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8 08:4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故都的秋》。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状况,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还原了独特情感之下的秋景,达到了表达情感的目的。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为:1.理解本文写景总体特点,并透过景物描写,结合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所处的时代特点,探究蕴含在文中的情感。2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本文写“南国的秋”的作用,理解本文出现的议论段的作用。3.赏析本文写景之美与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写景的“悲凉”基调,及蕴含景中的“悲凉”之情,探究作者为何生这般情怀。2. 理解本文出现的议论段的作用。
二、学情状况
1.学生与作者的生活相距甚远,心理及情感上难免会有距离。
2.学生对散文鉴赏兴趣不高,能力有限。但是学生对美、美好的事物是感兴趣的,而且在初中的学习基础上对语言的美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学法: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设疑研讨。达到:鉴赏美文,掌握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文本中景物形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体察作者情感的目的。学会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课时为:2课时
(二)教法: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学要求。 支架式教学理念 美读法 情境教学法
1. 课前自习法。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2. 美读法。 达到: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散文,从语言文字中读到作者特殊的情感 (能力目标 )。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运用放朗诵带、PPT课件、观看图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进而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及故都之秋美中悲凉的意境。 达到:体会作者在独特情感下对不同景的选取及对景的不一样的解读,抒发深沉的爱国之情 (情感目标)。
四、教学过程
《故都的秋》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本文写景总体特点,并透过景物描写,结合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所处的时代特点,探究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写北京城秋天的,看看作者都将哪些事物、景物、人物写入文中了?
学生活动一: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情思。秋天里,有人感伤,有人豪迈。历代文人们关于秋天的诗句有许多,请同学们说出几句。
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探讨课文内容:
学生活动二:学生朗读文章3—11段,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思考文章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能否概括为几幅图,这几幅图的基调是怎样的?用笔勾画文章中表现秋景色彩的词,并思考这样的色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绘的景有:蓝天、白鸽、日光、牵牛花、槐树、落蕊、秋蝉、秋风、秋雨、闲人、果树。
五幅图画,分别是: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也可以概括为:秋花图 、秋槐图、 秋雨图 、秋虫图 、 秋果图
这几幅图景大致有共同的基调,就是清、静。
1、文章表现秋景色彩的词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
2、这些表现秋景色彩的词都偏重于冷色调,表现了作者心中孤独、冷清、悲凉的心情。
3、综合以上可知,本文的文眼句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学生活动三:故都那么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很少提及,如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只字不提,这是为何?或者说,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可是作者为何偏偏选取那五幅图画,来表现秋的“清、静、悲凉”呢?
结合作者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方可读懂蕴含在这篇文章里的时代悲凉。 达到:激发学生渴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情况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7岁入私塾。家中有藏书4万卷,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全都读过了,因此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1913年,随大哥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写作背景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学生活动四:从文章哪些句段中,你感觉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如写“槐树落蕊”段落的句子。
如写“秋蝉残鸣”段落的句子。
如第12段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秋共有的感触”部分。
从以上句段中,都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观景时的“悲凉”心态。当然,必须明确的是,这种悲凉的心态既是作者观景时的心态,更是在作者特定性格和所处时代背景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对人生和时代的情绪。
(三).小结本课时
本文以“清、静、悲凉”为关键词,描绘了五幅秋景图。作者描绘的这五幅图景都不是北京城广为大众熟悉的风景名胜,而都是在京城随处可见的景物。又因为个人性格原因与时代原因,作者赋予了这五幅图景以清、静、悲凉的基调,这种基调既是景物的特点,也是作者观景时的心境,更表达了文人在那个时代里难以摆脱的忧郁之情。
(四).布置作业:预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本文写“南国的秋”的作用,理解本文出现的议论段的作用。
2、赏析本文写景之美。
3、赏析文章语言美。
教学重点:
赏析本文写景之美与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出现的议论段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探讨课文内容
学生活动一:中国文人似乎偏爱秋,国外情况又如何呢?
在3—11段写景之后,第12段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秋总有一样的感触”目的何在?
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有何异同点?文中有几处对南北方之秋进行了比较?作用何在?
文章除此处将北国与南国之秋进行对比外,还有多处对比两地秋色。如第13段,作者不厌其烦,又将北国与南国之秋进行了一番对比。
学生活动二:文章在第3—11段的描写之后,安排第12段议论的还有何妙处?
学生活动三:五幅图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请简要分析。你喜欢文中哪些句段?为何?
(三).小结本课时
本文开头与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以清静悲凉为基调,描绘了五幅秋景图,并以议论作结,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更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写景充分展开,对秋景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描绘。
文章不以“北京的秋”为题,而以“故都的秋”为题,含有作者深切的眷念之情,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文章写景非常细腻,遣词造句看似平静,实则饱含深情。
(四).总结、回顾 梳理课文,把握内容。
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课文的结构也就清晰明了 。
板书: 《故都的秋》
总起:对北国、南国故都之秋的感受
五幅秋景图 (分写): 秋花图 、秋槐图、 秋雨图 、秋虫图 、 秋果图
总结:对比南国、北国之秋 ,热爱痴迷故都之秋
(五).布置作业:解读《天静沙·秋思》的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
学生反馈:就中职学生而言,在文本的解读时会因为难度较大而认为枯燥,无趣。多加入一些图片、音乐激发兴趣,品读语言美感,感受作者情感。
方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授课方式。
优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予以批评指正。