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诫子书 课件(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诫子书 课件(共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7 00:4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诫 子 书
第2课时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系辞下》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古代修身名言
翻译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课文研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课文研读
2.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

  淡泊、宁静,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方法是“静”和“俭”。
课文研读

  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诸葛亮年轻时隐居田园,躬自耕植,深知物力维艰,所以一生俭朴,为官廉洁。“俭以养德”是诸葛亮人生智慧的总结,更是诸葛亮严以自律的人生写照。
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是修身的先决条件,只有保持宁静方可清心寡欲,修养身心。“静”也是学习的前提。只有做到“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合作探究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合作探究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合作探究
  3.说说你对“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诸葛亮劝诫儿子要惜时勤学,把握现在,有所作为。
积累拓展
  1.从文中找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积累拓展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示例二:
  “非志无以成学。”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年少时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中作者概括了自己修身治学的经验,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劝勉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表达了自己对后代寄予的厚望。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