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地理三年(2021-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地表形态的塑造(选择题三)(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2021·江苏·高考真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模式I中乡村聚落迁移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功能区竞争力
B.保护环境敏感区域
C.促进劳动力就业
D.提高城镇化水平
2.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的模式是( )
A.I B.II
C.III D.IV
3.在我国重大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总趋势是( )
A.集聚扩大 B.原地保护 C.均衡布局 D.分散迁移
【答案】1.B 2.D 3.A
【解析】1.据图模式I中乡村聚落迁移的方向为从生态功能区向经济功能区迁移,可知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敏感区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要将生态功能区的聚落迁移到经济功能区,B正确;增强功能区竞争力应该采取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交通网等措施,单纯的聚落迁移无法增强功能区竞争力,A错误;乡村聚落从生态功能区迁移到经济功能区是所有人群的迁移,促进劳动力就业说法有些片面,C错误;评价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模式I图无法判断城镇化水平的变化,D错误。
2.图IV中,聚落从靠近河流向靠近公路迁移,可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为主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为主,D项正确;A项只是单纯的从生态功能区迁移至经济功能区无法看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转变,A错误;B项只是乡村聚落从山地迁移至丘陵然后又迁移至平原,只体现了受自然要素的影响,B错误;C项小的乡村聚落向规模大的乡村聚落迁移,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本题选D。
3.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所学可知乡村聚落未来发展呈现三大趋势:1.城乡结合趋势;2.土地规模化经营趋势;3.空心村撤并的趋势,故可以判断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总趋势是集聚扩大,从而提高乡村聚落的基础设施水平以及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A项正确;有些乡村聚落分布在偏远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生存环境艰苦,不适合原地保护,B错误;乡村聚落数量多,空间分布不均,均衡布局显然不可能,C错误;乡村聚落一般规模不大,分散迁移不太实际且没有必要,D项错误,本题选A。
【点睛】乡村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2021·江苏·高考真题)河流流经平坦地形时常形成千回百转的曲流景观。下图为“北美大草原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决定该地林地分布的生态因子是( )
A.气温 B.水分 C.光照 D.风向
5.在河流变迁过程中,河道景观的演化过程是( )
A.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 B.牛轭湖→曲流→草地→林地
C.林地→草地→曲流→牛轭湖 D.草地→林地→牛轭湖→曲流
【答案】4.B 5.A
【解析】4.由材料可知,在大草原上形成了林地,一般草原上降水较少,在温度带一样的情况下形成林地的主导因素是水分,且该地林地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区,故B选项正确,ACD错误。
5.曲流形成后,河水仍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河曲愈来愈弯。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此时牛轭湖周围水分条件好,故林木生长较好,形成林地,随着泥沙淤积,牛轭湖最终变小直至消亡,所以水分逐渐减少,变成草地。故河道的演化过程是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所以 A选项正确,BCD错误。
【点睛】牛轭湖的形成过程: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3、河曲愈来愈弯。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2021·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大洲局部区域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6.导致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力作用
7.造成乙地所在区域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降水稀少 B.海拔较高 C.纬度较高 D.冰川广布
【答案】6.C 7.A
【分析】6.读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南美洲西南部,那里曾经是南半球冰川发育的地方。冰期冰川从安第斯山脉下来,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不断摩擦海岸,形成冰川槽谷,而冰期结束,冰川退缩,这些被摩擦切割的海岸就会因为地势相对低洼被海水淹没,出现破碎地形,C正确。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与海浪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无关,ABD错误。故选C。
7.由图可知,乙处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荒漠广布,是造成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A正确。读图可知,图中乙处位于东海岸,海拔较低,B错误。由图可知,乙处位于中纬度,属于温带气候,不是造成人口稀少的原因,C错误。乙处位于中纬度,海拔较低,没有冰川分布,D错误。故选A。
【点睛】外力作用及其举例:风力侵蚀: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地;风力堆积:沙漠和黄土;流水侵蚀(物理现象):河谷,沟壑;流水溶蚀(化学现象):喀斯特地貌;流水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冰川侵蚀:冰川槽谷(U型谷),冰斗,角峰,刃脊,冰蚀湖等。
(2021·福建·统考高考真题)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9.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
A.甲处降水量最多 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 C.乙处蒸发量最多 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答案】8.B 9.C
【分析】8.根据材料信息“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可知,盐壳是地下水的盐分在地表析出形成的,盐壳形成过程中大量的地下水通过蒸发散失到大气中,导致地下水埋深加大,故地下水埋深越深,说明其盐壳形成越早,根据图示地下水埋深可知,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9.无法判断甲乙丙三处降水的多少,A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处盐壳已形成,说明甲地下水通过蒸发散失较多,地下水位已较低,B错误;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乙处还是湖泊,蒸发量大,C正确;无法判断三地温度的高低,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在坡地和低洼地的风化壳中,因地表水和地下水溶液集中,也会沉积大量碳酸盐、形成堆积碳酸盐风化壳。该风化壳主要出现于降雨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故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与黄土高原发育很好,因生物气候条件、地形部位、岩石性质和风化时间等因素差异,这种风化壳在各地区的成分与厚度很不相同。
(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某内陆断陷湖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属于盐碱湖。图为该湖中部区域一东西向剖面示意图。图中水域西侧盐度偏低,湖底有深厚的软泥层(当地居民称之为“酱缸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东侧湖滩和台地比西侧宽,主要因为( )
A.西侧坡积洪积物较少 B.西侧地壳运动以水平方向为主
C.东侧风力堆积物较多 D.东侧地壳相对下降的幅度较小
11.“酱缸包”的主要成因是( )
A.湖底低洼沉积物比较多 B.湖底淤泥的含盐量较低
C.地下涌泉使沉积物变软 D.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粗
【答案】10.A 11.C
【分析】10.由材料可知,该湖为断层陷落湖,湖的东西两岸的湖滩和台地主要是由沉积物构成,可知东西两岸的宽度差异主要是沉积物的多少而造成,排除BD,该地位于东北,降水量相对较多,流水沉积明显大于风力沉积,A正确,C错误。故选A。
11.由图可知,“酱缸包”主要分布在湖的西侧,西侧沉积物相对东侧要少,A错误;含盐量高低与“酱缸包”形成关系不大,B错误;由于位于断层带,地下泉水丰富,喷涌而出,使沉积物被软化,形成软泥层,C正确;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细,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主要依据是材料和图形的信息,由材料知,这是断层陷落湖,从图可知东岸的沉积物多于西岸,这是造成东西湖岸宽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13.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答案】12.D 13.A
【分析】12.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砂岩、页岩、石灰岩均为沉积岩,一般而言,越向下,沉积岩形成的时间越早。由图中信息可知,①处发生断层且该处地层最上层为石灰岩,其他几处中石灰岩均位于最下层,因此该处应该是最老的岩层;④处地层最上层为页岩,位于石灰岩层之上、③处砂岩岩层之下,所以④处较①处岩层新、较③处岩层老;②处黄土地层位于最上层,应该是最新的岩层。故A,B,C错误,D正确。
13.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岩溶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华北某地的,因此与西南地区相比,该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地水热条件较差,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A正确;由于两地是同类岩层,因此岩石的可溶性无差异,B错误;地表植被茂密与否对岩溶地貌形成的影响较小,C错误;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A。
【点睛】一般而言,沉积岩是越向下层年龄越老;结合图例,确定①③④为沉积岩是解答第一小题的关键。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一般而言,水热条件越好越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我国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为云贵高原。
(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北部海域,主要地貌为山地丘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舟山群岛( )
A.位于北纬30°附近,终年受副高控制 B.岛屿众多,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兼备
C.距杭州湾近,由钱塘江泥沙淤积形成 D.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汇入黄海
15.舟山群岛传统民居外形低矮,屋檐短,窗户小,建造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植被状况 B.地形条件 C.气候条件 D.水源分布
【答案】14.B 15.C
【分析】本题以舟山群岛为背景,涉及气压带风带、地貌成因、民居与自然环境相关知识,考查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能力。
14.舟山群岛位于北纬30°附近,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部分时间受西太平洋高压脊影响,A项错误;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著名岛景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备,B项正确;舟山群岛是浙东天台山脉向海延伸的余脉。在1万至8千年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将山体淹没才形成今天的岛群,C项错误;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汇入东海,D项错误。故选B。
15.舟山群岛多台风等灾害天气频繁,冬季多大风,建筑物低矮,外观简单,少有尖顶等突出部分,以减少强风对建筑的影响,因此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气候条件,C项正确;植被状况对建筑物形态影响不大,A项错误;地形及水源分布主要影响建筑物布局,BD项错误。故选C。
【点睛】传统民居形成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民居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传统民居的取材、布局、朝向、房屋结构等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17.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6.D 17.C
【分析】16.花岗岩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之上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变质岩,花岗岩形成于地下,丁图花岗岩位于地下,甲乙丙图花岗岩出露地表,说明丁图最早出现,ABC错误。因地壳抬升,花岗岩之上的变质岩被外力侵蚀,其厚度逐渐变薄,部分区域花岗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花岗岩表面变的起伏不平,因此丁图之后应该是乙图,再以后是丙图;甲图中出现断层,使原来的花岗岩、变质岩发生断裂错位,相对下沉的部分接受沉积,出现松散沉积物,因此正确的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丁乙丙甲,D正确。故选D。
17.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花岗岩,形成最早;②④是变质岩,形成晚于①花岗岩;③是松散沉积物,形成于断层下降岩块上,因此是先有断层使原来的变质岩发生断裂形成②④两块变质岩,其中④是下降岩块,之后在④之上沉积形成松散沉积物,因此形成最晚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解题注意甲乙丙丁四图中花岗岩最早形成于地下,在岩浆高温、高压作用下岩石变质形成变质岩,松散沉积物要在低洼地形成,④是断层下降岩块。
(2021·河北·高考真题)冰川物质平衡是单位时间内冰川以固态降水为主的物质收入和以消融为主的物质支出的代数和,天山和阿尔卑斯山都是世界上典型的山岳冰川分布区,前者冰温(℃)恒为负,后者接近0℃,下表为两山区代表性冰川物质平衡情况,下图表示两山区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地区 冰川代号 朝向 物质平衡毫米/年
天山 T1 N -423
T2 NE -116
T3 W 261
阿尔卑斯山 H1 N -455
H2 NE -381
H3 NW 56
H4 SE 27
18.导致两山区不同坡向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
A.到海距离 B.主导风向 C.冰川覆盖 D.山地坡度
19.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的变化指示出( )
A.天山冰川消融量较大 B.天山冰川扩张更明显
C.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 D.阿尔卑斯山冰川积累速度较快
20.影响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关键是( )
A.所处山体隆起 B.臭氧空洞扩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山地林线上升
【答案】18.B 19.C 20.C
【分析】18.如表中信息所示,天山西坡冰川物质平衡值为正值,说明冰川增加,其主要与西风带来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较多降水有关,阿尔卑斯山西北坡和东南坡物质平衡值为正值,冰川增加,应该是受西风带影响所致,因此导致其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主导风向,故B项正确;与到海距离、冰川覆盖、山地坡度关系较小,故A,C,D项错误。故选B。
19.由图可知,1990年以后,两山冰川平衡物质均呈负值,两山区冰川都呈减少趋势,也就是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故C项正确;天山冰川消融量较阿尔卑斯山小,故A项错误;读图可知,天山冰川在退缩,故B项错误;阿尔卑斯山冰川消融速度较快,故D项错误。故选C。
20.由图可知,.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呈下降趋势,应该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减少,故C项正确;图示时段时间跨度较小,山体隆起不明显,故A项错误;臭氧空洞扩大对冰川变化影响较小,故B项错误;山地林线上升,是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结果,不是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一小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坡向冰川的物质平衡值的高低判断与降水的关系,进而进行分析;第二小题根据图示信息读图冰川的变化趋势;第三小题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021·全国·高考真题)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22.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23.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答案】21.C 22.A 23.C
【分析】21.珊瑚环礁的形成过程:首先,在岛屿(尤其是火山岛屿)沿岸形成环绕海岸并与岛屿相连的岸礁;第二阶段,岛屿略微下沉,珊瑚则与沉降速率保持同步向上生长,由于外缘海况条件好,珊瑚礁增长快于内侧,结果珊瑚礁与海岸分开,中间隔以澙湖,形成堡礁;第三阶段,岛屿全部沉降入海,珊瑚仍向上生长,形成环绕澙湖的环礁。读图观察可看出②是海底火山喷发出露海面,形成火山岛;④是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浅海岸边沉积形成岸礁;①是海平面下降,继续接受沉积,形成堡礁;③继续接受沉积,珊瑚礁变厚。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2.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距海面25m以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应,反之,标志着海平面上升。图④首先是海平面上升,岛屿(地壳)下降,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海面以下25m以内的浅海岸边沉积;之后海平面下降,珊瑚礁出露海面。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3.据材料可知,珊瑚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西太平洋北纬35°海域地处中纬度,沿岸有暖流经过,提高了该海域的水温,能满足珊瑚生长的条件,所以分布有珊瑚礁,C正确;岛屿众多不是珊瑚礁形成的唯一条件,A错误;副热带高压主要影响降水,不是珊瑚礁的形成条件,B错误;北纬35°以南海域也受东亚季风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珊瑚礁形成条件:
1、水温。23~27°C是造礁珊瑚生长发育的最佳水温。
2、盐度。造礁珊瑚生长在盐度为27~40的海水中,最佳盐度范围是34~36。
3、水深。一般认为造礁珊瑚生长的水深范围是 0~50米,最佳水深为20米以浅。
4、光照。一般热带光照强,时间长,有利于珊瑚礁的发育。
5、风和风浪。一般迎风浪一侧礁发育较好。新月形和马蹄形礁体的凸面是迎风迎浪的。
6、河流。河流入海处,海水盐度低,泥沙含量大,混浊度高,海水透明度低,会使珊瑚窒息而死,所以有大量泥沙入海的河口处一般不发育岸礁,如海南岛的岸礁在河口区缺失。
7、海平面变动。当海面稳定时,珊瑚礁平铺发展,但厚度不大;当海面上升或海底下沉时,形成的礁层厚度较大,礁体可发育成塔形、柱形,也有的礁体可深溺于海面以下成为溺礁。当海面下降或地壳上升时,形成的礁层厚度也不大,也有的礁体可高出海面成为隆起礁。
(2021·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常呈季节性变化。下图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和研究区同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
A.3月、5月 B.9月,7月 C.8月、6月 D.5月、9月
25.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24.D 25.B
【分析】24.由图2可知,L月的同地点风力堆积物较厚,根据材料信息,该地的冬春多大风,河流的堆积物经过累积,到5月份达到最厚,加上这时段河水少,侵蚀作用弱,故可推出L为5月,而M月可能是9月,因为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经过长时间侵蚀,风积物被侵蚀,厚度减少,故M应为9月份,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5.由材料可知,河流由南向北流动,南部位于河流上游,河水流动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流水侵蚀大于风力沉积,河道宽阔,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上游带来的泥沙到下游河道沉积,河道变狭,①④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成因,考查读图和信息提取能力,解题的关键通过河流的横断面的变化进行判断,可判断不同的外力作用。
(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面小题。
26.该溪流( )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27.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6.C 27.B
【解析】26.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读图,白垩纪岩层有明显断层,说明白垩纪岩层形成早于断层,也早于溪流,即溪流形成晚于白垩纪,C正确。该地形图等高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河流流向自北向南,A错误。河流只会侵蚀地表,而断层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B错误。河流东西岸等高线疏密程度接近,两岸地势接近,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27.读图,断层西侧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向斜与背斜均经过三个岩层。B项、C项,②、③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②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③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B正确,C错误。①图所示岩层没有褶曲,不表示向斜与背斜构造,A错误。④图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东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点睛】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
(2021·浙江·高考真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流入海河流径流量较大,流程较短。此类河流所在小流域的生态、农业、城镇等要素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滨海的四段式空间分布序列。下图为独流入海河流小流域生态、农业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该类型小流域内( )
A.上游人口密集﹐小城镇广布 B.中游城镇均为河运集散地
C.下游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 D.滨海城镇职能以商业为主
29.该类型小流域在国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上游洪水威胁严重 B.中游地质灾害频发
C.下游水体污染加剧 D.滨海滩涂湿地锐减
【答案】28.C 29.D
【分析】28.上游以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为主,主要是丘陵山区,人口稀疏,小城镇分布数量较少。A错误;中游城镇部分是河运集散地,并不是全部,B错误;读图分析,下游地势平坦,水运交通便利,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C正确;滨海城镇多沙地,商业并不发达,D错误;故选C。
29.上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洪水威胁并不严重,A错误;中游地区多为河运集散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小,B错误;河流下游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水体污染有所缓解,C错误;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滨海滩涂湿地面积锐减,D正确;故选D。
【点睛】流域综合开发是针对流域内的优势要素,使效益最大化,但流域问题往往直接影响流域开发的实施,因此流域综合开发应以问题治理为中心,以优势要素开发为重点,两者兼顾,实现全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流域的开发方向: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不同河段开发重点不同:上游河段注意水土流失情况,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发展旅游业;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量大的河段,侧重水力资源的开发,可布局高耗能产业;中游河段同样保持水土,兴建水库,防洪;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侧重发展航运,灌溉农业、养殖业的开发,注意水污染问题。
(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完成下面小题。
30.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31.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土壤
C.地形 D.光照
【答案】30.B 31.C
【分析】30.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由于夏季多暴雨,降水量大且集中,易形成地表径流,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使得黄土高原产生崎岖不平的景观;黄土高原崎岖不平主要是受到外力侵蚀作用,B正确。当地无冰川分布,受到冰川侵蚀影响不大,C错误。与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无关,AD错误。故选B。
31.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受到地形影响,植被多集中分布在水土保持相对较好的低洼处,C正确。该处植被呈斑块状有序重复出现,与气温、土壤、光照等因素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黄土高原的成因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而黄土地貌的成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2021·河北·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
33.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
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F1~F4断至含油层
【答案】32.B 33.A
【解析】32.图中构造甲、乙、丙位于水平挤压形成的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在变形过程中主要受到拉张力,使得出现多个断层,乙地块出现了断裂陷落,因此形成这些构造的局部地质作用应为水平拉张,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33.读图可知,F1~F4断层中,中间两个断层延伸至含油层,两侧没有延伸至含油层,这些断层直接或间接导致油气分子散失,这是因此F1~F4等断层的疏导性能好,A符合题意,排除D;读图可知,F1~F4并没有都延伸到地表,B错误;如果上覆岩层疏导性不好,即使石油埋藏层位较浅,石油也难以有散失通道,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排除C。故选A。
(2021·广东·高考真题) 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m/s之间。左图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右图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由左图可知,当流量从14 278m3/s降至6888m3/s时,该河段( )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35.根据右图,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答案】34.A 35.A
【分析】34.由图示可知,当流量从14 278m3/s降至6888m3/s后,边滩体处的流速大幅减少,此处以河流沉积作用强,才会形成边滩,而深槽区流速减少较少,流水侵蚀作用强,才会形成深槽,说明此时的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而边滩体处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边滩体会扩大,选项A正确,排除选项B、C、D。故选A。
35.根据材料可知,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说明泥沙沉积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库可以蓄水拦沙,三峡水库的运行使得长江中游河道的来沙量减少,因此导致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选项A正确,排除选项B、C、D。故选A。
【点睛】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叫做流水作用。这三种作用主要受流速、流量和含沙量的控制。一定的流速、流量只能夹运一定数量和一定粒径的泥沙。当流速、流量增大或含沙量减少时,流水就会发生侵蚀,从而夹带更多的泥沙;反之,当流速、流量减小或含沙量增加时,就会发生沉积。通过侵蚀、搬运、沉积,流水作用于地表岩石或沉积物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即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是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标志。流水地貌可以划分为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和河流地貌。
水库建设的意义:1、防洪:上游筑坝拦水可以调节水流量,降低洪水对中下游的影响,水利工程设施例如大堤还可以防止潮沙和河水对对岸的冲刷,保持水土,对低洼城市具有防洪作用,防止洪水对农业的伤害。2、用水:解决地方用水,合理分配水利资源。例如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也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3、航运:大坝蓄水后,使上游河道变宽变深,改善上游航运条件,减少了季节对航运的影响。4、供电: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吉能源,减少燃油,燃煤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如三峡水电站有力的解决了中国南方的能源危机,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5、灌溉:如都江堰担负着四川盆地农田的灌溉、成都市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水库建设的不利影响:1、对鱼类的影响:修库筑坝会改变流速、水温、水位等信息,必然会影响到鱼类的产卵和生长。其中一些大坝的建设更是切断了其洄游通道,使得一些鱼类无法产卵而数量明显下降,影响了种群繁殖。2、泥沙问题: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引发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岩崩、泥石流等:多建在断裂带和地质灾变区上的水库,水体聚集,导致地壳结构变化,可能成为诱发地震的条件,如现在三峡工程的最大弊端,齐岳山东北断裂,并很可能引发地震。3、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1)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 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2)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也要拆迁重建,以及影响文物古迹的保护。
(2021·浙江·统考高考真题)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36.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37.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
【答案】36.C 37.A
【分析】36.由图及图例可知,甲地位于沙漠地区,降水量小于丙地,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A错误。甲为沙漠地区,风力沉积作用强,B错误。甲地因降水少生物量小,因此生物风化作用较弱,C正确。甲地流水侵蚀作用弱,D错误。故选C。
37.由材料“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可知,侵入岩为岩浆活动的结果,与岩浆接触带的岩石会因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的形成,题目简单。
二、单选题
38.(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天津蓟州北部山区四幅景观照片中,能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变迁。地球沧海桑田变化指的是海陆变迁。翠屏湖记录的是水域的形成过程,故A项错误;中上元古界地层中可能有海洋生物化石,可验证此处发生海陆变迁的概率最大,故B项正确;黄崖关长城属于人为建造的人文景观,不能反映地球的沧海桑田变化,故C项错误;八仙山天然次生林反映的是当地的植被状况,与地球沧海桑田变化关系较小,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地理三年(2021-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地表形态的塑造(选择题三)(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2021·江苏·高考真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模式I中乡村聚落迁移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功能区竞争力
B.保护环境敏感区域
C.促进劳动力就业
D.提高城镇化水平
2.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的模式是( )
A.I B.II
C.III D.IV
3.在我国重大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总趋势是( )
A.集聚扩大 B.原地保护 C.均衡布局 D.分散迁移
(2021·江苏·高考真题)河流流经平坦地形时常形成千回百转的曲流景观。下图为“北美大草原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决定该地林地分布的生态因子是( )
A.气温 B.水分 C.光照 D.风向
5.在河流变迁过程中,河道景观的演化过程是( )
A.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 B.牛轭湖→曲流→草地→林地
C.林地→草地→曲流→牛轭湖 D.草地→林地→牛轭湖→曲流
(2021·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大洲局部区域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6.导致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力作用
7.造成乙地所在区域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降水稀少 B.海拔较高 C.纬度较高 D.冰川广布
(2021·福建·统考高考真题)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9.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
A.甲处降水量最多 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 C.乙处蒸发量最多 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某内陆断陷湖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属于盐碱湖。图为该湖中部区域一东西向剖面示意图。图中水域西侧盐度偏低,湖底有深厚的软泥层(当地居民称之为“酱缸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东侧湖滩和台地比西侧宽,主要因为( )
A.西侧坡积洪积物较少 B.西侧地壳运动以水平方向为主
C.东侧风力堆积物较多 D.东侧地壳相对下降的幅度较小
11.“酱缸包”的主要成因是( )
A.湖底低洼沉积物比较多 B.湖底淤泥的含盐量较低
C.地下涌泉使沉积物变软 D.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粗
(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13.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北部海域,主要地貌为山地丘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舟山群岛( )
A.位于北纬30°附近,终年受副高控制 B.岛屿众多,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兼备
C.距杭州湾近,由钱塘江泥沙淤积形成 D.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汇入黄海
15.舟山群岛传统民居外形低矮,屋檐短,窗户小,建造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植被状况 B.地形条件 C.气候条件 D.水源分布
(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17.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河北·高考真题)冰川物质平衡是单位时间内冰川以固态降水为主的物质收入和以消融为主的物质支出的代数和,天山和阿尔卑斯山都是世界上典型的山岳冰川分布区,前者冰温(℃)恒为负,后者接近0℃,下表为两山区代表性冰川物质平衡情况,下图表示两山区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地区 冰川代号 朝向 物质平衡毫米/年
天山 T1 N -423
T2 NE -116
T3 W 261
阿尔卑斯山 H1 N -455
H2 NE -381
H3 NW 56
H4 SE 27
18.导致两山区不同坡向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
A.到海距离 B.主导风向 C.冰川覆盖 D.山地坡度
19.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的变化指示出( )
A.天山冰川消融量较大 B.天山冰川扩张更明显
C.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 D.阿尔卑斯山冰川积累速度较快
20.影响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关键是( )
A.所处山体隆起 B.臭氧空洞扩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山地林线上升
(2021·全国·高考真题)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22.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23.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2021·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常呈季节性变化。下图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和研究区同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
A.3月、5月 B.9月,7月 C.8月、6月 D.5月、9月
25.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面小题。
26.该溪流( )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27.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浙江·高考真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流入海河流径流量较大,流程较短。此类河流所在小流域的生态、农业、城镇等要素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滨海的四段式空间分布序列。下图为独流入海河流小流域生态、农业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该类型小流域内( )
A.上游人口密集﹐小城镇广布 B.中游城镇均为河运集散地
C.下游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 D.滨海城镇职能以商业为主
29.该类型小流域在国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上游洪水威胁严重 B.中游地质灾害频发
C.下游水体污染加剧 D.滨海滩涂湿地锐减
(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完成下面小题。
30.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31.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土壤
C.地形 D.光照
(2021·河北·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
33.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
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F1~F4断至含油层
(2021·广东·高考真题) 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m/s之间。左图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右图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由左图可知,当流量从14 278m3/s降至6888m3/s时,该河段( )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35.根据右图,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2021·浙江·统考高考真题)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36.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37.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
二、单选题
38.(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天津蓟州北部山区四幅景观照片中,能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的是( )
A. B.
C. 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