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地理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2023·福建·高考真题)沟口的冲出量与沟内残留物有关,2013,2019,2020年分别发生三次泥石流,其降水依次下降,泥石流量分别为11.50、11.91、11.02平方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13年冲出量较少是由于泥石流爆发前( )
A.雨水冲刷作用较强 B.河道弯曲程度减弱
C.沟口内空间较大 D.土壤含水量较低
2.PQ切面堆积物为( )
A. B.
C. D.
(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 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 总计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0°~30°N 0 0 0 0 0 0 0 1 0 1
30°~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
40°~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
50°~60°N 34 22 3 5 0 0 3 7 40 34
60°~70°N 16 1 0 6 1 0 0 1 17 8
3.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
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 D.亚洲中部
4.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 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下图为部分清洁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三大能源基地共同的主要清洁能源是( )
A.核能水能 B.风能火电 C.水能地热 D.风能太阳能
7.我国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可以( )
A.促进低碳能源发展 B.改变能源资源分布 C.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D.缩短能源输送距离
二、综合题
8.(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材料2: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暴雨,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
(1)据材料1分析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
(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
(3)据材料2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9.(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左示意试验区位置,图右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地理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2023·福建·高考真题)沟口的冲出量与沟内残留物有关,2013,2019,2020年分别发生三次泥石流,其降水依次下降,泥石流量分别为11.50、11.91、11.02平方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13年冲出量较少是由于泥石流爆发前( )
A.雨水冲刷作用较强 B.河道弯曲程度减弱
C.沟口内空间较大 D.土壤含水量较低
2.PQ切面堆积物为( )
A. B.
C. D.
【答案】1.C 2.A
【解析】1.2013年为第一次泥石流,泥石流爆发前,沟口空间较大,可容纳的残留物较多,因而冲出量较少,C正确;雨水冲刷作用强,残留物多,径流的搬运能力也强,冲出量大,A错误;河道弯曲程度弱的话,洪水畅通,河流搬运能力强,携带的泥沙多,冲出量大,B错误;土壤含水量低,不易形成泥石流,D错误。故选C。
2.由图方向1可知沟口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沟口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沉积岸,泥石流形成的沉积物在沟口的东西并不是对称分布的,C错误;泥石流形成的冲积物在沟口的东侧沉积多,故最高点偏东,B错误;由于沟口的西侧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以侵蚀为主,沉积物的层面较平直,东侧以沉积为主,沉积面凹凸不平,A正确,D错误。故选A。
【点睛】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 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 总计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0°~30°N 0 0 0 0 0 0 0 1 0 1
30°~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
40°~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
50°~60°N 34 22 3 5 0 0 3 7 40 34
60°~70°N 16 1 0 6 1 0 0 1 17 8
3.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
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 D.亚洲中部
4.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 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答案】3.D 4.A 5.C
【解析】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N的中纬度地带,以40°~50°N最多。尼罗河流域、中南半岛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带,排除AB;北冰洋沿岸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带,排除C;亚洲中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多高海拔山地,冬季有大量积雪,春季升温快,因此多融雪洪水灾害,D符合题意。故选D。
4.表格数据表明,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冬季积累,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而秋季经过春夏季的融雪,地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①、②符合题意;秋季气温不一定低于春季,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且雨水多少与融雪洪水灾害出现关联度不大,③、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5.混合型洪水是雪面雨水与融雪洪水混合形成,雪面雨水带来热量并冲击积雪,使得积雪消融速度快,混合型洪水水量大,水位高,因此破坏力更强,C符合题意;表中数据表明,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但频次高并不能表明单次洪水的破坏力强,排除A;雨水和积雪融水均为液体状态,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流动性差异不大,排除B;材料信息表明,两类融雪洪水中均有冰凌和融冰,排除D。故选C。
【点睛】融雪洪水由积雪融化形成的洪水,简称雪洪,融雪洪水在春、夏两季常发生在中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区。影响雪洪大小和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积雪的面积、雪深、雪密度、持水能力和雪面冻深,融雪的热量(其中一大半为太阳辐射热)积雪场的地形、地貌、方位、气候和土地使用情况。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下图为部分清洁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三大能源基地共同的主要清洁能源是( )
A.核能水能 B.风能火电 C.水能地热 D.风能太阳能
7.我国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可以( )
A.促进低碳能源发展 B.改变能源资源分布 C.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D.缩短能源输送距离
【答案】6.D 7.A
【解析】6.图中三大能源基地都位于我国内陆地区,而我国核能的开发主要是在沿海地区,核能并不是图中三大能源基地共同的主要清洁能源,A错误;火电不是清洁能源,B错误;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到云南西部腾冲一带是我国地热能集中分布的区域,图中三大能源基地地热能相对缺乏,C错误;图中三大能源基地在我国青藏高原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风能和太阳能都较为丰富,D正确。故选D。
7.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时向外界排放的二氧化碳极少,可以促进低碳能源发展,A正确;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不会改变我国现有的能源资源分布,B错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的需求呈增加趋势,我国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是为了增加能源供给而不是为了控制,C错误;图中三大能源基地远离东部主要的能源消费市场,并不能缩短能源输送距离,D错误。故选A。
【点睛】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二、综合题
8.(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材料2: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暴雨,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
(1)据材料1分析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
(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
(3)据材料2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答案】(1)强风且适逢涨潮,风暴潮强度大;出现在夜间,大部分居民已入睡;荷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经济损失大。
(2)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分析】本题以荷兰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受台风影响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风暴潮的影响、台风和风暴潮的成因、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风暴潮强度大;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人们已入睡,没有察觉,疏于防范;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属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
(2)风暴潮是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3)根据材料可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加剧了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的产生,因此人类活动可能加剧自然灾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9.(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左示意试验区位置,图右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
【答案】(1)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干燥;森林茂密,枯落物积累多;植物富含油脂,易燃。
(2)方案:冬季采用机械有选择性采伐部分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等可燃物,放牧通过牲畜食草,减少地表枯落物的数量。影响:减少地表枯落物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利于减轻干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下光照增加,利于幼苗萌发与群落更新;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林下光照要充足;落叶具有季节性,相对集中;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结构复杂;资金充裕。
【分析】本题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火灾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火灾的原因、防治森林火灾的措施方案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详解】(1)试验点靠近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夏季高温干燥;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森林茂密,枯枝落叶积累多,易燃物多;该地区植物富含油脂,油脂易燃。
(2)方案:由图可知,冬季采用机械,选择性采伐部分林下次生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减少易燃物;并通过放牧牲畜,减少地表植被,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的数量,减少可燃物。影响:通过机械采伐、人工移除、放牧牲畜等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物等的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利于减轻干扰因素,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通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增加了林下光照,利于幼苗萌发与林下群落更新;这种方案减少了枯枝落叶,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所以说林下光照要充足;图中为亚热带地区季节明显,落叶具有季节性,落叶相对集中;地中海式气候降水有明显的的季节差异,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林木群落较复杂;各个阶段的实施需要机械作业,需要充足的资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