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经历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速度概念的建立。
2.科学思维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物理计算题的书写过程
三、教学分析
学生课前预习课本第19页和第20页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先学”部分,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课上利用“合作探究”预设的问题探究出物理学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因为有数学学习过程中速度的计算,所以容易接受。单位换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需要强化练习。最后一部分是物理计算题的书写方法,学生初次接触,示范很重要,学生掌握时会有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第2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描述物体运动时先应该选好参照物,然后才能判断出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相对于同一参照物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课前预习我们完成了导学案“自主先学”,在第一部分中我们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那么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又该怎么办呢
(二)新课讲解
(二)引出速度定义
环节一:
同学们现在独立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完成后展示。
探究一:新的列车时刻表中,T103次列车从北京到上海的运行时间为13h,行程为1560 km;K15次列车从济南到郑州的运行时间为8h,行程为680 km。通过计算求出两列车1小时运动的路程:T103次__________km、k15次__________km。_____次列车跑得快,比较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理学中,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速度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 ______,在数值上等于____________。
(三) 速度单位换算
教师讲解单位换算并板书,学生笔记
单位(国际单位制)
(1)基本单位:米每秒(m/s)
(2)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3)换算关系:
探究三:
水中游的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 )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
学生展示,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并提出鼓励和表扬
环节四:
教师利用课本第21页例题讲解物理计算题的书写过程和注意事项
例题: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是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环节五: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本节课我们的主要内容是理解速度概念的建立,会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书写计算题的完整过程,在应用中要注意单位换算。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二)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
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4、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