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声音》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声音》
单元主题 科科和研研是邻居,最近研研参加了一个比赛“制作创意小乐器”,于是天天在家里做试验。科科最近准备在家看书的,可是总听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但又不知道这些声音是从哪来的?郁闷的科科准备去找研研玩,到了研研家才发现,原来“罪魁祸首”就是研研。本来研研总是做不出满意的乐器就很烦了,被科科一说就更生气了:“我明明是在自己家做试验,怎么会吵到你呢?”于是,科科和研研就闹别扭了。同学们,如果让你们来解决这个事情,你们会怎么做呢?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3-4年级) 学习内容:声音的传播(3-4年级) 1.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2.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3.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4.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学业要求:(3-4年级) 1.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能解释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以及声音高低、强弱的改变与振动变化的关系。 3.能说明声音可以在不同物质中传播。
教材分析 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学生已经能分辨声音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悦耳、刺耳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四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声音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声音”这一单元共8课时,是为4年级学生设计的,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上述问题以及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 第1课“听听声音”,学生将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且去思考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并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并与同学进行描述。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当学生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生通过一个鼓膜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和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学生可以建立起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学生将进一步通过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学生在探究了乐器发声的秘密后,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发声原理,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学生已经能分辨声音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悦耳、刺耳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四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声音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声音因振动而产生。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2.科学思维: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懂的如何听到声音,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3.探究实践: 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态度责任: 关注噪声的危害,懂得保护自己耳朵,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尝试运用多种探究方法的创新意识。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听声音、声音的强弱、高低、以及制作小乐器的测试性评价。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探究声音的特点及如何控制声音。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 (或问题) (一般1-2个) 达成评价1体验课听听声音了解声音的特征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且去思考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且能分辨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1实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探索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声音。明确声音是由振动产生。1实验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通过实验认识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认识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1实验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懂的如何听到声音,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学生通过一个鼓膜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1实验课声音的强与弱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通过实验,掌握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1实验课声音的高与低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通过实验,掌握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1实验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通过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通过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1观察课制作我的小乐曲制作小乐器。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发声原理,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发声原理,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科科和研研的争论
单元主题
科科和研研是邻居,最近研研参加了一个比赛“制作创意小乐器”,于是天天在家里做试验。科科最近准备在家看书的,可是总听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但又不知道这些声音是从哪来的?郁闷的科科准备去找研研玩,到了研研家才发现,原来“罪魁祸首”就是研研。本来研研总是做不出满意的乐器就很烦了,被科科一说就更生气了:“我明明是在自己家做试验,怎么会吵到你呢?”于是,科科和研研就闹别扭了。同学们,如果让你们来解决这个事情,你们会怎么做呢?
单元主题
于是果果老师带着他们去探索声音的秘密……
孩子,我带你去探索一下吧!
我们找老师解决吧!
单元结构化活动
科科和研研的争论
帮助科科“不被吵到”
声音的特点、产生、传播
改变声音强弱、高低
帮助研研尽快制作出乐器
听听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声音的强与弱
声音的高与低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制作我的小乐器
调解科科和
研研的矛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科科和研研了解声音的特点后,继续争论,科科说研研根本不懂乐器,问研研乐器怎么发声?研研一脸茫然。这时果果老师把他们带到实验室,在实验室寻找答案……
这次在果果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能找到答案吗?
故事导入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探究实践: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新知探究
说话声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声音?
汽车喇叭声
动物声音
乐器声
新知探究
听指令,做动作
指令一:拍手
指令二:倒水
指令三:翻书
指令三:挪桌子
活动一: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新知探究
通过摩擦发声的。
通过碰撞发声的。
通过敲打发声的。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探究
活动二:探究物体发声原因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吧!
实验一: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材料:
橡皮筋、小木棍(或筷子)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1)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拉伸橡皮筋;
(3)按压橡皮筋;
(4)揉搓橡皮筋;
(5)弹拨橡皮筋;
(6)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声,产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实验一: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探究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揉搓橡皮筋都不能发声。
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
声音跟振动有关。
方式 能否发出声音
拉伸橡皮筋
按压橡皮筋
揉搓橡皮筋
弹拨橡皮筋
否
否
否
能
实验一: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
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
再来探究一下其他物体怎样发声吧!
实验二:其他物体发声实验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1.轻轻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
2.轻轻敲击鼓面,让它发声;
3.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声;
4.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它们是怎样发声的;
5.用手轻触它们,观察现象。
实验二:其他物体发声实验
实验探究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时,它们发出声音时,都受到了力,
并且产生了振动。触摸这些物体,振动消失,声音停止。
因此,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发声物体 我看到的现象 轻触物体 我的猜想
拨动钢尺
敲击鼓面
敲击音叉
钢尺上下振动
鼓面产生振动
音叉剧烈振动
声音的产
生与物体
的振动有关
振动消失
振动消失
振动消失
实验二:其他物体发声实验
实验探究
在实验中,橡皮筋、钢尺发声时会明显振动,但鼓和音叉被敲击时变化却不怎么明显,怎么办呢?
将一些沙子放在鼓面上,用鼓锤敲鼓时,听到了“咚咚”的鼓声,同时看到沙子在上下跳动,因此说明鼓面在振动。
研讨探究
1.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
活动三:声音产生原因及应用
研讨探究
2.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探讨研究
知识扩展:我们是怎么发声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声带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生活应用
对着吸管吹气,发现有“呼呼”的声音。吹吸管时是什么产生了声音?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吧!
生活应用
验证方法:
1.用手把吸管底下捏住,防止空气进入吸管,然后吹气,如果有声音,就说明是吸管振动导致的。
2.用手握住吸管,不让吸管振动,如果还能吹出声音,就证明是空气振动产生声音。
结论:吸管发声是跟空气振动有关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敲击音叉,然后轻轻按住,感觉音叉在( )。
(3)物体振动停止,声音( )。
振动
振动
消失
(1)用手握住钢尺或竖笛,它们不会发出声音,是因为它们没有振动。( )
(2)人说话不需要身体振动。( )
(3)拨动塑料尺子,会发出声音。( )
二、判断对错
√
×
√
找一找生活中的声音,并分析它是怎样发声的,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吧!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当物体受力后,进行往复运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探究实践: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1.活动一:“听指令,做动作”并且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评价量表1
评价目标 表现性评价任务 评价等级及描述符
参与游戏,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1.能积极参与游戏 2.能够积极交流问题 3.能够提出自己猜想。 A.能够积极参与游戏并交流问题,提出自己猜想 B.基本能够积极参与游戏并交流问题,提出自己猜想。 C.能够参与游戏、交流,但猜想不太充分。 D.不参与游戏、讨论,不能提出猜想。
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评价量表2
评价目标 表现性评价任务 评价等级及描述符
按步骤进行实验,归纳结论 1.能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2.能根据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记录表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合理推论。 A.能够正确完成实验,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并独立思考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B.能够正确完成实验,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C.基本能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D.基本能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但无法推出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论,解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并提出证据;分析竖笛是哪个部位振动发生的。
评价量表3
评价目标 表现性评价任务 评价等级及描述符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1.解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并提出证据 2.能根据已学知识分析竖笛是哪个部位振动发生的 A.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问题并用事例论证,且能合理推测竖笛的发声原理。 B.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问题,且能合理推测竖笛的发声原理。 C.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问题,但不能合理推测竖笛的发声原理。 D.没法运用所学知识解析问题且不能合理推测竖笛的发声原理。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科科和研研了解声音的特点后,继续争论,科科说研研根本不懂乐器,问研研乐器怎么发声?研研一脸茫然。这时果果老师把他们带到实验室,在实验室寻找答案。在果果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能找到答案吗?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声音?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图片作为示例。 (出示几张图片) 通过故事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学生对法术进行猜想,对能够联系本节内容的,要给予积极评价。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一: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同学们,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来通过一个小游戏感受一下吧! 教师出示游戏指令,学生根据指令做出对应动作。 教师提问: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讨论,提出猜想。 预设:敲打、碰撞、摩擦、拍打等。 评价活动二:探究物体发声原因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吧!老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实验一: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材料:橡皮筋、小木棍 实验步骤: (1)拉伸橡皮筋 (2)按压橡皮筋 (3)揉搓橡皮筋 (4)弹拨橡皮筋 (5)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声,产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刚刚的实验结果,请各组派代表上台复现刚刚的实验操作,并投影到大屏。 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论: 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揉搓橡皮筋都不能发声。 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 声音跟振动有关。 实验二:其他物体发声实验 实验材料: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 实验步骤: 1.轻轻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 2.轻轻敲击鼓面,让它发声; 3.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声; 4.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它们是怎样发声的; 5.用手轻触它们,观察现象。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刚刚的实验结果,请各组派代表上台复现刚刚的实验操作,并投影到大屏。 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论: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时,它们发出声音时,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振动。 触摸这些物体,振动消失,声音停止。 因此,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在实验中,橡皮筋、钢尺发声时会明显振动,但鼓和音叉被敲击时变化却不怎么明显,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改进建议。 师展示改进方法: 我们可以将一些沙子放在鼓面上,用鼓槌敲鼓时,听到了“咚咚”的鼓声,同时看到沙子在上下跳动,因此说明鼓面在振动。 评价活动三: 通过实验我们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现在咱们根据自己小组实验情况,来回答老师几个问题,教师组织活动。 1.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 2.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知识扩展: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是怎么发声的吗? 学生猜想,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声带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活动一: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游戏、讨论,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活动二: 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活动三: 交流意见,加深理解,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活动一: 根据学生表现,教师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填写评价量表1。 活动二: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完成评价量表2。 活动三: 利用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评价。完成量规3。
(三)生活应用 演示吹吸管小实验,对着吸管吹气,发现有“呼呼”的声音。 师:吹吸管时是什么产生了声音? 学生1:我想是因为空气振动产生了声音。 学生2:我想是因为吸管振动产生了声音。 师:现在同学们有不同想法,那我们要怎么证明哪个猜想是正确的呢? 学生1:用手把吸管底下捏住,防止空气进入吸管,然后吹气,如果有声音,就说明是吸管振动导致的。 学生2:用手握住吸管,不让吸管振动,如果还能吹出声音,就证明是空气振动产生声音。 请两位学生上台协助老师按两个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最终发现吸管发声是跟空气振动有关。 拓宽领域挥新知、知识运用巧迁移。 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谈论以及对生活现象解释。
(四)知识总结 学生自主总结,用简报或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展示。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查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四、成果集成
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用思维导图形式展现。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1.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敲击音叉,然后轻轻按住,感觉音叉在( )。
(3)物体振动停止,声音( )。
2.判断。
(1)用手握住钢尺或竖笛,它们不会发出声音,是因为它们没有振动。( )
(2)人说话不需要身体振动。( )
(3)拨动塑料尺子,会发出声音。( )
答案:
1.(1)振动(2)振动(3)消失
2. (1)√ (2)× (3)√
【综合实践类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的声音,并分析它是怎样发声的,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吧!
板书设计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当物体受力后,进行往复运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用故事引入,采用了直观教学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地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