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学案(解析版和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学案(解析版和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8-08 09:34: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人教版八年物理上册同步学讲练测学案(全国通用)
第二章 声现象 专题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阅读本节课教材,参考教材完成教师给出的知识点问题的填空: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
(1)振动: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说话靠声带振动,弦乐是靠弦的振动,管乐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鸟靠鸣膜振动,蟋蟀、蜜蜂、蚊子、苍蝇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错误的表述: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
(1)声的介质: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
(4)声速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考点1. 声音的产生
【例题1】(2023甘肃金昌)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出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产生的,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选填“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答案】 振动 转换法
【解析】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出水花,是因为音叉振动使得水花溅出,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将不易于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换为易于观察的溅起的水花,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考点2. 声音的传播
【例题2】(2023安徽)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 1.70m B. 1.65m C. 0.85m D. 0.80m
【答案】B
【解析】由得,该同学头顶距离感应器的高度是
该同学的身高为
故选B。
考点3. 声速
【例题3】(2023黑龙江龙东)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C. 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D. 公路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A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音调与频率有关,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减弱噪声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公路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演练1】(2022山东烟台)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音调越高
C. 图丙中小白兔通过声音的音调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
D. 图丁中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答案】A
【解析】A.图甲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则音叉发声时同时也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频率越低,则音调越低,故B错误;
C.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小白兔是通过音色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故C错误;
D.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来传递信息,从而可以确定鱼群的位置,不是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A。
【演练2】(2020甘肃兰州)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以下说法中符合事实的是(  )
A.吼猴能发出很大的吼声,是因为其声带振动得很快
B.假如宇宙空间有空气,我们在地球上可能会听见太阳的“歌唱”
C.蚊子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为250~600次,所以人耳无法听到
D.人们利用仪器监测风暴发出的超声波,可以在风暴到来之前发出警报
【答案】B
【解析】A.吼猴能发出很大的吼声,是因为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响度大,不是声带振动
的很快,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假如宇宙空间有空气的话,我们在地球上可能会听见太阳的“歌唱”,故B正确;
C.蚊子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为250﹣600次,即发声频率在250Hz﹣600Hz之间,在人的声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耳能听到,故C错误;
D.风暴等自然灾害爆发前会发出次声波,我们可以利用次声监测仪进行监测,故D错误。
1.涉及声速的计算问题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1)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2)声速的单位是m/s
2.记忆课节知识的思维导图
(满分100分,答题时间45分钟,根据下面给出的试题答案与解析自测自评)
一、选择题(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 (2022湖南岳阳)乡村的夏夜,常常听到青蛙“呱呱”的叫声,下列关于“呱呱”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是由青蛙鸣囊振动产生的
B. 它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 根据音调可以辨别它是青蛙的声音
D. 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控制它的干扰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青蛙发出的声音是由青蛙鸣囊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能够听到的蛙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中的,故B错误;
C.不同动物发声都有自己的特色,即不同动物的音色是不同的,故根据音色可以辨别它是青蛙的声音,故C错误;
D.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其中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
2. (2022湖南益阳)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
A. 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B. 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
C. 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
D. 提高了士兵的听力
【答案】A
【解析】A.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士兵利用声音在固体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的特点,可以提前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做好准备。故A符合题意;
BC.马蹄声的音调、音色是由声源决定的,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并不会改变马蹄声的音调、音色,故BC不符合题意;
D.士兵的听力是士兵自身的一种能力,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并不会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 《朗读者》第三季直播活动于2020年1月16~18日走进英雄城市—湖北武汉,200多名武汉朗读者走进朗读亭,用朗读的方式来传达一种精神力量。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C. 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 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答案】A
【解析】A.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是正确的,故A正确;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错误;
C.观众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故C错误;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4.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鼓面发声时,鼓面并不振动
B.戴耳塞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声呐是利用次声波发现障碍物的
D.通过长管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说明水能传声
【答案】D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面发声时,鼓面振动,故A错误;
B.戴耳塞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声呐是利用超声波发现障碍物的,故C错误;
D.把一根长管的一头插入水中,另一头放在耳边,就能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说明水能传声,故D正确。
5.在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时,做了实验,过程是:(1)将电铃用棉线悬挂在铁丝架子上,将铁丝架子放在抽气盘上(电铃不要碰到抽气盘),通电,电铃发出刺耳的声音。(2)用玻璃钟罩将电铃罩上,密封好,不要立即抽气,注意听此时的铃声。(3)用抽气机把钟罩内的空气向外抽。会发现电铃声越来越小。但仔细听,还是会听到一些细小的声音。(4)停止抽气。打开进气阀,空气进入钟罩,电铃声又越来越响,到后来和一开始的声音一样响了。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
控制变量法 B.比值定义法 C.比较法 D.推理法
【答案】D   
【解析】实验中。由于无法把钟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只能运用推理法研究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在“随着钟罩内空气的减少,我们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这一可靠事实的基础上。忽略钟罩内还有少量的空气。以及与电铃接触的少量固体的传声等次要因素。想象如果把钟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变成了真空。就可以推导出钟罩内抽成真空时我们会听不到铃声。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6. 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图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  )
A. 25km B. 50km C. 75km D. 100km
【答案】C
【解析】由图知道,横波和纵波的速度分别是
设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是s,由于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即
则由知道,
解得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是s=75km,故C正确。
7.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答案】A
【解析】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8.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B.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D.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答案】C
【解析】本题是有关声音的知识考查,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及电磁波的有关应用,难度不大,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A.“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A错误;
B.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响度就越大,故B错误;
C.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太空中是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与地面的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D错误。
二、填空题(5小题,10个空,每空3分,共30分)
1.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  引起的.教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  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传播.
【解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减弱噪声有三种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物体振动而发声,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振动发出的;教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教室外面的声音在传入教室的过程中遇到关着的门窗会被反射回去并逐渐减弱,所以属于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减弱。则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根据这个实验,用理想推理法可以得出______不能传声的结论。
【答案】介质,真空。
【解析】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罩内空气越来越少,传播介质逐渐减少,声音传播速度越来越小,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抽干,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时,声音就不能传播了。所以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减弱。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钢琴的琴声是由琴弦______产生的;琴声是能够通过______传播的,为了不打扰他人,弹琴时应关闭门窗。
【答案】 振动 空气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钢琴的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琴声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的。
4.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______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______m。(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答案】(1)水(或液体) (2) 510
【解析】(1)声音可以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2)因为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所以
由得小华距山崖的距离为
5.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甲 乙
【答案】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空气能传递声音。
【解析】如图甲所示,音叉发声,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物体即音叉在振动。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音叉振动,产生声音,通过空气介质把声音传递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引起这个音叉振动,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传递声音(或者填声音能传递能量)。
三、实验探究题(2小题,共24分)
1. (9分)下表记录了声波在五种气体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传播速度(单位是m/s),请依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空气 氢气 氦气 氮气 二氧化碳
0℃ 331 1261 891 337 269
10℃ 337 1284 908 343 273
20℃ 343 1306 924 349 279
30℃ 349 1328 939 355 283
(1)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2)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 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选填“较高”或“较低”)
【答案】(1)1306;(2)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升高变快;(3)较低。
【解析】(1)观察表格看出,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306m/s。
(2)观察表格,对于同一种物质空气而言,温度为0℃、10℃、20℃、30℃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为331m/s 、337m/s 、343m/s 、349m/s,温度越高,速度越大。还发现声音在同一种物质氢气中、氦气中、氮气中、二氧化碳中,不同温度下传播速度也不同。也有温度越高,速度越大这个现象。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是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升高变快。
(3)一般来讲,在25℃,音速为340m/s。那么超音速飞行就是飞机速度要大于340m/s,由于温度越高音速越大,所以温度较低些,飞机最大速度是容易做到的。
2. (15分)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如图。
(1)为了避免声音通过底部固体传出,利用磁悬浮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A磁体上端为N极,则B磁体下端为______极;
(2)将内部充有少量空气的气球口系紧,并悬挂于玻璃罩内壁,实验过程发现气球体积变大,说明罩内气压变______;
(3)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______;
(4)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需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______传声。写出一个运用类似研究方法的实验:______。
【答案】(1)N (2)小 (3)振动 (4)不能 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1)磁悬浮装置是利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因此A磁体上端为N极,则与之相对的B磁体下端应为N极。
(2)气球口系紧,气球内部空气的质量一定,当体积不变时气压不变,当气球外部气压变小时,气球内部气压大于外部气压,内部空气将气球向外压,则气球的体积变大,因此发现气球体积变大时,说明罩内气压变小。
(3)轻质小球放在发声体上,由转换法可知,轻质小球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4)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实验中得出此结论运用了实验推理法。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也运用了实验推理法,因为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四、综合应用题(2小题,共14分)
1. (6分)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 45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 5200
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求海水深度。
【答案】1531m
【解析】根据表格观察看出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有关,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v=1531m/s t=1s
根据s=vt得
s=vt=1531m/s×1s=1531m
2.(8分)如图是某种型号的轿车,一次该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遇到车速监控检测点。检测点的距离传感器从向车发出超声波信号到接收到信号共用了0.6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求超声波信号遇到小车时,小车与检测监控点的距离。
【答案】超声波信号遇到小车时,小车与检测监控点的距离为102m。
【解析】s=vt=340m/s×0.6s=204m
s′=s/2=102m
声速测量方法先知先觉
1.直接法:通过实验测量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时间和距离来计算声速。
2.共振法:在一个管道中产生共鸣,测量共振频率,通过波长和频率计算声速。
3.天文法:通过观测大气中传播声音的时间差来计算声速,例如观测闪电和雷声的时间差。
4.梅克尔法:利用圆柱的共振频率和声速之间的关系来测量声速。
5.多普勒效应法: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测量声速,即测量声波在运动的空气中的频率变化。
6.电磁法:利用声波沿着磁场传播时的速度和电磁波速度之间的关系来测量声速。
学习目标
自学知识点梳理
考点例题精讲
对点演练
解题方法归纳
课时减负课外小测验
科学精神与担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人教版八年物理上册同步学讲练测学案(全国通用)
第二章 声现象 专题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阅读本节课教材,参考教材完成教师给出的知识点问题的填空: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
(1)振动: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______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能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
(3)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说话靠声带振动,弦乐是靠弦的振动,管乐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鸟靠鸣膜振动,蟋蟀、蜜蜂、蚊子、苍蝇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错误的表述: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
(1)声的介质:凡是能够传播______的物质。
(2)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介质),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
(4)声速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______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m/s。
考点1. 声音的产生
【例题1】(2023甘肃金昌)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出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产生的,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选填“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考点2. 声音的传播
【例题2】(2023安徽)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 1.70m B. 1.65m C. 0.85m D. 0.80m
考点3. 声速
【例题3】(2023黑龙江龙东)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C. 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D. 公路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演练1】(2022山东烟台)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音调越高
C. 图丙中小白兔通过声音的音调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
D. 图丁中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演练2】(2020甘肃兰州)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以下说法中符合事实的是(  )
A.吼猴能发出很大的吼声,是因为其声带振动得很快
B.假如宇宙空间有空气,我们在地球上可能会听见太阳的“歌唱”
C.蚊子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为250~600次,所以人耳无法听到
D.人们利用仪器监测风暴发出的超声波,可以在风暴到来之前发出警报
1.涉及声速的计算问题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1)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2)声速的单位是m/s
2.记忆课节知识的思维导图
(满分100分,答题时间45分钟,根据下面给出的试题答案与解析自测自评)
一、选择题(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 (2022湖南岳阳)乡村的夏夜,常常听到青蛙“呱呱”的叫声,下列关于“呱呱”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是由青蛙鸣囊振动产生的
B. 它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 根据音调可以辨别它是青蛙的声音
D. 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控制它的干扰
2. (2022湖南益阳)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
A. 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B. 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
C. 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
D. 提高了士兵的听力
3. 《朗读者》第三季直播活动于2020年1月16~18日走进英雄城市—湖北武汉,200多名武汉朗读者走进朗读亭,用朗读的方式来传达一种精神力量。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C. 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 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4.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鼓面发声时,鼓面并不振动
B.戴耳塞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声呐是利用次声波发现障碍物的
D.通过长管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说明水能传声
5.在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时,做了实验,过程是:(1)将电铃用棉线悬挂在铁丝架子上,将铁丝架子放在抽气盘上(电铃不要碰到抽气盘),通电,电铃发出刺耳的声音。(2)用玻璃钟罩将电铃罩上,密封好,不要立即抽气,注意听此时的铃声。(3)用抽气机把钟罩内的空气向外抽。会发现电铃声越来越小。但仔细听,还是会听到一些细小的声音。(4)停止抽气。打开进气阀,空气进入钟罩,电铃声又越来越响,到后来和一开始的声音一样响了。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
控制变量法 B.比值定义法 C.比较法 D.推理法
6. 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图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  )
A. 25km B. 50km C. 75km D. 100km
7.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8.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B.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D.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二、填空题(5小题,10个空,每空3分,共30分)
1.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  引起的.教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  过程中减弱噪声.
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减弱。则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根据这个实验,用理想推理法可以得出______不能传声的结论。
3. 钢琴的琴声是由琴弦______产生的;琴声是能够通过______传播的,为了不打扰他人,弹琴时应关闭门窗。
4.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______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______m。(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5.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甲 乙
三、实验探究题(2小题,共24分)
1. (9分)下表记录了声波在五种气体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传播速度(单位是m/s),请依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空气 氢气 氦气 氮气 二氧化碳
0℃ 331 1261 891 337 269
10℃ 337 1284 908 343 273
20℃ 343 1306 924 349 279
30℃ 349 1328 939 355 283
(1)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2)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 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选填“较高”或“较低”)
2. (15分)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如图。
(1)为了避免声音通过底部固体传出,利用磁悬浮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A磁体上端为N极,则B磁体下端为______极;
(2)将内部充有少量空气的气球口系紧,并悬挂于玻璃罩内壁,实验过程发现气球体积变大,说明罩内气压变______;
(3)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______;
(4)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需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______传声。写出一个运用类似研究方法的实验: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2小题,共14分)
1. (6分)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 45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 5200
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求海水深度。
2.(8分)如图是某种型号的轿车,一次该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遇到车速监控检测点。检测点的距离传感器从向车发出超声波信号到接收到信号共用了0.6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求超声波信号遇到小车时,小车与检测监控点的距离。
声速测量方法先知先觉
1.直接法:通过实验测量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时间和距离来计算声速。
2.共振法:在一个管道中产生共鸣,测量共振频率,通过波长和频率计算声速。
3.天文法:通过观测大气中传播声音的时间差来计算声速,例如观测闪电和雷声的时间差。
4.梅克尔法:利用圆柱的共振频率和声速之间的关系来测量声速。
5.多普勒效应法: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测量声速,即测量声波在运动的空气中的频率变化。
6.电磁法:利用声波沿着磁场传播时的速度和电磁波速度之间的关系来测量声速。
学习目标
自学知识点梳理
考点例题精讲
对点演练
解题方法归纳
课时减负课外小验
科学精神与担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