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效提优 2023浙教版七上科学期末模拟测试卷A
答 题 卷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填空题(共9题,每空2分;共48分)
16、 ; ;
17、 ; ; ;
18、 ; ;
19、(1) ;
(2) ;
(3) ;
20、(1) ;(2) ;(3) ;
21、(1) ;(2) ; ;
22、 ; ;
23、(1) ;(2) ;
(3) ;
24、 ; ;
。
三、实验探究题(共4题,第28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3分;共38分)
25、(1) ;(2) ;
(3) ;
26、(1) ;(2) ;
(3) ;
27、(1) ;(2) ;
(3) ;
28、(1) ;
(2) ;
(3) 。
四、解答题(共7题;共54分)
29、 ; ; ;
30、 ; ; ;
31、(1) ;(2) ;
(3) ;(4) ;(5) ;
32、(1) ; ; ; ;
(2) ; ;
(3) ; ; ;
(4) 。
33、(1) ;
(2) ;(3) ;
34、(1) ;
(2) ; ;
(3) ; ;
35、解: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效提优 2023浙教版七上科学期末模拟测试卷A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1、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B.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C.发生地震时,底楼的人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将病人从中毒环境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
2、小金利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3.45 厘米、3.46 厘米、3.44 厘米、3.47 厘米,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3.44 厘米 B.3.45 厘米 C.3.455 厘米 D.3.46 厘米
3、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
A.取液时挤入空气 B.取液后倒持滴管 C.滴加少量液体 D.取液后横放滴管
4、一同学先后用两支均未甩过的体温计测量自己体温,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39.5℃和37.5℃,则( )
A. 他的体温一定是37.5℃ B. 他的体温更接近39.5℃
C. 他的体温在37.5~39.5℃之间 D. 他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7.5℃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和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
A. 自来水、生理盐水、亚甲基蓝溶液 B. 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
C. 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红墨水 D. 自来水、生理、碘液
6、某同学在研究物质密度时,对某种固体的密度和体积的关系作出如图实线的图像。有关该图像说法如下:①该固体的密度为2.0×103kg/m3;②图中所围S的面积表示相应体积该固体的质量;③该固体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④当该固体的体积为3cm3时,它的质量为2g。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6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7、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质量为4×103kg时,a的密度是4×103kg/m3 B.体积为1m3时,a、b、c的质量依次变大
C.b物质的密度是2×103kg/m3 D.c物质的密度最大
8、如图是两种生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 B.标号③所示结构是叶绿体
C.标号④所示结构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D.标号①所示结构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9、T1 ℃时,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晶体材料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每隔一 段时间记录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熔点比乙的沸点高 B. 乙在熔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 T3 ℃不变
C. 固态时的甲比固态时的乙比热容大 D. 甲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 T4 ℃不变
10、下图是拟南芥及其分类地位图示和二歧式检索表,下列关于拟南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无种子植物 B.有种子,但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C.处在上述二歧式检索表中的R位置 D.与银杏的共同特征多于与水稻的共同特征
11、在测量金属块质量的实验中,当天平平衡时,王涛同学正确读得金属块的质量为54.4g,则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正确且操作规范的是( )
12、某同学用一架托盘天平测量一块铜块的质量,方法正确时测量出来的质量为m1,而另一个同学在托盘天平未调节平衡时(指针偏在分度盘左边)就去测量,测得物体的质量为m2,则m1与m2的关系是( )
A.m1<m2 B.m1>m2 C.m1=m2 D.无法确定
13、下列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
INCLUDEPICTURE "../T06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0605\\课件 · 2020秋季 科学ZJ 七年级上册\\T06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0605\\课件 · 2020秋季 科学ZJ 七年级上册\\T063-1.TIF" \* MERGEFORMATINET
A B C D
14、对下列四个实验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判断错误的是( )
A.通过甲实验研究刻度尺AB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采用了放大法
B.通过乙实验研究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C.研究蜂蜜的粘性大小与温度有关的丙实验中,通过比较“蜂蜜在滴到同样倾斜放置着的试管内壁上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来显示粘性的大小,采用了转换法
D.在丁实验中通过对盒子摇晃、掂量、用磁铁吸引等操作,来判断盒子里面的物体,采用了测量法
15、2021 年 12 月 9 日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邀请地面的同学一起演示将泡腾片放入水中的实验。甲图,学生在地面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许多气泡从水面逸出; 乙图,王亚平在空间站将同样的泡腾片放入水球中,产生的气泡大部分留在水球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泡腾片呈黄色是它的物理性质
B.将一片泡腾片分成两半,是物理变化
C.甲、乙两图中气泡运动情况不同,说明泡腾片从地面带到空间站发生了化学变化
D.不管是在地面上还是在空间站里,同样的泡腾片在水里都发生反应生成气泡,体现了它的化学性质
二、填空题(共9题,每空2分;共48分)
16、2021年2月13日,日本本州地区发生7.1级地震。日本位于 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地震的能量来自于地球的 。(选填“内部”或“外部”)
17、小林在浴室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她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她又怕烫着而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有水滴的那根管是
(选填“冷”或“热”)水管。严寒冬天的清晨,小林来到教室时发现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有一层薄薄的小冰晶,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
18、如图甲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该物体的长度是 mm。如图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
甲 乙
19、如图是在上科学课“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一节时,小思和小科发生的争论,他们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思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物理变化”。他可以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 。
(2)小科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他可以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 。
(3)小思和小科两位同学发生争论的原因是 。
20、如图表示植物个体发育不同时期结构层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2)图中[a]表示细胞分裂的过程,此过程中母细胞内出现的 会平均分配到两 细胞中。
(3)[b]是 过程。
21、2020年1月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送入预定轨道。此卫星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并开展高通量技术实验验证。
(1)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从地面到太空质量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和背阳面两侧的温差高达250℃,而卫星内部的电子备又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科学家采用了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热端吸热而_____________,在冷端放热而_____________,这样反复工作使卫星两端温度趋于平衡。
22、石蜡不能沉入水中,胜哥课程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 (填字母)两次实验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是 。
23、小科学习了显微镜的相关课程后跃跃欲试,马上动手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进行观察,观察到用红墨水染色的细胞膜与细胞壁出现了分离的现象,小科对此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用清水重新操作染色步骤后发现细胞又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接下来小科用不同的溶液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现象:
操作步骤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苏打溶液 25%的食盐溶液
记录“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这样重复几次
60秒 58秒 25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能 能 不能
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在显微镜下依次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细胞状态。
(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
(2)以上实验结果或现象支持下列哪些观点? (填字母)。
A. 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
B. 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
C. 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 “复原”
(3)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可能原因是 。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24、小明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时,设计了甲、乙两种方案(如图所示)。实验方案应选用________方案,其优点是 ,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变化情况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4题,第28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3分;共38分)
25、小沁在实验室进行“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请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桌上摆放有以下四瓶试剂:①清水 ②生理盐水 ③碘液 ④亚甲基蓝溶液。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小沁需要用到的试剂有________(填序号)。
(2)小沁按照正确的方法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后,接下来他想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右图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完成以上正确操作后,小科先后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显微镜视野中看到图甲、乙两个物像,从物像甲到物像乙,小沁操作的具体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小明想探究蚯蚓运动的快慢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由于蚯蚓每次都会朝不同方向运动,于是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多个同心圆(相邻同心圆半径相差1cm,图中只显示部分同心圆),无须刻度尺,即能方便地获取蚯蚓运动的距离。方案设计如下:在三个大小相同、粗糙程度依次减小的水泥板、硬纸板及玻璃板上,画同心圆,各将一只蚯蚓先后置于三块板的圆心O处,记录1min内蚯蚓爬过的距离(取整数),重复3次,并取平均值。
(1)小明方便地获取蚯蚓运动距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认为小明设计的方案中有一明显的缺陷,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修改方案之后,重新实验,收集并处理数据如表所示。则本实验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运动面材质 1min内蚯蚓运动的平均距离(cm)
1 水泥板 30
2 硬纸板 26
3 玻璃板 20
27、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1)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
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2)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甲设置对照实验:
①取 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温度、光照等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
(3)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4)请你再猜想一个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例如 。
28、小扬同学在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首先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天平指针如图甲。
INCLUDEPICTURE "D:\\WDR\\QSDY-01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QSDY-0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0605\\课件 · 2020秋季 科学ZJ 七年级上册\\QSDY-0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0605\\课件 · 2020秋季 科学ZJ 七年级上册\\QSDY-0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QSDY-018.TIF" \* MERGEFORMAT
(1)他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平调节平衡后,小扬按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小华立即对小明说:“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小华所说的错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扬虚心地听取了小华的建议,重新进行操作。在称量过程中,又出现了图甲所示的情况,他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平再次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那么小扬所称量物体的质量是 g。
四、解答题(共7题;共54分)
29、(6分)生活中,常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的 ;冬天下雪后,常在桥面上洒一些盐,这是因为加盐后,水的凝固点会 ;在锅中隔水蒸菜,打开锅盖时,看见锅中的水在沸腾,但浮在水上的碗中的水没有沸腾,这是因为 。
30、(6分)材料一:地球上自从 35 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 5 亿种生物存在,如今绝大多数已经消失,地质年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 300 年灭绝 1 种,兽类平均 8000 年灭绝 1 种,到 1600 年至 1700 年,每 10 年灭绝 1 种动物;从 1850 年到 1950 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 1 种。
材料二: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原因分布比例如表所示:
原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其他原因
鸟类 20% 60% 12% 8%
哺乳类 31% 32% 17% 20%
材料三: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消失的时间,而且会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病。
(1)由材料一可知,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 。
(2)由材料二可知,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丧失,请你列 举我国特有的两种动物: 。
(3)结合生活实际和材料三,谈谈我们如何参与保护环境: (写出一条即可)。
31、(10分)下面是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cm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小沟谷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是造成湿润地区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
(2)在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他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在干旱地区 是造成该地区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说明了 (填“外力”或“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4)如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A. 海蚀地貌 B. 冰蚀地貌 C. 风蚀地貌 D. 水蚀地貌
(5)(多选)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是( )
A. 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第31题图) (第32题图)
32、(10分)小科通过观看科学视频《等高线地形图》深刻的理解了相关知识点。“胜哥”为了检查小科的掌握情况,胜哥课程特画了如下的等高线地形图,请他回答。
(1)A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B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C表示的地形是 ,G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m,乙山位于甲山的___________方向,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2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m。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___________(填名称)处。
33、(6分)对二甲苯(简称PX)是塑料和合成纤维等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常温下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微毒、具有可燃性。PX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
(1)根据上述信息,写出PX的一点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温下液态PX易蒸发变成气态,若环境温度升高,PX的蒸发快慢将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
(3)由于人们对PX的认识不同,导致对建设PX化工厂的看法不一。下列观点中属于支持建设PX化工厂的是 。
A.针对我国现有的技术设备,国外生产PX的成功案例可参考价值不高
B.生产PX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回收再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生产PX过程中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目前没有相关专业机构可以鉴定
34、(10分)杭州西湖边的宝石山上,赭色“宝石”是早期酸性火山喷发出的以二氧化硅为主的岩浆粗大碎屑,并被岩浆中的二氧化碳染成红色。宝石山作为杭州最容易爬的一座山,每天都会迎来大量游客。周末,小笛,小灿和小军相约游玩宝石山后,各自带回一块“宝石”。
(1)小迪的“宝石”体积较小,可放入量筒测量体积,但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适量的水”指的是 。
(2)小灿在宝石山拾得的“宝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于是她利用一只烧杯和量筒完成了测量,操作步骤如下:
①小灿的“宝石”体积为 。
②她发现这样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产生误差的步骤是 (填字母)。
(3)①小军在用量筒量取50mL液体时,还需用到 (填名称)。
②若量取时仰视读数,则会造成测量结果 。(选填“偏小”或“偏大”)
35、(6分)如图所示为一瓶纯净水,其净含量为550毫升。小科发现它在液态时瓶底是凹进的,放入冰箱待水结冰后瓶底就凸了出来。于是马上告诉了老师,老师马上想出了三个问题请小科解决。(已知胜哥课程ρ冰=0.9×103kg/m3)
(1)计算这瓶水的质量是多少克?
(2)这瓶水结冰后的体积变为多少厘米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胜哥课程)
(3)请解释为什么玻璃瓶装的饮品不宜放入冰箱冷冻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效提优 2023浙教版七上科学期末模拟测试卷A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1、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B.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C.发生地震时,底楼的人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将病人从中毒环境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
[解析]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沿与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坡上面方向逃生,千万不能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答案]A
2、小金利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3.45 厘米、3.46 厘米、3.44 厘米、3.47 厘米,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3.44 厘米 B.3.45 厘米 C.3.455 厘米 D.3.46 厘米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金使用的是毫米刻度尺,以厘米为单位时保留小数点后二位;四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3.44+3.45+3.46+3.47)厘米/4≈3.46厘米,故D符合题意。
[解析]D
3、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
A.取液时挤入空气 B.取液后倒持滴管 C.滴加少量液体 D.取液后横放滴管
[解析] A.取液时挤入空气,可能导致液体变质,不正确;B.取液后倒持滴管,污染药品、腐蚀胶头,不正确;C.滴加少量液体,正确;D.取液后横放滴管,可能会污染药品;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4、一同学先后用两支均未甩过的体温计测量自己体温,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39.5℃和37.5℃,则( )
A. 他的体温一定是37.5℃ B. 他的体温更接近39.5℃
C. 他的体温在37.5~39.5℃之间 D. 他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7.5℃
[解析]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体温计的示数,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体温计的示数,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原来的示数,所以该同学的体温应该低于或等于37.5℃。
[答案]D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和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
A. 自来水、生理盐水、亚甲基蓝溶液 B. 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
C. 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红墨水 D. 自来水、生理、碘液
[解析]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漱口应用凉开水以清洁口腔,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是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染色一般用稀碘液或亚甲基蓝溶液。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6、某同学在研究物质密度时,对某种固体的密度和体积的关系作出如图实线的图像。有关该图像说法如下:①该固体的密度为2.0×103kg/m3;②图中所围S的面积表示相应体积该固体的质量;③该固体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④当该固体的体积为3cm3时,它的质量为2g。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①从图像可看出,固体的密度为2g/cm3,合2×103kg/m3;②图中所围S的是一个长为V宽为ρ的长方形,面积为ρV=m,表示相应体积该固体的质量,正确;③该固体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正确;④当该固体的体积为3cm3时,它的质量m=ρV=3cm3×2g/cm3=6g,D不正确。故A符合题意。
[答案] A
(第6题图) (第7题图)
7、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质量为4×103kg时,a的密度是4×103kg/m3 B.体积为1m3时,a、b、c的质量依次变大
C.b物质的密度是2×103kg/m3 D.c物质的密度最大
[解析]根据题意,计算abc三种物质的密度分别为:ρa=m/V=4×103kg/2m3= 2×103kg/m3;ρb=m/V=2×103kg/2m3= 1×103kg/m3;ρc=m/V=1×103kg/4m3= 0.25×103kg/m3;A.质量为4×103kg时,a的密度不变,是2×103kg/m3,不正确;B.体积为1m3时,a、b、c的质量依次变大,正确;C.b物质的密度是1×103kg/m3,不正确;D.c物质的密度最小,不正确。
[答案]B
8、如图是两种生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 B.标号③所示结构是叶绿体
C.标号④所示结构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D.标号①所示结构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解析]甲乙图中,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是细胞膜,应该是②;所以D不正确。
[答案]D
(第8题图) (第9题图)
9、T1 ℃时,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晶体材料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每隔一 段时间记录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熔点比乙的沸点高 B. 乙在熔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 T3 ℃不变
C. 固态时的甲比固态时的乙比热容大 D. 甲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 T4 ℃不变
[解析] A.甲的熔点比乙的沸点高,正确;B.乙在熔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 T2 ℃不变,不正确;C.固态时,甲与乙相同时间内吸收热量相同时,甲升温更多,说明固态的甲比固态时的乙比热容小,不正确;D.甲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 T4 ℃不变,沸腾时不知温度,不正确。
[答案]A
10、下图是拟南芥及其分类地位图示和二歧式检索表,下列关于拟南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无种子植物 B.有种子,但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C.处在上述二歧式检索表中的R位置 D.与银杏的共同特征多于与水稻的共同特征
[解析]从图中可知,拟南芥属于被子植物,因此它用种子繁殖,属于种子植物,A错误;拟南芥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B错误;拟南芥属于双子叶植物,叶脉倒卵形,因此处在上述二歧式检索表中的R位置,C正确;拟南芥和水稻都属于被子植物,银杏是裸子植物,因此与水稻共同点更多些,D不正确。
[答案]C
11、在测量金属块质量的实验中,当天平平衡时,王涛同学正确读得金属块的质量为54.4g,则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正确且操作规范的是( )
[解析]最小砝码的质量应大于等于5g,而游码最大质量为5g,所以小于等于5g时应使用游码;且使用砝码时应先大后小,所以物质质量为54.4克时,应该是砝码50g、游码指示值4.4g,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12、某同学用一架托盘天平测量一块铜块的质量,方法正确时测量出来的质量为m1,而另一个同学在托盘天平未调节平衡时(指针偏在分度盘左边)就去测量,测得物体的质量为m2,则m1与m2的关系是( )
A.m1<m2 B.m1>m2 C.m1=m2 D.无法确定
[解析] 由题意可知:当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而偏左时,就开始称量,说明在未加砝码时,左边已经重了.在称量时是左物右码,故称量时,在相同的情况下,向右盘中加入应多一点的砝码既可以使得天平平衡,即测得数值比真实值要大,方法正确时测量出来的质量为m1,故m1[答案]A
13、下列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
INCLUDEPICTURE "../T06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0605\\课件 · 2020秋季 科学ZJ 七年级上册\\T06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0605\\课件 · 2020秋季 科学ZJ 七年级上册\\T063-1.TIF" \* MERGEFORMATINET
A B C D
[解析]A是北半球,甲在乙的西北方向,丙在丁的东北方向;B属于南半球,甲在乙的西北方向,丙在丁的东南方向。C是北半球,甲位于乙东北方,丙地在丁地东南方,D图中首先判断为北半球的俯视图,因此甲位于乙东北方,丙地在丁地西北。所以B符合题意。
[答案]B
14、对下列四个实验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判断错误的是( )
A.通过甲实验研究刻度尺AB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采用了放大法
B.通过乙实验研究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C.研究蜂蜜的粘性大小与温度有关的丙实验中,通过比较“蜂蜜在滴到同样倾斜放置着的试管内壁上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来显示粘性的大小,采用了转换法
D.在丁实验中通过对盒子摇晃、掂量、用磁铁吸引等操作,来判断盒子里面的物体,采用了测量法
[解析] A.通过甲实验研究刻度尺AB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采用了放大法,正确;B.通过乙实验研究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正确;C.在研究蜂蜜的粘性大小与温度有关的丙实验中,通过比较“蜂蜜在滴到同样倾斜放置着的试管内壁上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来显示粘性的大小,采用了转换法,正确;D.在丁实验中通过对盒子摇晃、掂量、用磁铁吸引等操作,来判断盒子里面的物体,采用的不是测量法,错误。
[答案]D
15、2021 年 12 月 9 日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邀请地面的同学一起演示将泡腾片放入水中的实验。甲图,学生在地面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许多气泡从水面逸出; 乙图,王亚平在空间站将同样的泡腾片放入水球中,产生的气泡大部分留在水球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泡腾片呈黄色是它的物理性质
B.将一片泡腾片分成两半,是物理变化
C.甲、乙两图中气泡运动情况不同,说明泡腾片从地面带到空间站发生了化学变化
D.不管是在地面上还是在空间站里,同样的泡腾片在水里都发生反应生成气泡,体现了它的化学性质
[解析] A.泡腾片呈黄色是它的物理性质,正确;B.将一片泡腾片分成两半,是物理变化,正确;C.甲、乙两图中气泡运动情况不同,说明泡腾片从地面带到空间站发生了物理变化,不正确;D.不管是在地面上还是在空间站里,同样的泡腾片在水里都发生反应生成气泡,体现了它的化学性质,正确。
[答案]C
二、填空题(共9题,每空2分;共48分)
16、2021年2月13日,日本本州地区发生7.1级地震。日本位于 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地震的能量来自于地球的 。(选填“内部”或“外部”)
[解析] 板块交界处多地震,而地震、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地震的能量来自于地球的内部。
[答案] 亚欧;内部
17、小林在浴室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她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她又怕烫着而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有水滴的那根管是
(选填“冷”或“热”)水管。严寒冬天的清晨,小林来到教室时发现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有一层薄薄的小冰晶,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
[解析]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需要放热;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1)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水管上放热液化而成,因此水管的温度低,为冷水管; (2)窗户上的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则水蒸气肯定在温度高的一侧,即窗户玻璃的内侧出现小冰晶。
[答案] 冷;内;凝华
18、如图甲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该物体的长度是 mm。如图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
甲 乙
[解析]根据图甲,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处的刻度要尽可能的贴近被测物体,则正确的是A;即应按A读出长度: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准确值为2.4cm,估读值为0.00cm,那么该物体的长度为:2.4cm+0.00cm=2.40cm=24.0mm。根据图乙,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根据图片可知,两个温度计的分度值都是1℃。 甲:刻度值向下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下,因此冰的温度为:-20℃+(-1℃)×2=-22℃。
乙:刻度值向上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上,因此水的温度为:60℃-1℃×2=58℃。
[答案] 24.0 ;-22;
19、如图是在上科学课“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一节时,小思和小科发生的争论,他们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思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物理变化”。他可以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 。
(2)小科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他可以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 。
(3)小思和小科两位同学发生争论的原因是 。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的物质生存,有新的物质产生就是化学变化,无新的物质产生就是物理变化。 (1)电灯泡通电时会发光也会发热,但是属于物理变化;
(2)各种燃料燃烧时,发光、发热的同时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3)小闹核小科发生争论的原因是: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候,都有可能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而没有用根本原因去区分。
[答案] (1)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合理即可)(2)蜡烛燃烧时发光、发热(合理即可)
(3)没有真正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是否伴随有发光、发热等现象(合理即可)
20、如图表示植物个体发育不同时期结构层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2)图中[a]表示细胞分裂的过程,此过程中母细胞内出现的 会平均分配到两 细胞中。
(3)[b]是 过程。
[解析] 细胞分裂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均分→染色体进入两个新细胞,因此在细胞的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先经过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使新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保持一致,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图中[a]表示细胞分裂的过程,此过程中母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会平均分配到两细胞中。 (3)细胞分裂所产生的新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在生长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结果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因此细胞分化形成组织,[b]是细胞分化过程,通过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答案] (1)细胞 (2)染色体 (3)细胞分化
21、2020年1月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送入预定轨道。此卫星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并开展高通量技术实验验证。
(1)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从地面到太空质量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和背阳面两侧的温差高达250℃,而卫星内部的电子备又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科学家采用了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热端吸热而_____________,在冷端放热而_____________,这样反复工作使卫星两端温度趋于平衡。
[解析] (1)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物质由液体变成气态叫汽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需要放热; (1)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从地面到太空,位置发生变化,但质量不变; (2)科学家采用了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热端吸热而汽化,在冷端放热而液化,这样反复工作使卫星两端温度趋于平衡。
[答案] (1)不变 (2)汽化;液化
22、石蜡不能沉入水中,胜哥课程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 (填字母)两次实验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是 。
[解析] 悬重法测石蜡的体积,具体做法是: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并将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1 , 再用铁块将石蜡坠入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2 , 石蜡的体积是=V2-V1;测量石蜡的体积只需要B和D两次测量,A和C可以省去。 石蜡的体积=V2-V1=59ml-54ml=5ml=5 cm3。
[答案] AC;5cm3
23、小科学习了显微镜的相关课程后跃跃欲试,马上动手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进行观察,观察到用红墨水染色的细胞膜与细胞壁出现了分离的现象,小科对此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用清水重新操作染色步骤后发现细胞又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接下来小科用不同的溶液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现象:
操作步骤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苏打溶液 25%的食盐溶液
记录“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这样重复几次
60秒 58秒 25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能 能 不能
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在显微镜下依次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细胞状态。
(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
(2)以上实验结果或现象支持下列哪些观点? (填字母)。
A. 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
B. 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
C. 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 “复原”
(3)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可能原因是 。
[解析]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1)从表格可知,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溶液种类的关系; (2)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A.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失水速度不同,正确;B.三种溶液都能引起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正确。 (3)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原因是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失活。
[答案] (1)溶液种类 (2)A,B (3)细胞失活(或细胞已经死亡,合理即可)
24、小明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时,设计了甲、乙两种方案(如图所示)。实验方案应选用________方案,其优点是 ,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甲比乙方案好,原因:乙中受热不易均匀;(2)实验过程中,海波吸热温度升高,直到熔化,海波时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成液态,吸热温度再升高。
[答案] 甲; 均匀受热; 先升高,后不变,再降低
三、实验探究题(共4题,第28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3分;共38分)
25、小沁在实验室进行“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请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桌上摆放有以下四瓶试剂:①清水 ②生理盐水 ③碘液 ④亚甲基蓝溶液。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小沁需要用到的试剂有________(填序号)。
(2)小沁按照正确的方法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后,接下来他想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右图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完成以上正确操作后,小科先后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显微镜视野中看到图甲、乙两个物像,从物像甲到物像乙,小沁操作的具体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中会用到清水、碘液;(2)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对光、放片、低倍镜下找物像;即④①③②;(3)甲的问题是偏右且物像小,所以想要换到乙的效果,应该:先将装片向右移动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位置,再转动物镜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
[答案] (1)①③ (2)④①③② (3)先将装片向右移动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位置,再转动物镜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
26、小明想探究蚯蚓运动的快慢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由于蚯蚓每次都会朝不同方向运动,于是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多个同心圆(相邻同心圆半径相差1cm,图中只显示部分同心圆),无须刻度尺,即能方便地获取蚯蚓运动的距离。方案设计如下:在三个大小相同、粗糙程度依次减小的水泥板、硬纸板及玻璃板上,画同心圆,各将一只蚯蚓先后置于三块板的圆心O处,记录1min内蚯蚓爬过的距离(取整数),重复3次,并取平均值。
(1)小明方便地获取蚯蚓运动距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认为小明设计的方案中有一明显的缺陷,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修改方案之后,重新实验,收集并处理数据如表所示。则本实验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运动面材质 1min内蚯蚓运动的平均距离(cm)
1 水泥板 30
2 硬纸板 26
3 玻璃板 20
[解析] (1)方便地获取蚯蚓运动距离的方法:相应时间内爬行过的圆的数量;数量越多爬行距离越远;(2)不足之处,实验时蚯蚓数量太少,只有一条,容易出现偶然性;(3)结论:蚯蚓运动的快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蚯蚓运动得越快。
[答案] (1)相应时间内爬过的圆的数量 (2)蚯蚓数量太少 (3)蚯蚓运动的快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蚯蚓运动得越快
27、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1)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
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2)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甲设置对照实验:
①取 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温度、光照等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
(3)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4)请你再猜想一个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例如 。
[解析] (2)“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设置对照实验:①“取长势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赤霉素,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对照组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3)如果20天后,出现实验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大于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4)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等。
[答案] (2)①长势相同;②清水;(3)实验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大于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4)温度、光照强度等(答案合理均可)
28、小扬同学在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首先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天平指针如图甲。
INCLUDEPICTURE "D:\\WDR\\QSDY-01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QSDY-0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0605\\课件 · 2020秋季 科学ZJ 七年级上册\\QSDY-0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0605\\课件 · 2020秋季 科学ZJ 七年级上册\\QSDY-0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QSDY-018.TIF" \* MERGEFORMAT
(1)他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平调节平衡后,小扬按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小华立即对小明说:“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小华所说的错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扬虚心地听取了小华的建议,重新进行操作。在称量过程中,又出现了图甲所示的情况,他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平再次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那么小扬所称量物体的质量是 g。
[解析] (1)图甲说明天平没有调节平衡,调节横梁平衡时,先将游码移到标尺0刻度线处,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天平横梁平衡;(2)三个错误:用手拿砝码;物体和砝码位置放反了;称量前游码没有在零刻度处;(3)称量时只能通过加减砝码、移动游码等方法来使天平平衡;(4)物质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所指示的质量值,所以应为47.4g。
[答案](1)将游码移到标尺0刻度线处,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天平横梁平衡;(2)不应用手拿砝码;物体和砝码位置放反了;称量前游码没有在零刻度处;(3)向右盘增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 码(4)47.4。
四、解答题(共7题;共54分)
29、(6分)生活中,常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的 ;冬天下雪后,常在桥面上洒一些盐,这是因为加盐后,水的凝固点会 ;在锅中隔水蒸菜,打开锅盖时,看见锅中的水在沸腾,但浮在水上的碗中的水没有沸腾,这是因为 。
[解析] (1)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汽车散热器常用水作为冷却剂。比热容是反映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的一个物理量.物质的比热容越大,在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热量多。(2)冬天下雪后,常在桥面上洒一些盐,这是因为加盐后,水的凝固点会降低,使水不易再结冰;当水中含有杂质时,其凝固点会降低。(3)因为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后,碗内的水也达到沸点.碗内的水如果沸腾需继续吸热,但由于锅中的水和碗内的水温度相同,不再发生热传递.所以碗内的水不会沸腾。沸腾的条件有两个: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液体才能沸腾。
[答案] 比热容大; 降低; 碗中的水达到沸点后无法继续吸热
30、(6分)材料一:地球上自从 35 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 5 亿种生物存在,如今绝大多数已经消失,地质年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 300 年灭绝 1 种,兽类平均 8000 年灭绝 1 种,到 1600 年至 1700 年,每 10 年灭绝 1 种动物;从 1850 年到 1950 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 1 种。
材料二: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原因分布比例如表所示:
原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其他原因
鸟类 20% 60% 12% 8%
哺乳类 31% 32% 17% 20%
材料三: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消失的时间,而且会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病。
(1)由材料一可知,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 。
(2)由材料二可知,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丧失,请你列 举我国特有的两种动物: 。
(3)结合生活实际和材料三,谈谈我们如何参与保护环境: (写出一条即可)。
[解析] 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等其他的原因。
(1)由材料一可知: 质年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 ;,鸟类平均 300 年灭绝 1 种,兽类平
均 8000 年灭绝 1 种,到 1600 年至 1700 年,每 10 年灭绝 1 种动物;从 1850 年到 1950 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 1 种,所以体现了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2) 哺乳类和鸟类濒危的动物, 我国特有 的动物主要是 :大熊猫、金丝猴等; (3) 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 我们得少用塑料袋,自带购物袋,可以做到垃圾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得污染。
[答案] (1)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2)大熊猫、金丝猴(合理即可)(3)做好垃圾分类(合理即可)
31、(10分)下面是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cm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小沟谷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是造成湿润地区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
(2)在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他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在干旱地区 是造成该地区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说明了 (填“外力”或“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4)如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A. 海蚀地貌 B. 冰蚀地貌 C. 风蚀地貌 D. 水蚀地貌
(5)(多选)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是( )
A. 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解析] (1)土坡表示起伏的地形,表面缺少植被的保护。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该实验现象说明了流水侵蚀是造成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表示风力的侵蚀作用越强。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在干旱地区风力大小是形成该地区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3)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了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流水侵蚀地貌、风力堆积地貌)。(4)图中地貌表示风蚀蘑菇,属于风蚀地貌,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故C正确,ABD错误。(5)A东非大裂谷、B喜马拉雅山、C马里亚纳海沟都主要是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是冰川作用形成的;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D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主要是被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F长江下游三角洲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故ABCE正确,DF错误。
[答案] (1)流水侵蚀;(2)风力大小;(3)外力;(4)C;(5)ABCE
(第31题图) (第32题图)
32、(10分)小科通过观看科学视频《等高线地形图》深刻的理解了相关知识点。“胜哥”为了检查小科的掌握情况,胜哥课程特画了如下的等高线地形图,请他回答。
(1)A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B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C表示的地形是 ,G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m,乙山位于甲山的___________方向,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2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m。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___________(填名称)处。
[解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1)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因此A表示的地形是鞍部,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因此B表示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因此C表示的地形是山脊,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因此G表示的地形是陡崖。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B,判断理由是等高线稠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3)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170m,乙山位于甲山的西南方向,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2cm,甲、乙两山的实地距离为:2cm:1/15000=30000cm =300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300m。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陡崖处。
[答案] (1)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2)B; 等高线稠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3)170;西南;300 (4)陡崖
33、(6分)对二甲苯(简称PX)是塑料和合成纤维等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常温下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微毒、具有可燃性。PX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
(1)根据上述信息,写出PX的一点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温下液态PX易蒸发变成气态,若环境温度升高,PX的蒸发快慢将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
(3)由于人们对PX的认识不同,导致对建设PX化工厂的看法不一。下列观点中属于支持建设PX化工厂的是 。
A.针对我国现有的技术设备,国外生产PX的成功案例可参考价值不高
B.生产PX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回收再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生产PX过程中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目前没有相关专业机构可以鉴定
[解析] (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熔点、沸点、导热性等。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腐蚀性等。 (2)影响蒸发的要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气体的流速; (3)凡是描述的是PX的优点的选项,就是支持建设的措施。 (1)PX的一点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 (2)常温下液态PX易蒸发变成气态,若环境温度升高,PX的蒸发将加快; (3)A.针对我国现有的技术设备,国外生产PX的成功案例可参考价值不高,因此不支持建设PX,故A不合题意; B. 生产PX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回收再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以建设PX,故B符合题意; C. 生产PX过程中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目前没有相关专业机构可以鉴定,因此不支持建设PX,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答案] (1)常温下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 (2)加快 (3)B
34、(10分)杭州西湖边的宝石山上,赭色“宝石”是早期酸性火山喷发出的以二氧化硅为主的岩浆粗大碎屑,并被岩浆中的二氧化碳染成红色。宝石山作为杭州最容易爬的一座山,每天都会迎来大量游客。周末,小笛,小灿和小军相约游玩宝石山后,各自带回一块“宝石”。
(1)小迪的“宝石”体积较小,可放入量筒测量体积,但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适量的水”指的是 。
(2)小灿在宝石山拾得的“宝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于是她利用一只烧杯和量筒完成了测量,操作步骤如下:
①小灿的“宝石”体积为 。
②她发现这样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产生误差的步骤是 (填字母)。
(3)①小军在用量筒量取50mL液体时,还需用到 (填名称)。
②若量取时仰视读数,则会造成测量结果 。(选填“偏小”或“偏大”)
[解析] 用量筒、水、细线可测密度比水大的固体体积。具体步骤是: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0;用细线系住物体并轻轻放入量筒中,记下此时水和物体的体积为V1;物体的体积V=V1-V0;液面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比实际值偏大,仰视读数比实际值偏小。(1)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应当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其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水量不能太少,即放入物体后,量筒中的水能够浸没物体;另一方面,水量也不能太多,即放入物体后,水面不会超过量筒的量程,即最大刻度;(2)①C中量筒中液面的读数为200ml,E中量筒中液面的读数为150ml,故体积为200ml-150ml=50ml=50cm3; ②步骤 B 中取宝石时带出一部分水,造成石头体积测量产生较大误差,这样倒入烧杯中水的体积会偏大,使测量得到的“宝石”体积偏大; (3)①胶头滴管是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一种仪器,故量取时需要用到胶头滴管; ②仰视读数比实际值偏小,故到达50ml处时液面会偏高,造成测量结果偏大。
[答案] (1)物体放入量筒后,液面不能超过量程同时能没过待测物体。 (2)50cm3 B (3)①胶头滴管;②偏大
35、(6分)如图所示为一瓶纯净水,其净含量为550毫升。小科发现它在液态时瓶底是凹进的,放入冰箱待水结冰后瓶底就凸了出来。于是马上告诉了老师,老师马上想出了三个问题请小科解决。(已知胜哥课程ρ冰=0.9×103kg/m3)
(1)计算这瓶水的质量是多少克?
(2)这瓶水结冰后的体积变为多少厘米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胜哥课程)
(3)请解释为什么玻璃瓶装的饮品不宜放入冰箱冷冻室?
[解析] (1)V水=550mL=550cm3 , 故m水=ρ水V水=1.0g/cm3×550cm3=550g;(2)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质量不发生变化,故m冰=m水=550g,V冰=m冰/ρ冰=550g÷0.9g/cm3≈611.1cm3;(3)玻璃瓶装的饮品放入冰箱冷冻室结冰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体积变大,容易将瓶子胀破而出现安全事故。
[答案](1)550g; (2)611.1cm3 (3)玻璃瓶装的饮品放入冰箱冷冻室结冰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体积变大,容易将瓶子胀破而出现安全事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