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开国大典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8 08:25:21

文档简介

7.开国大典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每组短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哪一项?( )
A.感到温暖 沉入回忆 B.茂密的沙柳林 微弱的亮光
C.剧烈的围歼战 自制的烟卷 D.宏伟的建筑 认真地思索
2.根据意思写词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随着风力飘扬。(随风飘扬) B.形容交通便利。(四面八方)
C.指各种颜色。(五颜六色) D.形容力量强,声势大。(排山倒海)
3.“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
A.人们对领袖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
B.人们的自觉性很高
4.朗读《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应带着( )的语气和心情。
A.自豪、激动 B.庄严、郑重 C.轻松、欣喜 D.热情、壮烈
二、填空题
5.加标点,想想引号的不同用法。
毛主席在城楼上不断地向群众挥手 不断地高呼 人民万岁 同志们万岁
6.阅读课文《开国大典》,回答问题。
课文按照 的顺序叙述,着重描写了开国大典的五个场面:
① ②升国旗 ③ ④ ⑤群众游行
7.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②恭敬、庄严地立着。
③恭敬地看。
④深厚而急切。
8.给形近字组词。
奏 协 潮 捡 檐 闸
奉 肋 嘲 检 瞻 阅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吧,享受美。
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
到了拉萨,不去布达拉宫,那就等于到了北京不去天安门,不去登长城。今天,我们参观了神奇壮观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由红山南麓奠基,缘山而上,依势迭砌,从平地直达山顶,几(jǐ jī)乎占了整座玛布山,布达拉宫殿宇巍峨,金碧辉煌。高大宽敞的殿堂墙上绘有各种色彩鲜艳的壁画,室内陈设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铸的大小佛像,造型生动,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高度的建筑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宫城占地41公顷,包括四大部分:红山之上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龙王潭和山脚下的“雪”。其中红宫为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和顶点,也是须弥佛土和宇宙中心的象征;白宫合抱于红宫外侧,是历代达赖的宫殿、大经堂、噶厦政府(地方政府)机构和僧官学校等,达赖的寝宫位于白宫最高处,又称日光殿;龙王潭为布达拉宫后园,方圆3公里,中为湖,湖中小岛上建有龙王宫和大象房等;“雪”在布达拉宫脚下,其中安置有噶厦政府的监狱、印经所、作(zuò zuō)坊、马厩,周围是宫墙和碉堡。站在红山脚下,可以看到布达拉宫的整体布局,由下到上分别是“雪”、白宫和红宫,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通过建筑布局艺术的对比、夸张和渲染,表现了佛法的神威,令人在千年之下,仍望之而生对天国佛境的凛遵之感……
9.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几 (jǐ jī)乎 作 (zuò zuō)坊
10.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yuán________山而上:________。
yī________势dié________砌:________。
南lù________:________。
lǐn________遵:________。
1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巍峨________ 壮观________ 金碧辉煌________
宽敞________ 陈设________ 神威________
12.归纳填空。
文章第1自然段________全文,写________。第2自然段概括介绍________。第3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具体介绍了宫城的四大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我们明白了“三界说”指________,布达拉宫代表着这三界的建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3.在布达拉宫,还有很多你所不了解的知识,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来熟悉这座神圣的殿堂?
课外阅读。
歌声(节选)
①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②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③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歌声: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14.短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 的情景,突出了延安歌声的特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延安歌声的眷恋之情。
15.第②段中加点词“熙熙攘攘”在文中形容 。
16.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描写了 和 两个场面,共同突出了人 的特点。其中,第②段特别描写了人们的穿着和心情,突出了场面的 气氛;第③段特别描写了冼星海的指挥和歌声的悠扬、淳朴。两个场面结合,表现了延安歌声是 的歌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四、书面表达
17.小练笔。
我们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一个场面。请你运用这种写法来写一写运动会的
开幕式或者运动会场上运动员们的表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7.开国大典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每组短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哪一项?( )
A.感到温暖 沉入回忆 B.茂密的沙柳林 微弱的亮光
C.剧烈的围歼战 自制的烟卷 D.宏伟的建筑 认真地思索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短语搭配。
A.“感到温暖”是动宾短语,宾语多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沉入回忆”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陷入回忆”。故错误。
B.“茂密的沙柳林”是偏正短语,“的”前修饰语多为形容词,“的”后中心语多为名词。“微弱的亮光”都是偏正短语,“的”前修饰语多为形容词,“的”后中心语多为名词。故正确。
C.“剧烈的围歼战”“自制的烟卷”都是偏正短语,“的”前修饰语多为形容词,“的”后中心语多为名词。故正确。
D.“宏伟的建筑”“微弱的亮光”都是偏正短语,“的”前修饰语多为形容词,“的”后中心语多为名词。“认真地思索”是偏正短语,“地”后中心语多为动词。故正确。
故答案选A。
2.根据意思写词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随着风力飘扬。(随风飘扬) B.形容交通便利。(四面八方)
C.指各种颜色。(五颜六色) D.形容力量强,声势大。(排山倒海)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掌握能力。
A.正确。随风飘扬:随风摆动、飘动,常用来形容旗帜等物。
B.有误。四通八达:意思是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C.正确。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申为各色各样。
D.正确。排山倒海:意思是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故选B。
3.“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
A.人们对领袖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
B.人们的自觉性很高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理解。
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意思,分析表达效果。
读句子分析“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表示同时。“三十万人的目光同时投向主席台”说明了人们对领袖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
4.朗读《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应带着( )的语气和心情。
A.自豪、激动 B.庄严、郑重 C.轻松、欣喜 D.热情、壮烈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朗诵。
要掌握朗诵的语气必须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本篇文章应该采用自豪、激动的语气和心情朗读。故选A。
二、填空题
5.加标点,想想引号的不同用法。
毛主席在城楼上不断地向群众挥手 不断地高呼 人民万岁 同志们万岁
【答案】 , :“ ! !”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毛主席在城楼上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6.阅读课文《开国大典》,回答问题。
课文按照 的顺序叙述,着重描写了开国大典的五个场面:
① ②升国旗 ③ ④ ⑤群众游行
【答案】 开国大典进行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盛况
【详解】本题考查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要遭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作答。根据所给内容可知,该题出自《开国大典》。《开国大典》一文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来写的,文章先写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然后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接着作者按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升起、宣读公告的顺序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以及作者写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作者写了群众游行的盛况和大典结束后的情况。全文段落之间过度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②恭敬、庄严地立着。
③恭敬地看。
④深厚而急切。
【答案】 凌晨 肃立 瞻仰 殷切
【详解】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①凌晨:大约早晨四五点钟。②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③瞻仰:恭敬地看。 ④殷切:深厚而急切。
8.给形近字组词。
奏 协 潮 捡 檐 闸
奉 肋 嘲 检 瞻 阅
【答案】 演奏 协作 潮水 捡起 屋檐 闸门 奉命 肋骨 嘲笑 检查 瞻仰 检阅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如:演奏、奉命;协作、肋骨;潮水、嘲笑;捡起、检查;屋檐、瞻仰;闸门、检阅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吧,享受美。
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
到了拉萨,不去布达拉宫,那就等于到了北京不去天安门,不去登长城。今天,我们参观了神奇壮观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由红山南麓奠基,缘山而上,依势迭砌,从平地直达山顶,几(jǐ jī)乎占了整座玛布山,布达拉宫殿宇巍峨,金碧辉煌。高大宽敞的殿堂墙上绘有各种色彩鲜艳的壁画,室内陈设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铸的大小佛像,造型生动,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高度的建筑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宫城占地41公顷,包括四大部分:红山之上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龙王潭和山脚下的“雪”。其中红宫为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和顶点,也是须弥佛土和宇宙中心的象征;白宫合抱于红宫外侧,是历代达赖的宫殿、大经堂、噶厦政府(地方政府)机构和僧官学校等,达赖的寝宫位于白宫最高处,又称日光殿;龙王潭为布达拉宫后园,方圆3公里,中为湖,湖中小岛上建有龙王宫和大象房等;“雪”在布达拉宫脚下,其中安置有噶厦政府的监狱、印经所、作(zuò zuō)坊、马厩,周围是宫墙和碉堡。站在红山脚下,可以看到布达拉宫的整体布局,由下到上分别是“雪”、白宫和红宫,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通过建筑布局艺术的对比、夸张和渲染,表现了佛法的神威,令人在千年之下,仍望之而生对天国佛境的凛遵之感……
9.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几 (jǐ jī)乎 作 (zuò zuō)坊
10.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yuán________山而上:________。
yī________势dié________砌:________。
南lù________:________。
lǐn________遵:________。
1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巍峨________ 壮观________ 金碧辉煌________
宽敞________ 陈设________ 神威________
12.归纳填空。
文章第1自然段________全文,写________。第2自然段概括介绍________。第3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具体介绍了宫城的四大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我们明白了“三界说”指________,布达拉宫代表着这三界的建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3.在布达拉宫,还有很多你所不了解的知识,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来熟悉这座神圣的殿堂?
【答案】9. jī zuō 10.缘;顺着山势而上;依;迭;依着山的走势重叠垒砌;麓;南边的山脚;凛;严肃地遵照 11.巍然;壮丽;富丽堂皇;宽阔;摆设;威力 12.概括;神奇壮观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的位置和建筑风格;红宫;白宫;龙王潭;“雪”;“欲界”“色界”“无色界”;“雪”;白宫;红宫 13.通过上网搜索、去布达拉宫旅游、查阅书刊等方式了解。
【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几(jī)乎、作(zuō)坊。
1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缘、麓、凛”容易写错。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语境,如:缘山而上:顺着山势而上。
1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其中注意:巍峨:高大壮观,雄伟矗立的样子。所以“巍峨”的近义词是“巍然”。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所以“ 金碧辉煌”的近义词是“富丽堂皇”。
1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13.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知识的途径有:通过上网搜索、去布达拉宫旅游、查阅书刊等方式了解。
课外阅读。
歌声(节选)
①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②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③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歌声: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14.短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 的情景,突出了延安歌声的特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延安歌声的眷恋之情。
15.第②段中加点词“熙熙攘攘”在文中形容 。
16.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描写了 和 两个场面,共同突出了人 的特点。其中,第②段特别描写了人们的穿着和心情,突出了场面的 气氛;第③段特别描写了冼星海的指挥和歌声的悠扬、淳朴。两个场面结合,表现了延安歌声是 的歌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答案】14.一个夏初的晚上听《生产大合唱》 15.会场人多热闹 16. 合唱前 合唱时 多 欢乐热闹 极为广泛的群众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阅读文章,结合文中“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分析可知,短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一个夏初的晚上听《生产大合唱》的情景,突出了延安歌声的特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延安歌声的眷恋之情。
15.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阅读文章,结合文中“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分析可知,“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文中指会场人多热闹。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结合文中“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及“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歌声: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分析可知,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描写了合唱前和合唱时两个场面,共同突出了人多的特点。第②段特别描写了人们的穿着和心情,突出了场面的欢乐热闹气氛;第③段特别描写了冼星海的指挥和歌声的悠扬、淳朴。两个场面结合,表现了延安歌声是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四、书面表达
17.小练笔。
我们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一个场面。请你运用这种写法来写一写运动会的
开幕式或者运动会场上运动员们的表现。
【答案】广播里响起了我们很熟悉的音乐声,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穿着整齐的服装,举着五颜六色的彩旗,排着方阵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来。走在最前面的是铜管乐队,队员手中的乐器在太阳照射下,闪闪发光。吹小号同学的脸都鼓起来了,敲大鼓的用力地敲击着,这雄壮的声音响彻云霄。紧跟着铜管乐队的是彩旗队,彩旗队每行8位同学,共有8行,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入场了。他们双手高高地举着彩旗,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详解】本题考查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运用。示例所描写场面是运动会开幕式,要做到点面结合,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