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跟踪选题含答案
人教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选择题。
1、2022 年 5 月 12 日是第 14 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标志与加油站无关( )
A.B.C.D.
2、下列成语涉及的化学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
A.水火不容: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
C.煽风点火:提供充足的氧气
D.钻木取火:升高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3、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常给我们敲响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产生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点燃氢气,提前验纯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矿井作业,注意通风 D.油库重地,严禁烟火
4、火灾救援离不开化学知识,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大火蔓延路线前清理出一片隔离带,大火会逐渐熄灭。该灭火方法的原埋是( )
A.隔绝氧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以上都有
5、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 )
A.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B.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C.氢气爆炸 D.生石灰与水反应
6、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氢能 B.太阳能 C.生物质能 D.石油
7、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下列做法符合这种精神的是( )
A.电视机只用遥控器关机而未断开电源
B.洗手的时候,用洗手液搓手时水龙头不必关
C.教室中使用电灯做到人走灯灭
D.一次性筷子方便卫生,应大力推广使用
8、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它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D.MgCO3受热易分解成MgO和CO2,也可作阻燃剂
9、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其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降低着火点 D.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10、下列对应的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 )
A.做实验时,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
B.电线老化而短路引起火灾——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
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
1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天然气 B.氢气 C.酒精 D.乙醇汽油
12、图1为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俯视示意图。①处为木炭,②③处为火柴头(其中③处火柴头用细沙盖住)。用酒精灯从铜片下方对准中心④处进行加热(如图2,夹持仪器略去),一段时间后,只有②处火柴头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比①③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③处火柴头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C.②处火柴头燃烧说明铜具有导热性
D.在④处加热体现了控制变量思想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可作燃料
B.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只要满足一个,即可发生燃烧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食品包装时充填氮气可以防腐
14、今年3月《苏州日报》报导:“太仓奥特斯维能源等一批大项目建成后,我市光伏电池产突破7000兆瓦。”下列有关“光伏电池”能量形式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D.风能转化为电能
15、近日,抖音上一段“可乐灭火”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消防员猛力摇晃可乐瓶后,打开瓶盖,可乐从瓶中喷射而出,将火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乐能喷射而出,是因为压强发生了改变
B.消防员猛力摇晃是为了加快二氧化碳的逸出
C.电器起火时也能用“可乐灭火”
D.“可乐灭火”不能完全代替灭火器
16、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便捷的扑灭方法是( )
A.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用泥沙扑灭
C.用湿抹布盖灭 D.用水冲灭
二、填空题。
17、用右图装置做硫燃烧的实验。
(1)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的原因是 。
(2)观察到实验现象后,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中,要使燃烧的硫立即熄灭,应采取的措施是 ,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
18、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可燃冰的开采、氢气的开发和利用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在可燃冰的试开采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新型试采工艺。
(1)可燃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写出甲烷(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氢气不便于贮存,可将其转化为固态氢化物[如氢化钠(NaH)等]。氢化钠(NaH)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如图所示: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究燃烧需要 可燃物;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 。
(2)“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BD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引发爆炸
D.发现室内燃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通气
20、A、B、C三个集气瓶分别充满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按照下图进行实验,其中A、B中是燃烧的蜡烛,C中是白磷。
(1)A瓶中燃着的蜡烛变得十分明亮,则A中的气体是_____。
(2)B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则B瓶中的气体是_____,由此可说明该气体所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
(3)C瓶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21、夏天蚊虫比较多,可用电蚊拍、杀虫剂杀灭蚊虫。但是,“电蚊拍+杀虫剂=火!”消防员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将杀虫剂喷向通电的电蚊拍,通电的电蚊拍着火了。
(1)电蚊拍着火的原因是杀虫剂中所含的药物是__________,而“点火凶手”是电流产生的热。
(2)若使用过程中电蚊拍着火冒烟,应采取的灭火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杀虫剂等易燃易爆品存放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______(填序号)。
A.不要存放在靠近火源的地方
B.使用时,静电产生的火花不可能引起爆炸
C.不要存放在高温的地方
22、《2015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下列是我国能源结构变化的调整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化石燃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不可再生且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
(2)从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变化看,所占比例增加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在新能源开发中,化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通过图示意的Ⅰ、Ⅱ、Ⅲ三个环节,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图中c、d是最终制得的汽油中所含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
①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强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环节Ⅰ除生成CO外,还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图中c和d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发现c和d的分子组成完全相同,但其分子结构不同,化学上将其称为同分异构体。你认为c和d的化学性质________(填“是”或“不是”)完全相同的。
三、实验探究题。
23、化学兴趣小组在鲁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探究实验,他们将剪断的火柴头置于酒精灯灯芯上,点燃酒精灯,意外的发现灯芯上的火柴头居然没烧着!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随他们一起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1:灯芯与焰心交界处温度低于火柴头的着火点。
猜想2:灯芯与焰心交界处氧气浓度太低,不支持火柴头的燃烧。
猜想3:两者均是影响因素。
【査阅资料】①火柴头主要由KClO3、MnO2、易燃物及粘合剂等组成,用红外线测温仪测得火柴头的着火点约是303.4℃.②火柴头在氧气浓度为12.2%的气体中不能燃烧。
【实验验证1】为了验证猜想1,小明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定酒精灯灯芯和焰心交界处的温度 (如图1),得到的数据如下:
测量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温度/℃ 236 243 240
(1)小明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2)仅由上表可知,灯芯上火柴头未烧着的原因是没有达到火柴头的着火点 。
(3)请写出火柴头擦燃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资料提供物质)2KCl+3O2↑ 。联想到火柴燃烧时出现的白烟,小明推测白烟的成分可能是五氧化二磷 。
【实验验证2】为了验证猜想2,小红用注射器抽取酒精灯灯芯和焰心交界处的气体,并利用氧气传感器测量氧气的体积分数,数据如下表。
测量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氧气的浓度/% 5.93 5.29 6.53 5.92
(4)根据实验1、2探究内容,可知猜想 3正确。
(5)小红测出的几组氧气浓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火焰的大小有关 。
【反思评价】图2是小组同学将火柴头置于装有空气的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并用氧气传感器在容器顶端测量整个过程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那么在B (填“A、B、C、D”)点时火柴头熄灭;请你根据所学推理并解释曲线AB段、BC段、CD段氧气浓度变化的原因。①氧气的量在减小 ;②蜡烛熄灭后,随着容器冷却,下面的氧气向顶端扩散,所以氧气浓度升高 ;③最后氧气又均匀的分散在容器中,所以降低,直到均匀 。
四、计算题。
24、为了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我国研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促进CO2转化为清洁燃料CH4,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理论上22gCO2可以转化为多少gCH4?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跟踪选题含答案
人教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选择题。
1、2022 年 5 月 12 日是第 14 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标志与加油站无关( )
A.B.C.D.
【答案】D
2、下列成语涉及的化学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
A.水火不容: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
C.煽风点火:提供充足的氧气
D.钻木取火:升高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答案】A
3、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常给我们敲响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产生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点燃氢气,提前验纯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矿井作业,注意通风 D.油库重地,严禁烟火
【答案】B
4、火灾救援离不开化学知识,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大火蔓延路线前清理出一片隔离带,大火会逐渐熄灭。该灭火方法的原埋是( )
A.隔绝氧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以上都有
【答案】B
5、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 )
A.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B.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C.氢气爆炸 D.生石灰与水反应
【答案】A
6、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氢能 B.太阳能 C.生物质能 D.石油
【答案】D
7、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下列做法符合这种精神的是( )
A.电视机只用遥控器关机而未断开电源
B.洗手的时候,用洗手液搓手时水龙头不必关
C.教室中使用电灯做到人走灯灭
D.一次性筷子方便卫生,应大力推广使用
【答案】C
8、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它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D.MgCO3受热易分解成MgO和CO2,也可作阻燃剂
【答案】A
9、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其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降低着火点 D.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D
10、下列对应的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 )
A.做实验时,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
B.电线老化而短路引起火灾——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
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
【答案】D
1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天然气 B.氢气 C.酒精 D.乙醇汽油
【答案】B
12、图1为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俯视示意图。①处为木炭,②③处为火柴头(其中③处火柴头用细沙盖住)。用酒精灯从铜片下方对准中心④处进行加热(如图2,夹持仪器略去),一段时间后,只有②处火柴头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比①③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③处火柴头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C.②处火柴头燃烧说明铜具有导热性
D.在④处加热体现了控制变量思想
【答案】A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可作燃料
B.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只要满足一个,即可发生燃烧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食品包装时充填氮气可以防腐
【答案】D
14、今年3月《苏州日报》报导:“太仓奥特斯维能源等一批大项目建成后,我市光伏电池产突破7000兆瓦。”下列有关“光伏电池”能量形式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D.风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C
15、近日,抖音上一段“可乐灭火”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消防员猛力摇晃可乐瓶后,打开瓶盖,可乐从瓶中喷射而出,将火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乐能喷射而出,是因为压强发生了改变
B.消防员猛力摇晃是为了加快二氧化碳的逸出
C.电器起火时也能用“可乐灭火”
D.“可乐灭火”不能完全代替灭火器
【答案】C
16、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便捷的扑灭方法是( )
A.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用泥沙扑灭
C.用湿抹布盖灭 D.用水冲灭
【答案】C
二、填空题。
17、用右图装置做硫燃烧的实验。
(1)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的原因是 。
(2)观察到实验现象后,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中,要使燃烧的硫立即熄灭,应采取的措施是 ,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
【答案】(1)空气中氧气浓度比纯氧中浓度低
(2)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降温 隔绝氧气
18、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可燃冰的开采、氢气的开发和利用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在可燃冰的试开采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新型试采工艺。
(1)可燃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写出甲烷(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氢气不便于贮存,可将其转化为固态氢化物[如氢化钠(NaH)等]。氢化钠(NaH)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CH4+2O2CO2+2H2O (2)NaH+H2O===NaOH+H2↑
19、如图所示: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究燃烧需要 可燃物;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 。
(2)“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BD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引发爆炸
D.发现室内燃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通气
【答案】(1)可燃物,氧气;(2)BD。
20、A、B、C三个集气瓶分别充满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按照下图进行实验,其中A、B中是燃烧的蜡烛,C中是白磷。
(1)A瓶中燃着的蜡烛变得十分明亮,则A中的气体是_____。
(2)B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则B瓶中的气体是_____,由此可说明该气体所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
(3)C瓶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答案】(1)氧气 (2)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
(3)白磷燃烧,冒出白烟
21、夏天蚊虫比较多,可用电蚊拍、杀虫剂杀灭蚊虫。但是,“电蚊拍+杀虫剂=火!”消防员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将杀虫剂喷向通电的电蚊拍,通电的电蚊拍着火了。
(1)电蚊拍着火的原因是杀虫剂中所含的药物是__________,而“点火凶手”是电流产生的热。
(2)若使用过程中电蚊拍着火冒烟,应采取的灭火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杀虫剂等易燃易爆品存放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______(填序号)。
A.不要存放在靠近火源的地方
B.使用时,静电产生的火花不可能引起爆炸
C.不要存放在高温的地方
【答案】(1)可燃物 (2)用湿毛巾覆盖(合理即可) (3)B
22、《2015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下列是我国能源结构变化的调整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化石燃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不可再生且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
(2)从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变化看,所占比例增加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在新能源开发中,化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通过图示意的Ⅰ、Ⅱ、Ⅲ三个环节,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图中c、d是最终制得的汽油中所含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
①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强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环节Ⅰ除生成CO外,还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图中c和d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发现c和d的分子组成完全相同,但其分子结构不同,化学上将其称为同分异构体。你认为c和d的化学性质________(填“是”或“不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1)天然气 (2)其他可再生能源
(3)①H2+CO2CO+H2O ②不是
三、实验探究题。
23、化学兴趣小组在鲁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探究实验,他们将剪断的火柴头置于酒精灯灯芯上,点燃酒精灯,意外的发现灯芯上的火柴头居然没烧着!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随他们一起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1:灯芯与焰心交界处温度低于火柴头的着火点。
猜想2:灯芯与焰心交界处氧气浓度太低,不支持火柴头的燃烧。
猜想3:两者均是影响因素。
【査阅资料】①火柴头主要由KClO3、MnO2、易燃物及粘合剂等组成,用红外线测温仪测得火柴头的着火点约是303.4℃.②火柴头在氧气浓度为12.2%的气体中不能燃烧。
【实验验证1】为了验证猜想1,小明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定酒精灯灯芯和焰心交界处的温度 (如图1),得到的数据如下:
测量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温度/℃ 236 243 240
(1)小明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2)仅由上表可知,灯芯上火柴头未烧着的原因是没有达到火柴头的着火点 。
(3)请写出火柴头擦燃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资料提供物质)2KCl+3O2↑ 。联想到火柴燃烧时出现的白烟,小明推测白烟的成分可能是五氧化二磷 。
【实验验证2】为了验证猜想2,小红用注射器抽取酒精灯灯芯和焰心交界处的气体,并利用氧气传感器测量氧气的体积分数,数据如下表。
测量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氧气的浓度/% 5.93 5.29 6.53 5.92
(4)根据实验1、2探究内容,可知猜想 3正确。
(5)小红测出的几组氧气浓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火焰的大小有关 。
【反思评价】图2是小组同学将火柴头置于装有空气的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并用氧气传感器在容器顶端测量整个过程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那么在B (填“A、B、C、D”)点时火柴头熄灭;请你根据所学推理并解释曲线AB段、BC段、CD段氧气浓度变化的原因。①氧气的量在减小 ;②蜡烛熄灭后,随着容器冷却,下面的氧气向顶端扩散,所以氧气浓度升高 ;③最后氧气又均匀的分散在容器中,所以降低,直到均匀 。
【答案】(1)小明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使实验结论更准确;故答案为: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2)没有达到火柴头的着火点;
(3)2KClO32KCl+3O2↑;五氧化二磷;
(4)3;
(5)火焰的大小有关;
【反思评价】B;氧气的量在减小;蜡烛熄灭后,随着容器冷却,下面的氧气向顶端扩散,所以氧气浓度升高;最后氧气又均匀的分散在容器中,所以降低,直到均匀;
四、计算题。
24、为了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我国研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促进CO2转化为清洁燃料CH4,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理论上22gCO2可以转化为多少gCH4?
【答案】8g。
【详解】设生成甲烷的质量为x。
CO2+4H2CH4+2H2O
44 16
22g x
x=8g
答:生成甲烷的质量为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