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成武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册地理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成武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册地理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2 18:11:15

文档简介

山东省成武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册地理期末试卷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2022年暑假期间,我国某中学地理实践小组到南美洲西海岸某地开展地理研学活动,下图示意该地区的土壤表面等高线(实线,单位:米)和基岩表面等高线(虚线,单位:米)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下列四地中土壤厚度最薄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
图中戊处的海拔可能是(  )
A.825米 B.823米 C.817米 D.814米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在我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中,有2个位于浙江省,分别位于宁波镇海和舟山市岙山岛(下图)。镇海、舟山储备的石油主要来源于中东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浙江省建有2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主要考虑的是(  )
A.建设成本低 B.海运便利 C.市场需求大 D.距产地近
4.
岙山油库可与镇海油库实现管网互联,这样做是为了(  )
A.调配库存 B.保障安全 C.控制油价 D.促进就业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造船业是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融合的密集型产业。二战后,欧美主要造船国家开始向亚洲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上世纪60年代日本造船业稳居世界第一,随后韩国后来居上超越日本。近十年来,中国在世界造船业中的完工量、手持订单、新增订单三大指标均已达到世界前列,让原本稳坐行业头把交椅的韩国“亚历山大”。LNG船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建造难度极高,目前仅有美国、中国、韩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有能力建造。韩国定价是中国的近3倍,但仍然把持世界绝大多数LNG船的订单。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
二战后,欧美主要造船国家转出造船业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少 B.人力成本高 C.技术落后 D.资金短缺
6.
韩国至今仍把持大多数LNG船等高端船只订单是因为(  )
A.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B.具备完整的产业链
C.技术先进、科技领先 D.多良港,距市场近
7.
中国船企订单量增长,但利润增长却有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原材料价格上涨 ②高端船订单比重低
③市场饱和低价竞争 ④质量问题导致利润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都市圈(区)是指由起核心作用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受到中心城市强烈辐射、有着紧密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经济区域。下图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的“两圈四区”总体格局。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
山东省都市圈(区)的形成,得益于(  )
A.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 B.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
C.交通通信方式的发展 D.人口大量跨区域转移
9.
青岛成为青岛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  )
A.辐射 B.集聚 C.转移 D.流动
10.
青岛都市圈形成后(  )
A.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日益增强
B.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会越来越强
C.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水平提高
D.周边城市吸引企业的区位优势减弱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滨海草带”是在不适宜生产粮食的滨海荒地建立牧草生产体系,发展畜牧业生产。目前,我国还有大面积的滨海荒地尚未被开发利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滨海草带”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必须同时具备的特征是(  )
A.耐盐和耐涝 B.耐涝和抗风 C.抗风和耐旱 D.耐旱和耐盐
12.
我国适宜大规模开发“滨海草带”的地区是(  )
A.台湾西部沿海 B.浙闽沿海
C.珠江三角洲 D.环渤海地区
13.
通过建设“滨海草带”,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其原因是“滨海草带”(  )
①不与粮食生产争地 ②有利于改善居民膳食结构
③通过退耕还草,减少水土流失 ④缓解大豆进口增长压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口的增长,沿海城市陆域面积逐渐不足。某国计划在沿海建造“漂浮城市”代替传统的填海造陆方式。“漂浮城市”由社区浮块组成,在岸上进行预制,再运到最终场地停泊。社区浮块有机组合为村落、城市(如图)。不同浮块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重组,以适应发展需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
与传统填海造陆相比,“漂浮城市”(  )
A.设计难度小 B.材料要求低 C.生态影响小 D.承载能力强
15.
不同浮块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重组,能够优化“漂浮城市”的(  )
A.环境质量 B.人口容量 C.产业结构 D.功能布局
16.
推测率先试点“漂浮城市”的国家是(  )
A.韩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埃及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引起该湖近60来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18.
推测该湖60来年湖面最低的的时期是(  )
A.20世纪60年代末 B.20世纪80年代末
C.21世纪初 D.2020年前后
19.
决定该湖蒸发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气候变暖 B.降水量年际变化
C.湖面大小 D.湖水盐度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洛河流经黄土高原注入渭河,流域内可分为吴起区、甘泉—志丹区及洛川区3个地貌单元(下图)。从吴起区至洛川区,沟间地与沟谷地面积之比逐渐变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
洛河流域三个地貌单元,流水侵蚀强度由强到弱的排序正确的是(  )
A.洛川区、甘泉-志丹区、吴起区 B.吴起区、洛川区、甘泉-志丹区
C.甘泉-志丹区、洛川区、吴起区 D.吴起区、甘泉-志丹区、洛川区
21.
下列最适合吴起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是(  )
A.横坡垄作 B.治沟造地 C.自然恢复 D.平整土地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埃及的西水东调工程西起尼罗河三角洲,引尼罗河水东调至西奈半岛北部的阿里什河谷,全长262千米,主要由苏伊士运河以西渠道、穿越苏伊士运河输水隧洞、西奈半岛北部调水工程三部分构成,规划开发耕地378万亩。西奈半岛北部调水工程基本在沙漠地区进行,在到达阿里什河谷之前采用压力管道输水,并在灌区建设排水系统。下图示意“埃及西水东调工程位置及线路”。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2.
西奈半岛北部调水工程在到达阿里什河谷之前采用压力管道输水,其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23.
西奈半岛北部调水工程在灌区建设排水系统主要是为了预防(  )
A.尼罗河断流 B.灌区土地盐碱化
C.降水量增加 D.河流含沙量增加
24.(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尉且(尉犁县-且末县)沙漠公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总体走向为南北向,绝大部分路段分布在沙漠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害现象,主要危害形式为沙埋和风蚀。尉且沙漠公路两侧建立了包括工程、生物治沙措施的阻-固结合的防沙体系。下图示意尉且沙漠公路五个测点沙丘年移动速率(m·a-1)和移动方向(0°或360°为正北,90°为正东)。
(1)
分析尉且沙漠公路沿线沙害严重的原因。
(2)
在图中绘出A、B、C三个测点的沙丘大致移动方向,并指出附近路段沙害较小的测点。
(3)
从沙丘移动的角度,分析尉且沙漠公路沿线防沙体系宽度的差异。
25.(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
(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26.(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其集镇区由上下两片区组成(图左)。上片区主要为居住区,居民多从事农业活动;下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从事联系松散的非农业活动,图右示意下片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
(1)图中示意图10中AC一线的地形剖面,在虚线框内将缺失部分补充完整。
(2)M乡集镇区对全乡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较弱,分析其原因。
(3)有人建议将现有汽修厂升级为公路驿站。从服务业发展的角度、对升级的方向进行概括,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27.(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70%的水能资源集中在我国云南河段。自1993年至今,该流域已建成11个大、中型水电站,支流小水电站众多,且未来对该流域进行梯级开发的力度会持续增大。图所示研究区为澜沧江干流开发力度最大的河段,已经建成9个梯级电站。在梯级电站建设过程中,该研究区内澜沧江干流河段鱼类生物量及种群数均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急流、浅滩型鱼类比例下降显著,缓流、静水型鱼类生物量大幅增加。图示意该研究区干流不同河段鱼类种数时空变化。
(1)表示意不同时段研究区干流鱼类物种变化,据此补绘完成下面柱状图,并根据图,描述1990年以来研究区干流鱼类种数的变化特征。
年份 1990年以前 2008-2013年 2018-2019年
本地鱼类种数/种 157 112 84
外来鱼类种数/种   22 37
(2)从生态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梯级开发后图示区域缓流、静水型鱼类生物量大幅增加的原因。
(3)为了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有专家提出未来澜沧江流域梯级开发的两点建议∶一是拆除支流的部分水电站,二是将干流作为水电开发重点。说明建议的合理性。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两个点的相对高度的计算:两地都表示范围。首先,找到两点的高度范围,然后在交叉相减,计算两地相对高度范围。“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是指:(1)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2)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
1.图中实线表示土壤表面等高线;虚线表示基岩表面等高线;某地土壤厚度即为某地土壤表面高度减基岩表面高度。甲地土壤表面高度范围为825-830米;基岩表面高度范围为800-805米,土壤厚度范围为20-30米。乙地土壤表面高度范围为825-830米;基岩表面高度范围为815-820米,土壤厚度范围为5-15米。丙地土壤表面高度范围为835-840米;基岩表面高度范围为810-815米,土壤厚度范围为20-30米。丁地土壤表面高度范围为830-835米;基岩表面高度范围为810-815米,土壤厚度范围为15-25米。因此乙的土壤最薄。故答案为:B。
2.戊处在820米的闭合等高线中,闭合等高线两侧的等高线分别是820米、825米。戊外侧的登高线为820米,根据大于值值,小于小值的原则,戊处的等高线数值范围为:815-820米。只有C选项满足。故答案为:C。
【答案】3.C
4.A
【知识点】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我国目前的石油运输主要是靠油轮运入,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同时,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集中,石油消费量大,接近石油消费市场。油库联网,可以起到相互调节油量的作用。
3.A、浙江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和地价成本都高,建设成本高,A错误:
B、海运便利为我国绝大部分沿海地区的都具备的优势,不仅仅只有浙江。B错误;
C、浙江临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地区,能源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C正确;
D、由材料可知,浙江储备的石油主要来源于中东地区,我国距产地远,D错误。
故答案为:C。
4.A、岙山油库与镇海油库相距不远,实现管网互联,相互补给石油。因此是为了调配库存,保证市场供应,A正确;
B、两个油库管网互联根本上无法增加石油总储量,不能保障安全,B错误;
C、油价是由国际市场为主要调控,二者官网两连对油价作用不大,C错误;
D、管网互联,主要运用管道调配石油库存,与就业机会联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5.B
6.C
7.A
【知识点】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产业专业及其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产业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因素 具体影响
劳动力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市场 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其发展壮大的需要,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企业为了避开跨国销售所面临的各种限制,直接在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市场不断变化,因此产业承接地也会发生变化
政策 对于产业转出地来说,政府可以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迫使一些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对于产业承接地来说,政府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来吸引企业进驻
其他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
5.A、二战后,世界经济逐渐恢复,航运业也会慢慢发展起来,对于船舶需求量会增加,因此市场需求量大,A错误;
B、亚洲国家劳动力丰富且低廉,而造船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亚洲国家的劳动力优势是欧美国家转出造船业的主要因素,B 正确;
C、欧美主要造船国家技术水平较高,C 错误;
D、欧美国家经济发达,资金实力雄厚,D错误。
故答案为:B。
6.A、韩国承接造船业的时间并不长不如日本、欧美国家,因此历史不悠久。A错误;
B、材料中,不能看出完整的产业链与LNG船等高端船只订单有重要联系,B错误;
C、材料中可知,LNG船高端船建造难度极高,说明建造该类船舶需要科技水平,因此韩国能够把持大多数LNG船等高端船只订单的关键是技术先进、科技领先,C正确。
D、与我国相比,韩国在良港和距离市场远近方面,并不具有优势,D 错误。
故答案为: C。
7.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导致成本升高,降低利润,①对;
由于韩国把持众多高端船舶订单,说明我国高端船订单比重低,利润较低,②对;
造船订单量增长,说明市场并没有饱和,且题中看不出低价竞争因素。③错;
我国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新增订单均达世界前列,说明我国造船质量不差,市场竞争力强,④错。
A 正确,B、C、D 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8.C
9.B
10.C
【知识点】城市及其辐射功能;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协调发展及城市的辐射功能。发展城市群可以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协同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高水平开放合作、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城乡融合发展等8个方面。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地理位置、资源因素、交通条件、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8.A、都市圈是由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组成。山东都市圈城市主要是经济发展所形成,而非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A错误。
B、生产要素集聚能促进区域的发展,但是不是山东都市圈的形成,B错误。
C、山东省都市圈(区)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要紧密联系,得益于交通通信方式的发展,C正确。
D、人口大量跨区域转移,不会形成山东都市圈的形成。D错误。
故答案为:C。
9.A、青岛作为中心城市后,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A错误;
B、青岛成为青岛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青岛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人才等向青岛集聚,促使青岛成为青岛都市圈中心城市,B正确;
C、青岛作为中心城市后,可能将某些产业转移至周边地区,C错误;
D、随着青岛的不断发展,青岛与周边地区人员、物资流动会更频繁,D错误。
故答案为:B。
10.A、中心城市部分功能转出,集聚作用减弱。A错误;
B、随着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作用增强,B错误;
C、青岛都市圈形成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端第三产业,如现代服务业,C正确;
D、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周边城市的区位优势增强,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1.A
12.D
13.B
【知识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
【解析】【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滨海草带”是在不适宜生产粮食的滨海盐碱地上建立牧草生产体系,其立地环境是高盐碱、低海拔,这就决定了适宜的牧草品种必须同时具备耐盐和耐涝特征 。 目前,同时具备耐盐和耐涝特征的牧草主要有长穗偃麦草、甜高粱、田菁等。 田菁结瘤固氮能力较强,植株茂盛、生物量大、植株粗蛋白含量丰富,是优质的豆科饲料。
11.A、滨海地区距海较近,土地盐碱化严重;且海拔低,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易发生涝渍,所以种植在此牧草必须具备耐盐、耐涝;A正确;
B、一般草类植株较矮,并且牧草会定期收割,无需具备抗风特征,B错误。
CD、滨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大,降水较多,牧草无需具备耐旱特征,C.D错误。
故答案为:A。
12.ABC、台湾沿海地区、浙闽沿海地区和长江入海口地区都位于我国南方,降水相对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土地易出现盐碱化,盐碱地分布较少,适宜生产粮食,应优先用于种植粮食,A、BC错误。
D、环渤海滨海地区位于我国北方,降水相对较少,蒸发强烈,土地容易盐碱化,盐碱地分布特别广泛,不适宜生产粮食,适宜大规模发展“滨海草带”,D正确。
故答案为:D。
13.我国耕地资源有限,滨海草带不与粮食生产争地 ,保障粮食就要保证耕地面积。 ① 正确;
利用“滨海草带”可以发展我国畜牧业,提供畜产品,有利于改善居民膳食结构。 ② 正确;
“滨海草带”是滨海荒地,没有发展耕作业,不存在退耕还草。 ③ 错误;
滨海草带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增加饲草的来源,减少对大豆的需求量,缓解大豆进口增长压力。 ④ 正确。
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4.C
15.D
16.A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及城市的形成。一般来说,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沿海国家为了缓解陆地土地资源紧张,主要是填海造陆,而漂浮城市主要是利用海洋空间。但是对于设计、材料、建造要求较高。且承载能力有限。
14.A、与传统填海造陆相比,“漂浮城市”根据要求进行设计,在陆地建造再运到海洋目的停泊,技术难度更大,A错误。
B、“漂浮城市”需要承载事物较多,要求浮块浮力要大,因此对材料的要求高,B错误。
C、与传统填海造陆相比,“漂浮城市”对海洋生物栖息的环境影响小,可以减少对原有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C正确;
D、传统填海造的陆地,更加坚实;“漂浮城市”是没有根基的,漂浮在海面上,资源、环境规模有限,承载能力不强,D错误。
故答案为:C。
15.A、根抿材料,不能判断浮块重组后,能够提高城市绿化,因此不能确定环境质量得到优化。A错误;
B、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浮块重组无法增加资源和提高环境承载力。B错误;
C、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依赖于城市用地的改变。C错误;
D、不同浮块表示浮岛城市不类型的城市用地。浮块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重组,实际是改变用地类型,以满足城市人口和产业活动的需求,因此不同浮块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重组可以优化“漂浮城市”的功能布局,D正确。
故答案为:D。
16.A、韩国是半岛国家,陆地面积小,人口较多,因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规模扩大,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沿海城市陆域面积逐渐不足。推测韩国会率先试点“漂浮城市”,A正确;
B、澳大利亚地广人稀,陆域面积充足,无需扩大陆地面积。B错误;
C、中国国土面积大,城市扩张空间大,无需建设“漂流城市”,C错误;
D、漂浮城市需要技术、需要特殊的材料;埃及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水平低,修建困难,且拥有广阔的沙漠地区未开发,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7.D
18.B
19.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量平衡及影响湖泊的蒸发的因素。内陆咸水湖的水量平衡:支出方式-蒸发、下渗,收入方式--地表径流输入、地下水补给、雨水补给。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有:光照、气温、风速、水域面积、相对湿度。
17.A、材料中看不出气温与湖泊水量变化之间关系,故气温也不是引起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A错误。
B、读图可知,该湖泊的降水量近60年变化不大,B错误;
C、从图可知,该区域蒸发量60年变化不大。C错误;
D、图中显示,该湖泊近60年入湖地表径流量变化明显,其他二者变化不大,地表径流量是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D正确。
故答案为:D。
18.A、读图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A错误;
B、1970-198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导致20世纪80年代末湖面最低,B正确;
C、2000-2009年,即21世纪初,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水位变化不大,C错误;
D、2010-2020年,即2020年前后,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D错误。
故答案为:B。
19.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气候该段时间内在变暖,但该湖泊蒸发量却有增有减,A错误;
B、降水量年际变化对蒸发量变化影响不大,B错误;
C、湖泊水域面积越大,该湖的蒸发量越大,C正确;
D、湖水盐度对蒸发量影响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20.D
21.B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土流失及综合治理。针对水土流失在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治沟造地,就是在传统淤地坝造地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工程手段,集农田、渠坝、削坡、修路、造林为一体,实现耕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耕地等级。
20.从图中可以看出吴起区、甘泉-志丹区、洛川区、分为位于洛河的上、中、下游地带;从吴起区至洛川区沟间地与沟谷地的面积之比逐渐变大,说明越往下游沟间平地越多,沟谷地越少,可以推测流水侵蚀越来越弱,水土流失越来越轻。可知流水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 吴起区、甘泉-志丹区、洛川区 。D正确。
故答案为:D。
21.A、吴起区位于洛河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坡度大不适合横坡垄作,A错误;
B、吴起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沟壑众多,因此治理沟壑,治沟造地,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B正确;
C、吴起区由于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自然恢复时间长、见效慢,该方法不适合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治理,C错误;
D、上游地带水土流失严重,沟壑众多,平整土地工程量太大,成本高, 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2.A
23.B
【知识点】资源跨区调配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出地的影响:将资源输出地的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输出工程的开展能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发展,另外也能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工业发展能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对资源输入地的影响:缓解当地资源紧缺状况,优化当地能源消费结构;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进一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2.西奈半岛北部调水工程在到达阿里什河谷之前采用压力管道输水,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段地势东高西低,水不能自流,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A正确;
BCD、气候、土壤和水源与输水方式没有多大联系。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3.A、尼罗河往往水量年际比较稳定,不会突然断流,A错误;
B、该区属于沙漠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引水灌溉后地下水位上升,地表蒸发强烈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建设排水系统,有利于防止土地盐碱化。B正确;
C、该区气候往往比较稳定,降水量不是会突然增加或者长期增加,C错误;
D、河流含沙量增加不是修建排水系统的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B
24.【答案】(1) ①地处沙漠腹地,植被稀疏,沙源丰富;②风速大,且盛行风向与公路走向夹角较大。
(2) 绘图如下图所示:
沙害较小的测点:A测点
(3) ①防沙体系宽度北小南大,西小东大;②北段沙丘移动速度慢,且沙丘移动方向基本与公路走向平行,防沙体系的宽度小;③南段沙丘移动速度快,且沙丘移动方向公路走向a角较大,防沙体系的宽度大。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地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植被稀疏,沙漠面积广,沙源丰富;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且风速大,盛行风向与公路走向夹角较大,容易形成沙埋和风蚀灾害。
(2)根据材料五个测点沙丘年移动速率(ma-1)和移动方向(0°或360°为正北,90°为正东)可知,A点移动速率最小,C点最大,故A点附近路段沙害较小,C点附近路段沙害较大。
(3) 尉且沙漠公路两侧建立的阻-固结合的防沙体系的宽度差异主要看移动速度、移动的方向。移动方向与公路的延伸方向的角度,角度越小,宽度就越小;移动速度越快,防沙体系越大。 北段沙丘移动速度慢,且沙丘移动方向基本与公路走向平行,防沙体系的宽度小;南段沙丘移动速度快,且沙丘移动方向公路走向a角较大,防沙体系的宽度大。 防沙体系宽度北小南大。且移动方向多为东北向西南。因此西小东大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荒漠化及治理。本题中沙害严重的原因主要从沙源、植被、风速、盛行风角度来考虑。沙丘的移动方向主要从角度来看。防沙体系主要从沙丘移动速度和移动方向作答。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河湖水域面积减少,河(湖)床裸露;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对耕地和资源的需求增大;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等不注重环保
25.【答案】(1)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是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开挖沟渠,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2)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地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河汊越多,耕地更为破碎;而B地地势更高,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资料,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迁入,种植水稻的面积增加,柴河三角洲聚落增多,在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开挖了十余条沟渠。因此可以推测导致柴河三角洲面积增大的原因是: 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是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开挖沟渠,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2) 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主要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从地形、农业生产条件及灾害等因素考虑。由图可知,A区域位于下游,距离滇池近,地势更为平坦,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多发;河流岔道耕地破碎,不利于耕作,农业生产条件不好,而B距离滇池较远,地处A区域的上游,地势更高,洪涝灾害的隐患较小,同时河流的岔道较少,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耕作,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因此,B区域聚落密度较A区域大。
【点评】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尤为重要。
自然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举例
气候 气温 一般来说,过于寒冷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温暖的气候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 ①高纬度地带,由于严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口稀少。
②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世界上约60%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带
降水 降水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一般来说,过于干旱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生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水源 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
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土壤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在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比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大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区掘起一座座新城市
26.【答案】(1)
(2)该乡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非农业活动联系松散;采砂、采石等活动附加值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
(3)升级方向:服务群众出行、宣传公路文化、展示地方特色。具体措施:完善停车、休憩、餐饮、购物、加油加气(充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公路文化建设,通过挂图、宣传栏、液晶显示屏等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特产,加大宣传,提高区域知名度。
【知识点】河流地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在小尺度的空间中,河流是区域的海拔高度较低的地方,因此可以推测,图中A—C间的地形剖面图,河流处海拔应该最低,因此A到河流地势逐渐降低,由于该河流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河流的堆积岸存在河漫滩,侵蚀岸在A一侧,故河谷靠近A侧的较陡,靠近C一侧的河谷较缓。在茶马古道附近,地势相对平坦,故A—C一线地形剖面图如图:
(2)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地处(我国西南山区)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制约了集镇区的辐射范围;非农业活动联系松散;采砂、采石等活动附加值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
(3)公路驿站属于服务业,把汽修厂升级为公路驿站,应该从增强其服务功能方面进行升级,应该从加强其服务群众出行、宣传公路文化、展示地方特色等。具体的升级措施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宣传、彰显特色,提升知名度等方面需求措施。具体措施:完善停车、休憩、餐饮、购物、加油加气(充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公路文化建设,通过挂图、宣传栏、液晶显示屏等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特产,加大宣传,提高区域知名度。
【点评】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 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①看人口规模。投资少、成本低、营利所需顾客少→布局在居住区;投资大、成本高、营利所需顾客多→布局在城区中心
②看人口平均消费水平。消费水平低,多靠近居住区;消费水平高,多靠近城区中心
③看居民消费偏好。服务业多选择在消费偏好较高的区域
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扩大消费市场,也便于商品物资的集散
劳动力 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同
集聚 一方面可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于获取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
其他
因素 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因素对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也有影响,且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强
27.【答案】(1)绘图如下所示∶
变化特征;鱼类种数下降;本地鱼类种数减少,外来鱼类种数增加;整体来看,越往下游,鱼类种数减少越多。
(2)梯级开发后;水库面积增大(或河流流速变缓/缓流河段增多),缓流、静水生境面积增大;缓流、静水环境利于营养物质的沉降、富集,浮游生物(或饵料)丰富。
(3)支流水电站规模小,拆除后对水电(或经济发展)影响不大;拆除部分支流水电站,可恢复鱼类栖息环境,有利于对本地鱼类的保护;将干流开发作为重点,可大幅提高水能开发的规模和效益。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据采样江段图中数据完善表格数据并做出柱状图即可。绘图如下所示∶
变化特征:据柱状图数据可知,总体上,鱼类种数下降;从本地鱼类和外来鱼类的数据可知,本地鱼类种数减少,外来鱼类种数增加;整体来看,据研究区干流不同河段鱼类种数时空变化图可知,越往下游,鱼类种数减少越多。
(2)鱼类生物量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从增加栖息地面积和鱼类食物充足来分析。梯级开发后,水库面积增大(或河流流速变缓/缓流河段增多),缓流、静水生境面积增大,为鱼类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梯级开发后,河流流速减缓,缓流、静水环境利于营养物质的沉降、富集,使得浮游生物(或饵料)丰富,利于鱼类繁殖,从而让该区域缓流、静水型鱼类生物量大幅增加。
(3)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拆除支流的部分水电站来说,因为河流支流水量较干流少,水电站规模小,拆除后对水电(或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保障了经济持续发展;拆除部分支流水电站,可恢复鱼类栖息环境,有利于对本地鱼类的保护,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将干流开发作为重点,可大幅提高水能开发的规模和效益,利于该流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要素作为整体性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 / 1山东省成武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册地理期末试卷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2022年暑假期间,我国某中学地理实践小组到南美洲西海岸某地开展地理研学活动,下图示意该地区的土壤表面等高线(实线,单位:米)和基岩表面等高线(虚线,单位:米)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下列四地中土壤厚度最薄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
图中戊处的海拔可能是(  )
A.825米 B.823米 C.817米 D.814米
【答案】1.B
2.C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两个点的相对高度的计算:两地都表示范围。首先,找到两点的高度范围,然后在交叉相减,计算两地相对高度范围。“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是指:(1)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2)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
1.图中实线表示土壤表面等高线;虚线表示基岩表面等高线;某地土壤厚度即为某地土壤表面高度减基岩表面高度。甲地土壤表面高度范围为825-830米;基岩表面高度范围为800-805米,土壤厚度范围为20-30米。乙地土壤表面高度范围为825-830米;基岩表面高度范围为815-820米,土壤厚度范围为5-15米。丙地土壤表面高度范围为835-840米;基岩表面高度范围为810-815米,土壤厚度范围为20-30米。丁地土壤表面高度范围为830-835米;基岩表面高度范围为810-815米,土壤厚度范围为15-25米。因此乙的土壤最薄。故答案为:B。
2.戊处在820米的闭合等高线中,闭合等高线两侧的等高线分别是820米、825米。戊外侧的登高线为820米,根据大于值值,小于小值的原则,戊处的等高线数值范围为:815-820米。只有C选项满足。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在我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中,有2个位于浙江省,分别位于宁波镇海和舟山市岙山岛(下图)。镇海、舟山储备的石油主要来源于中东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浙江省建有2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主要考虑的是(  )
A.建设成本低 B.海运便利 C.市场需求大 D.距产地近
4.
岙山油库可与镇海油库实现管网互联,这样做是为了(  )
A.调配库存 B.保障安全 C.控制油价 D.促进就业
【答案】3.C
4.A
【知识点】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我国目前的石油运输主要是靠油轮运入,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同时,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集中,石油消费量大,接近石油消费市场。油库联网,可以起到相互调节油量的作用。
3.A、浙江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和地价成本都高,建设成本高,A错误:
B、海运便利为我国绝大部分沿海地区的都具备的优势,不仅仅只有浙江。B错误;
C、浙江临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地区,能源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C正确;
D、由材料可知,浙江储备的石油主要来源于中东地区,我国距产地远,D错误。
故答案为:C。
4.A、岙山油库与镇海油库相距不远,实现管网互联,相互补给石油。因此是为了调配库存,保证市场供应,A正确;
B、两个油库管网互联根本上无法增加石油总储量,不能保障安全,B错误;
C、油价是由国际市场为主要调控,二者官网两连对油价作用不大,C错误;
D、管网互联,主要运用管道调配石油库存,与就业机会联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造船业是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融合的密集型产业。二战后,欧美主要造船国家开始向亚洲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上世纪60年代日本造船业稳居世界第一,随后韩国后来居上超越日本。近十年来,中国在世界造船业中的完工量、手持订单、新增订单三大指标均已达到世界前列,让原本稳坐行业头把交椅的韩国“亚历山大”。LNG船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建造难度极高,目前仅有美国、中国、韩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有能力建造。韩国定价是中国的近3倍,但仍然把持世界绝大多数LNG船的订单。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
二战后,欧美主要造船国家转出造船业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少 B.人力成本高 C.技术落后 D.资金短缺
6.
韩国至今仍把持大多数LNG船等高端船只订单是因为(  )
A.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B.具备完整的产业链
C.技术先进、科技领先 D.多良港,距市场近
7.
中国船企订单量增长,但利润增长却有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原材料价格上涨 ②高端船订单比重低
③市场饱和低价竞争 ④质量问题导致利润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5.B
6.C
7.A
【知识点】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产业专业及其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产业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因素 具体影响
劳动力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市场 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其发展壮大的需要,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企业为了避开跨国销售所面临的各种限制,直接在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市场不断变化,因此产业承接地也会发生变化
政策 对于产业转出地来说,政府可以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迫使一些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对于产业承接地来说,政府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来吸引企业进驻
其他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
5.A、二战后,世界经济逐渐恢复,航运业也会慢慢发展起来,对于船舶需求量会增加,因此市场需求量大,A错误;
B、亚洲国家劳动力丰富且低廉,而造船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亚洲国家的劳动力优势是欧美国家转出造船业的主要因素,B 正确;
C、欧美主要造船国家技术水平较高,C 错误;
D、欧美国家经济发达,资金实力雄厚,D错误。
故答案为:B。
6.A、韩国承接造船业的时间并不长不如日本、欧美国家,因此历史不悠久。A错误;
B、材料中,不能看出完整的产业链与LNG船等高端船只订单有重要联系,B错误;
C、材料中可知,LNG船高端船建造难度极高,说明建造该类船舶需要科技水平,因此韩国能够把持大多数LNG船等高端船只订单的关键是技术先进、科技领先,C正确。
D、与我国相比,韩国在良港和距离市场远近方面,并不具有优势,D 错误。
故答案为: C。
7.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导致成本升高,降低利润,①对;
由于韩国把持众多高端船舶订单,说明我国高端船订单比重低,利润较低,②对;
造船订单量增长,说明市场并没有饱和,且题中看不出低价竞争因素。③错;
我国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新增订单均达世界前列,说明我国造船质量不差,市场竞争力强,④错。
A 正确,B、C、D 错误。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都市圈(区)是指由起核心作用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受到中心城市强烈辐射、有着紧密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经济区域。下图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的“两圈四区”总体格局。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
山东省都市圈(区)的形成,得益于(  )
A.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 B.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
C.交通通信方式的发展 D.人口大量跨区域转移
9.
青岛成为青岛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  )
A.辐射 B.集聚 C.转移 D.流动
10.
青岛都市圈形成后(  )
A.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日益增强
B.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会越来越强
C.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水平提高
D.周边城市吸引企业的区位优势减弱
【答案】8.C
9.B
10.C
【知识点】城市及其辐射功能;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协调发展及城市的辐射功能。发展城市群可以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协同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高水平开放合作、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城乡融合发展等8个方面。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地理位置、资源因素、交通条件、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8.A、都市圈是由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组成。山东都市圈城市主要是经济发展所形成,而非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A错误。
B、生产要素集聚能促进区域的发展,但是不是山东都市圈的形成,B错误。
C、山东省都市圈(区)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要紧密联系,得益于交通通信方式的发展,C正确。
D、人口大量跨区域转移,不会形成山东都市圈的形成。D错误。
故答案为:C。
9.A、青岛作为中心城市后,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A错误;
B、青岛成为青岛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青岛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人才等向青岛集聚,促使青岛成为青岛都市圈中心城市,B正确;
C、青岛作为中心城市后,可能将某些产业转移至周边地区,C错误;
D、随着青岛的不断发展,青岛与周边地区人员、物资流动会更频繁,D错误。
故答案为:B。
10.A、中心城市部分功能转出,集聚作用减弱。A错误;
B、随着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作用增强,B错误;
C、青岛都市圈形成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端第三产业,如现代服务业,C正确;
D、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周边城市的区位优势增强,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滨海草带”是在不适宜生产粮食的滨海荒地建立牧草生产体系,发展畜牧业生产。目前,我国还有大面积的滨海荒地尚未被开发利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滨海草带”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必须同时具备的特征是(  )
A.耐盐和耐涝 B.耐涝和抗风 C.抗风和耐旱 D.耐旱和耐盐
12.
我国适宜大规模开发“滨海草带”的地区是(  )
A.台湾西部沿海 B.浙闽沿海
C.珠江三角洲 D.环渤海地区
13.
通过建设“滨海草带”,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其原因是“滨海草带”(  )
①不与粮食生产争地 ②有利于改善居民膳食结构
③通过退耕还草,减少水土流失 ④缓解大豆进口增长压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1.A
12.D
13.B
【知识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
【解析】【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滨海草带”是在不适宜生产粮食的滨海盐碱地上建立牧草生产体系,其立地环境是高盐碱、低海拔,这就决定了适宜的牧草品种必须同时具备耐盐和耐涝特征 。 目前,同时具备耐盐和耐涝特征的牧草主要有长穗偃麦草、甜高粱、田菁等。 田菁结瘤固氮能力较强,植株茂盛、生物量大、植株粗蛋白含量丰富,是优质的豆科饲料。
11.A、滨海地区距海较近,土地盐碱化严重;且海拔低,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易发生涝渍,所以种植在此牧草必须具备耐盐、耐涝;A正确;
B、一般草类植株较矮,并且牧草会定期收割,无需具备抗风特征,B错误。
CD、滨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大,降水较多,牧草无需具备耐旱特征,C.D错误。
故答案为:A。
12.ABC、台湾沿海地区、浙闽沿海地区和长江入海口地区都位于我国南方,降水相对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土地易出现盐碱化,盐碱地分布较少,适宜生产粮食,应优先用于种植粮食,A、BC错误。
D、环渤海滨海地区位于我国北方,降水相对较少,蒸发强烈,土地容易盐碱化,盐碱地分布特别广泛,不适宜生产粮食,适宜大规模发展“滨海草带”,D正确。
故答案为:D。
13.我国耕地资源有限,滨海草带不与粮食生产争地 ,保障粮食就要保证耕地面积。 ① 正确;
利用“滨海草带”可以发展我国畜牧业,提供畜产品,有利于改善居民膳食结构。 ② 正确;
“滨海草带”是滨海荒地,没有发展耕作业,不存在退耕还草。 ③ 错误;
滨海草带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增加饲草的来源,减少对大豆的需求量,缓解大豆进口增长压力。 ④ 正确。
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口的增长,沿海城市陆域面积逐渐不足。某国计划在沿海建造“漂浮城市”代替传统的填海造陆方式。“漂浮城市”由社区浮块组成,在岸上进行预制,再运到最终场地停泊。社区浮块有机组合为村落、城市(如图)。不同浮块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重组,以适应发展需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
与传统填海造陆相比,“漂浮城市”(  )
A.设计难度小 B.材料要求低 C.生态影响小 D.承载能力强
15.
不同浮块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重组,能够优化“漂浮城市”的(  )
A.环境质量 B.人口容量 C.产业结构 D.功能布局
16.
推测率先试点“漂浮城市”的国家是(  )
A.韩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埃及
【答案】14.C
15.D
16.A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及城市的形成。一般来说,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沿海国家为了缓解陆地土地资源紧张,主要是填海造陆,而漂浮城市主要是利用海洋空间。但是对于设计、材料、建造要求较高。且承载能力有限。
14.A、与传统填海造陆相比,“漂浮城市”根据要求进行设计,在陆地建造再运到海洋目的停泊,技术难度更大,A错误。
B、“漂浮城市”需要承载事物较多,要求浮块浮力要大,因此对材料的要求高,B错误。
C、与传统填海造陆相比,“漂浮城市”对海洋生物栖息的环境影响小,可以减少对原有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C正确;
D、传统填海造的陆地,更加坚实;“漂浮城市”是没有根基的,漂浮在海面上,资源、环境规模有限,承载能力不强,D错误。
故答案为:C。
15.A、根抿材料,不能判断浮块重组后,能够提高城市绿化,因此不能确定环境质量得到优化。A错误;
B、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浮块重组无法增加资源和提高环境承载力。B错误;
C、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依赖于城市用地的改变。C错误;
D、不同浮块表示浮岛城市不类型的城市用地。浮块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重组,实际是改变用地类型,以满足城市人口和产业活动的需求,因此不同浮块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重组可以优化“漂浮城市”的功能布局,D正确。
故答案为:D。
16.A、韩国是半岛国家,陆地面积小,人口较多,因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规模扩大,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沿海城市陆域面积逐渐不足。推测韩国会率先试点“漂浮城市”,A正确;
B、澳大利亚地广人稀,陆域面积充足,无需扩大陆地面积。B错误;
C、中国国土面积大,城市扩张空间大,无需建设“漂流城市”,C错误;
D、漂浮城市需要技术、需要特殊的材料;埃及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水平低,修建困难,且拥有广阔的沙漠地区未开发,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引起该湖近60来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18.
推测该湖60来年湖面最低的的时期是(  )
A.20世纪60年代末 B.20世纪80年代末
C.21世纪初 D.2020年前后
19.
决定该湖蒸发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气候变暖 B.降水量年际变化
C.湖面大小 D.湖水盐度
【答案】17.D
18.B
19.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量平衡及影响湖泊的蒸发的因素。内陆咸水湖的水量平衡:支出方式-蒸发、下渗,收入方式--地表径流输入、地下水补给、雨水补给。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有:光照、气温、风速、水域面积、相对湿度。
17.A、材料中看不出气温与湖泊水量变化之间关系,故气温也不是引起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A错误。
B、读图可知,该湖泊的降水量近60年变化不大,B错误;
C、从图可知,该区域蒸发量60年变化不大。C错误;
D、图中显示,该湖泊近60年入湖地表径流量变化明显,其他二者变化不大,地表径流量是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D正确。
故答案为:D。
18.A、读图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A错误;
B、1970-198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导致20世纪80年代末湖面最低,B正确;
C、2000-2009年,即21世纪初,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水位变化不大,C错误;
D、2010-2020年,即2020年前后,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D错误。
故答案为:B。
19.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气候该段时间内在变暖,但该湖泊蒸发量却有增有减,A错误;
B、降水量年际变化对蒸发量变化影响不大,B错误;
C、湖泊水域面积越大,该湖的蒸发量越大,C正确;
D、湖水盐度对蒸发量影响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洛河流经黄土高原注入渭河,流域内可分为吴起区、甘泉—志丹区及洛川区3个地貌单元(下图)。从吴起区至洛川区,沟间地与沟谷地面积之比逐渐变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
洛河流域三个地貌单元,流水侵蚀强度由强到弱的排序正确的是(  )
A.洛川区、甘泉-志丹区、吴起区 B.吴起区、洛川区、甘泉-志丹区
C.甘泉-志丹区、洛川区、吴起区 D.吴起区、甘泉-志丹区、洛川区
21.
下列最适合吴起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是(  )
A.横坡垄作 B.治沟造地 C.自然恢复 D.平整土地
【答案】20.D
21.B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土流失及综合治理。针对水土流失在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治沟造地,就是在传统淤地坝造地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工程手段,集农田、渠坝、削坡、修路、造林为一体,实现耕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耕地等级。
20.从图中可以看出吴起区、甘泉-志丹区、洛川区、分为位于洛河的上、中、下游地带;从吴起区至洛川区沟间地与沟谷地的面积之比逐渐变大,说明越往下游沟间平地越多,沟谷地越少,可以推测流水侵蚀越来越弱,水土流失越来越轻。可知流水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 吴起区、甘泉-志丹区、洛川区 。D正确。
故答案为:D。
21.A、吴起区位于洛河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坡度大不适合横坡垄作,A错误;
B、吴起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沟壑众多,因此治理沟壑,治沟造地,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B正确;
C、吴起区由于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自然恢复时间长、见效慢,该方法不适合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治理,C错误;
D、上游地带水土流失严重,沟壑众多,平整土地工程量太大,成本高, 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埃及的西水东调工程西起尼罗河三角洲,引尼罗河水东调至西奈半岛北部的阿里什河谷,全长262千米,主要由苏伊士运河以西渠道、穿越苏伊士运河输水隧洞、西奈半岛北部调水工程三部分构成,规划开发耕地378万亩。西奈半岛北部调水工程基本在沙漠地区进行,在到达阿里什河谷之前采用压力管道输水,并在灌区建设排水系统。下图示意“埃及西水东调工程位置及线路”。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2.
西奈半岛北部调水工程在到达阿里什河谷之前采用压力管道输水,其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23.
西奈半岛北部调水工程在灌区建设排水系统主要是为了预防(  )
A.尼罗河断流 B.灌区土地盐碱化
C.降水量增加 D.河流含沙量增加
【答案】22.A
23.B
【知识点】资源跨区调配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出地的影响:将资源输出地的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输出工程的开展能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发展,另外也能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工业发展能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对资源输入地的影响:缓解当地资源紧缺状况,优化当地能源消费结构;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进一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2.西奈半岛北部调水工程在到达阿里什河谷之前采用压力管道输水,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段地势东高西低,水不能自流,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A正确;
BCD、气候、土壤和水源与输水方式没有多大联系。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3.A、尼罗河往往水量年际比较稳定,不会突然断流,A错误;
B、该区属于沙漠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引水灌溉后地下水位上升,地表蒸发强烈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建设排水系统,有利于防止土地盐碱化。B正确;
C、该区气候往往比较稳定,降水量不是会突然增加或者长期增加,C错误;
D、河流含沙量增加不是修建排水系统的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B
24.(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尉且(尉犁县-且末县)沙漠公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总体走向为南北向,绝大部分路段分布在沙漠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害现象,主要危害形式为沙埋和风蚀。尉且沙漠公路两侧建立了包括工程、生物治沙措施的阻-固结合的防沙体系。下图示意尉且沙漠公路五个测点沙丘年移动速率(m·a-1)和移动方向(0°或360°为正北,90°为正东)。
(1)
分析尉且沙漠公路沿线沙害严重的原因。
(2)
在图中绘出A、B、C三个测点的沙丘大致移动方向,并指出附近路段沙害较小的测点。
(3)
从沙丘移动的角度,分析尉且沙漠公路沿线防沙体系宽度的差异。
【答案】(1) ①地处沙漠腹地,植被稀疏,沙源丰富;②风速大,且盛行风向与公路走向夹角较大。
(2) 绘图如下图所示:
沙害较小的测点:A测点
(3) ①防沙体系宽度北小南大,西小东大;②北段沙丘移动速度慢,且沙丘移动方向基本与公路走向平行,防沙体系的宽度小;③南段沙丘移动速度快,且沙丘移动方向公路走向a角较大,防沙体系的宽度大。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地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植被稀疏,沙漠面积广,沙源丰富;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且风速大,盛行风向与公路走向夹角较大,容易形成沙埋和风蚀灾害。
(2)根据材料五个测点沙丘年移动速率(ma-1)和移动方向(0°或360°为正北,90°为正东)可知,A点移动速率最小,C点最大,故A点附近路段沙害较小,C点附近路段沙害较大。
(3) 尉且沙漠公路两侧建立的阻-固结合的防沙体系的宽度差异主要看移动速度、移动的方向。移动方向与公路的延伸方向的角度,角度越小,宽度就越小;移动速度越快,防沙体系越大。 北段沙丘移动速度慢,且沙丘移动方向基本与公路走向平行,防沙体系的宽度小;南段沙丘移动速度快,且沙丘移动方向公路走向a角较大,防沙体系的宽度大。 防沙体系宽度北小南大。且移动方向多为东北向西南。因此西小东大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荒漠化及治理。本题中沙害严重的原因主要从沙源、植被、风速、盛行风角度来考虑。沙丘的移动方向主要从角度来看。防沙体系主要从沙丘移动速度和移动方向作答。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河湖水域面积减少,河(湖)床裸露;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对耕地和资源的需求增大;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等不注重环保
25.(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
(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答案】(1)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是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开挖沟渠,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2)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地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河汊越多,耕地更为破碎;而B地地势更高,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资料,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迁入,种植水稻的面积增加,柴河三角洲聚落增多,在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开挖了十余条沟渠。因此可以推测导致柴河三角洲面积增大的原因是: 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是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开挖沟渠,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2) 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主要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从地形、农业生产条件及灾害等因素考虑。由图可知,A区域位于下游,距离滇池近,地势更为平坦,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多发;河流岔道耕地破碎,不利于耕作,农业生产条件不好,而B距离滇池较远,地处A区域的上游,地势更高,洪涝灾害的隐患较小,同时河流的岔道较少,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耕作,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因此,B区域聚落密度较A区域大。
【点评】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尤为重要。
自然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举例
气候 气温 一般来说,过于寒冷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温暖的气候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 ①高纬度地带,由于严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口稀少。
②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世界上约60%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带
降水 降水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一般来说,过于干旱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生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水源 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
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土壤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在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比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大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区掘起一座座新城市
26.(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其集镇区由上下两片区组成(图左)。上片区主要为居住区,居民多从事农业活动;下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从事联系松散的非农业活动,图右示意下片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
(1)图中示意图10中AC一线的地形剖面,在虚线框内将缺失部分补充完整。
(2)M乡集镇区对全乡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较弱,分析其原因。
(3)有人建议将现有汽修厂升级为公路驿站。从服务业发展的角度、对升级的方向进行概括,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答案】(1)
(2)该乡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非农业活动联系松散;采砂、采石等活动附加值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
(3)升级方向:服务群众出行、宣传公路文化、展示地方特色。具体措施:完善停车、休憩、餐饮、购物、加油加气(充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公路文化建设,通过挂图、宣传栏、液晶显示屏等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特产,加大宣传,提高区域知名度。
【知识点】河流地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在小尺度的空间中,河流是区域的海拔高度较低的地方,因此可以推测,图中A—C间的地形剖面图,河流处海拔应该最低,因此A到河流地势逐渐降低,由于该河流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河流的堆积岸存在河漫滩,侵蚀岸在A一侧,故河谷靠近A侧的较陡,靠近C一侧的河谷较缓。在茶马古道附近,地势相对平坦,故A—C一线地形剖面图如图:
(2)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地处(我国西南山区)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制约了集镇区的辐射范围;非农业活动联系松散;采砂、采石等活动附加值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
(3)公路驿站属于服务业,把汽修厂升级为公路驿站,应该从增强其服务功能方面进行升级,应该从加强其服务群众出行、宣传公路文化、展示地方特色等。具体的升级措施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宣传、彰显特色,提升知名度等方面需求措施。具体措施:完善停车、休憩、餐饮、购物、加油加气(充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公路文化建设,通过挂图、宣传栏、液晶显示屏等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特产,加大宣传,提高区域知名度。
【点评】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 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①看人口规模。投资少、成本低、营利所需顾客少→布局在居住区;投资大、成本高、营利所需顾客多→布局在城区中心
②看人口平均消费水平。消费水平低,多靠近居住区;消费水平高,多靠近城区中心
③看居民消费偏好。服务业多选择在消费偏好较高的区域
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扩大消费市场,也便于商品物资的集散
劳动力 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同
集聚 一方面可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于获取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
其他
因素 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因素对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也有影响,且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强
27.(2023高二下·成武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70%的水能资源集中在我国云南河段。自1993年至今,该流域已建成11个大、中型水电站,支流小水电站众多,且未来对该流域进行梯级开发的力度会持续增大。图所示研究区为澜沧江干流开发力度最大的河段,已经建成9个梯级电站。在梯级电站建设过程中,该研究区内澜沧江干流河段鱼类生物量及种群数均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急流、浅滩型鱼类比例下降显著,缓流、静水型鱼类生物量大幅增加。图示意该研究区干流不同河段鱼类种数时空变化。
(1)表示意不同时段研究区干流鱼类物种变化,据此补绘完成下面柱状图,并根据图,描述1990年以来研究区干流鱼类种数的变化特征。
年份 1990年以前 2008-2013年 2018-2019年
本地鱼类种数/种 157 112 84
外来鱼类种数/种   22 37
(2)从生态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梯级开发后图示区域缓流、静水型鱼类生物量大幅增加的原因。
(3)为了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有专家提出未来澜沧江流域梯级开发的两点建议∶一是拆除支流的部分水电站,二是将干流作为水电开发重点。说明建议的合理性。
【答案】(1)绘图如下所示∶
变化特征;鱼类种数下降;本地鱼类种数减少,外来鱼类种数增加;整体来看,越往下游,鱼类种数减少越多。
(2)梯级开发后;水库面积增大(或河流流速变缓/缓流河段增多),缓流、静水生境面积增大;缓流、静水环境利于营养物质的沉降、富集,浮游生物(或饵料)丰富。
(3)支流水电站规模小,拆除后对水电(或经济发展)影响不大;拆除部分支流水电站,可恢复鱼类栖息环境,有利于对本地鱼类的保护;将干流开发作为重点,可大幅提高水能开发的规模和效益。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据采样江段图中数据完善表格数据并做出柱状图即可。绘图如下所示∶
变化特征:据柱状图数据可知,总体上,鱼类种数下降;从本地鱼类和外来鱼类的数据可知,本地鱼类种数减少,外来鱼类种数增加;整体来看,据研究区干流不同河段鱼类种数时空变化图可知,越往下游,鱼类种数减少越多。
(2)鱼类生物量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从增加栖息地面积和鱼类食物充足来分析。梯级开发后,水库面积增大(或河流流速变缓/缓流河段增多),缓流、静水生境面积增大,为鱼类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梯级开发后,河流流速减缓,缓流、静水环境利于营养物质的沉降、富集,使得浮游生物(或饵料)丰富,利于鱼类繁殖,从而让该区域缓流、静水型鱼类生物量大幅增加。
(3)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拆除支流的部分水电站来说,因为河流支流水量较干流少,水电站规模小,拆除后对水电(或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保障了经济持续发展;拆除部分支流水电站,可恢复鱼类栖息环境,有利于对本地鱼类的保护,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将干流开发作为重点,可大幅提高水能开发的规模和效益,利于该流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要素作为整体性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