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三年(2021-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题三)(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地理三年(2021-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题三)(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8 15:07: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地理三年(2021-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题三)(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题
1.(2021·海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区系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同一生物区系的分布范围大体与具有某一特征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反映其发展进程与古地理或现代自然条件的关系,下图为世界海洋动物区系部分分区图。
比较甲乙两区域,指出海洋动物种类较多的区域并简述其种类较多的原因。
2.(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图)。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
沙丘编号 测量时间 长度/m 宽度/m 高度/m
① 3月 52.2 18.2 1.6
6月 53.8 18.5 1.8
9月 53.2 15.9 1.4
② 3月 80.0 14.7 2.3
6月 80.0 15.6 2.8
9月 53.2 13.4 1.5
③ 3月 52.1 13.2 3.1
6月 54.3 14.0 3.5
9月 49.3 15.6 2.8
(1)说出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
(2)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3.(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草地出现退化时,植被覆盖度降低。下图示意蒙古高原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及采样点植被覆盖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线附近区域多年来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等草地管理举措,乙线附近区域施行自由放牧。
(1)比较甲线和乙线植被覆盖度的差异。任选一线,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蒙古国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2020年全国人口约336万,其中乌兰巴托人口约160万。该国城乡人口比例约7:3。
(2)概述该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4.(2021·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图一为非洲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矿产品通过海运出口。图二为图一中①河附近两测站年内降水分配图。
(1)从支流流量变化看,①河丁城以上河段支流多_____河﹐以下河段支流多_____河。从河流补给角度﹐说明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图中甲、乙、丙三地土壤厚度逐渐增加,简析其成因。
(3)指出图示区域矿产品运至港口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5.(2021·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6.(2021·广东·高考真题)[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热融湖是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形成了繁星一样的“星宿海”,冬季湖泊冰面可见一串串甲烷气泡冻结在冰层中。有些热融湖也会出现停止生长现象,湖盆会被水生植物、泥炭和沉积物充填。下图示意青藏高原热融湖景观。
分析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地理三年(2021-2023)全国各地真题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题三)(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题
1.(2021·海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区系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同一生物区系的分布范围大体与具有某一特征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反映其发展进程与古地理或现代自然条件的关系,下图为世界海洋动物区系部分分区图。
比较甲乙两区域,指出海洋动物种类较多的区域并简述其种类较多的原因。
【答案】乙多,理由:依据板块构造理论,该海域更古老,有更古老的生物;海洋面积广阔;浅海面积大:岛屿多:珊瑚礁众多;生存环境多种多样。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详解】读图可知,甲区域为大西洋,乙区域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由材料“生物区系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同一生物区系的分布范围大体与具有某一特征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反映其发展进程与古地理或现代自然条件的关系”可知,依据板块构造理论,乙海域为泛大洋,更古老,有更古老的生物;乙海域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洋,海洋面积广阔,生物种类多;乙海域沿岸浅海面积大,生物丰富;太平洋上岛屿多,珊瑚礁众多,海洋动物栖息地丰富,生存环境多种多样。
2.(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图)。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
沙丘编号 测量时间 长度/m 宽度/m 高度/m
① 3月 52.2 18.2 1.6
6月 53.8 18.5 1.8
9月 53.2 15.9 1.4
② 3月 80.0 14.7 2.3
6月 80.0 15.6 2.8
9月 53.2 13.4 1.5
③ 3月 52.1 13.2 3.1
6月 54.3 14.0 3.5
9月 49.3 15.6 2.8
(1)说出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
(2)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答案】(1)长度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原因是夏秋降水多,沙潮湿,难以被风搬运。冬春多大风,风力搬运作用强。
(2)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树木减弱风力,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风速,风力搬运作用减弱。
【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考查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详解】(1)长度先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3-6月,多西北风,风力作用强,使沙丘变长、变宽,变高。6-9月,多降水,沙丘潮湿,风力小,沙丘移动速度慢,长度和宽度及高度变小。
(2)在河流两岸种树,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树木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风速,风力减弱,风力搬运作用减弱。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
【点睛】
3.(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草地出现退化时,植被覆盖度降低。下图示意蒙古高原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及采样点植被覆盖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线附近区域多年来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等草地管理举措,乙线附近区域施行自由放牧。
(1)比较甲线和乙线植被覆盖度的差异。任选一线,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蒙古国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2020年全国人口约336万,其中乌兰巴托人口约160万。该国城乡人口比例约7:3。
(2)概述该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答案】(1)甲线比乙线植被覆盖度高。甲线:降水较多,合理放牧,防治草地退化效果好。或乙线:降水较少,草本植物难以生长,荒漠化严重。
(2)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极不均匀,近一半人口集中在首都,城乡人口差异大。
【分析】本题以图为载体,以材料为背景,考查植被覆盖度的差异和原,人口分布问题,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读取信息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详解】(1)从图中的图例信息可以看出,甲线比乙线植被覆盖度高。甲线附近降水量大于200mm,降水较多,甲线附近区域多年来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等草地管理举措,合理放牧,防治草地退化效果好。乙线附近年降水量小于200mm,明显降水较少,草本植物难以生长,乙线附近区域施行自由放牧,草场破坏严重,荒漠化严重。
(2)据材料可知,蒙古国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2020年全国人口约336万,说明人口密度小,其中乌兰巴托人口约160万,说明人口分布极不均匀,近一半人口集中在首都,城乡人口比例约7:3,说明城乡人口差异大。
【点睛】
4.(2021·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图一为非洲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矿产品通过海运出口。图二为图一中①河附近两测站年内降水分配图。
(1)从支流流量变化看,①河丁城以上河段支流多_____河﹐以下河段支流多_____河。从河流补给角度﹐说明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图中甲、乙、丙三地土壤厚度逐渐增加,简析其成因。
(3)指出图示区域矿产品运至港口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答案】(1)常年;时令;以雨水补给为主;丁城以上河段雨季较长,以下河段雨季较短。
(2)由甲至丙,降水量增加,气候更加湿润;植被生产力增加,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3)铁路;矿产品适合铁路运输和水运;河流水运价值较低;有铁路连接矿区和港口。
【分析】本大题以非洲部分区域略图及该区域某河附近两测站年内降水分配图为材料,涉及陆地水体相互关系与河流的特征、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巴马科处位于①河上游,年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圣路易位于①河下游,年降水量较少,冬季河流有断流现象,说明①河丁城上游支流多常年河,下游多季节性时令河;两地降水均集中在夏季,结合纬度位置可知,两地为热带草原气候,河流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巴马科纬度较低,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所以雨季较长,河流下游地区纬度较高,雨季较短。
(2)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地随着随着纬度的降低,土壤厚度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纬度越低,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越强,雨季更长,水分条件更优越,植物生产活动更活跃,气候湿润、炎热的地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普遍而强烈,岩石矿物被强烈分解,形成较厚的风化壳,增加了土壤厚度。
(3)根据所学知识,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运费低,连续性好的优势,矿产资源适合采用铁路运输方式,而且矿产资源产地与港口有铁路相连,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图示地区河流下游经流量小,多为时令河,所以不适合水路运输。
【点睛】
5.(2021·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答案】(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
(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
(3)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分析】本题以黄土沟壑区的植被分布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应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读图该区域谷底为落叶阔叶林,坡地为疏林草原,顶部为灌木和草本,落叶林到疏林草原主要是水分的差异,谷底海拔低,蒸发量小,水热相对丰富,故适合落叶林的生长;坡地土壤含水量低,蒸发量大,森林减少,草地增加;丘陵顶部,水热不足,分布有耐寒和耐旱的灌木丛以及草本。
(2)根据材料该地土壤干燥化从退耕还林还草之后才出现的,所以首先应从坡耕地变为林草地入手,一方面植被吸收消耗大量水分,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另一方面山坡陡,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较低,蒸发量大,不利于森林的生长,森林退化;森林的郁闭度较低,加剧蒸发,所以使林地干燥化。
(3)根据图植被应因地制宜的配置,谷底水热条件好,布置落叶阔叶林;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应布置郁闭度高的草本,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减少土壤干燥化;山顶海拔高,气温低,土壤贫瘠所以应布置耐寒以及耐旱的灌木丛和草本。
6.(2021·广东·高考真题)[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热融湖是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形成了繁星一样的“星宿海”,冬季湖泊冰面可见一串串甲烷气泡冻结在冰层中。有些热融湖也会出现停止生长现象,湖盆会被水生植物、泥炭和沉积物充填。下图示意青藏高原热融湖景观。
分析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热融湖易成片出现,会提升湖泊周边地温,加速周边冻土融化,破坏冻土层的稳定,导致湖岸崩塌、地表塌陷,改变地表形态;热融湖使土壤水分发生变化,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热融湖蓄水成湖,改变当地的地表和地下径流状况;热融湖升温加速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土壤中储存的碳元素,加剧全球变暖,冻土融化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动植物栖息地,破坏生态系统。
【分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的热融湖为材料,涉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热融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从其对岩石、水圏、大气圏、土壤、植被等的影响回答。结合材料可知,热融湖是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易成片出现,因为是热融作用,形成后会提升湖泊周边地温,导致周边冻土融化,破坏冻土层的稳定,进一步导致湖岸崩塌、地表塌陷,影响和改变地表形态。其次,热融湖使土壤水分发生变化,水分对土壤的性质影响大,会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热融湖蓄水成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径流分布,改变当地的地表和地下径流状况。热融湖升温加速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土壤中储存的碳元素,加剧全球变暖。同时,冻土融化会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栖息环境,破坏生态系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