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多媒体教学优质课件+视频素材: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相信未来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多媒体教学优质课件+视频素材: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相信未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23 09:40:29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 相 信 未 来 曾经有一段岁月,黑白不分,是非颠倒,“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 曾经有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他们用不屈的信念擎举着整个民族的理想之光,映照着一个个阴暗的角落,他们热爱生命,勇敢而坚定地相信未来。请欣赏食指《相信未来》!1.了解朦胧诗派和诗人食指,了解本诗写作背景,熟练朗读并背诵前三节。
2.梳理层次,分析掌握诗歌意象的内涵以及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重点) 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食指称为一代诗魂。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他,所以给他起名路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文化大革命”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后来插队,当工人,参军,在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遭受过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1990年至今在北京福利院接受治疗。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身世如秋雨般凄凉,内心却落日般悲壮”
(1978年《热爱生命》),他是“永不绝望的诗人”。
1978年用“食指”作笔名发表作品,意思是: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为“我一度被愚昧之人侮辱、嘲弄和背后指责”。朦胧诗
1.“朦胧诗”的由来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2.“朦胧诗”的特征
(1)心灵化 (2)意象化 (3)象征化
(4)意象间的“飞白”【文体知识】3.“朦胧诗”代表人物及作品
舒婷《致橡树》《神女峰》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顾城《一代人》《远和近》《眨眼》
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北岛《回答》《一切》 本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背景介绍】 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化大革命’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这首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灰烬( ) 依偎( )
摇曳( ) 笔杆( )
睫( )毛?? 瞳( )孔??
轻蔑( ) 脊( )骨??
给予( ) 给( )以??
惆怅( ) 不屈不挠( )jìnwēiyèɡǎnjiétónɡchóu??chànɡmièjǐjǐyǔɡěináo1.注字音读准字音、节奏和语气,有感情地朗读。2.朗诵指导当/ 蜘蛛网/ 无情地/ 查封了/ 我的/ 炉台,
当/ 灰烬的/ 余烟/ 叹息着/ 贫困的/ 悲哀,
我/ 依然/ 固执地/ 铺平/ 失望的/ 灰烬,
用/ 美丽的/ 雪花/ 写下:/ 相信未来。1.诗歌是用意象说话的。诵读第一、二节,思考:有哪些鲜明的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即象征什么。蜘蛛网
炉台
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 黑暗势力
产生希望的地方
残余的希望
希望的火花第一节【提示】第二节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
鲜 花
凝露的枯藤希望的果实
失望的眼泪
收获的果实
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意象是寄托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具体事物(包括人)手指—涌向天边的排浪气魄恢宏手掌—托住太阳的大海志向远大曙光—温暖漂亮的笔杆追求光明孩子的笔体憧憬美好目标上用
尽全力执
着追求2.探讨第三节的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并分析其内涵。【提示】3.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第一次:在“失望的灰烬”上写。
第二次:“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
第三次:“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4.第四节诗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
【提示】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5.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6.诵读全诗,梳理每节的主要意思和结构脉络。
【提示】课文基本结构层次:
第一、二节:对现实进行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自己的信念。
第三节:用色彩明亮、气象壮阔的词语来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理想。
第四~六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七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7.对于《相信未来》这样一首诗歌,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解读呢?
【提示】《相信未来》是食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终极表现。诗人是以热爱生命作为思想内核,所以他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可以“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最终获得一个“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诗歌主旨,应从精神价值层面上加以理解。 诗人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未来质朴的希望。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定、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食指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在承受种种磨难,迎着风雪一步步走来时,他说:“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于是,他的诗篇充满生命中最撼人心魄的力量,如山涛般叩响了众生的心灵。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恰当的一段话。
①郭路生(食指)更是如此
②在我的记忆中,他的眼睛从来没有因为快乐而明亮过
③诗人的天性是多愁善感的
④抑或是由于惊讶于某事而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⑤眼睛里都像是蒙着一层雾,流溢着惆怅和一种淡淡的忧伤
⑥无论是他眯起眼睛深情地背诵诗歌时【解析】排序时,注意每个句子中的指示代词或连接词语,理清句子内部的逻辑性,在解答本题时,通览各句可以看出整个句群应该是总分关系,且先叙述诗人天性,然后分写郭路生的“眼睛”。所以确定首句为③,①中“更是如此”表明①在③的后面。然后再根据②④⑤⑥均写“眼睛”,②为总写,放在前,
⑥“无论是”,④“抑或是”,⑤“都像是”,按照连接词的逻辑顺序排列。
答案:③①②⑥④⑤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歌。
2.课外扩展阅读舒婷、顾城、北岛等朦胧诗人的代表性作品,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在班内诗歌朗诵会上进行展示。 顺风可以飞得更快,逆风可以飞得更高。一个方向行不通时,尝试另一个方向,或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