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知识梳理与积累。
1.(2023·兰溪)“琴棋书画”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艺”,其中“书”是指 。请展示一下你的硬笔书法吧!
书写内容自定,注意:①行款整齐,力求美观;②不要署上真实姓名。
【答案】书法;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考查传统文化。琴棋书画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四艺,包括琴、棋、书、画这四种艺术。其中,琴指古琴,代表民族传统音乐;棋特指围棋;书指书法,而非书籍;画即绘画,特指国画,即水墨丹青。考查汉字书写。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美观,内容自定。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和汉字书写。解答此题时,要认真读一读给出的句子,明确要写的内容,写完后再次检查书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汉字书写基本规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中间后两边。
2.(2023·兰溪)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翻开百年历史篇章,我们心潮澎湃:为了严守党的秘密,李大钊经受了yán jùn 的考验;面对fěi tú 的威胁,刘胡兰毫不畏惧,视死如归……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将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sǐ dé qí suǒ ,历史会铭记这一切。
回顾三年抗疫历程,我们感慨万千: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dān ge 救治自己的医院院长,xī shēng 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工作在各个lǐng yù 的人们,他们恪尽职守,默默奉献。他们都是普通人,又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答案】严峻;匪徒;死得其所;耽搁;牺牲;领域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汉字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书写时要注意“严峻”的“峻”不要写成同音字“竣”,“匪徒”的“徒”不要写成形近字“徙”,“耽搁”的“耽”不要写成形近字“枕”,“领域”的“域”不要写成形近字“城”。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严峻、匪徒、死得其所、耽搁、牺牲、领域
【点评】此题根据拼音写汉字,考查对字形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难写字要着重练习。
3.(2023·兰溪)下列词语中,字形、加点字读音和意思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倒霉 残灯末庙 桂冠(guān) 不以为然(对)
B.祈祷 灯火通霄 抽噎(yè) 焉知非福(不是)
C.书籍 行善积德 薄利(bó) 弱冠之年(三十岁)
D.隔决 雕粱画栋 燕山(yān) 蜂拥而至(到)
【答案】A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灯火通霄”应改为“灯火通宵”,指整个晚上都开着灯,形容很热闹。“抽噎”的“噎”应读“yē”,指食物等堵住食道。
C.有误,“弱冠之年”意思是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D.有误,“隔决”应改为“隔绝”,指阻隔,分隔断绝;把某—物体分开使其与外界完全隔离。“雕粱画栋”应改为“雕梁画栋”,指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字义的辨析,注能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字形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4.(2023·兰溪)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讨论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
B.面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就是不低头折节。
C.森林不仅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答案】B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C、D正确;
C.有误, 低头折节:意思是丧失气节,屈服于他人。不符语境。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5.(2023·兰溪)古人说:“____。”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答案】B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事物的发展才不会受阻碍;不受阻碍,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此句简洁而富有哲理,启示我们应该抱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鼓励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意思是: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这句话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D.“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l旧”出自《淮南子》,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结合释义和语境“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保持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可知,应填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
6.(2023·兰溪)下列关于作品和内容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其中“喝粥”部分写得很详细。
B.《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将流落荒岛的坏处写得较简单,好处写得理由很充足,可以看出他是个冷静理性,积极乐观的人。
C.《迢迢牵牛星》借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
D.《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手法,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
【答案】A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A.有误,《腊八粥》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其中“等粥”部分写得详细。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了课文的理解、经典名著,诗歌情感主旨、叙述顺序。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7.(2023·兰溪)下面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85天,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____老人使尽平生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
①太阳又升起来,老人疲惫不堪,他吃了生鱼以增强力量。
②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拼命收钓丝,但仍不能提上一英寸。
③黎明时,他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度,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④鱼终于跳出海面,老人紧紧拽住,手已经皮开肉绽,涌出鲜血。
⑤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
⑥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坚持着不松手。
A.③②⑥④⑤① B.③②①⑥④⑤
C.③②④①⑤⑥ D.③②⑥①④⑤
【答案】D
【知识点】排序
【解析】【分析】按照课文内容排列,先写“黎明时,他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度,让小船随海水漂流”,再写“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拼命收钓丝,但仍不能提上一英寸”“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坚持着不松手”,“太阳又升起来,老人疲惫不堪,他吃了生鱼以增强力量”,接着写“鱼终于跳出海面,老人紧紧拽住,手已经皮开肉绽,涌出鲜血”,最后写"“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诗文词句理解。语句排序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8.(2023·兰溪)根据要求完成句子。
(1)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两个,发挥想象,用夸张的手法,各仿写一个句子。
安静 高兴 胖 瘦 饿
例:我的嗓子干得快冒烟了。
①
②
(2)生活是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生活是 ,时而 ,时而 ;生活是 ,时而 ,时而 。
【答案】(1)安静;教室里安静极了,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
(2)一盏灯;前途光明;暗淡无光;一条路;宽阔无阻;崎岖蜿蜒
【知识点】仿写
【解析】【分析】(1)例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所给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发挥想象,写一个句子即可。
(2)考查续写写话。要用排比的句式写出“生活”的特征。
故答案为:(1)①安静教室里安静极了,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②饿我饿得前胸贴后背了。(2)一盏灯前途光明暗淡无光—条路宽阔无阻崎岖蜿蜒。
【点评】考查了句子仿写、续写写话。句子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9.(2023·兰溪)阅读是一场最浪漫的遇见,我们跟着书本旅行,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孙悟空→林冲→林黛玉→“好事儿”→“星期五”→波莉姨妈→疯帽子
(1)参照示例,任选两个人物,说说来自哪部作品以及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示例:孙悟空——《西游记》——机智勇敢,嫉恶如仇,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
我选
我选
(2)读整本书名著时有些内容难以理解,下面阅读方法对你理解内容帮助不大的是( )
A.了解名著写作背景 B.联系上下文猜意思
C.可以快速地阅读 D.可以逐字逐行重读
(3)制作一张属于你的名著阅读书签。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与心仪的书籍不期而遇 我最喜欢读的名著是 作者是 ,他(她)是 (填国籍)人。 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是:(至少两条) ① ② 我的读书格言:
【答案】(1)林黛玉——《红楼梦》——聪明敏感,多愁善感,对命运颇有牵挂,被称为“凄美之女”。;疯帽子——《爱丽丝梦游仙境》——疯狂古怪,毫不拘束,总是充满想象力和幻想,为人诙谐幽默。
(2)C
(3)《飘》;玛格丽特 米切尔;美国;描写细腻,情节曲折,让人情不自禁地被卷入其中;;主人公斯嘉丽 奥哈拉的性格非常独立自由,她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给了我很多启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识点】《红楼梦》;《西游记》;《爱丽丝漫游奇境》
【解析】【分析】(1)仿照例句任选两个名著中的著名人物,描写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即可。
(2)只有快速阅读无法深入理解名著内在内容,需要逐字逐行重读,联系上下文猜意思等方法,才能真正读懂名著。故选C。
(3)结合日常积累的阅读知识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林黛玉——《红楼梦》——聪明敏感,多愁善感,对命运颇有牵挂,被称为凄美之女”。疯帽子——《爱丽丝梦游仙境》——疯狂古怪,毫不拘束,总是充满想象力和幻想,为人诙谐幽默。(2)C(3)《飘》玛格丽特·米切尔;美国;描写细腻,情节曲折,让人情不自禁地被卷入其中;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非常独立自由,她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给了我很多启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典名著、实践作业、阅读策略和方法。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平时的阅读以及日常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完成。
10.(2023·兰溪)按课文内容或语境填空。
(1)【诗以言志】《马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 ,从诗句“ , ”中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石灰吟》中,于谦借 表明志向,即使“粉骨碎身”,也立志要 ;《竹石》中,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 。
(2)【文以载道】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 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 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 还轻(毛泽东);在 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 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朱自清)。
(3)【句以明理】“ , ”告诉我们有心去做某件事情,往往惨遭失败,反倒是无心去做的某件事情竟然成功了;当老师的批评很严厉时,你会自然地想到:“ , ”;我们平时一定要多读书,多实践,要知道“ , ”。
【答案】(1)良马;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2)泰山;剥削;鸿毛;逃去如飞;千门万户;徘徊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知识点】格言、名言;谚语;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考查古诗文默写、诗歌词句理解。“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出自李贺的《马诗》,全诗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人把自己比作良马,从诗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于谦的《石灰吟》,全诗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郑燮的《竹石》,全诗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2)考查现代诗文默写。出自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原文: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出自朱自清的《匆匆》,原文: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结合原文填空即可。
(3)考查谚语。“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去栽花,花却始终不开放;无心去插柳,柳却自然地长大成荫。比喻有心去做某件事情,往往惨遭失败;反倒是无心去做的某件事情竟然成功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肯的劝告或批评,就如同苦口的良药,虽然听起来难受,实际上对自己的行为大有裨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需要知识的时候,才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就体会不到它的困难。劝诫人们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多实践,多取得真知。
故答案为:(1)良马;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2)泰山;剥削;鸿毛;逃去如飞;千门万户;徘徊;(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点评】考查了课文的理解、诗歌词句理解,阅读策略和方法。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二、古诗文主题阅读。
(2023·兰溪)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十五夜①望月
唐 王建
中庭②地白③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乙】天竺寺①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②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③。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释】①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②桂子:特指为桂花。③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11.《十五夜望月》中的“ ”一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念之情,《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的“ ”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桂花掉落场景。
12.下列关于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着这两首七言绝句,我们仿佛看见了古人过中秋佳节的画面。
B.《十五夜望月》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落谁家”可以看出作者表达情思之委婉。
C.“殿前拾得露华新”诗人拾起殿前的桂花,其颜色洁白、新鲜,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
D.《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3.两首诗都描写了我们熟知的“中秋 、 ”的民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我们从【甲】诗中似乎看到了一幅 的图画,而【乙】诗却让我们觉得诗人的心情是 的。
【答案】11.不知秋思落谁家;玉颗珊珊下月轮
12.D
13.赏月;赏桂花;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愉悦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解答本题,应对诗歌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参考译文】
《十五夜望月》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桂子》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11.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从“不知秋思落谁家"可知,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念之情。“玉颗珊珊下月轮"意思是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这句话将“零落的桂花瓣"比作“一颗颗玉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不知秋思落谁家;玉颗珊珊下月轮
1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没有体现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D。
故答案为:D
13.考查了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内容概括。这两首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节日题材,以描写中秋节赏月、赏桂花的夜景为主题。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一首通过描绘景物体现节日气氛,另一首则从诗人感悟和情感出发,表现出诗人对节日的热爱和自然景观的赞美。【甲】诗中诗人写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通过对庭院、白色的地面、大树、鸦雀、露水、桂花、月亮的描写,描绘出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乙】诗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交待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联想的基调。第二句,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阐述了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第三句,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第四句,感叹到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故答案为:赏月赏桂花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愉悦。
(2023·兰溪)阅读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①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②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之。已而③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⑥若不知。
——选自宋濂《王冕传》
【注释】①陇(lǒng):田埂。②辄(zhé):总是(常常),就。③已而:事情过后。④曷(hé):为什么。⑤执策:拿着书卷。⑥恬:心神安适。
请借助注释读懂本文并完成以下练习:
14.读一读,选一选。(填序号)
①下面三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暮归,忘其牛 为是其智弗若与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冕放牛时跑到学堂听学生读书,傍晚才回家,忘了放牛的事。
b.因牛踩坏农田,王冕遭父亲责打,可过后他还跟先前一样去听课而忘记放牛。
c.在母亲的劝说下,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寄居僧寺,夜里坐在佛像膝盖上读书。
15.同学们,王冕读书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发?请分享你的观点。
【答案】14.a;c
15.王冕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学习要有专心致志、好学刻苦、意志坚定、顽强努力的态度。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①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②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不知道似的。
14.①考查字词解释。a.暮归,忘其牛︰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其:他的。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其:他的。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以:在。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以:认为。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之:无实义。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到广陵。之:到。结合释义,“暮归,忘其牛"和“为是其智弗若与”加点词意思相同。故选a。②考查内容理解。a、b正确。c.有误。结合"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可知,在母亲的劝说下,王冕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晚上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故答案为:a、c
15.考查情感主旨。这则文言文写了王冕的两件事:一是王冕放牛时偷听念书,二是王冕在寺庙读书。从“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可以看出王冕在听书时十分入迷,非常好学。从“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可以看出王冕学习十分刻苦。从“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可知,王冕是个意志坚定的人。由此可见,对待学习要有专心致志、好学刻苦、意志坚定、顽强努力的态度。
故答案为:王冕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学习要有专心致志、好学刻苦、意志坚定、顽强努力的态度。
三、现代文主题阅读。
(2023·兰溪)阅读。
腊梅
余秋雨
有一天早晨起来,天气奇寒,推窗一看,大雪纷飞,整个院子一片银白。腊梅变得更醒目了,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着,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几个年轻的病人要冒雪赶去观看,被护士们阻止了。护士低声说,都是病人,哪能受得住这般风寒?还不快回!
站在底楼檐廊和二楼阳台上的病人,都柔情柔意地看着腊梅。有人说,这么大的雪一定打落了好些花瓣;有人不同意,说大雪只会催开更多的蓓蕾。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点。这位护士年轻苗条,刚迈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间。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腊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她一定学过一点舞蹈,数花时的身段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报出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的病人全都欢呼起来。数字证明,承受了一夜大雪,腊梅反而增加了许多朵,没有凋残。
这个月底,医院让病人评选优秀护士,这位冒雪数花的护士得了全票。
过不了几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上海的冬天一般不下这么大的雨,所有的病人又一下子拥到了檐廊、阳台前。谁都明白,我们的腊梅这下真的遭了难。几个眼尖的,分明已看到花枝地下的片片花瓣。雨越来越大,有些花瓣已冲到檐下,病人们忧愁满面地仰头看天,声声惋叹。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去架伞!”
这是另一位护士的声音,冒雪数梅的护士今天没上班。这位护士虽然身材颀长,却还有点孩子气,手上夹把红绸伞,眸子四下一转。人们像遇到救星一样,默默看着她,忘记了道谢。有一位病人突然阻止了她,说红伞太刺眼,与腊梅不太搭配。护士噘嘴一笑,转身回到办公室,拿出来一把黄绸伞。病人中又有人反对,说黄色对黄色会把腊梅盖住。好在护士们用的伞色彩繁多,最后终于挑定了一把紫绸伞。
护士穿着乳白色雨靴,打着紫伞来到花前,拿一根绳子把伞捆扎在枝干上。等她捆好,另一位护士打着伞前去接应,两个姑娘互搂着肩膀回来。
春天来了,腊梅终于凋谢。病人一批批出院了,出院前都到腊梅树前看一会儿。
各种树木都绽出了绿芽,地上的青草也开始抖擞起来,病人的面色和眼神都渐渐明朗。不久,这儿有许多鲜花都要开放,蜜蜂和蝴蝶也会穿墙进来。
病房最难捱的是冬天,冬天,我们有过一枝腊梅。
这时,腊梅又萎谢躲避了,斑驳苍老,若枯枝然。
几个病人在打赌:“今年冬天,我要死缠活缠闯进来,再看一回腊梅!”
护士说:“你们不会再回来了,我们也不希望健康人来胡调。健康了,赶路是正经。这腊梅,只开给病人看。”
说罢,微微红了点脸。
——节选
16.围绕腊梅,文章记录了护士和病人之间发生的两个动人故事,请你用小标题概括主要情节。
下雪天:病人要冒雪观看→护士 →病人 →护士 →
下雨腊梅遭殃:病人 →
17.品味细节。
①谁都明白,我们的腊梅这下真的遭了难。
从“我们”这个词可以体会到 。从“真的”一词中可以看出
②好在护士们用的伞色彩繁多,最后终于挑定了一把紫绸伞。
“好在”“终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病人们 ,也可以看出护土的
③护士说:“你们不会再回来了,我们也不希望健康人来胡调,健康了,赶路是正经。这腊梅,只开给病人看。”
文中“胡调”一词的意思是 ,从“不希望”“只”可以看出护士希望
18.全文主要运用了 的写法,我们学过的古诗 与本文写法相同。
19.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就文章主角和主题进行了讨论,你的看法呢?请根据你的理解参与他们的对话,表明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护士,腊梅的美和护士的心灵美交相辉映。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病人们,寒冬的腊梅和与疾病抗争的病人相互映衬。
我的看法:
理由:
【答案】16.阻止;争论花瓣是落是开;自告奋勇去数点;被病人评为优秀护士;担忧风雨中的梅花;护士冒雨为腊梅花架伞
17.病人对腊梅的珍爱;病人对即将受到风雨摧残的腊梅的惋惜与担忧;挑选过程的细致和对有适合腊梅花颜色的雨伞感到十分的欣喜;耐心;任意乱搞;人们身体健康,不再生病
18.托物言志;《石灰吟》
19.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腊梅;此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腊梅象征了有奉献精神的护士,象征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病人,象征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考查拟定小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看看每部分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概括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对文章语句或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段及文章内容。要求透过表面看实质,分析其出语句或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内涵。
(3)考查对文章写法的理解。托物言志意思是指通过对外在事物和物品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远大理想和愿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围绕腊梅,文章记录了护士和病人之间发生的两个动人故事。全文主要内容是病人、护士情系腊梅。结合文章第①段到第③段可知,“病人都柔情柔意地看着腊梅,一位年轻护士,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腊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概括可知,下雪时,病人要冒雪观看梅花,被护士阻止,病人争论花瓣是落是开,护士受感动,自告奋勇去数点,被病人评为优秀护士。结合第④段到第⑥段“雨越来越大,有些花瓣已冲到檐下,病人们忧愁满面地仰头看天,声声惋叹。想要去为腊梅花架伞!最后,护士给腊梅花架了一把紫绸伞”可知,下雨腊梅遭殃,写病人担忧风雨中的梅花,护士冒雨为腊梅花架伞。
故答案为:阻止;争论花瓣是落是开;自告奋勇去数点;被病人评为优秀护士;担忧风雨中的梅花;护士冒雨为腊梅花架伞
17.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①结合语境,“过不了几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上海的冬天一般不下这么大的雨,所有的病人又一下子拥到了檐廊、阳台前。谁都明白,我们的腊梅这下真的遭了难”,在风雨来临之时,人们不忍腊梅受到摧残。“我们”写出了病人对腊梅的珍爱;“病人们忧愁满面地仰头看天,声声惋叹”,“真的”表现了病人对即将受到风雨摧残的腊梅的惋惜与担忧。②根据语境“有一位病人突然阻止了她,说红伞太刺眼,与腊梅不太搭配。护士啜嘴一笑。转身回到办公室。拿出来一把黄绸伞。病人中又有人反对,说黄色对黄色会把腊梅盖住”,病人在生疼住院期间,腊梅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不仅不愿看到腊梅受到风雨的摧残,而且还精心的呵护着腊梅,甚至希望给腊梅搭配—把合适颜色的雨伞。“好在”表明对有适合腊梅花颜色的雨伞感到十分欣喜,“终于”表明病人挑选过程的仔细认真,从中可以感受他们对生命的热爱。③护士说:“你们不会再回来了,我们也不希望健康人来胡调,健康了,赶路是正经。这腊梅,只开给病人看。"文中"胡调"一词的意思是任意乱搞,从“不希望”“只”可以看出护士希望人们身体健康,不再生病。
故答案为:病人对腊梅的珍爱;病人对即将受到风雨摧残的腊梅的惋惜与担忧;挑选过程的细致和对有适合腊梅花颜色的雨伞感到十分的欣喜;耐心;任意乱搞;人们身体健康,不再生病
18.考查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常被用于诗歌和散文的写作中,用来表达作者的某些情感,通过描述外在事物或物品的某一个特质来表达内心某种精神、品格、思想和感情。全文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学过的明朝于谦写的古诗《石灰吟》与本文写法相同。
故答案为:托物言志;《石灰吟》
19.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结合文章“春天来了,腊梅终于凋谢。病人一批批出院了,出院前都到腊梅树前看一会儿。护士认为这腊梅,只开给病人看”可知,正是因为生病,百无聊赖,所以病人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注意腊梅,欣赏腊梅;看到腊梅顽强的身姿,病人也不再厌恶冬天,消除了阴暗的心理,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增长了生活的勇气。在腊梅开放的冬天,医院里拥有了希望与惊喜,拥有了保护腊梅花、保护病人脆弱心灵的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护士。所以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腊梅,腊梅象征了有奉献精神的护士,象征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病人,象征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
故答案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腊梅;此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腊梅象征了有奉献精神的护士,象征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病人,象征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
四、语言运用与表达。
20.(2023·兰溪)完成习作。
岁月如歌,六年的小学生活,有太多值得我们细细回味的点点滴滴:或许是有趣的集体活动,亦或许是难忘的人和事;或许是一次成功的体验,亦或许是一次失败的教训……
这无数值得回忆的瞬间都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
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⑴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⑵写出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化。⑶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不少于450字。
【答案】 我长大了
成长,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走过的路,都是逐渐而大的脚印。这说明了什么?不就是说明我们长大了吗!可是,“长大”是什么意思呢?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没几天,爸爸有一天神秘地对我说:“你都上一年级了,是否该考虑自己睡了呢?”这句话像是一道闪电,在我眼前划过,使我手足无措。
那天晚上,爸爸便与妈妈开始“行动”了。我正在卫生间洗漱,听到爸爸妈妈好像在运什么东西。“咚”“啪”“刷……刷……刷”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咦?他们在干什么呢?”好奇心促使我走出卫生间,向发出声音地方走去。顿时,我惊呆了——爸爸妈妈正在另一个卧室铺床。爸爸见到我,笑了起来:“你可别瞎猜,今天这床就是给你铺的哦。”一旁放枕头的妈妈接过爸爸的话茬说道:“对,从今天开始,你就要自己一个人睡了。”“那我还能和您们睡在一起吗?”“能呀!反正等你睡着了,我可以再把你抬回去嘛!”爸爸笑道。听到此话,我便只能答应了。我乖乖地爬上床,把衣服脱掉,钻进了被窝里。
自己睡觉的感觉可真有些可怕。我把身子缩成一团,用小眼睛扫着卧室里的一切:电动车、钢琴、书柜和我的小自行车。他们像怪物似的,张牙舞爪地向我扑来。我不敢再看了,一骨碌躲进被窝里,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可半夜我突然惊醒,怎么都睡不着。夜静静的,路灯的光照在窗帘上,昏暗的光显得很柔和。静下心来,细细倾听,都能听到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动声。我索性不睡了,跑去将窗帘拉开,哦,一片光芒!又将门打开,啊,多么宽敞!我笑了,笑得很开心。还环视了四周——“啊,这个不错!”我的目光停在了玩具熊身上。我把它抱起,躺在床上,便又进入了梦乡……
“嘿,小伙子,你成功了!”爸爸把我叫醒。我揉一揉眼,脸上绽出了笑容。“你长大了!你长大了!”妈妈不停地夸我。
啊,那一刻,我长大了!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话题作文,要求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习作。我们每天都在成长:身体在长高,知识在增加,懂得了更多的道理。围绕“长大”选材,可写在成长过程中懂得的道理,可以写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训,可写成长中的感悟。无论写什么,都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自己的成长,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文在结构上首尾呼应,点明主题“我在长大”,中间通过典型的事例说明了自己正在成长,叙事具体、生动,语句通顺,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知识梳理与积累。
1.(2023·兰溪)“琴棋书画”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艺”,其中“书”是指 。请展示一下你的硬笔书法吧!
书写内容自定,注意:①行款整齐,力求美观;②不要署上真实姓名。
2.(2023·兰溪)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翻开百年历史篇章,我们心潮澎湃:为了严守党的秘密,李大钊经受了yán jùn 的考验;面对fěi tú 的威胁,刘胡兰毫不畏惧,视死如归……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将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sǐ dé qí suǒ ,历史会铭记这一切。
回顾三年抗疫历程,我们感慨万千: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dān ge 救治自己的医院院长,xī shēng 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工作在各个lǐng yù 的人们,他们恪尽职守,默默奉献。他们都是普通人,又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3.(2023·兰溪)下列词语中,字形、加点字读音和意思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倒霉 残灯末庙 桂冠(guān) 不以为然(对)
B.祈祷 灯火通霄 抽噎(yè) 焉知非福(不是)
C.书籍 行善积德 薄利(bó) 弱冠之年(三十岁)
D.隔决 雕粱画栋 燕山(yān) 蜂拥而至(到)
4.(2023·兰溪)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讨论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
B.面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就是不低头折节。
C.森林不仅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5.(2023·兰溪)古人说:“____。”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6.(2023·兰溪)下列关于作品和内容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其中“喝粥”部分写得很详细。
B.《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将流落荒岛的坏处写得较简单,好处写得理由很充足,可以看出他是个冷静理性,积极乐观的人。
C.《迢迢牵牛星》借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
D.《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手法,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
7.(2023·兰溪)下面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85天,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____老人使尽平生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
①太阳又升起来,老人疲惫不堪,他吃了生鱼以增强力量。
②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拼命收钓丝,但仍不能提上一英寸。
③黎明时,他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度,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④鱼终于跳出海面,老人紧紧拽住,手已经皮开肉绽,涌出鲜血。
⑤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
⑥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坚持着不松手。
A.③②⑥④⑤① B.③②①⑥④⑤
C.③②④①⑤⑥ D.③②⑥①④⑤
8.(2023·兰溪)根据要求完成句子。
(1)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两个,发挥想象,用夸张的手法,各仿写一个句子。
安静 高兴 胖 瘦 饿
例:我的嗓子干得快冒烟了。
①
②
(2)生活是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生活是 ,时而 ,时而 ;生活是 ,时而 ,时而 。
9.(2023·兰溪)阅读是一场最浪漫的遇见,我们跟着书本旅行,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孙悟空→林冲→林黛玉→“好事儿”→“星期五”→波莉姨妈→疯帽子
(1)参照示例,任选两个人物,说说来自哪部作品以及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示例:孙悟空——《西游记》——机智勇敢,嫉恶如仇,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
我选
我选
(2)读整本书名著时有些内容难以理解,下面阅读方法对你理解内容帮助不大的是( )
A.了解名著写作背景 B.联系上下文猜意思
C.可以快速地阅读 D.可以逐字逐行重读
(3)制作一张属于你的名著阅读书签。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与心仪的书籍不期而遇 我最喜欢读的名著是 作者是 ,他(她)是 (填国籍)人。 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是:(至少两条) ① ② 我的读书格言:
10.(2023·兰溪)按课文内容或语境填空。
(1)【诗以言志】《马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 ,从诗句“ , ”中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石灰吟》中,于谦借 表明志向,即使“粉骨碎身”,也立志要 ;《竹石》中,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 。
(2)【文以载道】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 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 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 还轻(毛泽东);在 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 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朱自清)。
(3)【句以明理】“ , ”告诉我们有心去做某件事情,往往惨遭失败,反倒是无心去做的某件事情竟然成功了;当老师的批评很严厉时,你会自然地想到:“ , ”;我们平时一定要多读书,多实践,要知道“ , ”。
二、古诗文主题阅读。
(2023·兰溪)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十五夜①望月
唐 王建
中庭②地白③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乙】天竺寺①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②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③。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释】①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②桂子:特指为桂花。③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11.《十五夜望月》中的“ ”一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念之情,《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的“ ”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桂花掉落场景。
12.下列关于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着这两首七言绝句,我们仿佛看见了古人过中秋佳节的画面。
B.《十五夜望月》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落谁家”可以看出作者表达情思之委婉。
C.“殿前拾得露华新”诗人拾起殿前的桂花,其颜色洁白、新鲜,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
D.《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3.两首诗都描写了我们熟知的“中秋 、 ”的民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我们从【甲】诗中似乎看到了一幅 的图画,而【乙】诗却让我们觉得诗人的心情是 的。
(2023·兰溪)阅读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①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②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之。已而③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⑥若不知。
——选自宋濂《王冕传》
【注释】①陇(lǒng):田埂。②辄(zhé):总是(常常),就。③已而:事情过后。④曷(hé):为什么。⑤执策:拿着书卷。⑥恬:心神安适。
请借助注释读懂本文并完成以下练习:
14.读一读,选一选。(填序号)
①下面三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暮归,忘其牛 为是其智弗若与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冕放牛时跑到学堂听学生读书,傍晚才回家,忘了放牛的事。
b.因牛踩坏农田,王冕遭父亲责打,可过后他还跟先前一样去听课而忘记放牛。
c.在母亲的劝说下,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寄居僧寺,夜里坐在佛像膝盖上读书。
15.同学们,王冕读书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发?请分享你的观点。
三、现代文主题阅读。
(2023·兰溪)阅读。
腊梅
余秋雨
有一天早晨起来,天气奇寒,推窗一看,大雪纷飞,整个院子一片银白。腊梅变得更醒目了,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着,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几个年轻的病人要冒雪赶去观看,被护士们阻止了。护士低声说,都是病人,哪能受得住这般风寒?还不快回!
站在底楼檐廊和二楼阳台上的病人,都柔情柔意地看着腊梅。有人说,这么大的雪一定打落了好些花瓣;有人不同意,说大雪只会催开更多的蓓蕾。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点。这位护士年轻苗条,刚迈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间。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腊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她一定学过一点舞蹈,数花时的身段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报出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的病人全都欢呼起来。数字证明,承受了一夜大雪,腊梅反而增加了许多朵,没有凋残。
这个月底,医院让病人评选优秀护士,这位冒雪数花的护士得了全票。
过不了几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上海的冬天一般不下这么大的雨,所有的病人又一下子拥到了檐廊、阳台前。谁都明白,我们的腊梅这下真的遭了难。几个眼尖的,分明已看到花枝地下的片片花瓣。雨越来越大,有些花瓣已冲到檐下,病人们忧愁满面地仰头看天,声声惋叹。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去架伞!”
这是另一位护士的声音,冒雪数梅的护士今天没上班。这位护士虽然身材颀长,却还有点孩子气,手上夹把红绸伞,眸子四下一转。人们像遇到救星一样,默默看着她,忘记了道谢。有一位病人突然阻止了她,说红伞太刺眼,与腊梅不太搭配。护士噘嘴一笑,转身回到办公室,拿出来一把黄绸伞。病人中又有人反对,说黄色对黄色会把腊梅盖住。好在护士们用的伞色彩繁多,最后终于挑定了一把紫绸伞。
护士穿着乳白色雨靴,打着紫伞来到花前,拿一根绳子把伞捆扎在枝干上。等她捆好,另一位护士打着伞前去接应,两个姑娘互搂着肩膀回来。
春天来了,腊梅终于凋谢。病人一批批出院了,出院前都到腊梅树前看一会儿。
各种树木都绽出了绿芽,地上的青草也开始抖擞起来,病人的面色和眼神都渐渐明朗。不久,这儿有许多鲜花都要开放,蜜蜂和蝴蝶也会穿墙进来。
病房最难捱的是冬天,冬天,我们有过一枝腊梅。
这时,腊梅又萎谢躲避了,斑驳苍老,若枯枝然。
几个病人在打赌:“今年冬天,我要死缠活缠闯进来,再看一回腊梅!”
护士说:“你们不会再回来了,我们也不希望健康人来胡调。健康了,赶路是正经。这腊梅,只开给病人看。”
说罢,微微红了点脸。
——节选
16.围绕腊梅,文章记录了护士和病人之间发生的两个动人故事,请你用小标题概括主要情节。
下雪天:病人要冒雪观看→护士 →病人 →护士 →
下雨腊梅遭殃:病人 →
17.品味细节。
①谁都明白,我们的腊梅这下真的遭了难。
从“我们”这个词可以体会到 。从“真的”一词中可以看出
②好在护士们用的伞色彩繁多,最后终于挑定了一把紫绸伞。
“好在”“终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病人们 ,也可以看出护土的
③护士说:“你们不会再回来了,我们也不希望健康人来胡调,健康了,赶路是正经。这腊梅,只开给病人看。”
文中“胡调”一词的意思是 ,从“不希望”“只”可以看出护士希望
18.全文主要运用了 的写法,我们学过的古诗 与本文写法相同。
19.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就文章主角和主题进行了讨论,你的看法呢?请根据你的理解参与他们的对话,表明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护士,腊梅的美和护士的心灵美交相辉映。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病人们,寒冬的腊梅和与疾病抗争的病人相互映衬。
我的看法:
理由:
四、语言运用与表达。
20.(2023·兰溪)完成习作。
岁月如歌,六年的小学生活,有太多值得我们细细回味的点点滴滴:或许是有趣的集体活动,亦或许是难忘的人和事;或许是一次成功的体验,亦或许是一次失败的教训……
这无数值得回忆的瞬间都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
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⑴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⑵写出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化。⑶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不少于45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书法;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考查传统文化。琴棋书画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四艺,包括琴、棋、书、画这四种艺术。其中,琴指古琴,代表民族传统音乐;棋特指围棋;书指书法,而非书籍;画即绘画,特指国画,即水墨丹青。考查汉字书写。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美观,内容自定。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和汉字书写。解答此题时,要认真读一读给出的句子,明确要写的内容,写完后再次检查书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汉字书写基本规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中间后两边。
2.【答案】严峻;匪徒;死得其所;耽搁;牺牲;领域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汉字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书写时要注意“严峻”的“峻”不要写成同音字“竣”,“匪徒”的“徒”不要写成形近字“徙”,“耽搁”的“耽”不要写成形近字“枕”,“领域”的“域”不要写成形近字“城”。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严峻、匪徒、死得其所、耽搁、牺牲、领域
【点评】此题根据拼音写汉字,考查对字形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难写字要着重练习。
3.【答案】A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灯火通霄”应改为“灯火通宵”,指整个晚上都开着灯,形容很热闹。“抽噎”的“噎”应读“yē”,指食物等堵住食道。
C.有误,“弱冠之年”意思是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D.有误,“隔决”应改为“隔绝”,指阻隔,分隔断绝;把某—物体分开使其与外界完全隔离。“雕粱画栋”应改为“雕梁画栋”,指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字义的辨析,注能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字形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4.【答案】B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C、D正确;
C.有误, 低头折节:意思是丧失气节,屈服于他人。不符语境。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5.【答案】B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事物的发展才不会受阻碍;不受阻碍,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此句简洁而富有哲理,启示我们应该抱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鼓励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意思是: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这句话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D.“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l旧”出自《淮南子》,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结合释义和语境“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保持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可知,应填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
6.【答案】A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A.有误,《腊八粥》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其中“等粥”部分写得详细。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了课文的理解、经典名著,诗歌情感主旨、叙述顺序。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7.【答案】D
【知识点】排序
【解析】【分析】按照课文内容排列,先写“黎明时,他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度,让小船随海水漂流”,再写“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拼命收钓丝,但仍不能提上一英寸”“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坚持着不松手”,“太阳又升起来,老人疲惫不堪,他吃了生鱼以增强力量”,接着写“鱼终于跳出海面,老人紧紧拽住,手已经皮开肉绽,涌出鲜血”,最后写"“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诗文词句理解。语句排序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8.【答案】(1)安静;教室里安静极了,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
(2)一盏灯;前途光明;暗淡无光;一条路;宽阔无阻;崎岖蜿蜒
【知识点】仿写
【解析】【分析】(1)例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所给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发挥想象,写一个句子即可。
(2)考查续写写话。要用排比的句式写出“生活”的特征。
故答案为:(1)①安静教室里安静极了,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②饿我饿得前胸贴后背了。(2)一盏灯前途光明暗淡无光—条路宽阔无阻崎岖蜿蜒。
【点评】考查了句子仿写、续写写话。句子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9.【答案】(1)林黛玉——《红楼梦》——聪明敏感,多愁善感,对命运颇有牵挂,被称为“凄美之女”。;疯帽子——《爱丽丝梦游仙境》——疯狂古怪,毫不拘束,总是充满想象力和幻想,为人诙谐幽默。
(2)C
(3)《飘》;玛格丽特 米切尔;美国;描写细腻,情节曲折,让人情不自禁地被卷入其中;;主人公斯嘉丽 奥哈拉的性格非常独立自由,她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给了我很多启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识点】《红楼梦》;《西游记》;《爱丽丝漫游奇境》
【解析】【分析】(1)仿照例句任选两个名著中的著名人物,描写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即可。
(2)只有快速阅读无法深入理解名著内在内容,需要逐字逐行重读,联系上下文猜意思等方法,才能真正读懂名著。故选C。
(3)结合日常积累的阅读知识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林黛玉——《红楼梦》——聪明敏感,多愁善感,对命运颇有牵挂,被称为凄美之女”。疯帽子——《爱丽丝梦游仙境》——疯狂古怪,毫不拘束,总是充满想象力和幻想,为人诙谐幽默。(2)C(3)《飘》玛格丽特·米切尔;美国;描写细腻,情节曲折,让人情不自禁地被卷入其中;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非常独立自由,她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给了我很多启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典名著、实践作业、阅读策略和方法。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平时的阅读以及日常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完成。
10.【答案】(1)良马;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2)泰山;剥削;鸿毛;逃去如飞;千门万户;徘徊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知识点】格言、名言;谚语;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考查古诗文默写、诗歌词句理解。“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出自李贺的《马诗》,全诗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人把自己比作良马,从诗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于谦的《石灰吟》,全诗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郑燮的《竹石》,全诗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2)考查现代诗文默写。出自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原文: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出自朱自清的《匆匆》,原文: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结合原文填空即可。
(3)考查谚语。“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去栽花,花却始终不开放;无心去插柳,柳却自然地长大成荫。比喻有心去做某件事情,往往惨遭失败;反倒是无心去做的某件事情竟然成功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肯的劝告或批评,就如同苦口的良药,虽然听起来难受,实际上对自己的行为大有裨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需要知识的时候,才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就体会不到它的困难。劝诫人们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多实践,多取得真知。
故答案为:(1)良马;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2)泰山;剥削;鸿毛;逃去如飞;千门万户;徘徊;(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点评】考查了课文的理解、诗歌词句理解,阅读策略和方法。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答案】11.不知秋思落谁家;玉颗珊珊下月轮
12.D
13.赏月;赏桂花;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愉悦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解答本题,应对诗歌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参考译文】
《十五夜望月》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桂子》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11.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从“不知秋思落谁家"可知,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念之情。“玉颗珊珊下月轮"意思是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这句话将“零落的桂花瓣"比作“一颗颗玉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不知秋思落谁家;玉颗珊珊下月轮
1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没有体现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D。
故答案为:D
13.考查了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内容概括。这两首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节日题材,以描写中秋节赏月、赏桂花的夜景为主题。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一首通过描绘景物体现节日气氛,另一首则从诗人感悟和情感出发,表现出诗人对节日的热爱和自然景观的赞美。【甲】诗中诗人写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通过对庭院、白色的地面、大树、鸦雀、露水、桂花、月亮的描写,描绘出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乙】诗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交待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联想的基调。第二句,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阐述了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第三句,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第四句,感叹到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故答案为:赏月赏桂花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愉悦。
【答案】14.a;c
15.王冕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学习要有专心致志、好学刻苦、意志坚定、顽强努力的态度。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①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②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不知道似的。
14.①考查字词解释。a.暮归,忘其牛︰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其:他的。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其:他的。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以:在。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以:认为。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之:无实义。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到广陵。之:到。结合释义,“暮归,忘其牛"和“为是其智弗若与”加点词意思相同。故选a。②考查内容理解。a、b正确。c.有误。结合"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可知,在母亲的劝说下,王冕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晚上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故答案为:a、c
15.考查情感主旨。这则文言文写了王冕的两件事:一是王冕放牛时偷听念书,二是王冕在寺庙读书。从“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可以看出王冕在听书时十分入迷,非常好学。从“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可以看出王冕学习十分刻苦。从“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可知,王冕是个意志坚定的人。由此可见,对待学习要有专心致志、好学刻苦、意志坚定、顽强努力的态度。
故答案为:王冕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学习要有专心致志、好学刻苦、意志坚定、顽强努力的态度。
【答案】16.阻止;争论花瓣是落是开;自告奋勇去数点;被病人评为优秀护士;担忧风雨中的梅花;护士冒雨为腊梅花架伞
17.病人对腊梅的珍爱;病人对即将受到风雨摧残的腊梅的惋惜与担忧;挑选过程的细致和对有适合腊梅花颜色的雨伞感到十分的欣喜;耐心;任意乱搞;人们身体健康,不再生病
18.托物言志;《石灰吟》
19.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腊梅;此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腊梅象征了有奉献精神的护士,象征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病人,象征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考查拟定小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看看每部分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概括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对文章语句或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段及文章内容。要求透过表面看实质,分析其出语句或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内涵。
(3)考查对文章写法的理解。托物言志意思是指通过对外在事物和物品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远大理想和愿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围绕腊梅,文章记录了护士和病人之间发生的两个动人故事。全文主要内容是病人、护士情系腊梅。结合文章第①段到第③段可知,“病人都柔情柔意地看着腊梅,一位年轻护士,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腊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概括可知,下雪时,病人要冒雪观看梅花,被护士阻止,病人争论花瓣是落是开,护士受感动,自告奋勇去数点,被病人评为优秀护士。结合第④段到第⑥段“雨越来越大,有些花瓣已冲到檐下,病人们忧愁满面地仰头看天,声声惋叹。想要去为腊梅花架伞!最后,护士给腊梅花架了一把紫绸伞”可知,下雨腊梅遭殃,写病人担忧风雨中的梅花,护士冒雨为腊梅花架伞。
故答案为:阻止;争论花瓣是落是开;自告奋勇去数点;被病人评为优秀护士;担忧风雨中的梅花;护士冒雨为腊梅花架伞
17.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①结合语境,“过不了几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上海的冬天一般不下这么大的雨,所有的病人又一下子拥到了檐廊、阳台前。谁都明白,我们的腊梅这下真的遭了难”,在风雨来临之时,人们不忍腊梅受到摧残。“我们”写出了病人对腊梅的珍爱;“病人们忧愁满面地仰头看天,声声惋叹”,“真的”表现了病人对即将受到风雨摧残的腊梅的惋惜与担忧。②根据语境“有一位病人突然阻止了她,说红伞太刺眼,与腊梅不太搭配。护士啜嘴一笑。转身回到办公室。拿出来一把黄绸伞。病人中又有人反对,说黄色对黄色会把腊梅盖住”,病人在生疼住院期间,腊梅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不仅不愿看到腊梅受到风雨的摧残,而且还精心的呵护着腊梅,甚至希望给腊梅搭配—把合适颜色的雨伞。“好在”表明对有适合腊梅花颜色的雨伞感到十分欣喜,“终于”表明病人挑选过程的仔细认真,从中可以感受他们对生命的热爱。③护士说:“你们不会再回来了,我们也不希望健康人来胡调,健康了,赶路是正经。这腊梅,只开给病人看。"文中"胡调"一词的意思是任意乱搞,从“不希望”“只”可以看出护士希望人们身体健康,不再生病。
故答案为:病人对腊梅的珍爱;病人对即将受到风雨摧残的腊梅的惋惜与担忧;挑选过程的细致和对有适合腊梅花颜色的雨伞感到十分的欣喜;耐心;任意乱搞;人们身体健康,不再生病
18.考查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常被用于诗歌和散文的写作中,用来表达作者的某些情感,通过描述外在事物或物品的某一个特质来表达内心某种精神、品格、思想和感情。全文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学过的明朝于谦写的古诗《石灰吟》与本文写法相同。
故答案为:托物言志;《石灰吟》
19.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结合文章“春天来了,腊梅终于凋谢。病人一批批出院了,出院前都到腊梅树前看一会儿。护士认为这腊梅,只开给病人看”可知,正是因为生病,百无聊赖,所以病人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注意腊梅,欣赏腊梅;看到腊梅顽强的身姿,病人也不再厌恶冬天,消除了阴暗的心理,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增长了生活的勇气。在腊梅开放的冬天,医院里拥有了希望与惊喜,拥有了保护腊梅花、保护病人脆弱心灵的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护士。所以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腊梅,腊梅象征了有奉献精神的护士,象征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病人,象征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
故答案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腊梅;此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腊梅象征了有奉献精神的护士,象征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病人,象征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
20.【答案】 我长大了
成长,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走过的路,都是逐渐而大的脚印。这说明了什么?不就是说明我们长大了吗!可是,“长大”是什么意思呢?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没几天,爸爸有一天神秘地对我说:“你都上一年级了,是否该考虑自己睡了呢?”这句话像是一道闪电,在我眼前划过,使我手足无措。
那天晚上,爸爸便与妈妈开始“行动”了。我正在卫生间洗漱,听到爸爸妈妈好像在运什么东西。“咚”“啪”“刷……刷……刷”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咦?他们在干什么呢?”好奇心促使我走出卫生间,向发出声音地方走去。顿时,我惊呆了——爸爸妈妈正在另一个卧室铺床。爸爸见到我,笑了起来:“你可别瞎猜,今天这床就是给你铺的哦。”一旁放枕头的妈妈接过爸爸的话茬说道:“对,从今天开始,你就要自己一个人睡了。”“那我还能和您们睡在一起吗?”“能呀!反正等你睡着了,我可以再把你抬回去嘛!”爸爸笑道。听到此话,我便只能答应了。我乖乖地爬上床,把衣服脱掉,钻进了被窝里。
自己睡觉的感觉可真有些可怕。我把身子缩成一团,用小眼睛扫着卧室里的一切:电动车、钢琴、书柜和我的小自行车。他们像怪物似的,张牙舞爪地向我扑来。我不敢再看了,一骨碌躲进被窝里,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可半夜我突然惊醒,怎么都睡不着。夜静静的,路灯的光照在窗帘上,昏暗的光显得很柔和。静下心来,细细倾听,都能听到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动声。我索性不睡了,跑去将窗帘拉开,哦,一片光芒!又将门打开,啊,多么宽敞!我笑了,笑得很开心。还环视了四周——“啊,这个不错!”我的目光停在了玩具熊身上。我把它抱起,躺在床上,便又进入了梦乡……
“嘿,小伙子,你成功了!”爸爸把我叫醒。我揉一揉眼,脸上绽出了笑容。“你长大了!你长大了!”妈妈不停地夸我。
啊,那一刻,我长大了!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话题作文,要求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习作。我们每天都在成长:身体在长高,知识在增加,懂得了更多的道理。围绕“长大”选材,可写在成长过程中懂得的道理,可以写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训,可写成长中的感悟。无论写什么,都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自己的成长,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文在结构上首尾呼应,点明主题“我在长大”,中间通过典型的事例说明了自己正在成长,叙事具体、生动,语句通顺,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