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落日的幻觉(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落日的幻觉(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21 09:01:04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请好好看看,图中人是正面的还是侧面的?
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
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黑点?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 “黄天祥”或“落日”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示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使至塞上》
作者简介:
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曾担任人大代表。长期担任《北京早报》科普专版负责人及《北京晚报》科教部主任,见证了中国媒体科普宣传和科技报道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变革的全部过程。主要作品:《落日的幻觉》(选自《科学与生活》1982年第六期。略有改动。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或称科普说明文)。
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不 ——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认定目标:
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三、夯实基础:
1.给加色字注音:
幻觉( ) 吟咏( )
绮丽( ) 绚丽( )
殷红( ) 殷勤( )
降临( ) 投降( )
薄饼( ) 薄礼( )
薄荷( )
huàn
yín yǒng

xuàn
yān
yīn
jiàng
xiáng
báo


2.解词:
幻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变化多端:
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灿烂美丽。
带黑的红色。
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1—3):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4—7):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
1.课文描绘了落日的哪些景象?
景象一:太阳好像变大了。
景象二:颜色深黄、殷红。
景象三: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景象四: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景象五: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亮弧
迷人的紫光
落日变扁
落日变大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的原理。
未说明原因,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现象——本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替代,行吗?
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原句: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改句: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用“可惜”,比用“但”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章富有情趣。
4.本文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趣味性、可读性更强。
5.本文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属于过渡句;
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6.本文第4段中“1871年……10倍以上。”这一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举例子、作比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7.本文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8.学了此文,你获得那些启示呢?
友情提示:如何谈收获?
学习一点儿文体知识;
明白一点儿科学道理;
获得一点儿人生感悟。
1)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2)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学会了解事情的真相;
3)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尊重科学事实;
……
二、把握主旨:
本文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索精神。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
三、拓展延伸:
1.请收集整理有关“落日”的诗词名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 白《送友人》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 勃《滕王阁序》
2.观察日出或日落,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
提示:
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老师寄语:
真实的东西往往不一定是美的,而美好的东西往往披上了虚假的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是幻象,却依然欣欣然沉溺于幻象而不愿醒来。可是有一天,终会醒来,有人悲叹,有人神伤,有人麻木,有人坚强。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让你们清醒地看清每个幻象的本质,我还想,让你们诗意地生活,等到那一天,幻觉退去,真实毕现的时候,你能如看这每天的日落一样,平常,淡然。因为,你已经在美丽中快乐了,何况,明天,还有一轮新的太阳要升起呢?
制作:乔德生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落日的幻觉》学习方案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 乔德生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收集有关“黄天祥”或“落日”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作者简介:
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普记协会长、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曾担任人大代表。长期担任《北京早报》科普专版负责人及《北京晚报》科教部主任,见证了中国媒体科普宣传和科技报道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变革的全部过程。主要作品:《落日的幻觉》(选自《科学与生活》1982年第六期。略有改动。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或称科普说明文)。
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 ——落日是扁的!21cnjy.com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认定目标:
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三、夯实基础:
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幻觉( ) 吟咏( ) 绮丽( ) 绚丽( )
殷红( ) 殷勤( ) 降临( ) 投降( )
薄饼( ) 薄礼( ) 薄荷( )
2.解词:
幻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变化多端: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课文描绘了落日的哪些景象?
2.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亮弧
迷人的紫光
落日变扁
落日变大
说明顺序: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替代,行吗?
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原句: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改句: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4.本文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本文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6.本文第4段中“1871年……10倍以上。”这一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7.本文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8.学了此文,你获得那些启示呢?
友情提示:如何谈收获?
学习一点儿文体知识;
明白一点儿科学道理;
获得一点儿人生感悟。
二、把握主旨:
本文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索精神。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
三、拓展延伸:
1.请收集整理有关“落日”的诗词名句。
2.观察日出或日落,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
提示:
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老师寄语:
真实的东西往往不一定是美的,而美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东西往往披上了虚假的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是幻象,却依然欣欣然沉溺于幻象而不愿醒来。可是有一天,终会醒来,有人悲叹,有人神伤,有人麻木,有人坚强。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让你们清醒地看清每个幻象的本质,我还想,让你们诗意地生活,等到那一天,幻觉退去,真实毕现的时候,你能如看这每天的日落一样,平常,淡然。因为,你已经在美丽中快乐了,何况,明天,还有一轮新的太阳要升起呢? 21教育网
教学反思:
《20.落日的幻觉》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示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使至塞上》
二、认定目标:略。
三、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课文描绘了落日的哪些景象?
景象一:太阳好像变大了。
景象二:颜色深黄、殷红。
景象三: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景象四: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景象五: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落日变扁 光线折射的原理。
落日变大 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测证明太阳并没有真的变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
6.本文第4段中“1871年……10倍以上。”这一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举例子、作比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7.本文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8.学了此文,你获得那些启示呢?
友情提示:如何谈收获?
学习一点儿文体知识;
明白一点儿科学道理;
获得一点儿人生感悟。
( http: / / www.21cnjy.com )
2.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