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相信未来》 课件 (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相信未来》 课件 (2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23 11:1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相 信 未 来食指作者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他,所以给他起名路生。他出身于革命家庭,他曾经也不能免俗,像大多数幼稚青年一样狂热过,热衷过“红色大串联”这样的荒诞行为,响应过“上山下乡”的号召,然而他并没有失去自己的良知——当一群造反的同学殴打教导主任时,他站出来劝阻;他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思想——当他写出一首首不满现实处境、向往美好未来的诗篇,并被大批青年学生追捧时,他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审查、迫害。 3 食指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4 1968年到山西插队。参过军,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1990年至今在北京福利院接受治疗。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
相信未来5 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
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
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
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
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
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基本特点: 1、心灵化 2、意象化 3、象征手法 4、意象间的“飞白”,蒙太奇 6“朦胧诗”代表人物 舒婷 《致橡树 》《神女峰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 顾城 《一代人》《远和近》 《眨眼 》 梁小斌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北岛 《回答》《一切》写作背景 1966年 18岁 ???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许多老师被批斗。郭路生因劝阻其他学生殴打教务主任而遭围攻。后又因写诗被批斗。据同学赵强回忆,当时几个班的学生开他的斗争会,说他那时写的有浪漫主义情调的诗是资产阶级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郭路生深深体验了这场“触及每个人灵魂的大革命”。父亲在运动中被审查、揪斗,为了少惹麻烦,母亲将家中的藏书全部销毁,只有一套《约翰?克利斯朵夫》因放在床下得以保留。郭路生痛不欲生,将家中的灯泡通通打碎,全家在黑暗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 1968年20岁 ??? 此年是郭路生诗歌创作的黄金年,现在保留下来的诗作有近二十首。其中有他的代表作《相信未来》、《烟》、《酒》、《海洋三部曲》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疯狂岁月——大字报大字报不知是否为文革的发明,但肯定在文革发展到了极致。从城市到乡村、从大街到小巷,铺天盖地,势如潮涌。 疯狂岁月——红卫兵当红卫兵象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的,是对中国文化遗产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对几代中国人(也包括他们自己)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 疯狂岁月——个人崇拜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在文革中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于一代伟人变成了全国人民顶礼摩拜的神。
疯狂岁月——批斗会大到成千上万的群众集会,小到车间、班组的现场会,各式各样的批斗会层出不穷;上至国家主席,小到一个平民百姓,都可以成为批斗会的对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寄托的对象。通俗地说,就是诗歌中具体的形象,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黑暗势力产生希望的地方残余的希望希望的火花生活上贫困,但保持乐观 分析意象,把握主旨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希望的果实失望的眼泪收获的果实被摧残的生命心理上失落,但一往情深在“文革”那个黑暗的年代,有很多知识分子、干部和普通百姓在“否定现在”时,也一并把自己“否定”掉了——他们选择了轻生、自杀。
66年5月17日,邓拓服毒;
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在自家钢窗上吊死;
66年8月24日,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自杀;
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京投太平湖;
67年2月,《红岩》作者罗广斌跳楼;
67年6月21日,食指的岳父、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服毒;
68年4月22日,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跳楼,随后他的另一个儿子郭民英也自杀;
68年8月12日,周瘦鹃跳井;
71年1月13日,闻捷打开煤气自杀…… 相信未来读法一: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读法二: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分析鉴赏 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用排浪、大海、曙光这几个喻体,使诗的意境浑宏, 气势磅礴,充满力感,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强大的信念;而且比喻新颖、传神。讨论:江青曾评价
“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她的评价有道理吗?提示:开头两节有没有否定“现在”?22《相信未来》是食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终极表现。而并不是像江青所说的属于“灰色”。诗人是以热爱生命作为思想内核,所以他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最终获得一个“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诗歌主旨,应从精神价值层面上加以理解。前面三小节中,作者几次讲到“相信未来”?这里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思考反复:增强诗歌感染力,突出诗歌主旨诗人为何如此坚定的相信未来?1—3节:用诗的语言展现了现实的黑暗
4-6节:相信未来的原因
第7节:直接抒情,发出内心 的呼喊总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