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7 00:4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走一步,再走一步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冒险的经历?小组内分享,再推选同学分享给全班同学。
分享要求:
  1.讲述事件经过,突出“险情”部分。
  2.总结自己的体验或者感悟。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心理学家、作家。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担任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内在的宇宙》等多部著作传世。
知人论世
读准字音。
灼人(   ) 寻觅(   ) 突兀(   )
耸立(   ) 哭泣(   ) 口吻(   )
滑稽(   ) 晕眩(   ) 呻吟(   )
怦怦(   ) 抽噎(   ) 参差不齐(   )
哄然大笑(   )  恍惚(     )
zhuó
yín

pēng
hōng


xuàn

huǎng hū

wěn
sǒng
cēn cī
正音释义
〔突兀〕
〔耸立〕
〔恍惚〕
〔抽噎〕
〔参差不齐〕
〔哄然大笑〕
〔惊慌失措〕
高耸的样子;突然,出乎意外。
高高地直立。
一吸一顿地哭泣。
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惊恐慌乱,不知怎样办才好。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正音释义
解释词语。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我”童年时爬悬崖遇险,最后在爸爸的帮助下一步步战胜困难,脱离险境。
整体感知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56年前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悬崖上
“我”和五个小伙伴
五个小伙伴厌倦了其他游戏,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在父亲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走下来
顺利爬下悬崖
整体感知
  3.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如何理解“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句话的含义?
整体感知
  人难免会因前路漫长、目标远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把可能但不是必然发生的风险扩大化,以致畏缩不前甚至逃避。这时,把事情化整为零,不去想最远的目标,而是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课文研读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酷热”?
  开头段落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酷热,是通过对环境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即酷热使人烦躁,小伙伴对正在玩的游戏产生厌倦之意,从而想到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课文研读
  2.“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两句话描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烘托 “我”的无助和恐惧心理。
课文研读
  3.当“我”被小伙伴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我”的心理状态是恐惧。
  词语:阵阵晕眩、天旋地转、神情恍惚、害怕等。
  句子:“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课文研读
  4.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的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按照示例格式进行概括)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继而
随后
最后
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信心大增(“再一次,我做到了。”)
巨大的成就感(“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解读人物
1.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这是一位善于从心理上帮助孩子成长的父亲。课文中的父亲可以想办法爬上悬崖抱孩子下来,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虽然孩子安全了,但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能得到提高,而且今后再遇到困难时他会更加胆怯。因此,父亲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靠自己克服困难,并以鼓励的口吻,从心理上给予孩子支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是一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父亲。
积累拓展
1.“我”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原因相同吗?
  不一样。前一次是因为恐惧和伤心;后一次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被抛弃在悬崖上的委屈,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使“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积累拓展
  2.假如“我”的父亲来到悬崖脚下后,一边安慰“我”,一边急忙地爬上悬崖,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示例:我更喜欢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文中父亲指导儿子独立爬下悬崖,恰恰是让儿子通过这次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积累拓展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朋友,将怎么办?
  示例:作为朋友,不应置自己的朋友于危难之中而不给予帮助,运用恰当的方式,寻求帮助,和朋友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本文讲述了“我”童年时爬悬崖遇险以及在爸爸的帮助下一步步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经历,从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将大困难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最终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