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三)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焙烧(bèi) 晦塞(sāi) 嬉戏(xī)
B.俨然(yǎn) 犀利(xī) 吝啬(sè)
C.憔悴(cuì) 赧颜(nǎn) 戏谑(xuè)
D.譬如(pì) 疏漏(shū) 滑稽(jī)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2分)( )
A.兀兀穷年 寸积铢累 囊莹映雪
B.探骊得珠 蓦然回首 言简意该
C.声誉卓著 鞭辟入里 灯火阑珊
D.融会贯通 举一返三 衣带渐宽
3.下列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
A.2011年12月5日,伊朗军方称昨天击落了一架美军隐形无人驾驶侦察机后,整个国际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B.中国微博发展进入第三年,却已经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甚至有些人已经将微博地址和电话一起印在了名片上。
C.申教授说,培养和教育孩子应该顺其自然,让孩子慢慢地成长。
D.我们在做学问时,一定要学会融会贯通,食古不化。
4.(2012·杭州模拟)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①关于房价的调控,我觉得当前最重要的是各项政策措施。②对于中央来讲,就是要扩大对地方落实房价调控政策的检查力度,真正实行问责制。③同时,密切分析和跟踪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形势,进一步研究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诗句。(5分)
(1)焚膏油以继晷,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
(3)___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_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6分)
2012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为了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以此对那些推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人们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和尊重。你所在的学校准备举办“读书节”活动,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你们班拟一个活动方案。(4分)
①活动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活动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活动方式(两项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面选段,回答7~10题。(13分)
①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②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③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④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7.文中提到的三个条件中,作者强调的是哪个条件?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为本文补写一个有关勤奋的名人事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就“天资”或“机遇”,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4分)
当美德成为智慧
①在美国波士顿“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刻着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留下的铭文: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里却再也没有人能够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②这是从血的教训中悟出的箴言。在那个法西斯主义处于强势、毫无正义可言的时候,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所谓的“智者”可能会为了眼前的利益选择去做法西斯的帮凶和奴才,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总归是法西斯主义者的俎上之肉。
③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利己主义者的智慧是一种小聪明,虽然可以暂时得利,但这种利总是有“害”相跟随。因为占了别人的便宜,固然可以一时得意,但当被千夫所指的时候,他的得意也就不在了。前乐而后苦、开始得意而日后途穷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一种高妙的智慧。
④拥有美德,也就拥有了人生的智慧。
⑤其一,美德是对利己欲望的一种超越。在有德之人看来,有损美德的利益不是一种利,反而是一种害。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避开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也就避开了它可能导致的害。爱好美德的人,善于约束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心里坦坦荡荡,安宁舒畅。能使自己愉悦幸福一生的,莫过于美德。爱美德的人,才是真正爱智慧的人。
⑥其二,________________。有美德的人尊道而贵德,一事当前,先问是否合于道义,而不以一己之好恶对待人和事。有美德的人讲仁讲义,乐于助人,乐于成人之美,这有助于消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对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以邻为壑与互助合作之间,哪个更为智慧,是不言自明的。
⑦其三,美德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有美德的人,是在爱人中爱己,在利人中利己,在使众人快乐中获得快乐。因为他行事以德,故服人不靠威势武力;因为他爱人利人,故能把自己与大众连为一体。因此, 孟子才说“仁者无敌 ”。
⑧其四,美德是可以惠及整个社会和子孙万代的精神财富。孔子曾提出“惠而不费的君子智慧”。在他看来,“因民所利而利之”的德政是惠而不费的。如果我们能把孔子思想发挥一下,使美德成为每个人的操守,社会将更加美好。做父母的有慈的美德,天下儿童就都幸福了;做子女的有孝的美德,天下老人就都幸福了。同样,每个社会位置上的人都有美德,天下就会是一个大道流行、人人幸福的世界,我们这一代能够讲美德,下代人潜移默化,也会崇尚正义和美德。如此善善相因,“富二代”和“富三代”的问题就不会出现。美德泽后长远,如果真想让社会更美好,那就把美德看成永恒的智慧来追求吧!
(《光明日报》2011年2月18日)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第①段的“铭文”,说说你从中明白的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说当利己主义者“被千夫所指的时候,他的得意也就不在了”,即指孟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4.细读第⑥段,依本文行文特点,在横线处为本段拟写中心句。(3分)
15.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3分)
昂首与低头的智慧
胡安运
①人处世间,总免不了两种行动姿态:昂首与低头。
②昂首,给自己希望;低头,让自己思想;昂首,是向上的激情;低头,则是谦卑的风度;昂首,看远方的天空,寥廓、明朗,心中升起一轮燃烧的太阳;低头,看脚下的大地,沉重、深厚,精神的大树有无数的根须在心底延伸。
③为人处世,首先要学会昂首。
④“仰天大笑出门去”,昂首,彰显的是人生的自信,抒写的是生命的豪迈。也许你身无半文,但也不妨心忧天下;也许你身处陋室,但同样可以激扬文字;让眼睛漫步山外,闲观满山花开花落;让灵魂飞离俗尘,心游万仞,笑对天外云卷云舒。
⑤在思想上的昂首,就是精神上的独立,就是心灵上的自由,就是人格上的尊严。自古就有“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箴言,就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就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言。严峻的生活,有时就需要挺胸昂首,就需要“横眉冷对”,就需要不屈不挠。横刀向天,这是改革家的豪迈;一蓑烟雨,这是思想家的洒脱;血荐轩辕,这是革命家的奉献;堂堂正正,这是平民百姓的理想。
⑥世界有风雨,人生有坎坷,昂首,就是无论何时你都要给自己一个希望,经受风雨才能看见彩虹,踏过坎坷你才能迎接成功。你需要把痛苦的种子埋在心底,昂首向前幸福地活着。海伦·凯勒、邰丽华、史铁生……他们的名字已经幻化成神圣的星辰,永远在你我的心底闪亮。须知,任何坎坷和磨难都是上天对一个生命和心灵的考验。所以,我们都应当以坚定不移的信心和毅力,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感动自我,从而感动别人,让满世界的风雨,把自己磨炼成一棵执著昂首的向日葵,一棵“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泰山松。
⑦然而,在你昂首向上的同时,也要学会,适时保持生命的另一种姿态:低头。
⑧在印度,据说凡是报考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低头,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在人生的道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低头才可以过去的小门。
⑨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⑩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低头,就是大智若愚的养晦之术;低头,就是修炼自己的黄金法则;低头,就是为人处世的平和心态;低头,就是容纳世界的宽广胸怀。当你高调做事的时候,不妨低调做人;当你昂首前进的时候,何妨低头看路;当你登上事业的巅峰,不要忘记低头看清身后的大地。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就是他善于低头的策略;林则徐的“无欲则刚”,实为其俯身低头的自我磨砺。有为示无为,方能真有为;聪明示糊涂,实乃绝顶聪明。切不可在人生的紧要关头,聪明反被聪明误,以至于弄巧成拙声名狼藉。古人云,吃亏是福,其实,主动吃亏也是一种做人的风度。
?所以说,昂首与低头,是人生金币的两面,是人生大树的两枚闪光的金果。昂首与低头之间,抒写的是精神,显示的是心态,为人做事,掌握了二者的尺度,也就掌握了一把人生的金钥匙。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1月,有删减)
16.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概括“昂首”和“低头”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第⑤段内容回答与下列语句相关的人物。(3分)
(1)“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横刀向天,这是改革家的豪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荐轩辕,这是革命家的奉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客人走远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强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就发生在身边短短几秒钟的时间。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漾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要求:(1)请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在6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A项中“塞”应读sè。
2.【解析】选C。A项,莹—萤;B项,该—赅;D项,返—反。
3.【解析】选D。“食古不化”指读书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不符语境。应改为“推陈出新”。
4.答案:①“措施”后加上“的落实”,②“扩大”改为“加强”,③“分析”和“跟踪”互换。
5.答案:(1)恒兀兀以穷年 (2)业精于勤 荒于嬉 (3)昨夜西风凋碧树 (4)衣带渐宽终不悔 (5)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6.答案(示例):(1)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2)①人人参与,共同营造书香校园。②倡导学生爱书、读书,进一步激发大家的读书热情。鼓励同学们发现读书的乐趣,并以此对那些推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人们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和尊重。③请作家到班上举办主题讲座。 举行“我爱文学”主题班会。举办“名著阅读”手抄报比赛。
7.【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能力。选段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答案:作者强调的是“勤奋”,因为“天资”和“机遇”,人们无能为力,而“勤奋”完全由人们自己决定。(意思对即可)
8.【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熟悉常用的论证方法,从论证论点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9.【解析】此题考查论据的运用能力。选取事例要典型有代表性,内容围绕着“勤奋”来叙述。
答案(示例):①苏秦以锥刺股,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②闻一多为了著书立说,足不下楼,目不窥园; ③爱迪生为了发明创造,勤奋工作,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
10.【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从“天资”和“机遇”选取一点进行表述,论据要充分。
答案(提示):①天资方面:同意的理由是,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不同意的理由是,经过后天的努力,人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②机遇方面:同意的理由是,人不可能随意地创造机遇。不同意的理由是,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遇”,但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这就要靠主观努力。
11.【解析】此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文章开头首先引用了一段铭文,然后进行分析,进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答案:拥有了美德,也就拥有了人生的智慧。
12.【解析】此题考查阅读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不坚持正义、不关怀别人”造成的后果来回答。
答案:你不坚持正义,不关怀别人,当你处于危难之时,别人也不会关怀你。13.【解析】此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回忆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从中找出与“不实行仁政的人造成的后果”意思相近的句子回答。
答案: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14.【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的概括能力。文段主要讲述了美德与人际对立的关系,然后结合上下段段首的句式回答。
答案:美德是人际对立的一种超越。(或:美德就是坚持道义为他人着想。)
15.【解析】此题考查文章论证过程的分析能力。文章首先以一件事引出中心论点,然后第④~⑧段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答案:以犹太人蒙难纪念碑的铭文开启全文,用孟子的话及作者的理解相承接,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接下来从四个方面分述什么是美德。
16.【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论点的把握。一般找论点可看标题、开头或结尾。综合本文内容,第?段是总结全文的段落,可根据该段的相关语句作答。
答案:昂首与低头之间,抒写的是精神,显示的是心态,为人做事,掌握了二者的尺度,也就掌握了一把人生的金钥匙。
17.【解析】“昂首”和“低头”的含义分别体现在文中第④~⑥段和第??段中,选取关键语句回答即可。
答案:“昂首”指自信、豪迈和战胜挫折、坎坷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毅力。“低头”指为人处世的平和心态和容纳世界的宽广胸怀。
18.【解析】此题考查积累素材的能力。根据“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横刀向天”“血荐轩辕”的原诗句作者思考作答。
答案:(1)陶渊明 (2)谭嗣同 (3)鲁迅
19.【解析】此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可从保持平常心,不要忘本等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在取得成功的时候,不要高高在上,忘乎所以,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感恩的平常心,要牢记那些在成功背后默默奉献的人。
20.【写作提示】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应先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然后针对这一中心来拟写题目。如“生活中的感动”“善,在举手投足间”“善良,其实很简单”等。题目拟好后就可以行文了。如写成记叙文,应该把经历,也就是事情的经过交代清楚,越详尽具体越好,可适当穿插议论抒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若写成议论文,也要先把事情的经过用三言两语交代清楚,针对事情中的一个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再援引事例充分证明观点的正确。或引起共鸣,或抒发感触,或兼而有之。总之,只要写出来能让人感动,就是一篇成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