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两首 课件 (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毛泽东词两首 课件 (3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25 12: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毛泽东词两首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 李仲秋学习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学时数——二课时长沙一九二五年 1925年,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他漫步湘江、游橘子洲,看山光水色,满目秋景,忆当年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豪情满怀,吟成此篇。写作背景准确读出下列红色字:
沁园春( )    
百舸争流( )
峥嵘岁月稠( )   
怅寥廓(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gěqìnzhēng róngliáo kuòqiúè 整体感知1、诵读这首词,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2、理解疑难、关键词句,疏通文意。
3、初步感知词的上阕、下阕内容。 解释疑难、关键词句 独立寒秋:
怅廖廓:
谁主沉浮:
峥嵘岁月稠:
书生意气:独自站立 。怅,失意。指由深思而慷慨的思绪。廖廓,指宇宙浩瀚无边。沉浮,事物的升沉起伏,消长兴衰。
文中指盛衰。峥嵘,形容山势高峻。指不平凡。稠:多意志和气概。同学们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劲头正足。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大军阀、大官僚。遏制,指阻止。风浪巨大,行船困难,可我们以同急流拼搏为快乐。浪遏飞舟:粪土当年万户侯: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视…..如粪土(名作动)精华鉴赏:读上阕,思考下列问题: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寒秋,
 (我)独立(于)橘子洲头,
 (望)湘江北去。2、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字领起数句,上阕
中哪个字领起下文,领起哪几句。
“看”字:领起七句。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静动看 远眺:近观:仰视:俯瞰:总结: 下列红色词运用精当,富表现力
 
层林尽染    
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浓。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  争: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竟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翔”突出鱼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飞翔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静动看问:谁主沉浮见景生情
情中显志读下阕,思考下列问题:1、下阕中的哪个字领起下文,领起哪几句?概括这几句的含义。  
2、如何理解“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一句?  
3、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
“忆”字领起八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激情奔放,谈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军阀统治者看得如同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很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以设问句结尾,形象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胸怀天下,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搏击风浪的革命青年。寓情于景 情中显志语言精练 表现力强 艺术特色
多种对比 形象鲜明忆秦娥.娄山关 写作背景
1935年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
关,经桐梓,渡赤水,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
泸洲之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此
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
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挥师东进,再
渡赤水,重占桐梓。贵州军阀急调两个师凭
险固守娄山关。红军25日凌晨与敌军鏖战后,
迅即通过娄山关。26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
扑之敌。娄山关之战包括了25日夺取和26日
坚守两个战斗阶段。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
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
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
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
斗历程凝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
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北
风、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
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的场
面,通过如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
红的残阳,象征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
情景。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时间:残月天边的拂晓时刻。环境:西风凛冽,天宇辽阔,
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词牌规定上下两阙第三句必须用叠句“碎”“咽”二字,曲折传神,贴切入微。上阙:以景写人,以动写静,
以有声衬无声。内容简析1、词的上阙主要写什么?试简析之。
词的上阙着重写霜晨行军的情景,写红军进
逼娄山关的军事行动。它描写了行军途中的
艰苦环境,渲染出苍凉沉郁的气氛。
2、词的前两句仅仅只是写景吗?
词的前两句虽只是景物描写,但景中有人,
既曲折地表现了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的
战斗生活,又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
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漫道”不仅表现了红军对自然
险阻的藐视,而且体现了红军
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从头”有重新开始之意。把山比作海,以血形容太阳。
比喻奇特,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
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
虽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
暗示战斗激烈,展示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下阙:写过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写攻克娄山关
之后的军事行动,略去战斗过程,而接着写胜利
后越过娄山关的情景。精华鉴赏
1、词的上下阙所表达的情感一致吗?
上阙表现的是悲凉沉郁,
下阙表现的是雄劲豪放。
2、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
明暗虚实巧妙结合。明写自然景物,暗
写红军的革命精神,实写行军时的所见
所闻所感,虚写娄山关的激战。1、背诵这两首词。
2、品味毛泽东两首词作广阔的境界和其诗词的豪情壮志。
3、登陆毛泽东纪念馆网站,查询毛泽东的相关资料和诗词,摘录几首你喜欢的诗词。布置作业:诗歌常识诗歌分类表达方式语 言韵 律抒情诗
叙事诗
说理诗格律诗
自由诗旧体诗
新 诗古代诗歌旧体诗词曲古体诗近体诗又称古风,不
受严格的格律
限制,有四言、
五言、七言。又称今体诗,包
括律诗和绝句,
格律极严,有五
言和七言。从篇幅长短分,58字以
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
调,90字以上为长调。指散曲,盛行于元、明、清,
是没有说白的韵文,富于抒情。 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用白话写。新诗的格律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诗行有一定的节拍,双数诗行最后一个字一般押韵。新诗中的自由体新诗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韵。不用标点。词的知识 词,是歌词的意思,一种按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它与音乐有极密切的关系。词有它独特的体制特点,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词调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乐调。每个词调都有个名字,即词牌。如《沁园春》《水调歌头》它们与词的内容是不一致的。
为表明题意,词多在词牌下加一个小标题。如“长沙”“娄山关”都是词的题目。
词体:根据扼调的变化,发展出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词句与词韵:词句是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讲究平仄,押韵。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
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
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有的是景
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
有的是多个的。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
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意象是诗的基
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的和谐”的诗的艺术境
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
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
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
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