钟,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1.本题考查海陆位置及热力性质对气温的影响,与珲春相比,辽源更靠近内陆,海陆位置不同,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水体比热容大,升温较慢,珲春受海洋影响较强,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晚于辽源,B正确,D错误;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与该地降水、风力关系不大,排除AC选项。故选B。
12.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辽源冬季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偏离较少,说明此时段大气较稳定,多晴天,故C正确;受雨雪天气、温带气旋、冷锋过境影响下,天气变化较大,气温不稳定,偏离的天数较多,排除A、B、D选项。故选C。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很多,如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形、天气等。晴天时,太阳辐射最强在正午12点,地面温度最高在中午后13点,气温最高值在午后14时左右,阴雨天气时,偏离会较大。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一天内电力网络的供电量应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下图为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一周每日不同时刻,平均发电量按来源划分的统计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原子能发电量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C.拓宽电能进口渠道 D.调节燃气火力发电
14.当太阳能发电量在7日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为( )
A.7日1-2时左右 B.7日7-8时左右 C.8日3-4时左右 D.8日8-9时左右
【答案】13.D 14.C
【解析】13.由图可知,该区域主要以天然气、核电及火电为主要电力来源,核电较稳定,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不稳定,且一日之内电力需求也不同,所以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用燃气火力发电来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D正确;由图可知原子能发电量最稳定,A错误;材料图表信息不能显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拓宽电能进口渠道,BC错误。故答案选D。
14.太阳能发电量在正午前后最大,美国东部为西5区,西部为西8区,故大部分地区位于西6-西7区,太阳能发电最多时,应该是西6-西7区为12点左右,由时间计算可知,北京时间比美国东部时间早13小时,当美国7日西6-西7区为12点左右时,北京时间为8日2--3时左右,故C正确;当北京时间为7日1--2时,西五区为6日12--13时,不符合题意,A错误;北京时间7日7-8时左右时西五区时间为6日18--19时左右,太阳落山,发发电量小,B错误;北京时间8日8-9时左右时,西五区时间为7日19--20时左右,为夜间,太阳能发电量小,几乎为0,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区时:计算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各时区同一使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叫区时.时刻为东早西晚.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某校开展“时空智能,因融至慧”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活动。结合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学们展示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网页截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
①太阳活动②四季变化③降水总量④物候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据图推断( )
A.甲地种冬小麦正值梅雨时节 B.可以通过遥感监测乙地涝灾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比乙地大 D.昼长周年变化甲地小于乙地
【答案】15.C 16.B
【解析】15.二十四节气,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故②④正确;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与二十四节气无关,①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但无法直接反映降水总量,③错误。故②④正确,故选C。
16.梅雨天气现象主要出现在我国的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江淮区,到韩国、日本列岛一带,甲地位于山西省,不是梅雨分布区,A错误;通过对多种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利用气象卫星丰富的观测信息,可以对灾区受灾情况进行具体准确的分析,为灾情信息获取、救灾决策和灾害重建提供重要支撑,B正确;甲地纬度高于乙地,且两地纬度都在北回归线以北,故正午太阳高度角甲地小于乙地,C错误;纬度越高,昼长周年变化幅度越大(发生极昼地区都是24小时),甲地纬度高于乙地,故甲地大于乙地,D错误。故选B。
【点睛】遥感技术具有在不接触目标情况下获取信息的能力。在遭遇灾害的情况下,遥感影像是我们能够方便立刻获取的地理信息。在地图缺乏的地区,遥感影像甚至是我们能够获取的唯一信息。
(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左图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右图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观测当日( )
A.甲地昼长夜短 B.乙地昼短夜长
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18.甲地位于乙地(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答案】17.D 18.A
【解析】17.读图可知,甲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昼夜平分;甲地正午日影朝北,说明太阳直射点没有直射甲地。据此可知,该日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甲乙两地昼夜等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根据上题可知,此日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甲地北京时间5:40日影朝正西,正值日出,因此可推知甲地位于125°E;乙地日影朝正北方向时为正午12:00,对应北京时间12:20,可知乙地位于115°E,因此甲地位于乙地偏东方。甲乙两地该日正午日影均朝北,说明两地位于北半球。甲地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5°,而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小于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因此甲地纬度更低,位于乙地偏南方。综上所述,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图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杆影指向( )
A.生肖虎 B.生肖虎与兔之间 C.生肖兔 D.生肖兔与龙之间
20.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为(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答案】19.D 20.A
【解析】19.图中信息可知,北京时间9:20杆影指向正西,当地经度为105°E,此时当地地方时应为8:20,太阳位于正东,一天之中太阳方位关于地方时正午(正南)对称,此日当地地方时15:40太阳应位于正西,则地方时16:00太阳应位于西北方向,杆影应指向东南,读图可知,生肖虎 、生肖虎与兔之间均在东北方向, 生肖兔在正东,只有生肖兔与龙之间在东南,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0.太阳视运动变化角度为15°/小时,图中两个相邻的生肖石间隔的圆心角为30°,11月至次年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当地太阳东南升、正午在正南、西南落,杆影日出指向西北、正午指向正北、日落指向东北,因此一日内被杆影转过的角度小于180°,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少于6个,最多为5个,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春秋时分,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太阳光线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太阳光线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
(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B.天敌数量 C.太阳辐射 D.食物数量
22.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3.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21.C 22.A 23.D
【解析】21.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这是因为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要在地表晒太阳时间多,C符合题意;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在地表活动比例与昼夜长短、天敌数量和食物数量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22.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度为33`S,29°14`E,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时。当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北,上午时间太阳均在东北方,9时时东北坡为向阳坡,因此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3.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则晒太阳时间增多,③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食物大多在雪下,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④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因此①不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并不会明显减少,②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太阳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北升西北落,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南升西南落;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某中学地理社团组织成员开展月相观测。2021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八,有同学用肉眼在湛蓝的天空中观测到了日、月同天景象,并作记录。同时,部分同学还从网上查到,位于(0°,105°W)的地点可观测到月球正在地平线落下。完成下面小题。
24.同学记录的日、月位置和月相正确的是( )
A.① B. ② C. ③ D. ④
25.此时,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经度最接近的分别是( )
A.15°W、165°E B.105°W、75°E C.165°E、15°W D.75°E、105°W
【答案】24.B 25.A
【解析】24.农历上半月的月相黄昏日落后可见,月面朝西,CD错误,2021年2月19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日落西南,太阳高度角小(日落时太阳高度角为0),B正确,A错误。故选B。
25.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在105°W看到月球正在地平线落下,说明105°W地方时为24时(0时),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18时,与105°W相差90°(6*15)、270°(18*15),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分别向东90°、270°,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经度最接近的分别是15°W、165°E,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二、综合题
26.(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下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
(1)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处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并说明理由。
(2)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请作出合理解释。
(3)根据材料,简述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案】(1)丙地。丙地有太古宙侵入岩(火成岩),太古宙属前寒武纪,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临近河流。
(2)1~3月为当地雨季,成矿物质的来源地侵蚀作用强,河流对重砂搬运能力强,含锆重砂矿物多;飓风(旋风)、风暴潮多发,波浪向岸搬运能力强,含锆重砂矿物容易被搬运至高潮线以上。
(3)国内供应能力低:对外依赖程度高;全球锆资源被国外供应商垄断;进口来源集中。
【分析】本题以锆资源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试题,主要涉及矿产资源形成、流水作用、资源安全等方面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利用材料信息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这一关键信息,排除乙(中生代变质岩)、丁(中生代沉积岩);图中显示,采矿区位于沿海,应远离成矿物质的来源地,表明需要外力侵蚀搬运沉积才能形成采矿区的锆砂矿,与甲相比,丙地临近河流,有河流与采矿区相连,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可能性,因此丙地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
(2)材料信息表明,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说明锆砂矿主要直接由海水沉积作用富集形成,一般高潮线以下是海水运动(波浪等)最频繁的地带,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表明此时海水运动(波浪等)频繁越过高潮线之上,应是飓风(旋风)、风暴潮多发,大的波浪越过高潮线向上搬运含锆重砂矿物,并在之上沉积;同时,当地位于南半球10°~20°之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1~3月为当地的湿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对成矿物质的侵蚀作用和砂搬运作用强,使得进入沿岸海水的含锆重砂矿物多,容易被波浪带入高潮线之上沉积。
(3)注意审题:简述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回答是应注重“供应”安全问题。材料信息表明,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因此国内锆资源储量、产量应都不高,应以进口为主,因此“国内供应能力低:对外依赖程度高”;而锆资源的开发和供应主要把持在发达国家少数供应商手中,垄断性强,我国进口的来源集中,从而构成严重的供应安全问题。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