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7 14:0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动力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动力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结合实例,掌握地形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直接塑造和间接影响;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
在古代,为什么“蜀道”那么难?现在的“蜀道”还那么难行吗?
问题
01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分布、聚落形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风俗习惯、文化传播等方面。
1.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图2-3-2 全球不同海拔的陆地与人口占比
(1)从垂直方向上看,人口占比随海拔有什么变化特点?
(2)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人口占比是多少?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呢?
(3)为什么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区呢?
(4)一般来说,在山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哪?
(5)什么样的地形会导致人口稀少?
读图,思考:
(1)从垂直方向上看,人口占比随海拔有什么变化特点?
读图,思考:
从垂直方向上看,世界人口占比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2)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人口占比是多少?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呢?
读图,思考:
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世界人口占比80.2%,海拔200米以下地区占比56.2%。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3)为什么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区呢?
读图,思考: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与交通联系,成为人类理想的居住地。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稠密,聚落数量多且多呈团块状分布。
(4)一般来说,在山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哪?
读图,思考:
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且多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山区,人们往往将居住地选择在地形平坦、水热条件较好、便于农耕的河谷或山间盆地。
(5)什么样的地形会导致人口稀少?
读图,思考:
地表崎岖的山地、寒冷干燥的高原人烟稀少。
(1)描述巴西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巴西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读图,思考:
(1)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热带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的高原和山地。
(2)地形、气候、交通等。
读图,思考:
(1)描述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
地形、气候、交通等。
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平原——种植业
机械化水平高
生产规模大
山地丘陵——林果业
高原——高寒牧业
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单产高、品质优
河谷农业
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表坡度越大,土壤越易遭受侵蚀,从而产生水土流失。
坡度超过7°,通常要修筑梯田保持水土。
坡度超过25°,就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应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
梯田
鱼鳞坑
边坡绿化
坡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坡向 降水 气温 昼夜温差
迎风坡 多 太阳辐射弱,气温低 阴雨天多,温差小
背风坡 少 太阳辐射强,气流下沉,焚风效应显著,气温高 晴天为主,温差大
迎风坡 / 背风坡
坡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阴坡 / 阳坡
阴坡
阳坡
阴坡
阳坡
一般而言,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较阴坡充足,更适合农作物生长。
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阳坡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导致土壤墒情差,农作物产量低。
读图,思考:
赣南丘陵果园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
江苏垛田
武夷山速生林
(1) 四幅图分别展示了什么样的农业景观与生产特征?
垛田:以稻麦两熟为主,稻、麦、棉、油、绿肥轮作,精耕细作,机械化水平低等。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牧草场,划区轮流放牧牛羊等。
赣南丘陵果园:为果园,大规模种植,品牌化,形成猪一沼一果生态农业模式等。
武夷山速生杉木林:为林场,用材林树种单一,以国有林场为经营单位,采育结合等。
读图,思考:
赣南丘陵果园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
江苏垛田
武夷山速生林
(2) 这些农业景观的形成与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关系?
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平原,适宜发展以农作物栽培为主的种植业。
海拔较高、水热条件较差的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
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好的丘陵,适宜发展果树栽培、粮食作物栽培等种植业。
山地中,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好的坡段,适宜发展林业。
1. 说明我国耕地主要成片集中分布在哪几个区域,分析其与地形的关系。
活 动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面积广阔,土壤肥沃,适宜农耕。
2. 分析我国林地分布的特征,说明其与地形的关系。
分布不均衡,多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内的山地、丘陵;
集中分布在三大林区,即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西南林区(横断山区和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南坡)和东南林区(东南丘陵);
山地、丘陵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平坦地面少而坡地占绝对优势,适宜发展林业,且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
3. 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 平原地区的公路 ==
平原地区有利于交通路线的建设,建筑成本较低,因此线路密度较大,交通便利。
== 河湖地区的交通方式 ==
在河网密布的平原,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桥梁,避开沼泽地。但是,这些地区的内河航运比较发达。
== 山区的公路 ==
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公路、铁路的成本和技术难度要大很多,交通运输受到较大限制。
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常见到“之”字形的盘山公路,以降低地形坡度对交通路线的限制。
读图,思考:
看图,对比平原和山区在交通运输上的差异。
建设成本 技术难度 受限程度 线路密度 线路形态
平原 低 小 较小 大 网格状、放射状
山区 高 大 较大 小 “之”字形盘山公路
读图,思考:
(2) 分析中国铁路网络的布局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分布不均;
东部地区铁路线路密集,交通便利;
西部地区路线稀少,交通不便。
(1) 描述中国铁路网络的布局特点。
东部地区地形平坦,修筑铁路的限制条件少,成本低,铁路线路密集;
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崎岖,西南部崎岖高原山河相间分布,铁路修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路线稀少,交通不便。
0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人类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塑造和影响地表形态,最终让自然环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
1.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发展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① 在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可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

世界遗产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梯田坡度为15°~75°,同一山坡的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

② 修筑堤坝,会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冲击平原的发展方向;
③ 填海造陆、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迪拜朱美拉棕榈岛由一个像棕榈树干形状的人工岛、17个棕榈树形状的小岛以及围绕它们的环形防波岛三部分组成。

④ 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会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
⑤ 采石、采矿会改变地表形态,而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冈等。
2. 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条件,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① 破坏植被会加速地表侵蚀,植树种草则能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
② 大量引用河水,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③ 营造防护林,会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等。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其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
预计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4.95%。


甘肃天水开展小流域治理,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改变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


宁夏沙坡头在治沙中,把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入沙丘中,形成1米 × 1米左右的方格网,然后在草方格里面播撒耐旱的沙生植物种子,形成草方格沙障。

总之,人类活动既受到地表形态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此外,地表形态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又可能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将变得更加广泛与深刻。
人类必须认识和遵循地表形态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