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表为1946年到1950年美国对日援助额和日本进口额简表。据此可知
年份 美国援助额(百万美元) 日本进口额(百万美元) 援助额所占比重(%)
1946 192 305 62
1947 404 523 77
1948 461 684 67
1949 534 904 59
1950 361 974 37
A.日本事实上成为美国的殖民地 B.对日援助是朝鲜战争的需要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助推日本经济发展 D.“冷战”加速了美国对日本的援助
2.下表中,历史材料与历史结论相符的是
材料 结论
A 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到2003年,欧盟包括28个成员国。 标志着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 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群”实行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 全球化趋势出现逆转。
C 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通过一部手机即可全部实现。 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
D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 文化多样性不利于文明交流发展
A.A B.B C.C D.D
3.如图是1500—2000年中、美、英、日四国国家实力变迁示意图(Y轴为国家实力对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政治是影响①20世纪50年代国家实力变化的重要因素
B.两次工业革命使②成为“日不落帝国”
C.③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中期的两次发展都与中国有关
D.④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4.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道:“‘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这一记述旨在
A.强调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力量的产生
B.说明“冷战”的结束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嬗变
C.揭示当代国际关系变化的根源是权力的重组
D.指出当今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的正式形成
5.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基础是
A.反对法西斯主义 B.谋求和平,民主
C.两大阵营的对立 D.美苏实力均势
6.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向古巴运送导弹 B.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7.1994年,第13次北约首脑会议批准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可在自愿的基础上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此后,一些未加入北约的东欧国家先后同北约签署了和平伙伴关系协定。这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
A.两极对峙的局面日趋激化 B.冷战后欧洲的社会局势更加动荡
C.北约试图主导欧洲的发展 D.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8.英国学者伊恩·克拉克说:“冷战的最终作用是一体化而不是非一体化。虽然它造成东西方深刻的分裂,但是这种分裂……潜在地为冷战后形成单一的全球体系作出了贡献。”下列史实能够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①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④经互会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双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反映出
A.美苏关系友好 B.苏联科技上的优势
C.美国取得竞争的绝对优势 D.美苏冷战的新特点
10.1948年,美国开始援助西欧,总额为131.5亿美元,赠款占90%,各受援国与美国签订了双边协定,内容包括逐步取消关税壁垒、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力等。其实质是( )
A.加强经济合作 B.控制西欧国家
C.复兴西欧经济 D.稳定世界秩序
11.下图为发表于1948年的时事漫画《来自西边的风》。画中西风神鼓起双腮,吹动了象征欧洲的大风车,吹走了严寒,大风车周围呈现一派忙碌景象。符合漫画寓意的是
A.肯定欧洲煤钢联营推动成员国经济发展
B.抨击“杜鲁门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C.批判美国企图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D.期望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经济复苏
12.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于
A.法国大革命中 B.联邦德国境内 C.20世纪中期 D.欧盟东扩过程
13.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
C.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D.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14.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致某国际会议的贺电中说:“愿会议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事业做出贡献。”该会议最可能是
A.万隆会议 B.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5.它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也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它”指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北约”的建立
16.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和苏联向越南北方派出援助部队,但均秘密进行不公开身份,也不参加针对美军的一线地面作战。美军飞机对越南北方进行狂轰滥炸,但地面部队却始终不敢越过中国关切的北纬17度线。这说明
A.两大阵营在局部战争中尖锐对抗 B.军事行动的隐蔽性受到各方重视
C.中苏在越南战争中进行紧密合作 D.冷战中大国间试图避免全面冲突
17.如图是冷战时期苏联的一幅漫画,标题是《是的,就是这样》。该漫画反映了
A.苏联对抗北约的决心 B.美国维护霸权的手段
C.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D.冷战发生的主要背景
18.1973年尼克松照会越南领导人,表达美国愿意参与北越战后重建,承诺进行经济赔偿,并派基辛格访问河内商谈具体事宜。与此同时,希望与中国、苏联展开对话以缓解远东局势。美国这些举措
A.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B.促进了新兴独立国家的崛起
C.弱化了欧洲的战略地位 D.有利于缓解远东的紧张局势
19.1978年,日本GDP跃居世界第三位。1989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达60多亿美元,日本产品对美国市场造成巨大冲击。1990年,反映美国官方态度和立场的《外交》季刊提出"从遏制苏联转向遏制日本"。这反映了
A.日本的迅速崛起 B.美国的冷战思维
C.美国的霸权主义 D.美日盟友变对手
20.不结盟运动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反对富国剥削穷国,要求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正是不结盟运动的本质和灵魂,也是它的伟大作用和意义之所在。下面有关不结盟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始终是不结盟运动的重要成员国
B.不结盟运动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C.不结盟运动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
D.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导致多极格局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战爆发后,交战各国的政府及拥护战争的政党纷纷发表声明,鼓吹本国所进行的战争是“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而谴责敌方战争的“侵略”性质。1897年,英国《星期六评论》杂志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18年11月11日 一战结束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签署《凡尔赛条约》
1922年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9年 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3年 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6年 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7年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 英法绥靖,美国中立
1939年 二战全面爆发
材料三 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展开了国际政治中不断增长的民主化趋势。……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和平秩序方面,……展示了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走向更加民主化的前景。
——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德哪一方为“侵略”的一方,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二战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22.美国的外援活动既受国际环境影响,也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40年12月中旬,英国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资金购买武器。这一情况使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种既可以帮助英国继续战斗,又不违背美国形式中立的方法,并提交给国会讨论。美国国会经过长时间辩论,于1941年3月10日通过了《①》。该法案的正式名称为《加强美国防务法》,该法案规定:授权总统可以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军事物资,给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重要关系的国家政府。
——摘编自郝健《二战期间美国对华和对苏租借援助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二战后初期,以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开端,其后美国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外援活动。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以及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而区域重点主要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的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体制的历史考察(1945-1952)》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使美国充分认识到:“要同化独立的主权国家,光搞掠夺是不行的,还需要贷款和投资。”为了同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到1968年6月底,美国对外援助总额为1335亿美元,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总额是775亿美元,占援助总额的58 ,其中约583亿美元是经济援助,占发展中国家受援总额的75。
——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1)指出材料一中“①”法案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外援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这些外援活动对西欧国家产生的影响。
(3)综合材料二、三,指出美国外援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成因。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9月26日,英国《笨拙》杂志刊载漫画《三个世界》(下图),漫画中的鹰、狮子、熊分别代表着当时实力最强的三个国家。它们各自占据着一个地球,地球上的文字从左至右分别是gold(黄金)、sterling(英镑)、territorial power (辽阔的疆域)。作者在漫画配文中写道:“看上去,要协商一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吴广伦主编 《老漫画中的美国史》
(1)提取材料信息,对漫画塑造的三个国家形象加以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评述作者在漫画中表达的观点。
参考答案:
1.D
2.C
3.A
4.B
5.D
6.B
7.D
8.D
9.D
10.B
11.D
12.C
13.D
14.B
15.B
16.D
17.B
18.D
19.C
20.C
21.(1)侵略方:英德双方都是侵略方。
理由:英德都是为争夺商业利益,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战,故双方都为侵略方。
(2)一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制裁战败国的不平等条约;由于分赃不均和其掠夺性,引起德、意的不满,两国法西斯势力兴起;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法采取绥靖政策,导致二战全面爆发。
(3)同: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大国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
异:雅尔塔体系包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更加民主化;美苏主宰。
22.(1)①《租借法》
背景:法国投降,英国处于严重危机之中;德国暂时处于战略优势;美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锐减。
(2)特点:以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为核心;以经济援助为主;以西欧国家为主要援助对象,同时顾及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影响:促进西欧国家的经济复兴;维护了西欧的民主制度;有利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3)变化:援助对象以西欧为主转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原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实力的增强;与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的需要。
23.(1)鹰代表美国,展开双翼,踌躇满志,是一个意图称霸世界,野心急剧膨胀的形象;狮子代表英国,眼眉低垂,雄风不再,是一个仍有一定经济实力,不甘心衰落的形象;熊代表苏联,身姿前倾,蓄势待发,是一个实力大增,可以争夺世界的形象。
(2)示例一:作者给漫画起名《三个世界》,并在漫画中表达了英、美、苏在战后争夺世界霸权,相互对立、三足鼎立的观点。英国在二战中实力削弱,失去了原有的世界霸权地位;美国在二战中实力得到增强,综合国力强大;苏联军事实力增强,扩大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转变为两极格局。实际上,英国战后实力衰弱,已无法与美苏抗衡。所以,我认为漫画应该命名为《两个世界》。
示例二:作者认为“要协商一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准确地预测了二战之后世界局势的演变。二战结束之后,英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国战后在全球进行扩张,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英美、苏联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1947年,杜鲁门发表“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对苏联发动冷战。1949年,美国和英国等国成立“北约”,1955年,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成立“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