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7 09:49:54

文档简介

西宁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     2.(3分)D     3.(3分)C
4.(4分)
示例:结构整体上都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①材料一先提出中西戏剧“是迥然有别的”的观点,然后用对比的方式,分别从理论差
异、舞台演出和观众欣赏的情趣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②材料二先引述笪重光的话,提出“虚实相生”的观点,然后从演员表演方式和舞台空
间构成方面加以论述。
(答出总分结构给1分。每点分析1.5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5.(6分)
示例:①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窦娥”演
员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
②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窦娥”
演员身上。
③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窦
娥”演员传达出的情感。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A     7.(3分)B
8.(4分)
示例:①贾宝玉过生日,与众人在一起行令喝酒,宴席上史湘云吃醉了酒,图凉快,卧于山石
僻处一个石凳子上,香梦沉酣,芍药花落满身。
②从“湘云醉卧”中可看出湘云不拘小节,开朗豪爽。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9.(6分)
示例:①《红楼梦》把女人当作与男人对应的一个性别群体来看待了,如林黛玉聪慧有个性,
她不依附男人,有自己的想法。
②《红楼梦》中的女人身上具有人性的美,如薛宝钗宽厚待人,进退有度,孝顺母亲。
③《红楼梦》中的女人是不完美的,如林黛玉聪慧但多愁善感,爱使小性子。
④《红楼梦》中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如探春远嫁,宝钗守寡,林黛玉英年早逝。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三点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C     11.(3分)A     12.(3分)D
13.(8分)
(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督责、管理、监督)人民,用盛怒来威吓(震慑)人民,他们

{#{QQABIQQUggigAhAAARhCAQVSCkCQkBGCACgGRBAAsAAAiANABAA=}#}

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却不
服气。(4分)
(给分点:“虽”“董”“怀仁”各给1分,句意正确给1分)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适宜(合宜)就采取行
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4分)
(给分点:两个“度”及“是”各给1分,句意正确给1分)
14.(3分)
示例:①《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王如何“守成”。
②《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王“除弊”。
(每点1.5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D
16.(6分)
示例:①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伤己忧国的思想感情;
②颈联写作者失去亲朋消息,自己既老且病,与孤舟为伴,漂泊在外,流露出孤苦无
依的悲伤;
③尾联写战乱不休,作者凭栏远望,感伤落泪,表达了作者对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
的忧虑。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2)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3)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每答对一空给1分,若有错写、缺写、倒写等问题的,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8.(3分) ①一目了然   ②匪夷所思   ③扣人心弦
19.(3分)B
20.(3分)
示例: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让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淡然一笑后还会掩卷
三思。
(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在“人们”前面加上“让”;二是语序不当,“掩卷三
思”“淡然一笑”换一下位置)(每改对一处给1分,语言准确流畅给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6分)
示例:①就是食品中没有添加剂
②纯天然的才是最好
③会产生肉毒素
(每写出1点给2分,意思写对即可得分。字数不合要求可酌情扣分)

{#{QQABIQQUggigAhAAARhCAQVSCkCQkBGCACgGRBAAsAAAiANABAA=}#}
22.(5分)
示例:判定食品安全的首要标准不是看食品添加剂是否“零添加”,而是看食品成分和食
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
(内容正确每句各得2分;并列关系正确得1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20-16分) (15-11分) (10-6分) (5-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20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基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础 分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级 表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分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内容较好 
等 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一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
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
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瑏?瑡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瑏瑢见解新颖?瑏瑣材料新鲜瑤?瑏构思新巧 瑥?瑏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瑏瑦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约少50个字扣 l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
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文体不明确或套作的适当扣分;背写现成文章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
等级”不给分。

{#{QQABIQQUggigAhAAARhCAQVSCkCQkBGCACgGRBAAsAAAiANABAA=}#}西宁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 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将学校、姓
名、准考证号、考场填写在本试卷上。
4.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书写工整,
字迹清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
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
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
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
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
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
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
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
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
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
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QQABIQQUggigAhAAARhCAQVSCkCQkBGCACgGRBAAsAAAiANABAA=}#}

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
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
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
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
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
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
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
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
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
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
(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
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
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签》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
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
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
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
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
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
“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
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
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QQABIQQUggigAhAAARhCAQVSCkCQkBGCACgGRBAAsAAAiANABAA=}#}
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
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
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
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
方戏剧表演。
B.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
怀疑和增减的。
C.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是存在差异的,西方戏剧更看重情节,中国戏曲更看重演
员的表演。
D.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感受的焦点是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
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
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
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
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
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画签)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不同艺
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时空“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C.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
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高一语文试卷·第3页(共10页)
{#{QQABIQQUggigAhAAARhCAQVSCkCQkBGCACgGRBAAsAAAiANABAA=}#}
4.从整体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5.西方友人观看中国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
“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从而迷
惑不解,对此你如何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话说,宝玉因说:“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袭人道:“斯文些的才好,别大呼小叫,惹人听见。二
则我们不识字,可不要那些文的。”麝月笑道:“拿骰子咱们抢红罢。”宝玉道:“没趣,不好。咱们占
花名儿好。”
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
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
说着,将简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
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
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
贺了一杯。
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湘
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宝钗又掷了一个十六点,数到探春,探春笑道:“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
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这原是外头
男人们行的令,许多混话在上头。”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
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
一杯。”众人笑道:“我说是什么呢。这签原是闺阁中取戏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话的,并无杂话,这
有何妨。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说着,大家来敬。探春那里肯饮,却被史湘云,香菱,李纨等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了下去。探春
只命蠲了这个,再行别的,众人断不肯依。湘云拿着他的手强掷了个十九点出来,便该李氏掣。李
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
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宇,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
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说着,便吃酒,将骰过
高一语文试卷·第4页(共10页)
{#{QQABIQQUggigAhAAARhCAQVSCkCQkBGCACgGRBAAsAAAiANABAA=}#}
与黛玉。黛玉一掷,是个十八点,便该湘云掣。
湘云笑着,揎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
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笑道:‘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便知他趣白
日间湘云醉卧的事,都笑了。湘云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
众人都笑了。因看注云:“既云‘香梦沉酣’,掣此签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湘云拍
手笑道:“阿弥陀佛,真真好签!”
恰好黛玉是上家,宝玉是下家。二人斟了两杯只得要饮。宝玉先饮了半杯,瞅人不见,递与芳
官,芳官即便端起来,一仰脖喝了。黛玉只管和人说话,将酒全折在漱孟内了。
湘云便抓起骰子来一掷个九点,数去该麝月。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这面上一枝荼
蘼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 句旧诗,道是:开到荼糜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
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说着大家吃了三口,以充三杯之数。
黛玉默默地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
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
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也自笑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有删改)
材料二:
首先,《红楼梦》把女人当作与男人对应的一个性别群体来看待了,《红楼梦》中的女人,尤其年
轻女人,不再是男人生命中的某种工具,不再是让男人受控受难的祸水,也不再是失意男人镜花水
月般的自我补偿。其次,《红楼梦》作者认为,女人,尤其是年轻女人,是较诸男人精彩一点的人,是
展现着较多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人,不着意打造三从四德的楷模。第三,尤为可贵的是,红楼女性世
界是一个鲜活女人的世界,原汁原味的女人世界。鲜活的女性世界,首先是美的。红楼女性的形貌
美、才智美、性情美以及不同年龄特有的风神美,都在绽放异彩。鲜活的女性世界,必定是不完善
的。“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这些陋处,在形貌、才智、性情诸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原汁原味地
透露出来。鲜活的女人,又往往有着某种模糊性,红楼女子更多有模糊朦胧色彩。鲜活的女人,还
各有各的不幸。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湘云会以自行船打趣林黛玉,是因为林黛玉曾病中说梦话,说要坐自行船回苏州。
高一语文试卷·第5页(共10页)
{#{QQABIQQUggigAhAAARhCAQVSCkCQkBGCACgGRBAAsAAAiANABAA=}#}
B.众人道宝钗原也配牡丹花,是因为牡丹端庄典雅,而薛宝钗正似牡丹,是个大方端庄的
大家闺秀。
C.节选内容描写的是众姐妹聚会行花令的欢乐场面,文中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
作描写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D.众姐妹会在深夜聚在怡红院行花令的原因是,正值宝玉生日,宝玉的丫鬟们盛情邀约。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宝玉提到“行个令”,指的是行酒令,它是民间风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
戏。游戏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划拳。
B.梅花,是古诗文常见的意象,其内涵丰富。在《红楼梦》中有梅花之喻的,除了李纨,还有
自居“槛外人”的妙玉,妙玉的红梅是她看似超脱尘世却又无法超脱的欲望表达。
C.古人设宴,对座次安排十分讲究。宴会的座位中“东”是尊位,《红楼梦》中每次正式宴
会的座次跟《鸿门宴》中宴会座次一样,都是严格遵守坐东朝西为尊的规则。
D.《乡土中国》“男女有别”一文指出,中国乡土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心
理上的契洽”。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也是一种相敬如宾的平淡感情,故而成为封建家长眼
中的“金玉良缘”。
8.请简述文本一中提到的白日间湘云醉卧事件,并概括该事件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征。(4分)
9.学校文学社开展主题为“品评红楼女子”的读书分享会,请结合文本二,以文本一中的红楼
女子为例,具体谈谈你对《红楼梦》女性观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
獉 獉
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
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
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

高一语文试卷·第6页(共10页)
{#{QQABIQQUggigAhAAARhCAQVSCkCQkBGCACgGRBAAsAAAiANABAA=}#}
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

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

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材料二: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

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

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
獉 獉
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
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
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安,“思国之安者”的“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
意思不同。
B.克,“能克终者盖寡”的“克”与现代汉语“克勤克俭”的“克”意思相同。
C.举,“举先王之政”的“举”与《六国论》中的“举以予人”的“举”意思相同。
D.利,“以兴利除弊”的“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利”活用现象不相同。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议事每不合
獉 獉
B.昔取之而有余 而天下之理得矣
獉 獉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不为侵官
獉 獉
D.其可忽乎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獉 獉
高一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
{#{QQABIQQUggigAhAAARhCAQVSCkCQkBGCACgGRBAAsAAAiANABAA=}#}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话,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发人深
省。
B.文本二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王
安石逐一进行反驳。
C.两篇文章现实针对性很强。针对当时国家与社会现实状况,魏征提出人君必须“居安思
危,戒奢以俭”,王安石反驳非议,坚持改革。
D.两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骈散结合,说理思路周详,语言风格完全相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4分)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4分)
14.请你简要说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论述侧重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为全诗浩大
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
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
了身世的孤危感。
D.尾联“戎马”,采用借喻手法,比喻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
了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16.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高一语文试卷·第8页(共10页)
{#{QQABIQQUggigAhAAARhCAQVSCkCQkBGCACgGRBAAsAAAiANABAA=}#}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阿房宫中走廊回环曲折、房檐高高翘起的句子是
“        ,        。”
(2)苏洵的《六国论》在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后,用“       ,       。”
解释论点,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緿诗句“澄江静如练”,描绘金陵锦绣江山图的名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
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故事的开端,“求虫一得虫”是故事的
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已经  ①  。
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可谓山穷水
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柳暗花明,又为一
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
料儿子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
织,令人  ②  ,而成名的人生也从此柳暗花明;此后,(     ),斗虫,斗鸡,无不胜,又
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写得引人入胜,  ③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
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促织”的奇异功能被极力突显出来,以它的其貌不扬反衬出它的轻捷善斗
B.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C.“小促织”的其貌不扬被刻画了出来,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D.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突出其奇异功能,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3分)
高一语文试卷·第9页(共10页)
{#{QQABIQQUggigAhAAARhCAQVSCkCQkBGCACgGRBAAsAAAiANABA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消费者认为,    ①    。然而,无论从现实情况还
是科学概念上看,“零添加”并非事实。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储存和加
工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剂。一些人以为,无论是食品还
是其他产品,    ②    。其实,衡量食物的营养、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纯天然一个标准。
食品生产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让食品营养充分发挥价值。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不法厂商把并非
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今天,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万种,可谓五花八门,而中国只批准了2000多种,不到
十分之一。这些食品添加剂有些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不用反而不行。例如,香肠和腊肉会使用一
点亚硝酸盐以防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肉毒杆菌可以产生肉毒素,毒性强于砒
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    ③    ,从而危害人体健
康。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厂家已经是在故弄玄虚了,把有些并不需要使用防腐剂的食品说成“零添
加”,如腌渍食品(高盐)等。因此,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
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6分)
22.简述上文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一年级的统编版必修下册教科书第八单元以“倾听理性的声音”为核心任务展开学习,理
性,相对于感性而言,它意味着人有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拥有理性,便能以更加冷静、客观的态度进
行思考和决策。奥地利哲学家哈耶克说:“理性是一种力量,它超越了每一种感情,使我们能够把
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价值。”但理性的力量有时候也令人惧怕,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全是理性的
人,恰如一把全是锋刃的刀,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理性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卷·第10页(共10页)
{#{QQABIQQUggigAhAAARhCAQVSCkCQkBGCACgGRBAAsAAAiA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