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7 16: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局限性。
回顾: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所作的努力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农民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资产阶级改良派
农民阶级
维新变法(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
救亡之路在哪里?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狭义:
广义:
性质:
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兴中会檀香山
中国同盟会
日本东京
《钦定宪法
大纲》
--
--
--
--
--
--
1894
1905
1911
10.10
1908
1906
清王朝统治结束
武昌起义
预备立宪
1912
1.1
1912
2.12
选举袁世凯为临 时大总统
1912
2.15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自主预习
时空定位
--
1912
3.1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11
4.27
黄花岗起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条件材料一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思考:材料一表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议题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材料二1901年清政府宣布“新政”:训练新兵、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改革官制等。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结合教材,思考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目的和结局,归纳革命爆发的社会基础。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思考:材料三在经济、阶级等方面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提供了什么基础?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材料三: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这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利用商会有组织的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经济与政治活动。兴中会1894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1905
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组织条件一系列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尤其同盟会的成立。
兴中会
时间:1894年
地点:美国檀香山
宗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同盟会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
机关报:民报
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前提
核心
保障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
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
革命实践: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材料六思考:材料六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军事上的什么准备?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知识链接】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有利时机:清政府调集湖北兵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武昌兵力空虚。
必然的革命,偶然的辛亥
归纳必然性: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3、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5、组织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成立。6、革命实践: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偶然性:有利时机:保路运动为革命提供了时机。辛亥革命的背景(必然性、偶然性)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经过:二、辛亥革命的爆发及过程武昌起义的三大成果
1.中华民国建立(1912.1.1)
2.清帝退位(1912.2.12)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
《清帝逊位诏书》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及与各国公使合影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①原因:
袁世凯
施压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清政府
支持
支持
反清的革命阵营
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
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
即举袁为大总统。
①列强支持袁世凯;
②武力威胁&政治利诱;
③孙中山迫于形势妥协退让
辛亥革命更是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2年,各省区新设工厂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长99.38%。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士以及部分军阀、政客共同挥舞着“实业救国”的旗帜,形成一股象征时代进步的实业热潮。
——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迫令放足
改良旗袍
旧式旗袍
中山装
长袍马褂
剪辫运动
常见礼节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
思想:传播民主共和理念,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
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
条件,加速中国的近代工业化(“短暂春天”)
社会:革除封建社会风俗恶习,社会生活近代化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吴玉章回忆道:“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不仅原来的官僚政客毫无生气,并且有些革命党人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蜕化,逐渐地丧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个人的官职和利禄去了。” ——转引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影响范围有限
没有明确反帝目标,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未改变;
缺乏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科学革命纲领、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严密)
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反帝”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翻清政府)
“反封建”
——推翻清朝,结束专制,建立民国
“比较完全意义”?
“反帝”有限:
①目标: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结果:未改变半殖民地的性质
“反封建”有限:
仅仅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未改变半封建的性质。
(封建自然经济,封建思想文化等仍然存在)
民族革命
民主革命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积极:
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政治近代化)
②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近代化)
③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风俗文化近代化)
④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近代化)
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局限:
在帝国主义的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实践证明: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
武昌起义(1911.10.10)知识结构辛亥革命必然性偶然性追求共和(背景)创建共和(过程)共和丰碑(意义)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局限性——两“没有”三“缺乏”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清帝退位(1912.2.1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