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时练习教案(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4.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时练习教案(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22 16:2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时练习教案
历史本质类题目解答技巧
此类型选择题多用“实质上是”“本质上反映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实质上说明了”“说明了”“反映了”等限定词,是透过历史事件本身认识历史本质,归纳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题型。
(1)一般规律和思路:①先弄清题干所给现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什么”再在这个现象上问个“反映了什么”,最后结合其背景、阶段特征、目的(任务)等进行思考;②定性分析法(分析现象的阶级、社会性质)是解答历史本质类选择题的重要方法。
(2)需要注意的理论问题:①人类社会五种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态更替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②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的本质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③阶级社会中,每个人、每个集团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活动和观点,都表现和反映出他们的阶级属性。
票证可以见证一定时间的一定区域内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下图票证的退出和出现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B.改革开放加快了社会民主政治进程
C.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解析] 粮票是过去社会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计划经济的产物,而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由1965年粮票到1992年股票反映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但不管粮票还是股票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代表之一。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项;B项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与题干不符合。而D项中股票是国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而不是国家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答案] C
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D.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
[解析] “计划——发展计划——发展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的演变轨迹,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演化的过程,是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答案] C
跟 踪 体 验
1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甲线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此时经济高速增长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搞好市场经济,以及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相关,故选择C项。
2.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天津达仁堂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营 ( http: / / www.21cnjy.com )管理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变化对企业影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知识点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销售由国家负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独立来组织生产和销售,导致其一时无法适应,感到“茫然”,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上述分析不符,排除。
3.(2013·江苏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 C
[解析] 1969年之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国长期不向国内外借债,联系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说明国家受“左”的思想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了思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政策也随之作出了改变。
4.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 A
[解析] 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查学生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抓住时间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年底的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相关史实,故选A项,其他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5. 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D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没有改变,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因此A、B、C三项错误。
6.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改革开放基本时间及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况的掌握。A项在1992年以后,C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经启动,这两项排除;1979~1984年农村收入及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于城镇,是1980年以来中央肯定和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B项正确;D项不符合实际。
7.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 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
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答案] (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
[解析] 本题的中心是社会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问题,涉及教育、时局、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属于跨度大,范围广的大题,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分析表格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总体上没有超出教材范围,中规中矩的试题。
8.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CCTV节目组《公司的力量》、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
[答案] (1)意义:催生了现代公司,为个人投资公司提供了法律保障。
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制造行业规则和标准;引领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2)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公司的示范;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资金燃料运输的困难。
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促进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3)相似原因及说明:
①面对困难,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次,面对“文革”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境。
②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政府推动洋务运动的机遇;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机遇。
③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
[解析] 本题难度较大,需要灵活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比、联系、归纳的方法。第(1)问,从材料一左上文字框中的关键词“《1862年公司法》可以被看作现代公司的出生证”、“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可以简要归纳其意义。关于现代公司的重要作用,从材料一的另外三个图文框可以寻找或归纳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要点。第(2)问,从轮船招商局(洋务派的民用企业)创办的外来因素和直接目的两个角度回答其背景。关于招商局在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从材料二中的关键句,如“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第(3)问,先弄清19世纪70年代招商局创建和1979年以来招商局新生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及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背景),分别从“困境”、“机遇”、“制度创新”等角度回答“两次辉煌”的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