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5 08:54:2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
1.(2023·永嘉)请用楷书将文博会宣传标语抄写在横线上,做到正确、美观。
点亮科技之光,浸染文化之韵,舞动艺术之美。
2.(2023·永嘉)阅读文博会展览序言,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在màn cháng   的历史进程中,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以jié rán bù tóng   的面貌融合在各个lǐng yù   ,焕发出新的活力,令人jīng tàn   。中华文化bó dà jīng shēn   ,唯有创新,才能使其生生不息,mèi lì   无限。
3.(2023·永嘉)小文想当文博会志愿者,要求选出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徘徊(huái) 搅绊 司空见贯
B.自愧弗(fó)如 严竣 贷款
C.兴奋(xìng) 拔弄 精兵简政
D.雨(yù)雪霏霏 哀思 宽慰
4.(2023·永嘉)文博会上的“图解汉字”很有意思。下图表示“之”最初的意思,下列句子中的“之”意思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
A.思援弓缴而射之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送鲍浩然之浙东 D.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5.(2023·永嘉)小博参观文博会时,记录了以下内容。请补充合适的词语(  )
我们来到文博会现场,_____四周,人山人海。我们______了《展区参观说明》,赞叹不已。随后,来到书画展厅,在赵孟頰的《三门记》前______许久。
A.环顾 浏览 观看 端详 B.环顾 阅览 端详 浏览
C.俯瞰 阅览 欣赏 注视 D.观看 浏览 环顾 凝视
6.(2023·永嘉)阅读非遗展区的三则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瓯窑
瓯窑是温州特有
的瓷器,迄今为止
已发现古窑址200余处。
制胚,素烧,上釉,烧
窑……瓯窑从泥土中来,
经历烈火的cuì炼,从无到
有的过程何其艰辛。 黄杨木雕
岁寒万木雕,松
柏始杰然。黄杨木
雕是著名的浙江三雕之一。
木雕作品造型生动,雕刻
精巧,每一刀每一笔都蕴
含着木雕师的匠心,诠释
着匠人精神。 发绣
发绣是以头发丝
为原料,结合绘画
和刺绣制作的艺术品,是
传统工艺史上的一颗璀璨
明珠。温州发绣曾被作为
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享
有“发绣外交”之称。
(1)根据字典中的意思,“cuì炼”中“cuì”应该选择(  )
A.萃cuì草丛生。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出类拔~(超出同类)
B.淬cuì把烧红了的铸件往水或其他液体里一浸立刻取出来:~火
C.瘁cuì过度劳累:鞠躬尽~心力交~
D.粹cuì①不杂:纯~②精华(精~):国~
(2)“岁寒万木雕,松柏始杰然”形容意志不动摇。下列哪句诗体现了这种品质(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3)非遗展区要展出一组诗画主题的发绣作品,请为下列作品题写合适的诗句。(  )
(4)在非遗展区,我们了解到很多新闻信息。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
A.一年一度的温州文博会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
B.异常的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使他比同龄的瓯窑匠人技高一筹。
C.木雕师以刀代笔,心惊肉跳地投入工作,刻画的形象栩栩如生。
D.发绣师一聊起自己刚获大奖的作品《东瓯艺韵》,就滔滔不绝。
7.(2023·永嘉)参观完非遗展区,小文和小博深受触动。请补充合适的语句。
讲解员给大家谈起“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让小文想到了毛泽东写的《   》。讲解员生动地介绍每一件展品,令小博大开眼界:“   ,胜读十年书。”聆听了发绣师的学艺过程,小文感慨万千:“书到用时方恨少,   。”才29岁的木雕师在木雕界已小有名气,小博佩服不已:“青,   ,   。”问起其中的秘诀,木雕师说:“苟日新,   ,   。”小文和小博受到鼓舞,下定决心用实际行动传承优秀文化。
二、阅读理解。
(2023·永嘉)阅读理解
(一)《腊八粥》节选(沈从文)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二)《谈过年》节选(林清玄)
过了二十五岁,过了三十岁,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过年时节恰正是前尘往事却上心头的时节,开始知道了命运,好像命运已经铺设了许多陷阶,我们只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有许多喜爱的事时机一到必须割舍,有许多痛恨的事也会自然消失,走快走慢都无妨,年还是一个接一个来,生命还是一点一滴地在消失。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在二十岁以前那么期待新的一年到临,而二十岁以后则忱心着旧的岁月一年年的消失呢?最后我得到一个结论,在冠礼以前,我们是“去日苦短,来日方长”。成年以后则变成“来日方短,去日苦多”,这是多么不一样的心情呀!
最难消受的还是,不管我的心情如何,挂在墙上的壁钟总是在除夕夜的十二点猛力地摇着钟摆,敲出清亮或者低沉的十二个响声,那样无情,又那样绝然,每到过年,我总也想起和钟臂角力的事,希望让它向后转,可是办不到,于是我醉酒,然后痛下决心:一定要把一年当两年用,把二十四小时当四十八小时来用。
8.小文和小博围绕“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一话题展开了交流。
小文:两篇文章都对时间流逝进行了描述。八儿觉得时间过得①   ,林清玄觉得时间过得②   。
小博:虽然都是写过年,但是读起来情感色彩却不一样。选文一读出入儿对腊八粥的期待与喜爱,选文二表达③   。
小文:两篇文章都写出了真情实感,但表达情感的方式却不同。选文一是④   ,选文二是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
9.习俗展区开展节日对对碰活动,布置多个习俗角。以下策划内容不恰当的是(  )
A.会场的门檐和柱子上雕刻一些蝙蝠,寓意着福气盈门、鸿福吉祥。
B.年俗角围绕《腊八粥》《谈过年》进行交流,确定“节日美食”的主题。
C.七夕角诵读《乞巧》《迢迢牵牛星》等诗词,可安排穿红绳的体验活动。
D.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写成书法作品,布置在中秋角。
10.正逢端午节,习俗展区安排了包粽子、做香包等体验活动。很多年轻人觉得费时费劲,没有必要延续这些习俗。针对这种说法,请你在现场做一个即兴发言。
(2023·永嘉)阅读理解
毛泽东看戏
1958年的一天,毛泽东同志来到上海。
晚上,我随毛主席来到干部俱乐部礼堂,准备观看京剧《白蛇传》。观众都已坐好,大家一见毛主席走入,都起立鼓掌。毛主席一边招呼,一边由工作人员引导走向前排坐下。锣鼓敲响了,毛主席稳稳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演员,全身一动也不动,只有脸上的表情在不断变化。
当金山寺那个老和尚法海一出场,毛主席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甚至浮现出一种紧张的恐慌。他嘴唇微微张开,下唇时而轻轻抽动一下,齿间磨响几声,似乎要将那老和尚咬两口。
终于,许仙与白娘子开始了曲折痛苦的生离死别。我有经验,忙轻轻咳两声,想提醒毛主席这是演戏。可是,这个时候提醒已失去意义,毛主席完全进入了那个古老感人的民间故事中,他的鼻翼开始翁动,泪水在眼圈里累积凝聚,变成大颗大颗的泪珠,转啊转,顺脸颊扑簌簌地滚落在胸襟上。
糟了,今天观众不少啊。我担心地用目光朝两边看,身体却不敢有大动作,怕吸引别人更注意这里。还好,观众似乎都被戏吸引了,没有什么人注意台下的“戏”。
可是,毛主席的动静越来越大,泪水已经不是一颗一颗往下落,而是一道一道往下直淌。鼻子堵塞了,呼吸受阻,嘶嘶有声。我有责任保护主席的“领袖风度”。我又轻咳一声。这下子更糟糕,咳声没唤醒毛主席,却招惹来几道目光。我不敢作声了。
毛主席终于哭出了声,那是一种颤抖的抽泣声,并且毫无顾忌地擦泪水、擤鼻涕。到了这步田地,我也只好任其自然。我只盼戏快些完,事实上快完了,法海开始将白娘子镇压到雷峰塔下……
就在镇压的那一刻,惊人之举发生了。毛主席突然愤怒地拍“案”而起,他的大手拍在沙发扶手上,一下子立起身:“不革命行吗?”
他沉浸在剧情中,大踏步向舞台走去。全场的鼓掌声终于将他唤醒。他稍一怔,也跟着鼓起了掌。我松了口气,主席回到现实中了。
在我的记忆中,他是用两只手同“青蛇”握手,用一只手同“许仙”和“白蛇”握手,始终没有理睬倒霉的“法海”。
11.阅读选文,根据要求补充图示。
①梳理文中《白蛇传》的故事情节,简要概括,填写在方框中。
②阅读画线处毛主席看戏的动作和神态,概括这三次哭的情景,填写在括号中。
12.关注毛主席看戏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体会人物品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齿间磨响几声,似乎要将那老和尚咬两口”这句话表现毛主席嫉恶如仇。
B.即使“我”两次轻咳,毛主席也毫无察觉,是因为毛主席遵守看戏的纪律。
C.从“愤怒地拍案而起”感受到毛主席对受压迫者的同情,看出他爱憎分明。
D.毛主席的三次哭,是他沉浸在剧情中的真情流露,体现了他的坦率与真诚。
13.读了选文,小文和小博分别产生了以下疑问。
小文:为什么毛主席用两只手同“青蛇”握手,始终没有理睬“法海”
小博:为什么毛主席拍“案”而起,一下子立起身:“不革命行吗?”
为解决疑惑,小文阅读民间故事《白蛇传》,写故事梗概时(资料一);小博结合“奋斗的历程”综合性学习,查找了1921﹣1949 年革命进程中的大事(资料二)
白青结拜,白娘子断桥寻夫欲报恩。
许仙中计,白娘子喝雄黄酒现蛇形。
许仙吓死,白娘子盗灵芝草救丈夫.
许仙被困,白青两蛇施法水漫金山。
法海镇压,金钵收白娘子入雷峰塔。
小青修炼,斗法海救出塔下白娘子。
资料已:《白蛇转》故事要点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有了领导核心。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
1931年,中国人民进入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34年,反围剁失败,被迫开始长征。
1946年,无数战士投身于人民解放战争。
1949年10年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资料二:革命大事记
①联读《白蛇传》故事要点,我能解决小文的疑惑:   。
②联读两份资料,我对毛主席说的“革命”有了更深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联系《白蛇传》,“革命”是指面对法海的镇压所采取的行动。
B.联系《革命大事记》,“革命”是指反抗内外敌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C.法海对白娘子的镇压,让毛主席想到无数受压迫的百姓,不禁落泪。
D.“水漫金山、勇斗法海”“长征、抗日”的目的都是为了谋求个人幸福。
14.文艺展区举办了以“读经典名著 做有志少年”为主题的图书展览。
1)给下列图书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①《中国民间故事》   
②《少年毛泽东》   
③《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京剧》   
A.了解人物信息,绘制成长经历
B.梳理故事情节,感受故事神奇
C.观看相关影像,感受艺术魅力
D.梳理问题清单,明白故事寓意
2)现场展览的图书丰富多样,小文想选购一本书作为毕业礼物送给好友。仿照下图的示范,结合书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在扉页上写一句赠言。
我会送《   》这本书:   
鲁滨逊漂流记
【英】丹尼尔·笛福
鲁滨逊虽然落难孤岛,但却依旧坚强。愿你像他一样勇敢乐观,无畏生活的挑战。
(2023·永嘉)阅读理解
材料一:“画游江山”艺术展展品简介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借助4D动感影像,打
造可沉浸体验模式,带来极
致流畅、毫发毕现的视听效
果。游客仿佛走入北宋都城
汴梁。古都凤貌、众生百态、
民俗风情,一览无余。 8K超高清技术等前沿
科技,使原画的色彩还原
更真,让游客“穿越”到
900年前的庐山、鄱阳湖畔。
观群山连锦、江河浩淼,
赏繁多景物,生趣人物。 在CG特效十光学动态
捕捉等技术加持下,观众
和作品实时交互,“邂逅”
画中人。浙江桐庐富春江
两岸人们生活闲逸,好一
派桃源景象!
材料二:2022年某“云博物馆”数据报告
各主题博物馆直播11.6万场,观看8.2亿人。 相关视频播放量513.4亿次,同比增长30.3%。
相关视频累计时长达24万小时,看完需27年。 共有196万用户发布446万个视频打卡博物馆
材料三:文博会新闻热点
◎“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让我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文化报
◎科技让文物“数字化”,限制了对文物的想象空间,影响审美体验。
一考古网
◎文物艺术品还是原汁原味好,经科技加工后更倾向娱乐,文化味少了。
一网易
◎文化为科技的应用场景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科技为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中国文博会
15.阅读材料一,与画线句子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是(  )
A.触景生情 B.身临其境 C.置身其中 D.沉浸画中
16.阅读材料,判断以下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材料一中的三幅作品都是中国同一朝代的名画,作者不同,各有特色。   
②游客看到原本陈旧的绘画作品变得色彩艳丽,这是运用了8K超高清技术。   
③2022年,某“云博物馆”相关视频播放量达11.6万次,196万人打卡博物馆。   
④艺术展融入高科技,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17.小文认为“科技让艺术插上翅膀”,以下事例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博物馆+高科技”让沉睡的古物“活”起来,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
B.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科技为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C.科技让文物“数字化”,限制了大众对文物的想象空间,更倾向娱乐。
D.某“云博物馆”直播场次多,相关视频播放量大幅增长,受大众欢迎。
18.近几年,各地举办的文博会精彩纷呈。为了传播办会目的,吸引更多游客,主办方都会设计一个寓意深刻、形象生动的图案标志。观察以下文博会的标志,你最喜欢哪一个?结合以上材料或相关经历,对其中的寓意展开合理的推测以说明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   文博会的标志,   
三、习作
19.(2023·永嘉)习作
文博会的海报上选用了下面一串符号。观察这一串符号,你会想到什么?
解开一个问题,你就把“?”拉直变成了“!”;了解一件艺术品的故事,你会体验到从好奇到赞叹:面对一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你又是否经历过从胆怯到自信的过程?读一本书,做一个实验,认识一个人,理解一种看法,你的脑海里都曾闪现过“?”“!”根据这一串符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注意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字数不少于4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点亮科技之光,浸染文化之韵。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是用楷书将文博会宣传标语抄写在横线上,做到正确、美观。要看清每个字的字形,不要出错。比如,不要把”浸染“的”浸“不要写成”侵“,”染“右上方不要写成”丸";不要把“韵”写成“钧”。
故答案为:点亮科技之光,浸染文化之韵,舞动艺术之美。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汉字书写,书写态度要端正,要做到正确、规范、美观。平时注意多练字。
2.【答案】漫长;截然不同;领域;惊叹;博大精深;魅力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这道题是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注意不要把“漫长”的“漫”写成“慢”,不要把“截”写成“载”,不要把“博”写成“博”,不要把”魅“写成“魄”。
故答案为:漫长、截然不同、领域、惊叹、博大精深、魅力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要正确拼读,规范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平时注意多识记。
3.【答案】D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搅绊”应改为“搅拌”,“司空见贯”应改为“司空见惯”,错误;
B:“自愧弗(fó)如”的“弗”读音应为fú;“严竣”应改为“严峻”,错误;
C:“兴奋(xìng)”的“兴”读音应为xīng;“拔弄”应改为“拨弄”,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字音和字形,要认真辨析,声母韵母和声调都要正确,根据加点字所在的词语来分析字形,平时注意多识记。
4.【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之”最初的意思是去,到。A.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之:它,指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之:的。
C.送鲍浩然之浙东:送鲍浩然到浙东去。之:到,去。
D.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的琴声。之:琴声。
故答案为:C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5.【答案】A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环顾:向四面观看。俯瞰:从高处向下看。观看:特意地看;参观;观察。浏览:泛泛地大略地看。阅览:观阅阅浏览览(书、报等)。端详:端庄安详详。注视:集中精力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结合语境依次应选:环顾、浏览、观看、端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完成时要注意辨析每组词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6.【答案】(1)B
(2)A
(3)①近山识鸟音;②何当金络脑;③草色遥看近却无;④接天莲叶无穷碧
(4)C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字义。淬炼:一种冶炼工艺,即把加热至红热的金属(如钢)立刻浸入冷水,可以大大增加物体的强度和硬度,会减小物体的韧性。因此,“淬”的意思是把烧红了的铸件往水或其他液体里一浸立刻取出来。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比喻不管经历多少磨难,都不惧怕,形容意志坚定。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意思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的是美好的景色是藏不住的。
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表达了作者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选A。
(3)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前三幅图都给出了其中一句,根据平时的积累填写另一句即可。第四幅图展现的是荷花盛开的场面,可联想到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B、D运用正确。C.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事临头而心神不宁。不符合语境。故选C。
故答案为:(1)B;(2)A;(3)①近山识鸟音;②何当金络脑;③草色遥看近却无;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理解字义、成语运用、古诗文默写、对诗句的理解等。完成这些题目,都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积累。
7.【答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听君一席话;事非经过不知难;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日日新;又日新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由提示“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可知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作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名句“胜读十年书”可知上句是“听君一席话”,由名句“书到用时方恨少”可知下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由开头一个字“青”可知后面是“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名句“苟日新”,可知下句是“日日新,又日新”。
故答案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听君一席话;事非经过不知难;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日日新;又日新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名句的默写,不但要能熟练背诵,还要能正确书写和运用,平时注意多积累。
【答案】8.慢;快;时间过得飞快而感伤;间接描写
9.B
10.要延续这些习俗,不光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是传承,是情感,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人去传下去。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点评】课内阅读分析是语文常见的题目类型,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内阅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完成此类题目不能光着眼于本语段,要结合所学课文的全文及所表达的主题完成。
8.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①从“今天喜得快要发疯”“眼睛可急红了”可知,八儿着急吃粥,觉得时间过得慢;②从”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可知,“我”觉得时间过得太快。③从“来日方短,去日苦多”可知“我”表达的是时间过得飞快而感伤。④虽写时间过得慢,但作者却没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对八儿的具体描写来表现的,所以是间接描写。
故答案为:①慢;②快;③时间过得飞快而感伤;④间接描写
9.本小题考查节日风俗。A、C、D正确,B有误,《谈过年》不是写美食的。
故答案为: B
10.本题考查发言稿。根据自己实际表达观点即可。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比如,要延续这些习俗,不光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是传承,是情感,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人去传下去。
故答案为:要延续这些习俗,不光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是传承,是情感,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人去传下去。
【答案】11.①讲的是白蛇白素贞与凡人许仙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白素贞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嫁与他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最后被救出,全家团聚。②法海将白娘子镇压到雷峰塔下|泪珠扑簌簌地滚落|颤抖的抽泣声。
12.B
13.因为故事中的“青蛇”让毛主席想到无数受压迫的百姓,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和“青蛇”同呼吸,共命运。而由“法海”想到了压迫迫害人民的国民党反动派。;D
14.略;略;略;《礼物》;这个生活中的“礼物”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乐趣,享受生活的乐趣,使自己快乐的把精力投入到生活中!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1.①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可知:讲的是白蛇白素贞与凡人许仙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白素贞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嫁与他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最后被救出,全家团聚。
②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第一空:结合“我只盼戏快些完,事实上快完了,法海开始将白娘子镇压到雷峰塔下……”可知答案。第二空:结合“他的鼻翼开始翁动,泪水在眼圈里累积凝聚,变成大颗大颗的泪珠,转啊转,顺脸颊扑簌簌地滚落在胸襟上”可知答案。第三空:结合“毛主席终于哭出了声,那是一种颤抖的抽泣声,并且毫无顾忌地擦泪水、擤鼻涕”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①讲的是白蛇白素贞与凡人许仙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白素贞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嫁与他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最后被救出,全家团聚。②法海将白娘子镇压到雷峰塔下|泪珠扑簌簌地滚落|颤抖的抽泣声。
12.考查句子的理解和赏析。A、C、D正确。B.有误,结合“终于,许仙与白娘子开始了曲折痛苦的生离死别。我有经验,忙轻轻咳两声,想提醒毛主席这是演戏。可是,这个时候提醒已失去意义,毛主席完全进入了那个古老感人的民间故事中”可知,即使“我”两次轻咳,毛主席也毫无察觉,是因为毛主席已经沉浸在《白蛇传》的故事情节中。
故答案为:B
13.①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联系《白蛇传》的故事情节,故事中的“青蛇”让毛主席想到无数受压迫的百姓,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和“青蛇”同呼吸,共命运。而由“法海”想到了压迫迫害人民的国民党反动派。
②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B、C正确;D.有误,“水漫金山、勇斗法海”是白蛇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长征、抗日”的目的是为广大人谋幸福。
故答案为:因为故事中的“青蛇”让毛主席想到无数受压迫的百姓,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和“青蛇”同呼吸,共命运。而由“法海”想到了压迫迫害人民的国民党反动派。 D
14.1)①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中国民间故事》主要内容有孟姜女哭倒长城、嫦娥奔月、日月潭、桃诞庆祝、太阳回答、苏东坡的画扇等丰富有趣的故事。所以可用梳理故事情节,感受故事神奇的阅读策略。故选B。
②《少年毛泽东》的主要内容是:从8岁到16岁,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多处私塾读书。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是旧式教育。他对枯燥难懂的经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感兴趣。所以可用了解人物信息,绘制成长经历的阅读策略。故选A。
③《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京剧》共分七章,内容包括:京剧的诞生、四功五法、行当、服饰、化妆、音乐、丰碑等,所以可用观看相关影像,感受艺术魅力的阅读策略。故选C。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与评析。学生需根据要求,选择一本让自己感受到胆识和力量的名著,分析作答。如阅读《礼物》,从“礼物”的内涵,得到启发,获得了生活的动力。
故答案为:B;A;C《礼物》;这个生活中的“礼物”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乐趣,享受生活的乐趣,使自己快乐的把精力投入到生活中!
【答案】15.A
16.错误;正确;错误;错误
17.C
18.丝绸之路;该标志由地球图案、丝绸之路和两条灵动飞舞的丝带组成。地球象征世界各国,丝带相互交扣构成一个“文”字,既点明了举办地点是“丝绸之路(敦煌),又表达了文博会将推动世办各国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意义。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15.本题考查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句子“游客仿佛走入北宋都城汴梁”“让游客‘穿越’到900年前的庐山、鄱阳湖畔”“观众和作品实时交互,‘邂逅’画中人”表达的都是身临其境的意思,B、C、D都可以表达这个意思。触景生情:看到眼前的景象引起联想而产生某种思想感情。与画线句子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观察材料一的三幅图可知,《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的作品,①说法错误。由句子“8K超高清技术等前沿科技,使原画的色彩还原更真”可知,②说法正确。由句子“相关视频播放量513.4亿次”可知,③说法错误。由句子“科技让文物‘数字化’,限制了对文物的想象空间,影响审美体验”“文物艺术品还是原汁原味好,经科技加工后更倾向娱乐,文化味少了”可知,并非社会各界都认同艺术展融入高科技的做法,④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错误;错误
17.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科技让艺术插上翅膀”体现的是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好处,A、B、D都是讲的二者融合的好处,C项讲的是不好的地方。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任选一个图案标志,结合构图元素推测其寓意来说明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丝绸之路;该标志由地球图案、丝绸之路和两条灵动飞舞的丝带组成。地球象征世界各国,丝带相互交扣构成一个“文”字,既点明了举办地点是“丝绸之路(敦煌),又表达了文博会将推动世办各国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意义。
19.【答案】从“?”到“!”的探索之旅
?!?!?!这是我在某次文博会上看到的一串符号,它们像一条神秘的密码,吸引着我去解开它们的奥秘。这一串符号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经历的一次从“?”到“!”的探索之旅。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决定去参观一场艺术展览。展览馆里,一幅幅作品让我目不暇接,但我却被其中一幅名为《破碎的拥抱》的油画所吸引。画面上,一个破碎的拥抱,两个人影,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这幅画让我产生了无数的疑问:“这幅画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画面上的两个人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像一只只小蚂蚁,在我的心里爬来爬去,让我忍不住想去寻找答案。
我开始了解这幅画的背景和故事,原来它是一位年轻画家的作品,画的是他与女友分手时的场景。为了完成这幅画,画家花了很长时间去回忆那个痛苦的场景,用心去描绘每一个细节。当我了解到这些信息时,我对这幅画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也开始了对画家的敬佩。从最初的“?”到现在的“!”,我对这幅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敬意。
这次参观艺术展览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当我们面对一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时,要从胆怯到自信,需要经历一次次的探索和尝试。就像画家为了完成这幅作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灵感,不断地尝试和修改,最终呈现出了这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和!这两个符号,代表着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过程。读一本书,我们会对故事情节产生疑问;做一个实验,我们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好奇;认识一个人,我们会对他/她的经历产生兴趣;理解一种看法,我们会对观点的正确性产生质疑。这一系列的疑问和好奇,促使我们去探索、去学习,最终得到答案,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和阅历。
回想我的生活经历,每当我遇到一个“?”时,我都会尝试去寻找答案,把这个问号拉直变成“!”。这个过程或许充满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成长、让我变得更加自信。未来的路上,我还会遇到无数的问号,但我相信,只要勇于探索,勇于挑战,我一定能把这些问号变成感叹号,书写属于我的探索之旅。
【知识点】想象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自命题的想象作文,要求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是指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是指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找到原因,变成真理。联系生活实际,要符合情理,条理清楚,语言生动、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合理组织语言完成了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
1.(2023·永嘉)请用楷书将文博会宣传标语抄写在横线上,做到正确、美观。
点亮科技之光,浸染文化之韵,舞动艺术之美。
【答案】点亮科技之光,浸染文化之韵。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是用楷书将文博会宣传标语抄写在横线上,做到正确、美观。要看清每个字的字形,不要出错。比如,不要把”浸染“的”浸“不要写成”侵“,”染“右上方不要写成”丸";不要把“韵”写成“钧”。
故答案为:点亮科技之光,浸染文化之韵,舞动艺术之美。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汉字书写,书写态度要端正,要做到正确、规范、美观。平时注意多练字。
2.(2023·永嘉)阅读文博会展览序言,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在màn cháng   的历史进程中,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以jié rán bù tóng   的面貌融合在各个lǐng yù   ,焕发出新的活力,令人jīng tàn   。中华文化bó dà jīng shēn   ,唯有创新,才能使其生生不息,mèi lì   无限。
【答案】漫长;截然不同;领域;惊叹;博大精深;魅力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这道题是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注意不要把“漫长”的“漫”写成“慢”,不要把“截”写成“载”,不要把“博”写成“博”,不要把”魅“写成“魄”。
故答案为:漫长、截然不同、领域、惊叹、博大精深、魅力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要正确拼读,规范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平时注意多识记。
3.(2023·永嘉)小文想当文博会志愿者,要求选出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徘徊(huái) 搅绊 司空见贯
B.自愧弗(fó)如 严竣 贷款
C.兴奋(xìng) 拔弄 精兵简政
D.雨(yù)雪霏霏 哀思 宽慰
【答案】D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搅绊”应改为“搅拌”,“司空见贯”应改为“司空见惯”,错误;
B:“自愧弗(fó)如”的“弗”读音应为fú;“严竣”应改为“严峻”,错误;
C:“兴奋(xìng)”的“兴”读音应为xīng;“拔弄”应改为“拨弄”,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字音和字形,要认真辨析,声母韵母和声调都要正确,根据加点字所在的词语来分析字形,平时注意多识记。
4.(2023·永嘉)文博会上的“图解汉字”很有意思。下图表示“之”最初的意思,下列句子中的“之”意思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
A.思援弓缴而射之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送鲍浩然之浙东 D.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之”最初的意思是去,到。A.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之:它,指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之:的。
C.送鲍浩然之浙东:送鲍浩然到浙东去。之:到,去。
D.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的琴声。之:琴声。
故答案为:C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5.(2023·永嘉)小博参观文博会时,记录了以下内容。请补充合适的词语(  )
我们来到文博会现场,_____四周,人山人海。我们______了《展区参观说明》,赞叹不已。随后,来到书画展厅,在赵孟頰的《三门记》前______许久。
A.环顾 浏览 观看 端详 B.环顾 阅览 端详 浏览
C.俯瞰 阅览 欣赏 注视 D.观看 浏览 环顾 凝视
【答案】A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环顾:向四面观看。俯瞰:从高处向下看。观看:特意地看;参观;观察。浏览:泛泛地大略地看。阅览:观阅阅浏览览(书、报等)。端详:端庄安详详。注视:集中精力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结合语境依次应选:环顾、浏览、观看、端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完成时要注意辨析每组词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6.(2023·永嘉)阅读非遗展区的三则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瓯窑
瓯窑是温州特有
的瓷器,迄今为止
已发现古窑址200余处。
制胚,素烧,上釉,烧
窑……瓯窑从泥土中来,
经历烈火的cuì炼,从无到
有的过程何其艰辛。 黄杨木雕
岁寒万木雕,松
柏始杰然。黄杨木
雕是著名的浙江三雕之一。
木雕作品造型生动,雕刻
精巧,每一刀每一笔都蕴
含着木雕师的匠心,诠释
着匠人精神。 发绣
发绣是以头发丝
为原料,结合绘画
和刺绣制作的艺术品,是
传统工艺史上的一颗璀璨
明珠。温州发绣曾被作为
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享
有“发绣外交”之称。
(1)根据字典中的意思,“cuì炼”中“cuì”应该选择(  )
A.萃cuì草丛生。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出类拔~(超出同类)
B.淬cuì把烧红了的铸件往水或其他液体里一浸立刻取出来:~火
C.瘁cuì过度劳累:鞠躬尽~心力交~
D.粹cuì①不杂:纯~②精华(精~):国~
(2)“岁寒万木雕,松柏始杰然”形容意志不动摇。下列哪句诗体现了这种品质(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3)非遗展区要展出一组诗画主题的发绣作品,请为下列作品题写合适的诗句。(  )
(4)在非遗展区,我们了解到很多新闻信息。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
A.一年一度的温州文博会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
B.异常的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使他比同龄的瓯窑匠人技高一筹。
C.木雕师以刀代笔,心惊肉跳地投入工作,刻画的形象栩栩如生。
D.发绣师一聊起自己刚获大奖的作品《东瓯艺韵》,就滔滔不绝。
【答案】(1)B
(2)A
(3)①近山识鸟音;②何当金络脑;③草色遥看近却无;④接天莲叶无穷碧
(4)C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字义。淬炼:一种冶炼工艺,即把加热至红热的金属(如钢)立刻浸入冷水,可以大大增加物体的强度和硬度,会减小物体的韧性。因此,“淬”的意思是把烧红了的铸件往水或其他液体里一浸立刻取出来。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比喻不管经历多少磨难,都不惧怕,形容意志坚定。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意思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的是美好的景色是藏不住的。
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表达了作者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选A。
(3)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前三幅图都给出了其中一句,根据平时的积累填写另一句即可。第四幅图展现的是荷花盛开的场面,可联想到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B、D运用正确。C.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事临头而心神不宁。不符合语境。故选C。
故答案为:(1)B;(2)A;(3)①近山识鸟音;②何当金络脑;③草色遥看近却无;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理解字义、成语运用、古诗文默写、对诗句的理解等。完成这些题目,都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积累。
7.(2023·永嘉)参观完非遗展区,小文和小博深受触动。请补充合适的语句。
讲解员给大家谈起“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让小文想到了毛泽东写的《   》。讲解员生动地介绍每一件展品,令小博大开眼界:“   ,胜读十年书。”聆听了发绣师的学艺过程,小文感慨万千:“书到用时方恨少,   。”才29岁的木雕师在木雕界已小有名气,小博佩服不已:“青,   ,   。”问起其中的秘诀,木雕师说:“苟日新,   ,   。”小文和小博受到鼓舞,下定决心用实际行动传承优秀文化。
【答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听君一席话;事非经过不知难;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日日新;又日新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由提示“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可知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作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名句“胜读十年书”可知上句是“听君一席话”,由名句“书到用时方恨少”可知下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由开头一个字“青”可知后面是“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名句“苟日新”,可知下句是“日日新,又日新”。
故答案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听君一席话;事非经过不知难;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日日新;又日新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名句的默写,不但要能熟练背诵,还要能正确书写和运用,平时注意多积累。
二、阅读理解。
(2023·永嘉)阅读理解
(一)《腊八粥》节选(沈从文)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二)《谈过年》节选(林清玄)
过了二十五岁,过了三十岁,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过年时节恰正是前尘往事却上心头的时节,开始知道了命运,好像命运已经铺设了许多陷阶,我们只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有许多喜爱的事时机一到必须割舍,有许多痛恨的事也会自然消失,走快走慢都无妨,年还是一个接一个来,生命还是一点一滴地在消失。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在二十岁以前那么期待新的一年到临,而二十岁以后则忱心着旧的岁月一年年的消失呢?最后我得到一个结论,在冠礼以前,我们是“去日苦短,来日方长”。成年以后则变成“来日方短,去日苦多”,这是多么不一样的心情呀!
最难消受的还是,不管我的心情如何,挂在墙上的壁钟总是在除夕夜的十二点猛力地摇着钟摆,敲出清亮或者低沉的十二个响声,那样无情,又那样绝然,每到过年,我总也想起和钟臂角力的事,希望让它向后转,可是办不到,于是我醉酒,然后痛下决心:一定要把一年当两年用,把二十四小时当四十八小时来用。
8.小文和小博围绕“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一话题展开了交流。
小文:两篇文章都对时间流逝进行了描述。八儿觉得时间过得①   ,林清玄觉得时间过得②   。
小博:虽然都是写过年,但是读起来情感色彩却不一样。选文一读出入儿对腊八粥的期待与喜爱,选文二表达③   。
小文:两篇文章都写出了真情实感,但表达情感的方式却不同。选文一是④   ,选文二是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
9.习俗展区开展节日对对碰活动,布置多个习俗角。以下策划内容不恰当的是(  )
A.会场的门檐和柱子上雕刻一些蝙蝠,寓意着福气盈门、鸿福吉祥。
B.年俗角围绕《腊八粥》《谈过年》进行交流,确定“节日美食”的主题。
C.七夕角诵读《乞巧》《迢迢牵牛星》等诗词,可安排穿红绳的体验活动。
D.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写成书法作品,布置在中秋角。
10.正逢端午节,习俗展区安排了包粽子、做香包等体验活动。很多年轻人觉得费时费劲,没有必要延续这些习俗。针对这种说法,请你在现场做一个即兴发言。
【答案】8.慢;快;时间过得飞快而感伤;间接描写
9.B
10.要延续这些习俗,不光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是传承,是情感,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人去传下去。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点评】课内阅读分析是语文常见的题目类型,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内阅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完成此类题目不能光着眼于本语段,要结合所学课文的全文及所表达的主题完成。
8.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①从“今天喜得快要发疯”“眼睛可急红了”可知,八儿着急吃粥,觉得时间过得慢;②从”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可知,“我”觉得时间过得太快。③从“来日方短,去日苦多”可知“我”表达的是时间过得飞快而感伤。④虽写时间过得慢,但作者却没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对八儿的具体描写来表现的,所以是间接描写。
故答案为:①慢;②快;③时间过得飞快而感伤;④间接描写
9.本小题考查节日风俗。A、C、D正确,B有误,《谈过年》不是写美食的。
故答案为: B
10.本题考查发言稿。根据自己实际表达观点即可。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比如,要延续这些习俗,不光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是传承,是情感,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人去传下去。
故答案为:要延续这些习俗,不光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是传承,是情感,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人去传下去。
(2023·永嘉)阅读理解
毛泽东看戏
1958年的一天,毛泽东同志来到上海。
晚上,我随毛主席来到干部俱乐部礼堂,准备观看京剧《白蛇传》。观众都已坐好,大家一见毛主席走入,都起立鼓掌。毛主席一边招呼,一边由工作人员引导走向前排坐下。锣鼓敲响了,毛主席稳稳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演员,全身一动也不动,只有脸上的表情在不断变化。
当金山寺那个老和尚法海一出场,毛主席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甚至浮现出一种紧张的恐慌。他嘴唇微微张开,下唇时而轻轻抽动一下,齿间磨响几声,似乎要将那老和尚咬两口。
终于,许仙与白娘子开始了曲折痛苦的生离死别。我有经验,忙轻轻咳两声,想提醒毛主席这是演戏。可是,这个时候提醒已失去意义,毛主席完全进入了那个古老感人的民间故事中,他的鼻翼开始翁动,泪水在眼圈里累积凝聚,变成大颗大颗的泪珠,转啊转,顺脸颊扑簌簌地滚落在胸襟上。
糟了,今天观众不少啊。我担心地用目光朝两边看,身体却不敢有大动作,怕吸引别人更注意这里。还好,观众似乎都被戏吸引了,没有什么人注意台下的“戏”。
可是,毛主席的动静越来越大,泪水已经不是一颗一颗往下落,而是一道一道往下直淌。鼻子堵塞了,呼吸受阻,嘶嘶有声。我有责任保护主席的“领袖风度”。我又轻咳一声。这下子更糟糕,咳声没唤醒毛主席,却招惹来几道目光。我不敢作声了。
毛主席终于哭出了声,那是一种颤抖的抽泣声,并且毫无顾忌地擦泪水、擤鼻涕。到了这步田地,我也只好任其自然。我只盼戏快些完,事实上快完了,法海开始将白娘子镇压到雷峰塔下……
就在镇压的那一刻,惊人之举发生了。毛主席突然愤怒地拍“案”而起,他的大手拍在沙发扶手上,一下子立起身:“不革命行吗?”
他沉浸在剧情中,大踏步向舞台走去。全场的鼓掌声终于将他唤醒。他稍一怔,也跟着鼓起了掌。我松了口气,主席回到现实中了。
在我的记忆中,他是用两只手同“青蛇”握手,用一只手同“许仙”和“白蛇”握手,始终没有理睬倒霉的“法海”。
11.阅读选文,根据要求补充图示。
①梳理文中《白蛇传》的故事情节,简要概括,填写在方框中。
②阅读画线处毛主席看戏的动作和神态,概括这三次哭的情景,填写在括号中。
12.关注毛主席看戏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体会人物品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齿间磨响几声,似乎要将那老和尚咬两口”这句话表现毛主席嫉恶如仇。
B.即使“我”两次轻咳,毛主席也毫无察觉,是因为毛主席遵守看戏的纪律。
C.从“愤怒地拍案而起”感受到毛主席对受压迫者的同情,看出他爱憎分明。
D.毛主席的三次哭,是他沉浸在剧情中的真情流露,体现了他的坦率与真诚。
13.读了选文,小文和小博分别产生了以下疑问。
小文:为什么毛主席用两只手同“青蛇”握手,始终没有理睬“法海”
小博:为什么毛主席拍“案”而起,一下子立起身:“不革命行吗?”
为解决疑惑,小文阅读民间故事《白蛇传》,写故事梗概时(资料一);小博结合“奋斗的历程”综合性学习,查找了1921﹣1949 年革命进程中的大事(资料二)
白青结拜,白娘子断桥寻夫欲报恩。
许仙中计,白娘子喝雄黄酒现蛇形。
许仙吓死,白娘子盗灵芝草救丈夫.
许仙被困,白青两蛇施法水漫金山。
法海镇压,金钵收白娘子入雷峰塔。
小青修炼,斗法海救出塔下白娘子。
资料已:《白蛇转》故事要点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有了领导核心。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
1931年,中国人民进入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34年,反围剁失败,被迫开始长征。
1946年,无数战士投身于人民解放战争。
1949年10年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资料二:革命大事记
①联读《白蛇传》故事要点,我能解决小文的疑惑:   。
②联读两份资料,我对毛主席说的“革命”有了更深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联系《白蛇传》,“革命”是指面对法海的镇压所采取的行动。
B.联系《革命大事记》,“革命”是指反抗内外敌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C.法海对白娘子的镇压,让毛主席想到无数受压迫的百姓,不禁落泪。
D.“水漫金山、勇斗法海”“长征、抗日”的目的都是为了谋求个人幸福。
14.文艺展区举办了以“读经典名著 做有志少年”为主题的图书展览。
1)给下列图书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①《中国民间故事》   
②《少年毛泽东》   
③《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京剧》   
A.了解人物信息,绘制成长经历
B.梳理故事情节,感受故事神奇
C.观看相关影像,感受艺术魅力
D.梳理问题清单,明白故事寓意
2)现场展览的图书丰富多样,小文想选购一本书作为毕业礼物送给好友。仿照下图的示范,结合书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在扉页上写一句赠言。
我会送《   》这本书:   
鲁滨逊漂流记
【英】丹尼尔·笛福
鲁滨逊虽然落难孤岛,但却依旧坚强。愿你像他一样勇敢乐观,无畏生活的挑战。
【答案】11.①讲的是白蛇白素贞与凡人许仙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白素贞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嫁与他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最后被救出,全家团聚。②法海将白娘子镇压到雷峰塔下|泪珠扑簌簌地滚落|颤抖的抽泣声。
12.B
13.因为故事中的“青蛇”让毛主席想到无数受压迫的百姓,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和“青蛇”同呼吸,共命运。而由“法海”想到了压迫迫害人民的国民党反动派。;D
14.略;略;略;《礼物》;这个生活中的“礼物”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乐趣,享受生活的乐趣,使自己快乐的把精力投入到生活中!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1.①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可知:讲的是白蛇白素贞与凡人许仙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白素贞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嫁与他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最后被救出,全家团聚。
②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第一空:结合“我只盼戏快些完,事实上快完了,法海开始将白娘子镇压到雷峰塔下……”可知答案。第二空:结合“他的鼻翼开始翁动,泪水在眼圈里累积凝聚,变成大颗大颗的泪珠,转啊转,顺脸颊扑簌簌地滚落在胸襟上”可知答案。第三空:结合“毛主席终于哭出了声,那是一种颤抖的抽泣声,并且毫无顾忌地擦泪水、擤鼻涕”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①讲的是白蛇白素贞与凡人许仙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白素贞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嫁与他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最后被救出,全家团聚。②法海将白娘子镇压到雷峰塔下|泪珠扑簌簌地滚落|颤抖的抽泣声。
12.考查句子的理解和赏析。A、C、D正确。B.有误,结合“终于,许仙与白娘子开始了曲折痛苦的生离死别。我有经验,忙轻轻咳两声,想提醒毛主席这是演戏。可是,这个时候提醒已失去意义,毛主席完全进入了那个古老感人的民间故事中”可知,即使“我”两次轻咳,毛主席也毫无察觉,是因为毛主席已经沉浸在《白蛇传》的故事情节中。
故答案为:B
13.①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联系《白蛇传》的故事情节,故事中的“青蛇”让毛主席想到无数受压迫的百姓,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和“青蛇”同呼吸,共命运。而由“法海”想到了压迫迫害人民的国民党反动派。
②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B、C正确;D.有误,“水漫金山、勇斗法海”是白蛇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长征、抗日”的目的是为广大人谋幸福。
故答案为:因为故事中的“青蛇”让毛主席想到无数受压迫的百姓,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和“青蛇”同呼吸,共命运。而由“法海”想到了压迫迫害人民的国民党反动派。 D
14.1)①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中国民间故事》主要内容有孟姜女哭倒长城、嫦娥奔月、日月潭、桃诞庆祝、太阳回答、苏东坡的画扇等丰富有趣的故事。所以可用梳理故事情节,感受故事神奇的阅读策略。故选B。
②《少年毛泽东》的主要内容是:从8岁到16岁,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多处私塾读书。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是旧式教育。他对枯燥难懂的经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感兴趣。所以可用了解人物信息,绘制成长经历的阅读策略。故选A。
③《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京剧》共分七章,内容包括:京剧的诞生、四功五法、行当、服饰、化妆、音乐、丰碑等,所以可用观看相关影像,感受艺术魅力的阅读策略。故选C。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与评析。学生需根据要求,选择一本让自己感受到胆识和力量的名著,分析作答。如阅读《礼物》,从“礼物”的内涵,得到启发,获得了生活的动力。
故答案为:B;A;C《礼物》;这个生活中的“礼物”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乐趣,享受生活的乐趣,使自己快乐的把精力投入到生活中!
(2023·永嘉)阅读理解
材料一:“画游江山”艺术展展品简介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借助4D动感影像,打
造可沉浸体验模式,带来极
致流畅、毫发毕现的视听效
果。游客仿佛走入北宋都城
汴梁。古都凤貌、众生百态、
民俗风情,一览无余。 8K超高清技术等前沿
科技,使原画的色彩还原
更真,让游客“穿越”到
900年前的庐山、鄱阳湖畔。
观群山连锦、江河浩淼,
赏繁多景物,生趣人物。 在CG特效十光学动态
捕捉等技术加持下,观众
和作品实时交互,“邂逅”
画中人。浙江桐庐富春江
两岸人们生活闲逸,好一
派桃源景象!
材料二:2022年某“云博物馆”数据报告
各主题博物馆直播11.6万场,观看8.2亿人。 相关视频播放量513.4亿次,同比增长30.3%。
相关视频累计时长达24万小时,看完需27年。 共有196万用户发布446万个视频打卡博物馆
材料三:文博会新闻热点
◎“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让我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文化报
◎科技让文物“数字化”,限制了对文物的想象空间,影响审美体验。
一考古网
◎文物艺术品还是原汁原味好,经科技加工后更倾向娱乐,文化味少了。
一网易
◎文化为科技的应用场景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科技为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中国文博会
15.阅读材料一,与画线句子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是(  )
A.触景生情 B.身临其境 C.置身其中 D.沉浸画中
16.阅读材料,判断以下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材料一中的三幅作品都是中国同一朝代的名画,作者不同,各有特色。   
②游客看到原本陈旧的绘画作品变得色彩艳丽,这是运用了8K超高清技术。   
③2022年,某“云博物馆”相关视频播放量达11.6万次,196万人打卡博物馆。   
④艺术展融入高科技,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17.小文认为“科技让艺术插上翅膀”,以下事例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博物馆+高科技”让沉睡的古物“活”起来,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
B.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科技为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C.科技让文物“数字化”,限制了大众对文物的想象空间,更倾向娱乐。
D.某“云博物馆”直播场次多,相关视频播放量大幅增长,受大众欢迎。
18.近几年,各地举办的文博会精彩纷呈。为了传播办会目的,吸引更多游客,主办方都会设计一个寓意深刻、形象生动的图案标志。观察以下文博会的标志,你最喜欢哪一个?结合以上材料或相关经历,对其中的寓意展开合理的推测以说明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   文博会的标志,   
【答案】15.A
16.错误;正确;错误;错误
17.C
18.丝绸之路;该标志由地球图案、丝绸之路和两条灵动飞舞的丝带组成。地球象征世界各国,丝带相互交扣构成一个“文”字,既点明了举办地点是“丝绸之路(敦煌),又表达了文博会将推动世办各国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意义。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15.本题考查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句子“游客仿佛走入北宋都城汴梁”“让游客‘穿越’到900年前的庐山、鄱阳湖畔”“观众和作品实时交互,‘邂逅’画中人”表达的都是身临其境的意思,B、C、D都可以表达这个意思。触景生情:看到眼前的景象引起联想而产生某种思想感情。与画线句子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观察材料一的三幅图可知,《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的作品,①说法错误。由句子“8K超高清技术等前沿科技,使原画的色彩还原更真”可知,②说法正确。由句子“相关视频播放量513.4亿次”可知,③说法错误。由句子“科技让文物‘数字化’,限制了对文物的想象空间,影响审美体验”“文物艺术品还是原汁原味好,经科技加工后更倾向娱乐,文化味少了”可知,并非社会各界都认同艺术展融入高科技的做法,④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错误;错误
17.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科技让艺术插上翅膀”体现的是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好处,A、B、D都是讲的二者融合的好处,C项讲的是不好的地方。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任选一个图案标志,结合构图元素推测其寓意来说明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丝绸之路;该标志由地球图案、丝绸之路和两条灵动飞舞的丝带组成。地球象征世界各国,丝带相互交扣构成一个“文”字,既点明了举办地点是“丝绸之路(敦煌),又表达了文博会将推动世办各国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意义。
三、习作
19.(2023·永嘉)习作
文博会的海报上选用了下面一串符号。观察这一串符号,你会想到什么?
解开一个问题,你就把“?”拉直变成了“!”;了解一件艺术品的故事,你会体验到从好奇到赞叹:面对一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你又是否经历过从胆怯到自信的过程?读一本书,做一个实验,认识一个人,理解一种看法,你的脑海里都曾闪现过“?”“!”根据这一串符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注意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字数不少于400字。
【答案】从“?”到“!”的探索之旅
?!?!?!这是我在某次文博会上看到的一串符号,它们像一条神秘的密码,吸引着我去解开它们的奥秘。这一串符号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经历的一次从“?”到“!”的探索之旅。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决定去参观一场艺术展览。展览馆里,一幅幅作品让我目不暇接,但我却被其中一幅名为《破碎的拥抱》的油画所吸引。画面上,一个破碎的拥抱,两个人影,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这幅画让我产生了无数的疑问:“这幅画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画面上的两个人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像一只只小蚂蚁,在我的心里爬来爬去,让我忍不住想去寻找答案。
我开始了解这幅画的背景和故事,原来它是一位年轻画家的作品,画的是他与女友分手时的场景。为了完成这幅画,画家花了很长时间去回忆那个痛苦的场景,用心去描绘每一个细节。当我了解到这些信息时,我对这幅画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也开始了对画家的敬佩。从最初的“?”到现在的“!”,我对这幅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敬意。
这次参观艺术展览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当我们面对一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时,要从胆怯到自信,需要经历一次次的探索和尝试。就像画家为了完成这幅作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灵感,不断地尝试和修改,最终呈现出了这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和!这两个符号,代表着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过程。读一本书,我们会对故事情节产生疑问;做一个实验,我们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好奇;认识一个人,我们会对他/她的经历产生兴趣;理解一种看法,我们会对观点的正确性产生质疑。这一系列的疑问和好奇,促使我们去探索、去学习,最终得到答案,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和阅历。
回想我的生活经历,每当我遇到一个“?”时,我都会尝试去寻找答案,把这个问号拉直变成“!”。这个过程或许充满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成长、让我变得更加自信。未来的路上,我还会遇到无数的问号,但我相信,只要勇于探索,勇于挑战,我一定能把这些问号变成感叹号,书写属于我的探索之旅。
【知识点】想象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自命题的想象作文,要求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是指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是指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找到原因,变成真理。联系生活实际,要符合情理,条理清楚,语言生动、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合理组织语言完成了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