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二)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瑟索(shè) 折本(shé) 雀跃(yào)
B.打盹(dǔn) 手帕(pà) 恶心(ě)
C.断茎(jīn) 恐吓(hè) 精髓(suǐ)
D.拮据(jí) 獾猪(ɡuān) 栈桥(zhàn)
2.找出并修改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2分)
不屑置辩 相题并论 与日具增 十拿九稳
无精打彩 惊惶失错 郑重其事 横七竖八
错别字
改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很多城市在建设管理过程中顾此失彼,暴雨来时必然会让城市窘态百出,狼狈不堪。
B.如果欧洲领导人继续这样迟疑不决,欧洲债务危机将影响到更多国家。
C.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我们要更加理直气壮地抓好导向,大力营造改革开放好的舆论氛围。
D.气吞山河的三峡大坝在长江上作威作福,为长江流域的防灾及工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4.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2分)
在新华网“2012‘两会’调查”的22个选项中,“食品安全监管”始终名列前茅。“药你命”“黑心肠”等这些词汇总是和食品连在一起。①食品行业能否重建诚信体系,关键在于监管部门执法到位。②只有超过基层监管薄弱、质量失信惩戒、以罚代管、“九龙治水”这“四重门”,食品行业才能看到希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4分)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关雎》一诗运用比兴手法表达对爱情忠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1·东营中考)名著阅读。(2分)
我拿出小刀决意把船上的锚索割断,这样一来我脸上手上又中了二百多枝箭。接着我又拾起搭着铁钩的绳结,很方便地把五十艘最大的敌舰拖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英国讽刺作家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选文中的“我”还曾流落到_______、_______等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7.综合性学习。(6分)
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小学在校园环境文化的营造中,充分利用书香长廊、橱窗、墙壁、黑板报等空间,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渗透国学经典文化元素,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快乐学习。
材料二 某学校提倡快乐学国学。校园内众多的楹联、教学楼墙上的《弟子规》、经典美文以及出自经典的指路牌等,都让学生随时能接触到经典。
材料三 某中学让古诗文、名言警句上墙、上板报。只要走进校园,就可以看到孔子、孟子、老子等圣贤的经典名句把各个角落的橱窗装点一新,可以看到同学们以国学经典为内容的书法展,还可以看到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板报,处处显现出同学们与传统文化的亲近。
(1)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什么建议?(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8~11题。(11分)
①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②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③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___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____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___________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④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⑤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8.将选文第③自然段空缺处应填入词语的字母序号,依次填写在文中答题线上。(2分)
A.辛苦麻木 B.辛苦恣睢 C.辛苦展转
9.选文第④自然段中,“我”为什么“害怕”?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请联系全文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谈谈你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4分)
零度下的温暖
陈明强
播州桥是联系家教的集散地。经常有联系家教的学生手拿一张A4打印纸,上面写好自己的补习特长,如古代手拿草标待卖物品一样。
年终了,天寒地冻,读师专的芳芳决定不回家过年了,趁假期多挣点钱,下学期的生活费才有着落。再说,她家住得远,回家要花一大笔的车费。
芳芳在播州桥上站了五六天了,还是没有主顾联系她。在这期间,芳芳认识了一位烤红薯的大叔,大叔是个外地人,有一个孩子在念小学,妻子常年有病,一家人全靠烤红薯维持生计,有时遇上城管,整个家当还会被没收,日子过得也很艰难。
大叔经常夸芳芳能吃苦,说她一定会有好运气,芳芳也希望大叔生意兴隆,两人在寒风里笑成一团。
大叔每天都会把最后一个红薯拿给芳芳吃,芳芳没舍得吃,大叔烤的红薯和母亲在煤炉里烤的红薯一样香甜,要留着回去当晚餐,她兜儿里已经没几块钱了,再找不到家教的工作,恐怕要饿肚子了。
这天中午,芳芳还真来了运气,一个男孩儿找到芳芳,芳芳看着就孩子一人,有些疑惑。男孩儿仿佛看出了芳芳的心思,说道:“姐姐,你去我家,我妈妈在家里,她会和你商量的。”
男孩儿的家在一个满是低矮房屋的生活区里,家里很简陋,但却干干净净的。墙壁刷得雪白,只是有一面墙上,有一两个平方的地方用报纸糊了一层,显得有些特别。
男孩儿的妈妈跟芳芳聊了一会儿后,诚恳地说:“你们一个小时收费20元,我家也不富裕,我们只打算每天就给孩子补一个小时,你看行吗?”
欣喜的芳芳连连点头,有主顾就已经很高兴了,没啥好挑拣的。
每天早上,芳芳都会来给男孩儿补课,芳芳也不计较时间,有时两个小时,有时整个上午都在给男孩儿上课,费用仍然按一个小时来收。男孩儿的妈妈很感激,只是让芳芳疑惑的是,男孩儿各科学习成绩都很好,芳芳只有额外给他讲些有难度的题。
补完课,芳芳还是要去播州桥联系家教。
这天,芳芳刚来到播州桥,就见桥上一片混乱,原来是城管来了。桥上大小摊子都在“稀里哗啦”地搬动,芳芳看到烤红薯的大叔急忙收好炉子,迅速推着车子准备逃,可大叔还是动作慢了,被追上来的城管拦住了去路。城管要掀下他的炉子,大叔见状慌忙用手抱住炉子,可是城管还是使劲地拽炉子,大叔一个劲地求着城管,说下次再也不在这里摆摊了。城管仿佛没听到大叔的乞求,用力更猛了。芳芳上前推开城管吼道:“大叔都向你们认错了,你们难道没有良心吗?”
见是一个学生模样的小姑娘在阻拦,城管厉声地说道:“去,去,不关你的事!”
“怎么不关我的事了,你们天天喊着文明执法,这就是文明吗?这和鬼子进村有什么区别?”芳芳不甘示弱。
围观的人七嘴八舌地谴责城管,城管也不好再折腾下去,索性警告几句就离开了。
城管走后,芳芳看到大叔的眼圈红红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一连好几天,芳芳再也没有看到大叔在播州桥上卖红薯了,不知道大叔又到哪儿打游击去了,芳芳感觉很失落。
一天早上,芳芳有些感冒,就没有去给男孩儿上课,下午好些了,她硬撑着准备帮男孩儿把课补上。
芳芳来到男孩儿家,一进去,她就惊呆了,屋里竟然站着烤红薯的大叔!她惊异地问道:“大叔,你怎么会在这儿?”
“爸,是张老师来了吧?”男孩儿的一句话,令芳芳恍然明白了一切。大叔朝芳芳嘿嘿地笑起来。
芳芳朝着贴着报纸的墙边走去,她揭起一个角,看到报纸下全是奖状。
芳芳的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在寒冷的冬日里,她从来没有感觉到像今天这样温暖过。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3期)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烤红薯大叔具有怎样的品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标题“零度下的温暖”有什么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1·黄冈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5分)
钢构的故乡(节选)
刘醒龙
一个从哺乳时期就远离故乡的人,正如最白的那朵云与天空离散了。
因此,漂泊是我的生活中最纠结的神经,最生涩的血液,最无解的思绪,最沉静的呼唤。说到底,就是任凭长风吹旷野,短雨洗芭蕉,空有万分想念,千般记惦,百倍牵肠挂肚,依然无根可寻和无情可系。
在母亲怀里长大的孩子,总是记得母乳的温暖。
在母亲怀里长大的孩子,又总是记不得母乳的模样。
因为故乡的孕育,记忆中就有一个忽隐忽现的名为团风的地方。书上说,团风是一九四九年春天那场叫渡江战役的最上游的出击地。
书上又说,团风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两支本该同仇敌忾的军队,却同室操戈时常火并的必争之地。书上更说,团风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赤色政党中两位创党元老的深情故土、痴情故地。
著书卷,立学说,想来使不少后来者多费猜度。就像宋时苏轼,诗意地说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竟然变成多少年后惹是生非的源头。苏轼当然不知后来世上会有团风之地,却断断不会不知乌林之所在。苏轼时期的乌林,在后苏轼时期,改名换姓成为团风。作为赤壁大战关键所在,如果此乌林一直成为乌林,上溯长江几百公里,那个也叫乌林的去处,就没有机会将自己想像成孔明先生借来东风,助周公瑾大战曹孟德的英雄际会场所了。
书上那些文字,在我心里是惶惑的。
童年的我,无法认识童年的自己。认识的只有从承载这些文字的土地上,走向他乡的长辈。比如父亲,那位在一个叫刘下垸的小地方,学会操纵最原始的织布机的男人;比如爷爷,那位在一个叫林家大垸的小地方,替一户后来声名显赫的林姓人家织了8年土布和洋布的男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得到一些小命运和小小命运,无论如何,都不能将这位早早为了生计而少能认字的壮年男人,和另一位对生计艰难有着更深体会而累得脊背畸形的老年男人,同那些辉煌于历史的大事伟人,作某种关联。
比文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亲人的故事。
首先是母亲。在母亲第九十九次讲述她的故事时,我曾经有机会在她所说的团风街上徘徊很久,也问过不少人,既没有找到,也没有听到,在那条街的某个地方,有过某座祠堂。虽然旧的痕迹消失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生命初期的孤独凄苦。当年那些风雨飘摇的夜晚,母亲搂着她的两个加起来不到三岁的孩子,陪着那些被族人用私刑冤毙的游魂。一盏彻夜不灭的油灯,成了并非英雄母亲的虎胆,夜复一夜地盼到天亮,将害怕潜伏者抢劫的阴森祠堂,唤醒成为翻身农民供应生活物资的供销社。
其次是父亲。父亲的故事,父亲本人只说过一次。后来就不再说了。他的那个一九四八年在汉口街上贴一张革命传单,要躲好几条街的故事,更是从一九六七年的大字报上读到的。那一年,第一次跟在父亲身后,走在幻梦中出现过的小路上,听那些过分陌生的人冲着父亲表达过分的热情,这才相信那个早已成了历史的故事。相信父亲为躲避“文革”斗争,只身逃回故乡,那些追逐而来的狂热青年,如何被父亲童年时的伙伴,一声大吼,喝退几百里。
还有一个故事,她是属于我的。那一年,父亲在茅草丛生的田野上,找到一处荒芜土丘,惊天动地地跪下去,冲着深深的土地大声呼唤自己的母亲。我晓得,这便是在我出生前很多年就已经离开我们的奶奶。接下来,我的一跪,让内心有了重新诞生的感觉。所以,再往后,当父亲和母亲,一回回地要求,替他们在故乡找块安度往生的地时,我亦能够伤情地理解,故乡是使有限人生重新诞生为永生的最可靠的地方。
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
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
哪怕只是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地深呼吸一下!
(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5月14日第8版)
16.文中第二段语言生动优美,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
_____________的感受。(2分)
17.请简要说明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主要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品味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2分)
我的一跪,让内心有了重新诞生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说“比文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亲人的故事”,请你结合全文,具体写出三方面“难以置信”的事,以及这些事所表达出的作者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总盼望走出故乡,而“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21._____________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项中“瑟”应读sè,“跃”应读yuè;C项中“茎”应读
jīnɡ;D项中“拮”应读jié,“獾”应读huān。
2.答:题-提 具-俱 彩-采 错-措
3.【解析】选D。D项中“作威作福”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不能用来形容“三峡大坝”。
4.答案:①去掉“否”或在“到位”前面加上“是否”。②把“超过”改为“跨越”。
5.答案:(1)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2)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3)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6.答案: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大人国 飞岛
7.答案:(1)各学校非常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注重营造国学经典诵读的环境氛围。
(2)在学校开展“国学诵读”演讲比赛;开展让家长参与“亲子诵读”的活动。
8.【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中“我”“闰土”“别人”的性格特点来回答。
答案:C A B
9.【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结合本段的最后可知,正是我的愿望茫远,心中才感到害怕。
答案:我的愿望茫远。
10.【解析】此题考查对主题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故乡和故乡中的人的变化来分析。
答案:“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比相差甚远,“我”与故乡的人们有了较大的隔膜。
11.【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努力去创造新的生活”这一角度来分析即可。
答案:希望好比地上的路,只要努力去奋斗追求,希望就能变为现实。作者用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哲理:新生活要靠大家来创造。
12.【解析】此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概括出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即可。
答案:芳芳因家庭困难寒假想找一份家教工作,终于有一个男孩儿来请芳芳当自己的家教老师,后来她才明白学习优秀的男孩儿根本不需要家教辅导,烤红薯的大叔只是为了帮助自己才让儿子故意来请家教。
13.【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把握能力。从设置悬念和揭示男孩儿的成绩两个角度来回答。
答案:为下文报纸下全是奖状埋下伏笔,从而点明男孩儿学习很优秀,其实不需要家教,同时也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14.【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从烤红薯大叔独自依靠卖红薯支撑这个家和暗中帮助芳芳两件事来分析其性格特点。
答案: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乐于助人、富有爱心。
15.【解析】此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全文内容,从芳芳得到烤红薯大叔的暗中帮助理解其含义。
答案:在寒冷的冬天里,芳芳因家境贫寒想做家教补贴生活,烤红薯大叔的暗中帮助,令芳芳内心如春天般的温暖。
16.【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依据第二段第一句的“漂泊”思考作答。
答案:漂泊无依
17.【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对下文的作用和表达的情感来思考。
答案:引起下文。用孩子对母乳的感受作类比,引出作者对故乡的种种感受。
18.【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能力。理解语句含意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答案:“我”的一跪,是找到自己的“根”,从而不再漂泊无依,成为一个有“家”(故乡)的人。(意思相近即可)
19.【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阅读全文,概括出故乡的历史及母亲、父亲的故事。根据这些情节体会其情感。
答案:难以置信的事:①故乡悠久厚重的历史。②母亲在祠堂里度过的孤独凄苦岁月。③父亲在“文革”时的“传奇”。作者的感情:对故乡历史的敬畏,对父母遭遇的同情与敬重。
20.【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围绕“年少的时候”和“成熟了,成年了”对故乡的不同感受作答。
答案(示例):人在年少的时候总是满腔热血、充满好奇、志向远大,希望到外面闯世界,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到中年以后,如作者一样有了许多历练,视野随之开阔,心态慢慢变得平和,于是故乡的山水人事成为温馨的回忆,越来越喜欢故乡、依恋故乡,期盼叶落归根。(意近即可)
21.【写作提示】所填内容必须是让人心灵受到巨大触动的人、事、物,其次必须是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易于表达真情实感。在选材上,选取曾强烈震撼过自己心灵的事件,并以此为触发点,生发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文体的选择上,可叙可议,也可叙议结合。用深情的故事感染人,用深刻的哲理警示人,用形象的事物启迪人,这些都不失为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