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对比①③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接触氧气
B.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可燃物
C.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2.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没达到火柴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B.氧气不足
C.火柴燃烧所需温度高 D.空气不足
3.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是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
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将炭做成空心有利于充分燃烧
4.对于木炭燃烧与食物腐烂的相同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发光 B.都剧烈反应并产生热量 C.都是氧化反应 D.都需要点燃
5. “化学链燃烧”是新的燃烧概念,即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燃烧,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该过程具有无火焰、低污染、高效率等特点。氧化镍(NiO)作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过程如图,相比直接燃烧甲烷,对该技术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反应更充分、能源利用率高 B.较安全,减少爆炸风险
C.消耗等质量甲烷,参加反应氧气较少 D.氧化镍(NiO)中镍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6.某物质的着火点为 t℃,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 点 B.N 点 C.P 点 D.M 点
7.通常情况下,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如表。
物质 白磷 红磷 铁粉 砂糖
着火点/℃ 40 240 315~320 350
根据上表所给信息和所学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磷、红磷、铁粉、砂糖都是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C.相同条件下,铁粉比砂糖更易点燃
D.通常情况下,红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240℃或以上
二、填空题。
8.甲、乙、丙三个试管分别注入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白磷(着火点为40℃),如图所示:
问:(1)试管甲内白磷能否燃 ,其原因是 。
(2)试管乙内白磷能否燃烧 ,其原因是 。
(3)试管丙内白磷能否燃烧 ,其原因是 。
9.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
一是 ;
二是 。
10.可燃物在 的空间内 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 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 而引起爆炸。
三、实验探究题。
11.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写出一个双球管中可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
(3)相同质量的磷、铁、镁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12.如图1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仪器①的名称为 。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 。
(4)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2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四、解答题。
13.某学校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出右图所示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
(1)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时,打开活塞,也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而本实验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
(3)本实验装置的A部分还可以用于制取的气体是 ,化学方程式是 。
(4)油类物质燃烧不能用水灭火,原因是油比水轻,油会浮在水面上,用水灭火还会增大油与 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
14.日常生活中使用燃气时出现了以下现象,我们应探究原因并想办法解决。
(1)做饭时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是为什么?
(2)出现上面情况时造成的一条不良后果。
(3)为了解决上面出现的情况请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15.据报道,新疆有多处煤层发生了自燃。调查显示其原因为埋藏在地下的煤层暴露在空气中发生了 ,使煤层的温度升高达到煤的着火点,煤层就发生了燃烧,煤场工人往煤堆上洒水,一方面减少煤堆中的空气,另一方面降低煤堆的 从而防止煤堆自燃。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对比①③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接触氧气
B.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可燃物
C.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答案】C。
【解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A.分析实验图示可知,对比①③不能说明燃烧的条件;故A错误;
B.分析实验图示可知,①④一个是冷水一个是热水,不能对比;故B错误;
C.分析实验图示可知,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C正确;
D.铁丝的着火点高于热水的温度,则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故D错误;
故选:C。
2.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没达到火柴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B.氧气不足
C.火柴燃烧所需温度高 D.空气不足
【答案】A。
【解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下面火柴没达到火柴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不易继续燃烧;故A说法正确;
B.根据燃烧的条件,火柴划着后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故B说法错误;
C.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达到火柴着火点就会燃烧;故C说法错误;
D.根据燃烧的条件,火柴划着后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3.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是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
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将炭做成空心有利于充分燃烧
【答案】C。
【解析】A.炭具有可燃性,故正确;
B.炭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会生成一氧化碳,为了防止造成煤气中毒,要注意通风,故正确;
C.着火点属于可燃物本身的属性,不能人为的降低或升高,故错误;
D.将炭作出空心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燃烧,故正确。
故选:C。
4.对于木炭燃烧与食物腐烂的相同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发光 B.都剧烈反应并产生热量 C.都是氧化反应 D.都需要点燃
【答案】C。
【解析】A.木炭燃烧发光,食物腐烂不发光。不正确。
B.木炭燃烧是剧烈的,放出热量,食物腐烂是缓慢的,放出热量。不正确。
C.木炭燃烧和食物腐烂都需要氧气参加,都属于氧化反应。正确。
D.木炭燃烧需要点燃,食物腐烂不需要点燃。不正确。
故选:C。
5. “化学链燃烧”是新的燃烧概念,即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燃烧,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该过程具有无火焰、低污染、高效率等特点。氧化镍(NiO)作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过程如图,相比直接燃烧甲烷,对该技术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反应更充分、能源利用率高 B.较安全,减少爆炸风险
C.消耗等质量甲烷,参加反应氧气较少 D.氧化镍(NiO)中镍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答案】C。
【解析】A.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燃烧,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燃烧,可以使反应更充分、能源利用率高,选项说法正确;
B.较低温度下燃烧可以减少爆炸的危险,较为安全,选项说法正确;
C.消耗等质量甲烷,参加反应氧气不会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D.氧化镍(NiO)中,氧元素显﹣2价,所以镍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某物质的着火点为 t℃,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 点 B.N 点 C.P 点 D.M 点
【答案】A。
【解析】A.Q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最大,燃烧最旺。故选项正确;
B.N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较大,燃烧较旺。故选项错误;
C.P点的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D.M点的温度虽然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7.通常情况下,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如表.
物质 白磷 红磷 铁粉 砂糖
着火点/℃ 40 240 315~320 350
根据上表所给信息和所学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磷、红磷、铁粉、砂糖都是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C.相同条件下,铁粉比砂糖更易点燃
D.通常情况下,红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240℃或以上
【答案】B。
【解析】A.从四种物质都存在着火点可以得到四种物质均是可燃物,故A说法正确;
B.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说法错误;
C.着火点低的易被点燃,铁的着火点比砂糖的着火点低,所以相同条件下,铁粉比砂糖更易点燃,故C说法正确;
D.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8.甲、乙、丙三个试管分别注入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白磷(着火点为40℃),如图所示:
问:(1)试管甲内白磷能否燃 不能 ,其原因是 没有达到着火点 。
(2)试管乙内白磷能否燃烧 不能 ,其原因是 没有与氧气接触 。
(3)试管丙内白磷能否燃烧 能 ,其原因是 与氧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 。
【答案】能;与氧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
【解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可知:
(1)甲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不能燃烧;
故答案为:不能;没有达到着火点。
(2)乙中的白磷虽然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
故答案为:不能;没有与氧气接触。
(3)丙中的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能;与氧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
9.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
一是 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或氧气) ;
二是 燃料与空气(或氧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
【答案】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解析】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以从增大氧气的浓度或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来考虑。
故答案为: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10.可燃物在 有限 的空间内 急剧 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 聚积 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 迅速膨胀 而引起爆炸.
【答案】有限;剧烈;聚积;迅速膨胀。
【解析】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瞬间内聚积大量的热,生成大量的气体,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发生爆炸.
故填:有限;剧烈;聚积;迅速膨胀.
三、实验探究题。
11.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写出一个双球管中可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Cl+CaCO3=CaCl2+H2O+CO2↑或2H2O22H2O+O2↑ ;
(2)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
(3)相同质量的磷、铁、镁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磷 。
【答案】(1)2HCl+CaCO3=CaCl2+H2O+CO2↑或2H2O22H2O+O2↑。(2)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磷。
【解析】(1)双球管中涉及两个反应,分别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以及水,另一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Cl+CaCO3=CaCl2+H2O+CO2↑、2H2O22H2O+O2↑.故填:2HCl+CaCO3=CaCl2+H2O+CO2↑或2H2O22H2O+O2↑。
(2)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都有可燃物,都接触氧气,但是由于着火点不同,所以现象不同,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条件;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相同质量的磷、铁、镁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设消耗的可燃物的质量均为m,对应的消耗的氧气的质量分别为x、y、z。
4P+5O22P2O5
124 160
m x
x≈1.29mg
3Fe+2O2Fe3O4
168 64
m y
y≈0.38mg
2Mg+O22MgO
48 32
m z
z≈0.67 mg
所以消耗氧气最多的是磷。
故填:磷。
12.如图1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仪器①的名称为 酒精灯 ;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物质具有可燃性 ;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乒乓球碎片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 低 ;
(4)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2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答案】D。
【解析】(1)仪器①是酒精灯;故填:酒精灯;
(2)小棉花球蘸水后,因水不可燃,反而会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达不到棉花的着火点,不会燃烧;而小棉花球蘸酒精后,酒精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被点燃后会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发棉花球燃烧,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故填:物质具有可燃性;
(3)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木屑的着火点比煤低,故同时加热木屑先发生燃烧,故填:乒乓球碎片;低;
(4)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
B.由图象可知,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故正确;
C.由图象可知,当氧气的体积分数到16%时蜡烛就熄灭,这说明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故正确;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含有16%的氧气,其他气体为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共占84%,故错误。
故选D。
四、解答题。
13.某学校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出右图所示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
(1)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时,打开活塞,也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
(2)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和隔绝氧气 。而本实验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 。
(3)本实验装置的A部分还可以用于制取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或氢气) ,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或(Zn+H2SO4═ZnSO4+H2↑) 。
(4)油类物质燃烧不能用水灭火,原因是油比水轻,油会浮在水面上,用水灭火还会增大油与 空气中的氧气 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
【答案】(1)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2H2O2 2H2O+O2↑(2)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和隔绝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3)二氧化碳(或氢气);CaCO3+2HCl═CaCl2+H2O+CO2↑或(Zn+H2SO4═ZnSO4+H2↑)(4)空气中的氧气。
【解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反应能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白磷的着火点是40℃,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水能灭火的原因是:水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并且能够隔绝氧气。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或氢气时,不需要加热,可以用本实验装置的A部分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或Zn+H2SO4=ZnSO4+H2↑。
(4)汽油燃烧造成火灾时,不能用水来灭火的原因是:汽油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水不能使汽油隔绝空气,油随水流动甚至还能扩大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
故答案为:(1)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2H2O2 2H2O+O2↑(2)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和隔绝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3)二氧化碳(或氢气);CaCO3+2HCl═CaCl2+H2O+CO2↑或(Zn+H2SO4═ZnSO4+H2↑)(4)空气中的氧气
14.日常生活中使用燃气时出现了以下现象,我们应探究原因并想办法解决。
(1)做饭时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是为什么?
(2)出现上面情况时造成的一条不良后果。
(3)为了解决上面出现的情况请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氧气(空气)量不足,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燃气发生不完全燃烧);(2)可能会引起中毒;(3)增大灶具的进风口,使燃气充分燃烧。增大灶具的进风口,使燃气充分燃烧。
【解析】(1)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是氧气(空气)量不足,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燃气发生不完全燃烧)造成的;故填:氧气(空气)量不足,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燃气发生不完全燃烧);
(2)氧气不足,燃气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可能会引起中毒;故填:可能会引起中毒;
(3)当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其原因是氧气不足,液化气燃烧不充分,此时就需要增大灶具的进风口,使燃气充分燃烧。增大灶具的进风口,使燃气充分燃烧。
15.据报道,新疆有多处煤层发生了自燃。调查显示其原因为埋藏在地下的煤层暴露在空气中发生了 缓慢氧化 ,使煤层的温度升高达到煤的着火点,煤层就发生了燃烧,煤场工人往煤堆上洒水,一方面减少煤堆中的空气,另一方面降低煤堆的 温度 从而防止煤堆自燃。
【答案】缓慢氧化;温度。
【解析】煤层自燃是暴露在空气中的煤层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反应,使煤层温度逐渐升高,甚至达到了煤的着火点,所以燃烧起来;
为防止煤层自燃,往煤堆上洒水一方面减少煤堆中的空气,另一方面降低煤堆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
故答案为:缓慢氧化;温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