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7 13:4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间轴
本课重点
(1)重要名词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百家争鸣
(2)课程标准
①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②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
③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的局面及其意义。
(1)春秋
起止时间:
起始标志:
时代特点:
春秋五霸:
◎春秋列国形势图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平王东迁
争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1 列国纷争
◎战国形势图
(2)战国
起止时间:
起始标志:
时代特点:
战国七雄: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各国混战不休,故称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始于汉代刘向的《战国策》)
兼并
齐、楚、秦、燕、赵、魏、韩
注意
春秋五霸是先后关系
战国七雄是并存关系。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1 列国纷争
(三)华夏意识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2 华夏意识
经济发展
与变法运动

(1)农业:
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人口增加
开垦荒地
土地私有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1 经济发展
都江堰
A
郑国渠
B
(2)工商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流通广泛
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1 经济发展
(1)背景
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②经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③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④思想: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武器
(2)目的: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2 变法运动
▲ 战国形势图
李 悝
吴 起
申不害
齐威王
燕昭王
赵烈侯
商鞅
(3)代表
(4)影响: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2 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影响
背景
特点
内容
原因: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目的: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
广、改革最为彻底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
土地私有制发展
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
官员由君主任免。
商鞅虽死
秦法未败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2 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奖励耕织
军功爵
废井田,开阡陌
什伍制
统一度量衡
建立县制
连坐制
焚烧诗书
军事
经济
政治
文化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2 变法运动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商鞅变法有哪些影响?(评价)
积极影响:
1.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2 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1)孔子的生平
三、孔子与老子
3.1 孔子
思想核心: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爱他人
(2)孔子的思想
三、孔子与老子
3.1 孔子
政治思想:
1.推行“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2)孔子的思想
三、孔子与老子
3.1 孔子
教育思想:
在众多的孔门弟子中,既有世家大族的贵族子弟,也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甚至还有弟子曾经为盗,因此,在孔子看来,教育的对象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应一视同仁。
有教无类
其他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
(2)孔子的思想
三、孔子与老子
3.1 孔子
文化贡献:
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献,被称为“六经”,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孔子的思想
三、孔子与老子
3.1 孔子
老子,也称老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曾做过东周典藏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中。
哲学思想:
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1)老子的生平
三、孔子与老子
3.2 老子
(2)老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三、孔子与老子
3.2 老子
(2)老子的思想
百家争鸣

经济层面:井田制的瓦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治层面:战争不断,缺乏强有力的统治权威,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思想层面:私学的兴盛也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社会层面:士人阶级与新型地主阶级活跃。
四、百家争鸣
4.1 形成背景
诸子百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
四、百家争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仁政”(核心)
民本思想
性善论
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四、百家争鸣
4.2 代表人物
(1)孟子(儒家)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唯物思想
天人观
性恶论
礼法并施
四、百家争鸣
4.2 代表人物
(2)荀子(儒家)
(3)庄子(道家)
哲学观点——“齐物”
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人生态度——“逍遥”
(4)墨子(墨家)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力、尚贤。
(5)韩非(法家)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6)孙武(兵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7)邹衍(阴阳家)
五行说、五德终始说。
四、百家争鸣
4.2 代表人物
【课堂探究】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四、百家争鸣
涌现大批思想家、哲学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历史阶段特征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经济
政治
文化
以铁农具和牛耕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分封制瓦解;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
四、百家争鸣
西周
春秋战国
(争霸)
秦朝
(统一)
奴隶社会:
贵族政治
封建社会:
官僚政治
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时期
小结: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四、百家争鸣
(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链接高考
D
(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图7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链接高考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