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教学课件(共5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拿来主义》教学课件(共5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7 16:4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含义。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
3、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4、学习本文,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地吸收,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弃医从文
第一篇白话小说
杂文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日本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新文学运动基石
鲁 迅 与 杂 文
鲁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用了全部精力进行杂文写作,写出具有强烈批判倾向、论战色彩的感想性文字,对中国社会、文化以及人类内心的黑暗进行了坚决的攻击和解剖。
鲁迅的讽刺可以不受形式的约束,所以尽可能自由地变化,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利用他那锋利的文字。他的情感的真挚,性情的倔强,知识的广博都在他的杂感中表现得最明显。
有的人甚至认为,鲁迅之所以成为思想家,就因为他用杂文的方式对中国历史和前途表达了明确的批评和思考。
他的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他的杂文集有:《热风》、 《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此文期间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为了维护其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倾向,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解题:拿来主义
主义: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如马克思主义、达尔文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
“拿来主义”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富有幽默色彩。
快速阅读文章,标出段落,思考:
2、本文是怎样提出这个论点的?
理清结构 整体把握文章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本文的论点?
第5段:“我只想再鼓吹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1—4段,批判送去主义
5—10段,主张拿来主义
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前者为后者形成铺垫
探讨:送去主义
问题: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 先看“送去主义”有哪些表现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实质:自大背后的自卑,虚张背后的怯懦。
共同点:
都是对旧文化的抱残守缺,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两者一脉相承,其结果必然使国人更加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 品读第3段,思考:
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尼采“光热无穷”,只给予,不取得,结果发疯而死;中国“地大物博”,总送去,不送来,结果是后世子孙沦为乞丐,甚至亡国灭种。
用“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危害:卖国求荣,亡国亡家!
鲁迅名言
倘是狮子,自夸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 品味第4—6段
思考:“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感彩是中性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带有轻蔑和侮辱的感彩。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
“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
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现在思考: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因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都是自卑怯懦。封闭、排外的“闭关主义”导致的后果必然是误国、弱国直至被动挨打;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媚外、自夸的“送去主义”导致的后果必然是卖国、亡国。
所以,在残酷的历史和现实面前。对待外国文化,我们只有一种选择:拿来!
总结: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无 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所以:我们要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发现一所大宅子!
逃跑?
放火?
接受?
“大宅子”比喻什么
大宅子
文化遗产
孱头 懦弱无能, 不敢面对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昏蛋 —— 不分好坏,全盘否定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废物 —— 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品读第8段: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昏蛋
废物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逃避害怕
全盘否定
辩证吸收
全盘肯定
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拿来”
孱头
昏蛋
废物
新人
比喻论证
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品读第9段: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喻体 本体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外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外国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
外国文化中没有使用价值但适当保存一点可以作反面教材的部分
外国文化中反动腐朽应该完全摒弃的部分
比喻论证的作用?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研读最后一段:要求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
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拿来主义
内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态度:占有,挑选
方法:使用,存放,毁灭
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昏蛋
拿来主义
完全否定
闭关主义(排外)
反对三种态度
拿 来 主 义
送去主义(媚外)


立:新人
孱头
消极逃避
废物
全盘接受
存放或利用(鸦片与部分烟具)
使用(鱼翅与部分鸦片)
毁灭(烟具与姨太太)
占有
挑选
提出三种方式

拿 来 主 义
闭关主义(排外)

拿 来 主 义
送去主义(媚外)
闭关主义(排外)

拿 来 主 义
孱头
送去主义(媚外)
闭关主义(排外)

拿 来 主 义
昏蛋
孱头
送去主义(媚外)
闭关主义(排外)

拿 来 主 义

废物
昏蛋
孱头
送去主义(媚外)
闭关主义(排外)

拿 来 主 义
拿来主义

废物
昏蛋
孱头
送去主义(媚外)
闭关主义(排外)

拿 来 主 义
立:新人
拿来主义

废物
昏蛋
孱头
送去主义(媚外)
闭关主义(排外)

拿 来 主 义
完全否定
消极逃避
立:新人
拿来主义

废物
昏蛋
孱头
送去主义(媚外)
闭关主义(排外)

拿 来 主 义
反对三种态度
全盘接受
使用(鱼翅与部分鸦片)
完全否定
消极逃避
立:新人
拿来主义

废物
昏蛋
孱头
送去主义(媚外)
闭关主义(排外)

拿 来 主 义
存放或利用(鸦片与部分烟具)
毁灭(烟具与姨太太)
挑选
反对三种态度
全盘接受
使用(鱼翅与部分鸦片)
完全否定
消极逃避
立:新人
拿来主义

废物
昏蛋
孱头
送去主义(媚外)
闭关主义(排外)

拿 来 主 义
给外来文化打开一扇明亮的窗,并拉起思想的窗纱,抓一把清风和阳光洒满我们的自己的房间。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反语——“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 点进步了。”
奚落——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讽刺——“当然,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幽默——“否则太不‘摩登’了”
语 言 特 色
3.对比论证(8、9段)
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想想议议
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迪斯尼动画《花木兰》
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留日本,二流产卖欧美,三流产品卖中国。
(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全球召回不涉中国……)
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这么多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
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新”拿来主义
面对积弱的祖国七十多年前的鲁迅先生曾大力提倡拿来主义,意在激励国人以“取以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将外来文化大胆拿来为我所用。
中国足球的职业化进程,也是一个全方位接受外来足球文化的过程。但是多年来,少见精妙绝伦的巴西技术,也少见攻守完备的欧洲战术。却见到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东西。
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也很会重新“阐释”拿来主义,也很大胆地将外国足球的东西拿来。这些人“以职业的标准
拿钱,以非职业的标准比赛训练”,每年拿着大把大把的票子不仅脸不红心不跳,而且依然心安理得地干着糟踏中国足球的龌龃之事。
令人心寒的是,多年来,中国球员所干出的有违体育道德精神的事已不是极个别的个人行为了,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球员“夜不归宿事件”很能证明“新”拿来主义在中国足坛已占有相当规模的市场。足球高官和球员参与赌球成为重庆打黑风暴后的又一风暴。
曾经的金哨成了黑哨,明星成了赌徒,鲁迅先生若是黄泉有知,不知对其后辈的所做所为会作何感想?



拓展运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在此基础上针对“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这样的现象写一篇短文,恰当地运用比喻论证,阐述自己的认识。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相关资料补充
文体知识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杂文
立象藏理趣 妙语讽世情
杂文(文艺性论文)的基本特点:
1、针砭时弊:“论时事不留面子,砭固弊常取类型”
2、形象生动:“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形象的全体”。
3、亦庄亦谐:是热烈的,以示爱;是从容的,以示理智;是讽刺的,以示抗争;是幽默的,“给人以愉快和休息”。
仿词:就是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之下,更换词语中某些词
或词素,临时仿造一个意义相反或相类的“词语”,
使用词新鲜活泼的一种修辞格。
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鲁迅《阿Q正传》)——反仿
(鸳鸯)我是横了心了,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曹雪芹《红楼梦》)——类仿
①王小红是个利己主义者,常常见利勇为。
②如今一些搞家教的人,往往因财施教。
③北斗河污染严重,人们谈水色变。
④忆当年中央杀刘张二犯,令人谈腐色变,杀一儆万,真是大快人心!
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钱钟书
著名作家冯骥才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有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冯先生回答:“ ”
“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猪,吃了牛肉不会变牛。”
关于外国文化遗产问题,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对此做了精辟、深刻且生动的阐述。
一则轶闻
要 领 和 流 程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的要领
查背景——
理思路——
明观点——
赏思维——
品语言——
了解作者发表观点的原因,理解其见解的时代意义和思想的深度。
分析议论的基本流程,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议论的基本内容。
确定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论点,体会其思维智慧,思想深度和积极意义。
回顾议论的基本流程,赏析其论证的缜密和行文布局的机智。
品赏作者驾驭语言的技艺,赏析其语言风格。
—通篇浏览,了解文意,宏观把握


—梳理段落,明确关系,深化理解

—确定中心,了解背景,体会智慧

—明晰思路,赏析构思,体味严谨

—细察深意,品味技艺,把握风格
议论文阅读的一般流程
议论文的逻辑思路:
什么是
为什么
怎么样
(什么是拿来主义)
(为什么要拿来)
(怎么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