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精选】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导练:单元测试 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与文学艺术(B)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精选】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导练:单元测试 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与文学艺术(B)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22 16:3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试B]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我国建国后取得的科技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66年,中国的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2.现代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不包括(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5号”发射成功
D.“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3.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 (邓小平 、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邓小平 、袁隆平重视农业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4.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①“两弹一星” ②“万能蒸汽机” ③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④有轨电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5.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极端困难的条件”是指( )
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②生产力水平、科技设备落后
③“左”倾错误对科技研究的冲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6.嫦娥奔月,千年飞天梦成真。我国自主发展航天技术取得的第一步最关键的科技成就是
A.同步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B.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C.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州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安全返回
7.对右图所反映的中国科技的重大成就,表述最确切的是()
A.中国已进入了航天时代
B.中国在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
C.嫦娥一号奔月成功
D.中国在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①先进社会制度的保障 ②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③科学家们的努力 ④自主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邓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 )
①核武器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因素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科研成果,属于“两弹一星”的有 ( )

①长江三号火箭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③东方红一号 ④一箭三星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图1联系世界的互联网 图2 北京马路上的车水马龙 图3 上海引进的磁悬浮列车
A.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节奏变化 B.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C.信息化时代到来 D.我国交通运输业发达
12.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与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11月4日上午来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考察不久前完工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并与科学家座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这项居于世界前列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技术研制成功始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D. 20世纪90年代
14. 2004年10月14日,袁隆平和另一位西非专家受到联合国的表彰,两人分享了25万美元的奖金。袁隆平的突出贡献集中在
A.航天科技领域 B.水稻良种培育
C.信息网络研究 D.“两弹一星”设计
15. 近代以来,科技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1858年,西安市民可以在电灯下阅读报纸
B.1920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引来很多粉丝
C.1958年,北京一些人可以坐在家里看电视
D.1998年,中国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16.1955年毛泽东讲到:“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开放,还有几种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所说春天是指新中国的诞生 B.体现在艺术和学术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其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艺术界再次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这主要得益于()
①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左”的路线②贯彻“双百”方针③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方针的指导④邓小平强调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从《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长篇小说的内容可知,建国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是( )
①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斗争 ②反映社会主义新貌
③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9.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0. 邓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邓小平这段话理解比较准确的应该是
①核武器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因素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 D.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下列有关我国教育基本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B.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C.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D.实行完全免费义务教育
22.网易新闻网:尽管30年多过去了,但很多人仍习惯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赤脚医生……” 话里的身份可以无尽地更替,不变的是话中的追忆、感激。这里所说的“追记、感激”主要是针对()
A.邓小平改革开放决策的肯定 B.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肯定
C.邓小平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肯定D.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制度的肯定
23.2001年,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体现了教育具有
A.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B.历史性作用
C.统筹性作用 D.阶段性作用
24. 观察右图,你认为出现图中这种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国家( )
A.实施了“211工程”计划
B.启动了“希望工程”
C.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
D.法律规定了社会各方对教育的责任
2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
①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和立法
②加强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③确定了“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③重视少数民族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7.科技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走向富强的重要标志。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载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位航天员的神舟七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5年3次起飞的神舟飞船,引领着中华民族一步步把梦想变成现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的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
材料三 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江泽民
材料四 北京11月7日电(记者赵承、李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对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华网(2008.11.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2分)
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3分)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6分)
(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新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4分)
(4)结合材料四和有关时政知识说明神七问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5分)
27.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一一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一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后两次错失重大机遇的原因。(6)
(3)阅读材料三,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4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三 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学潮》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带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4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2分)
[单元测试B]
一、选择题
1.B 2.A 3.A 4.D 5.D 6.C 7.D 8.A 9.C 10.B 11.A 12.C 13.C 14.B 15.A 16.C 17.B 18.B 19.A 20.C 21.D 22.D 23.A 24.D 25.A
二、非选择题
26. 答案: (1)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方针。(2分)
原因: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60年代初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3分)
(2)方向变化: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2分)
原因: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4分)
(3)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战略:科教兴国。成绩:“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答神舟6号、7号或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皆可以)。 (4分)
(4)①神七问天,太空漫步的成功,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在太空中留下中华民族的脚印,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②神七问天,对于增强国民凝聚力有重要的意义。③神七问天,对于提高我国的大国地位,增强世界影响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有着重要意义。 ④“神七问天”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又一次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实力的增长。⑤“神七问天”由此衍生的“航天精神”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中有益的珍宝。值得我们中华民族世代传承。(5分)
27. 答案:(1)19世纪以前,发明应用在前,科学相对滞后:(2分)19世纪以后,科学在发明应用之前,并且推动发明和应用。(2分)
(2)第二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西方的殖民侵略;太平天国的消极影响。(3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第三次: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以阶级斗争为纲)。(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项目或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实行科教兴国战略。(4分)
28. 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科技落后,恢复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分)
(2)建国之初,主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中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4分)
70年代末以来,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4分)
(3)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